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来自科学管理
洋人的「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就是我国古代的「穷理明德」,所谓的「穷科学之理」,「明管理之德」,因此「科学管理」,就是「穷理明德经济合理的安排」。「政治」也不过是「经济」的工具而已!专作「经济合理」的安排,以免发生「经济」的危机!想不到如今正中下怀,经济下滑,乱政上升,正如当年李敖大师所说的:「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
其实总统标准的做法,也不过是:
(1)存「穷理明德」之心,
(2)用「科学管理」之理,
(3)做「经世济民」之事!
以前赵铁头等做得到,就有会有「经济奇蹟」,否则,就如同现代「经济降级」!何况历来英国的首相、美国的总统,以及加拿大的总理,皆本着这三项原则上台治国,所以始终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即使经济下滑,人民也自愿「安贫乐道」,我们的政治人物及领导能吗?
作者简介
张士千
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空军少校退役,另着有《自然发音读字法》一书。
引言
第一篇 科学管理
第一章 简介
第一节 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科学管理的鼻祖──泰勒
第二章 科学管理的内涵
第一节 何谓科学?
第二节 何谓管理?
第三节 何谓科学管理?
第四节 打麻将是标准科学管理的思维模式
第三章 数是科学管理的对象
第四章 经济是科学管理的方向
第五章 科学管理的规与矩
第一节 规=ABC Analysis
第二节 矩=Value Analysis
第六章 科学管理的循环
第一节 计划
第一目 重要性
第二目 计划的形式
第二节 执行
第一套 领导
第二套 协调
第三套 沟通
第四套 监督
第三节 管制
第一目 记录分析报告
第二目 品质管制
第七章 科学头脑
第八章 行为科学
第九章 论文
第一节 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从科学管理开始
第二节 科学管理是朝野的共识
第三节 穷理明德乃经济再生的万灵丹
第二篇 企业管理
第一章 企管的任务
第一节 确保企业的生存
第二节 确保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 企业化
第三章 企业的组织层面
第一节 策略的层面
第二节 管理的层面
第三节 技术的层面
第四章 表格的设计
第一节 设计的原则
第二节 内容的顺序
第五章 问题的认识
第一节 何谓问题?
第二节 何谓偏差?
第三节 从世纪首航透视问题?
第六章 方向与观念
第三篇 物料管理
第一章 物料须知
第一节 何谓物与料乎?
第二节 名称一致
第三节 规格标明
第四节 分类编号
第五节 作业流程
第二章 存量管制
第一节 ABC分析
第二节 管制标准
第三节 存量管制牌
第四节 物料卡片
第五节 调拨单
第六节 请购单
第三章 採购管理
第一节 访价
第二节 採购方法
第三节 催料管理
第四章 仓储管理
第一节 仓储的观念
第二节 管理方法
第三节 对号入座
第四节 展望
第五节 收料
第六节 发料
第七节 呆料
第八节 废料
第九节 週转率
第五章 运输管理
第一节 海洋运输
第二节 陆地运输
第三节 空中运输
第四节 内部运输
第四篇 生产管理
第一章 生产现象
第一节 生产要素
第二节 生产的形态
第二章 生产计划
第一节 计划目的
第二节 计划内容
第三章 生产管制
第四章 品质管制
第一节 产品的品管
第二节 品管的思维
第三节 业务品质
第四节 人员合格
第五节 品管圈
第六节 零缺点
第五篇 行销管理
第一章 行销计划
第一节 行销目标
第二节 外在环境的预测
第三节 内部的整合
第四节 行销作业计划表
第二章 行销的执行
第一节 商品化
第二节 营业
第三节 推广
第三章 行销的管制
第一节 商品化的管制
第二节 营业的管制
第四章 行销管理泛政治化
第一节 行销政经相提并论
第二节 货真价实乃行销上策
第三节 北京申奥的成功乃行销奏效
第六篇 知识经济概念
第一章 知识经济到底何解?
第二章 天下之大,理一而已
第一节 天下何其大?
第二节 理一何其一?
第三节 科际整合
第四节 心即理
第三章 大前研一
第一节 就题论题
第二节 政府应扮演三角色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先生不灵了?
第四节 家庭教育
第五节 给政府的忠告
第四章 行政院知识经济发展方案的检讨
第五章 八大迷思的分析
第六章 联合报的社论原稿
第七章 狮子心的寓意
第八章 知识经济领袖
第九章 知识经济乃大学之道
第十章 知识经济是生活的力量
第十一章 知识经济是台湾的希望工程
第十二章 宏观思考
第一节 文化与文明
第二节 国家与政府
第三节 大陆政治文明论
第四节 天赋人权
第五节 分解知识经济
第十三章 美国为何不提知识政治呢?
第十四章 知识政治却是台湾当务之急
第十五章 美国是知识经济的摇篮
第十六章 钱七点是知识经济的成长与应用
第十七章 科学管理可以化解台湾危机吗?
