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之所以快速成长、傲视全球,
靠的是独特制度与政经结合的不公平竞争。
117家庞大如巨兽的国有企业,
更是被当成「共和国长子」般,享尽资源与优势,
却也是埋下中国经济不稳定、不可持续的隐忧。
要与强盛的中国竞争、共处,
就得先了解中国扶植大陆企业的硬道理,
以及「国有企业优先」的潜规则。
曾经奏效的中国模式,未来行不通了。
过去三十年,中国从濒临瓦解边缘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强权,颠覆全球的经贸政策与商业传统。如今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出口国,使五亿人脱离贫穷,创造了上百万个「百万美元富豪」。为何,中国的领导人说中国的经济模式:「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呢?
本书作者麦健陆曾任《亚洲华尔街日报》台湾分社社长、《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社长,在大中华地区居住超过25年,担任多年中国美国商会的董事与会长,深谙中国政商环境与国际企业在中国面对的挑战。他以大量最新研究,拉开遮掩中国经济真相的帘幕。
倍受吹捧的「中国模式」,其实是一种独特的威权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所主导的国有企业享有国家最大的补助与市场保护,最终的目的在滋养庞大的国有企业站上世界舞台。如何在与全球商业治理不相容,处处不公平的环境中营运、竞争?
唐诗〈登幽州台歌〉中的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本书揭开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真相,让你看清、读懂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你却不能不了解中国的经济营运方式!
本书特色
.首次揭露中国大陆扶植国企,对外商造成不公平竞争的各种方式。
.作者在大中华地区居住长达25年,深谙中国独特的政商文化。
.以实际的数据与研究,显示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转型挑战。
作者简介
麦健陆 James McGregor
曾任《亚洲华尔街日报》台湾分社社长、《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社长。在大中华地区居住超过25年,担任多年中国美国商会的董事与会长,深谙中国政商环境与国际企业在中国面对的挑战。
1994年,麦健陆在受命为《华尔街日报》的母公司道琼社开展中国业务,花了7年在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成立办事处。2000年离开道琼社,出任美国技孵全球投资公司(GIV Venture Partners)合伙人兼中国地区总经理,专门在中国和印度进行科技领域的投资。他在2005年出版《与龙共舞》(天下杂志出版),迄今已有七种语言版本。
译者简介
李芳龄
专事译作,译着包括《启动革命》、《哈佛商业评论精选:企业策略》、《第五项修练III:变革之舞》、《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修练》、《当债务吞噬国家》、《成长的赌局》、《创新3力》、《境外共和国》、《伊新的轨迹》、《开放式经营》、《企业触媒策略》、《新帝国游戏》、《超极资本主义》、《创新者的成长指南》、《当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近百部。
推荐序
中国国企如清末官企! 南方朔
提高民企投资,合理国企投资 华而诚
作者序 剖析中国模式
前 言 未来的制高点
在贪腐现象普遍存在的中国,威权资本主义的限制愈趋明显,国有企业正在耗用改革的果实,经济引擎的燃料也愈趋耗竭。
第一章 回到原点
国有企业是威权资本主义的先锋,在历史里兜了一圈后重返显要地位,被神圣化成国家的冠军企业。不仅为中国进军国际的雄心开路,也是共产党至高威权的捍卫者。
第二章 政策与骗局
中国冀望透过支持与补贴国有企业,大跃进至全球科技领导地位,却也导致民主世界对中国的不信任感提高,企业充斥欺瞒行为、掠夺国内科学界研究成果等弊端屡见不鲜。
第三章 威权资本主义的难题
层层拨开中国的经济洋葱后,显露出监管薄弱及无节制的弄权等问题。整个体系的核心便是中国共产党,它是中国威权资本主义制度的总建筑师与受益者。
第四章 全球舞台上的地方戏曲
中国的威权资本主义模式,加上各项保护国内市场、壮大国家冠军国有企业的措施,已在中国和全球贸易体系间形成一个不协调的介面。中国,正是现有结构的最大受益者。
第五章 改造中国模式
中共高阶领导人们咸主张,中国需要彻底且深广的改革才能持续成长。然而,民族主义意识型态和现行体制助长的强大既得利益,太过根深柢固,阻碍了前进之路。
推荐序
中国国企如清末官企!
