市面上的经济学教科书有如过江之鲫,本书为改变经济学的学习方式而作,具以下特色:
.读出常识
在有限的篇幅中收纳经济学重大主题,文字浅显易懂,图表简要清晰,行文中随处之举例皆与学生之生活见闻息息相关。
.读出新知
读经济学不知世界经济情势的窘境不再出现!本书除于总体经济的主题中速览全球的经济现况,并特辟「中国与印度经济」专章,带领读者观察现阶段最夯的两大经济体。
.读出趣味
各章「经济小智库」、「名家开讲」专栏为作者精心收集与各章主题密切连结之经济事件与经济学家论点,为读者开启思考之窗,与所学相互验证、挑战。
作者简介
温明忠
学历: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毕业
美国罗格斯大学经济学硕、博士
现职:台湾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学系教授
经历:台湾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学系系主任、所长
静宜大学国贸系系主任
逢甲大学经济系兼任教授18年
东海大学国贸系兼任教授6年
台艺大通识中心兼任教授3年
近十年银行保险业之实务经验
主要研究领域:经济学、高等教育经济学、中国经济、印度经济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经济学原理》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很宏大,但它的内容确实是需要“看对人”和“看对时机”的。我当年是因为被逼无奈,才硬着头皮啃了这本书。当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那些关于“理性人”的假设,我常常在想,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么纯粹的理性人吗?我每天早上为了赶公车,会因为挤不上车而感到懊恼,有时候明明知道早点出门更好,但就是会拖延。这种非理性的小插曲,在书中似乎很少被提及。当然,我也理解这是一种为了简化模型、提炼核心概念的必要手段。但对于一个渴望从书中找到生活解答的读者来说,有时候会觉得有点“不接地气”。书里关于“机会成本”的论述,我虽然明白,但每当我面对选择时,真正量化“机会成本”还是挺难的。比如,是花钱去听一场音乐会,还是把钱省下来买一本想读的书?我常常纠结的是“我有多喜欢这场音乐会”和“我有多想读这本书”这种情感因素,而非严格的成本效益分析。而且,书中的一些篇幅,比如关于宏观经济指标的介绍,虽然很重要,但对于我这种更关心身边物价变动、薪资增长等切身利益的普通读者来说,有时候会觉得有点遥远。
评分当初拿到《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身边朋友都在讨论,而且大家都说这是“必读”。老实说,我的经济学基础很薄弱,所以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这本书确实提供了一个很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微观的消费者行为、厂商决策,到宏观的GDP、通货膨胀,都有涉及。但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理论真正内化,并应用于解读台湾社会经济的动态。比如,书中讲到“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我能理解,但当我看到超市里促销打折时,我还是会忍不住多买一些,这种“理性”的边界在哪里,我常常感到困惑。还有,书中关于“市场失灵”的章节,虽然提到了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但当我看到一些社会议题,比如房价飙升、环境污染等,我总觉得书本上的理论解释,似乎少了一些触及问题的“痛点”。我更希望从中找到一些直接能够指导我如何投资理财,或者如何理解政府政策的实用性建议。虽然我知道这本书的定位是“原理”,但作为一名台湾的普通读者,我多少还是会期待一些更贴近本土经验的解读和案例。
评分啊,提到《经济学原理》,我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大学时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画面。那时候,经济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门天书,充满了各种公式和理论,感觉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好远。记得当时最头疼的就是那些关于供需曲线的解释,老师讲得口沫横飞,我却还是云里雾里。这本书在当时无疑是经典,但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真的有点吃力。尤其是那些微观经济学的模型,比如完全竞争、垄断竞争,虽然理解了理论,但要真正应用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市场情况,总觉得隔了一层纱。有时候,我在逛夜市,看到人潮汹涌的摊位,或者听到店家抱怨生意不好,就会忍不住想,这背后到底有哪些经济学原理在运作?但我常常发现,书本上的那些抽象概念,很难直接套用,需要自己费很大力气去“翻译”和“消化”。而且,书中很多例子都是基于欧美经济体的,虽然大体思路相通,但具体到台湾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会有些许的差异感。比如,台湾的小家庭经济、中小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这些在书中可能不会被特别强调。所以,虽然《经济学原理》是入门的基石,但对我而言,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框架,而真正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大量的课后思考和与现实的对接。
评分提到《经济学原理》,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以及大学课堂上教授们循循善诱的讲解。这本书确实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性的经济学框架,让我得以窥见经济运行的宏观景象。但我个人觉得,它更像是提供了一个“说明书”,而不是“操作指南”。书中的很多理论,比如“比较优势”或者“乘数效应”,我能够理解其逻辑,但要如何将这些原理具体运用到台湾的产业发展、个人财富管理,甚至是家庭日常开销的决策中,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例如,书中讲到“外部性”,我能理解工厂排放污水对环境的影响,但如何量化这种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对我来说,往往显得有些理想化。我更希望能够从书中找到一些能够直接应用于我生活和工作的实用技巧,比如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投资,或者如何理解通货膨胀对我们薪资的影响。虽然我知道这本书的定位是“原理”,但作为一名台湾的读者,我多少会期待一些更具象化、更贴近本土经验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身边的经济世界。
评分《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经济学殿堂的入门砖,虽然很坚实,但要真正站稳脚跟,还需要很多努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理性选择”的反复强调,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决策。比如,在选择搭乘捷运还是计程车时,我会开始思考背后的成本和效益,尽管有时还是会因为方便而选择计程车。书中的“需求弹性”概念,也让我对某些商品的涨价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我常常觉得,书本上描绘的市场是相对理想化的。在台湾,很多时候,市场的形成和运行,还会受到人情世故、地方文化,甚至是政府的一些非市场干预的影响。我曾经试图用书中的模型去分析台湾股市的波动,但发现很多突发事件,比如政治新闻、国际局势的变化,对股市的影响,比书本上的基本原理要来得更直接和剧烈。而且,书中很多关于“长期均衡”的讨论,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似乎总是滞后一步。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灵活、更具动态性的分析工具,让我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