第十八章 结论
附录 知识经济发展方案
坦白说,我在翻阅《知识经济概念》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关于“知识变现”和“人才红利”的种种设想。我原以为会看到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生产流程,或者如何构建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然而,书中对这些前沿话题的触及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点到为止。它更侧重于描述一个宏观的经济图景,比如全球化如何影响各国间的知识流动,以及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些观点固然重要,但对于我这个希望能在实际工作中找到切入点,理解知识经济如何具体运作的读者来说,未免有些“隔靴搔痒”。书中虽然提及了“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并花了些笔墨分析它可能带来的市场失灵,但并没有深入探讨在数字时代,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如何改变了这种不对称性,以及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如社交媒体、在线课程)如何重塑了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评估知识资产价值、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或者如何通过知识产权交易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案例。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描绘一幅大而空的蓝图,却缺乏具体的细节和操作层面的指导,让我难以将书中的概念与我所处的现实环境联系起来。
评分拿到《知识经济概念》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终于有一本能解释清楚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知识”到底怎么变成“经济”的书了。我原本的设想是,这本书会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关于如何识别新兴的市场机会,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做出更明智的商业决策,甚至是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持续创新的企业生态系统。然而,读下来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用相对宏大的视角来审视经济发展历史的书。书中花了很多篇幅在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形态的演变,以及教育在国家崛起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内容固然有其历史意义,但对于我这种渴望了解当下“知识经济”是如何具体运作的读者来说,却显得有些“空泛”。书中所提到的“知识”,更多的是指那种可以被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和研究成果,而对于那些更具活力、更依赖个人经验和创造性的“隐性知识”或“创新思维”,则提及不多。我期待的,是关于如何将这些非显性的知识转化为可衡量的经济价值,如何通过知识的共享和再创造来激发新的增长点,这些方面的内容在这本书里相对匮乏。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堂关于经济史和教育史的课程,而不是一本关于如何把握“知识经济”时代机遇的实用指南。
评分当我拿起《知识经济概念》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想着,嘿,终于有本关于当下最热门话题的书了!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我眼前一亮,看完之后就能在工作中找到新思路的书。毕竟,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快得惊人,而“知识经济”这个词也常常出现在新闻和讨论中。我以为这本书会深入讲解,比如,怎么把我们脑子里那些零散的灵感变成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或者说,怎么通过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但遗憾的是,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关于“知识经济”这个现代概念,不如说更像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次回顾和梳理。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解释一些非常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像是“资源稀缺性”和“理性选择”这些,这些内容我早在高中就已经接触过了。而且,书中对于“知识”的定义,也似乎停留在比较狭义的层面,更多是指那些在学校里学到的书本知识,而没有太多涉及那些在实践中不断演进、创新出来的、更具活力的“隐性知识”或者“诀窍”。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赋能经济、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增长的案例分析,而不是这些有点“老掉牙”的经济学理论。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是《知识经济概念》,我一直以为它会深入探讨信息技术如何重塑产业结构,或者分析大数据分析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但读下来,我发现它更多的是在讲一些非常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像是供需曲线、边际效用什么的,这些内容我在大学的经济学概论课上就学过了,而且讲得也比这本详细。它提到的“知识”更多是指教科书里的理论知识,而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创新、专利、或者技术诀窍这些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书中花了很多篇幅去解释机会成本,讲如果你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就牺牲了打工赚钱的机会。这当然是对的,但对于一个想了解“知识经济”在当下是如何运作的读者来说,这种论述显得过于陈旧和抽象。我期待的是关于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如何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案例分析,或是对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的深入剖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给完全没有经济学基础的初学者的入门读物,而不是一本关于“知识经济”这个热门议题的深度探讨。对于已经对经济学有所了解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内容不够新颖,也缺乏实际应用的指导性。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知识经济概念》——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设想的是一个关于信息时代经济新范式的深度解读,比如,它会如何解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如何颠覆传统的生产和交换模式,或者会探讨知识在现代经济中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独特地位。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让我有些意外。书中大量篇幅都在阐述一些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例如市场均衡、价格机制的运作,甚至是关于资源配置的经典模型。这些内容虽然是经济学的基础,但对于已经对经济学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会显得有些重复和浅显。更令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对“知识”本身的探讨,并没有深入到它在“知识经济”时代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例如创新能力、研发投入、技术专利的价值,以及如何通过知识产权的创造和流动来驱动经济增长。书中对于信息不对称性的讨论,也更多地聚焦于传统市场中的情况,而没有充分回应数字经济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获取成本降低所带来的新变化。我期待的是关于如何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如何鼓励技术创新、如何培养和吸引高科技人才等更具操作性的讨论,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堂重温基础经济学原理的课程,而非对“知识经济”这一前沿议题的深入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