政府以它拥有的国家公权力来兴办企业,这就是「国家资本主义」。这个名词是德国社民党创办人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于一八九六年所首创。「国家资本主义」最初只是个学术及政治概念,但一九一七年十月德国共产革命成功,于是「国家资本主义」遂成为事实。近代西方评论家普遍都把俄国模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视为源起。
但西方学者却漏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另一个源头,那就是清朝末年同光中兴年代。大约是一八七○年代的中国自强运动这种更早的模式。当时,清廷为了富国强兵,遂以李鸿章为首,利用国家资产开办了诸多「官督民办」的企业。重要的有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汉阳钢铁厂、上海招商局、中国工商银行、汉冶萍煤铁公司、上海电报局……等。即是一种国家出钱、官僚经商的模式。在历史上,它被视为「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变体,叫做「官僚资本主义」。
清末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真的是清末的一页痛史。中国产生了一批豪门重臣的巨富官僚,他们公私不分,个个都成了家财亿万的富豪。他们赌起钱来,都是金条整条的押注,豪宅的地契整叠用来当赌本。上海的畸形繁荣有一大半和这些官僚资本家有关。他们真的懂经济和商业吗?却也未必。他们在对内垄断的商业上,因为是关起门来当皇帝,还可有模有样。一涉及对外竞争,特别是国防军工业,就原形毕露。清末自强运动的海军建军,花了二十年、三十年,所建的北洋海军都是低技术的船舰火炮。一八九四至九五年的甲午海战,一开打就立刻溃不成军。可见清末中国式国家资本主义问题的严重程度。台湾的国家资本主义所承续的,就是清末中国式国家资本主义的传统。它以官僚裙带关系为主,以内部的垄断为手段,很自然地就成了特权贪腐的温床。过去一年来,台电、中油、中钢等国营企业纰漏不断,就是官僚资本主义缺点的明证。
而当今中国大陆的国家资本主义,则是俄国模式和清代模式的混合版。俄国模式指的是它意图透过国家企业建构出足以与西方资本主义体系对抗的系统,特别是在军事工业、尖端资讯科技、太空科技等方面。俄国自一九一七年革命后,这些部门都能快速发展,而且并未落后美国太多。可见国家整合私人军工产业和国家直营军工尖端产业,这两种模式真是难分轩轾。
俄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体系,由于它的基本民生工业不发达,可以说只建构了一半;尤其是战后美俄全面对抗,资源相互排挤,民生及一般工业完全废弛,民间部门形同消失,这也是苏联最后瓦解的原因。有了俄国的前车之鑑,所以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对它的一般民生消费经济也极重视。它的国营公司介入一般进出口商业,介入国内的消费服务业。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体系几乎已囊括了全部经济的范围,也使得中国的经济官僚成了一个庞大的阶级。它已成了中共统治的核心。
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规模一直是个谜。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二○一○年中国有九千一百零五家国有企业、一万一千四百零五家国有控股企业。但同一年,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前主任李乐融表示,中国有十一万四千五百家国有企业。除了名目上的国有企业家数都搞不清楚外,中国还有庞大的乡镇企业。这种「红帽子企业」虽非国有,但都是公有。中国国家资本主义体系的复杂程度超过了人们的想像。
而不管人们喜欢或不喜欢,当今的中国崛起乃是事实。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体系密不可分。中国的国有企业利用了中国庞大的市场力,强化了它的科技力和外交力。它在最尖端的航太科技上及深潜技术上已在直逼美俄;它在电子科技上也透过合资与併购快速进;它挟着市场力、外交力和资本力,利用国营企业在全球从事资源的开发。这就是所谓的「中国模式」。由于中国国企的带头,中国的经济已开始在改写世界经济的版图。澳洲总理陆克文甚至表示,自从十八世纪英王乔治三世起,世界的经济力全在世界手中。这种情况在二十一世纪已可能改变。也正因此,近年来中美经济摩擦日增,而中美摩擦又都聚焦在国企上。美国的中国经济专家麦健陆在这本新着作里,就对中国国家资本主义做了极为严厉的抨击。
坦白说,我对书中许多美国本位主义的论点并不是很同意。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对美国的经济支配有极强的抵抗性,中国也有自己的经济秩序观,这都有违美国的利益。因此,本书对中国国家主义的有些抨击所反映的只不过是利益的立场之争。例如,就在美国指责中国窃取产业机密时,斯诺登的爆料却显示美国偷窃中国机密的情况更为严重。另外,据闻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已开过多次谈判会,美国的腹案之一,就是要限制中国国企参加国际竞标的资格。这已显示了中国的国企已成了当今中美经济竞争的主要斗场。
麦健陆在本书中对中国国企的许多观点未必正确,但他对中国国企本身结构问题的分析确相当准确。国企实质上已造成中国严重的资源错置、浪费和不均衡。中国国企在这个部分,其实和清末的官僚资本主义相差无几。他们以国家为名,追逐着个人利益。只有持续地扩张才可以掩盖住它的问题。因此,中国的国企成长可以说在饮鸩止渴。因此,我们看着中国国企欣欣向荣时,不要疏忽了它的生产力没有提升、反而是贪腐浪费愈趋严重的另一面!
