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最直指人心的言论、最精辟撼人的见解!
送给真心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人!
本书是从大前研一的主要着作当中,选出能够启发洞察力的语句,特别编纂献给专业人士的讯息集。出书的原点来自大前研一经营的商业突破学校人员,于2010年3月开设的推特「大前研一BOT(ohmaebot)」。那里因介绍了他说过的话而大受好评,跟随者转眼间就增加到数以万计。之后,以「ohmaebot」为基础,出版了这本箴言集锦。
由于推特及其他网路社会中的反应能够即时掌握,因此本书根据「ohmaebot」的回应,从其着作中选出值得收录的话。其中网罗了大前研一的想法,并做了系统化的整理,而刊载的言词则都是独创的。
想让事业成功,需要「靠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的习惯」。而这种观念和由老师出题,连答案都悉数告知的学习方式截然不同。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也无须特殊才能。每个人在工作中总会动脑筋去想「该怎么办」。这时最好开始自行思考,别採取怠于求知的态度,以为能等一下再想,或是期待别人提供答案。等到习惯之后,也就能达到飞跃性的进步了。比方说,假如要思考「该怎么增加来客数」,就要研究生意兴隆的店面和热卖的商品,探讨它们为何能招揽客人。答案既不会立刻找到,也不能单纯地下结论说「这就是答案」。但就算如此也绝不能放弃,而是要持续验证,找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再以自己的立场来构思实行的方法,贯彻到底。这一连串连续不断的行为正是「洞察力的原点」。当一个人尽情动脑,不断进行逻辑思考时,就有机会发现未曾注意的视点、遗漏忽略的事实及不够完备的行动。
而本书精简的语句,除了能做为提醒,给予读者继续前进的勇气,其言意之外的留白,无疑也是促使人思考的最佳利器。真心希望自己变得更好的人,绝不能错过本书!
作者简介
大前研一
1943年生于 福冈县。早稻田大学理工学系毕业后,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研究所原子核工系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所核能工学系博士学位。曾任日立制作所核能开 发部工程师,1972年进入麦肯钖顾问公司,期间历任日本分公司社长、总公司董事、亚洲太平洋地区会长等要职。提倡「无国界经济学」和「地域国家论」,以 世界各大企业及亚太国家级顾问身分大展长才,凭借其全球观点及大胆创见持续提出热烈的建言。其影响力之大,甚至让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这样写道:「堪称现 代世界思想领袖的人,美国有彼得.杜拉克和汤姆.彼得斯,亚洲有大前研一,而欧洲大陆却没有与之匹敌的精神导师。」1994年从麦肯钖顾问公司离职。 1996年开设创业家培训学校「攻击者商业学校(Attackers Business School)」,并担任塾长。1996-97年担任史丹佛大学客座教授,97年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研究所公共政策学系教授。2001年 起担任澳洲庞德大学教授。2005年4月根据日本第一部远距教学法,设立经营研究所「商业突破研究所大学(Business Breakthrough, BBT)」,并担任校长一职。2010年4月增加全球经营学科等课程,改组为BBT大学。
序——烙印在我思考回路上的话
第1章——无答案时代所需要的事物
头脑的实战训练
与自己作战的勇气
实行
正确的态度
忠于事实
洞察
贯彻到底的毅力
第2章——基本的态度
好的「总之」
坏的「总之」
不要逃避
锻鍊
时间管理
想做的事就去做
失败多少次都能重来
从失败中学习
不要害怕失败
不要留下悔恨
第3章——忌讳
中规中矩
追随
天真
骄傲
拖延
放弃
抵抗
迷思
第4章——思考
该舍弃的前提
该守住的前提
自行思考的习惯
逻辑思考
第5章——对话
发问
议论
观察
第6章——得出结论
假设与验证
解决问题
提案
简报
第7章——制定策略
基本中的基本
目的与方法
顾客
组织
第8章——统率
决策
领导能力
三种风格
第9章——思考构想
前瞻性
好奇心
创意
构想能力
第10章——突破
冒险
集中与速度
学历无用
信念
第11章——判读时代
1973
1975
1977
1985
1986
1988
1989
1990
1995
1999
2000
2006
2009
2010
第12章——漫步新大陆
发现
气候、风土与居民
生存的条件
迈向霸者之道
第13章——给日本人
半世纪前的日本人
现在的日本人
与错误同居
缺乏危机感
国家的宿命
对未来的希望
教育的功用
谢辞
刊载名言出处一览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很多时候我们错失良机,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种“预见性”的思考。作者在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比如讲述了一些商业巨头是如何在别人还在观望的时候,就已经大胆投入,最终奠定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其中有个关于科技公司如何提前布局物联网的例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很多人都觉得那是遥不可及的未来,但这家公司却悄悄地在技术研发和生态构建上做了大量的准备,等到物联网概念真正爆发的时候,他们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和庞大的用户群。这让我反思,我们是不是也常常被眼前的景象蒙蔽了双眼,而忽略了那些正在悄然改变世界的微小信号?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看到”机会,更是教你如何“创造”机会,并且在机会出现之前就做好准备。