南方朔
(作者为政论家、社会观察家)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标题有点过于宏大了,“共和国的长子们”听起来像是某种时代的隐喻,而“揭开真相”更是充满了历史使命感。我其实不太喜欢那些过度煽情或者故弄玄虚的书,希望这本能够实在一些。我更关心的是,作者到底用了什么方法来“揭开真相”?是依靠大量的田野调查?采访了多少关键人物?还是对历史文献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我希望能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特定行业的兴衰,某个重大经济事件的决策过程,或者某个地区的发展模式,能够被细致地剖析。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不同侧面的解读,而不是单方面的赞歌或者批判。毕竟,经济发展往往是伴随着挑战和代价的,中国经济的崛起肯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作者能够客观地呈现出其中的复杂性,比如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受到的影响差异,甚至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教训,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而不是简单灌输观点的作品。
评分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立刻联想到了一些我一直好奇的经济现象。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确实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但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的繁荣,对于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付出的代价,了解得并不够深入。标题中的“长子们”,可能暗示着某种特定的群体,他们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亦或是某种重要的制度设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这些“长子们”的构成,他们的背景,他们的运作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中发挥作用。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挑战。作为一个台湾读者,我非常关注中国经济对区域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让我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以及它将如何影响我们。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共和国的长子们:揭开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真相》确实让人好奇,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长期以来都密切关注对岸发展脉动的读者而言。我个人一直对经济发展背后的驱动力、政策制定的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这在世界经济史上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够真正触及到这个议题核心的书籍,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数据的罗列。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我们平日从媒体上看到的视角,或许能从更深层次的根源去分析,究竟是什么样的“长子们”(或许是指特定群体、特定政策、或者特定时期)在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的行动和决策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中国经济的面貌。坦白说,我对“真相”这个词有些期待,也有些保留,毕竟历史和经济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但我相信,一本好的书,即使不能完全揭示所有真相,也至少能引领读者走向更接近真相的道路,提供更丰富的思考维度。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更清晰地理解这个影响着我们生活、甚至整个亚洲地缘政治格局的经济巨兽是如何崛起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共和国的长子们:揭开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真相》听起来颇有学术的深度,也带有一丝文学的色彩,这让我对内容的广度和厚度充满期待。我比较关注的是,作者在“揭开真相”的过程中,是否能够避免陷入意识形态的窠臼,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多元和客观的视角。毕竟,对于中国经济的解读,常常受到各种信息干扰和立场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更加扎实的数据支撑,严谨的逻辑分析,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审慎考察。尤其是我对一些关键转折点的解读很感兴趣,比如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是如何克服重重阻碍的?“长子们”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增长模式的?我希望能看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而不只是泛泛而谈。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一些新的研究发现,或者挑战一些主流的观点,那将更具阅读价值。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很大一部分源于标题中“长子们”这个词。在我的理解中,这个词语似乎指向了一些具有代表性、或者说是某种特定历史时期诞生的、对共和国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人物或群体。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长子们”的故事,他们的成长经历、思维模式、以及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决策。他们或许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是市场经济的探索者,甚至是影响深远的政策制定者。理解了他们的动机和行动逻辑,或许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为何会走上今天的道路。而且,我一直觉得,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人心的变化,是社会结构的重塑。如果这本书能够将经济发展与人物故事、社会变迁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来展现经济腾飞背后的人性光辉与挣扎,那就更具吸引力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