它强调的“洞察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升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强调“风险管理”与“机会把握”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论述,这才是真正成熟的战略思维。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真的能够帮助我调整思维模式。我一直以来都比较习惯于“跟着大流”走,总觉得那样比较稳妥,不会犯大错。但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随波逐流”的弊端。作者用了很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倾向于选择安全而不是冒险,以及如何克服这种“舒适区”的限制。书里有一个关于“决策疲劳”的论述,让我恍然大悟。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做不出最好的决定,并不是因为我们不聪明,而是因为我们在一天之内做了太多无关紧要的选择,导致大脑疲惫,最后只能选择最省力的方式。我开始尝试书中提到的“简化决策流程”的方法,比如提前规划好一周的着装,或者设定好每天的固定工作时段,果然发现效率提升了不少,而且也更能集中精力去思考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获得了一双“透视眼”,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走向。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信息不对称”的价值,并且分享了很多如何利用信息差来获得竞争优势的技巧。他举例说,在股票投资领域,信息灵通的投资者往往比普通散户更能预测市场的波动。但作者也指出,这里的“信息”不仅仅是指公开的数据,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够被“解读”和“联想”的潜在信息。他提到了“趋势的早期信号”,比如某个行业的专利申请数量激增,或者某个小众消费群体的崛起,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迹象,却可能预示着未来的大趋势。我开始学着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这些“微信号”,并且尝试去分析它们背后的逻辑。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洞察力不是魔法,而是一种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和刻意练习获得的技能。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更系统化的思维框架,让我不再盲目地追随热门,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作者很擅长用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来引入深刻的道理,让我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吃力。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关于“逆向思维”的章节,讲的是一个古老的手工艺品店,在电商冲击下濒临倒闭,但店主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店铺打造成了一个“沉浸式体验空间”,让顾客可以亲手制作,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结果反而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生意越做越好。这个故事让我明白,有时候,“反潮流”的创新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它鼓励我们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模式,去寻找那些被忽略的细分市场,并且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问题。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智者聊天,他不断地启发你,让你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并且告诉你如何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点点金色光泽的字体,瞬间就让人感觉很有深度。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名字“抢得先机的洞察力”给勾住了,感觉就像是一个秘密武器的说明书,能让人在人生的各种赛道上拔得头筹。最近工作上总觉得有点瓶颈,老是慢半拍,看到别人能提前布局,抓住机会,我真是又羡慕又着急。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趋势和机会。特别是关于如何培养“第六感”的部分,我很好奇作者会分享哪些实用的方法,毕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光靠经验和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点超乎寻常的直觉。而且,这本书似乎也触及到了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被淘汰,反而能脱颖而出。我一直觉得,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跑得多快,而在于你能不能比别人看得更远,而且看得更准。这本书的主题正是我想深入了解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可以立刻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策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