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翰芦图书与国立师范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共同合作的「文创枢纽」第二本艺术管理教科书。主要探讨台湾唱片工业受到的冲击。盗版的猖獗,因科技昌明造成「质」与「量」的改变;市场萎缩与电子商务的「去中间化」,重创实体通路;这些均使得合法的线上音乐工作者,饱受恶质经济活动的伤害。
 
    本书力图勾勒出符合唱片工业现况且能顺应线上音乐发展的营运模式,以维系音乐产业价值链上的伙伴关系、协同商务关系与彼此核心能力的互补、衔接以及最后的利润分享,借以让营运模式启动并跨越组织与产业的界线,进而提供可依循的生存之道。
 
    作者为知名的唱片制作人,实务、理论的见解相当深入而且切合唱片产业现状,是了解艺术工业很重要的着作。
   
 作者简介    
 
  白纪龄
 
    现职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 副教授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音乐学系 兼任副教授
    台湾音乐文化国际交流协会 顾问
 
    经历
    上蛊互动文化 营运长
    小岛音乐 总监
    滚石亚洲制作部 音乐副总监
    SONY MUSIC Label Chief
    友善的狗 合约制作人
   
 第1章绪论
  1.研究背景:台湾唱片工业面临三难的局面
  2.研究问题与目的
  3.研究范围与限制
  4.专题研究流程与各章简述
 
 第2章相关文献与理论探讨
  1.背景理论
  2.营运模式与商业模式之有关研究
 
 第3章研究方法
  1.概念性架构
  2.研究设计
 
 第4章台湾唱片工业营运模式简介与个案研究
  1.唱片工业目前仍然坚守的营运模式
  2.唱片公司价值活动的伸展
  3.滚石唱片个案
 
 第5章唱片工业「嵌入」线上音乐后的营运模式
  1.台湾线上音乐商业模式分析
  2.台湾音乐产业主要市场参与者的价值交换流程
  3.唱片工业新营运模式的情境模拟
 
 第6章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与对业者的建议
  2.后续研究建议
 
  附录
  1.台湾地区实体通路表
  2.经常上网人口数与网路普及率
   
 推荐序
    
    如果我们试着对表演艺术下一个最言简意赅的描述,「Performing and Those Who Make it Possible」应该是最贴切不过的!而接下来,可以无限延伸的就是那些个所谓的「Those Who」到底有谁?
 
    一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相关领域最需要的就是「翻译者」,让艺术家们懂得管理者的语言;管理者懂得艺术家的语汇,亦或,让跨领域创意、艺术工作者之间的沟通协调,意即彼此的转译能力,让创意透过这个「系统」成为可消费的商品。另一方面,随着资讯通讯科技的普及与新媒体、新媒材的一日千里,艺术与科技早已开始在产业实务的应用中互动、对话、合作,甚致挑战彼此的能耐。从此,文字将不限于纸本;绘画将不受限二维的空间;展演将不限于虚拟与实境;表演艺术更不受限于时间与空间、台上与台下。于是,「When Artists And Engineers Work Together, The Result is Something Neither Can Expect.」《IEEE Spectrum, July 1998.》那些个所谓的「Those Who」还可以再有谁?
 
    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我们审视「科技与艺术」整合性的时代课题与可预见之未来的产业人才需求,跨领域、双重纵深的「A」型人背景以及双向「转译」的能力成为进入产业的应有素养。因此,我们企图以汇整真实个案的方式以统整科技与艺术之鲜活案例,希望将创造力之环境与情境融入个案教学之架构,多元的学习以深化艺术、创意、企划与科学管理之学能。
 
    本个案集经严谨之过程,历时一年半完成。我们邀请表演艺术各个领域之专家、学者,初步建立个案研究之主要内容架构,同时提出表演艺术艺术产业值得发展为个案的议题、代表性事件、经营模式,甚至组织的发展趋势,经过几轮的讨论与筛选后择定个案。每个个案均有一位教授担任指导老师,并带领所有负责个案撰写的研究生进行训练与模拟,包含次级资料蒐集、深度访谈及个案研究的撰写,冀使个案研究之成果能更趋完整,兼具理论与实务。这十三个个案主体,涵盖议题甚为完整,新艺术型态、跨领域、行销、新科技、新媒材所有重要的课题,包括民众参与艺术之行为、市场区隔、产品定位、品牌延伸、观众发展、国际策略等,对表演艺术产业有兴趣的学习者而言,应具相当的参考价值。
 
    个案教学一直是高等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个案所传达的不只是知识而是知能;对实务与产业的理解;培养学习者分析与洞见的能力,最终提出指向未来的决策。除此之外,我们在个案集的这个概念之下,会继续以「产业专题研究」的方式延伸系列性的深入讨论,一方面可与时俱进继续蒐集新的典范个案,另一方面则是将相同领域,或是同属特定产业的个案汇整,提出统合性的专题研究专书以深入产业脉络。本「数位音乐产业专题研究」即秉持上述之精神,探讨数位音乐产业的科技创新与营运模式。相信专题研究之内容绝非单一教课书亦或单一学门所能论及其全貌。
 
    在此,特别感谢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张校长国恩、顶尖大学计画办公室宋执行长曜廷对于本个案集系列的支持,感谢参与个案专题研究、研拟与指导的白纪龄老师,与本校表演艺术研究所行销产业组研究生李佳谕、陈映如全心投入这项承先启后的工作。
  计画主持人 林淑真教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
  二○一三年六月
序
  随着资讯通讯科技(ICT)的全球化发展,让世人见识到了许多且频繁的「创造性破坏」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在商品以「内容」型态呈现且「载具」可数位化的领域里,因为,这同时隐含了消费者「复制能力」的提升,而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引起关注莫过于台湾唱片工业所受到的冲击。根据IFPI的数据显示,台湾地区唱片市场随着上个世纪的结束与资讯通讯科技的普及而每况愈下,截至2012年整体市场量约当1997年高峰期的1/10。
 
    直观看待上述数据,当一个产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连续性的、迅速的萎缩了八成以上,通常表示产业的「需求面」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意即,需求被替代。虽然消费者对音乐商品确有需求,而资讯通讯科技的普及造就了消费者「复制能力」的提升,消费者对音乐商品需求在无需额外付费或只负担稍许取得成本的情况下完全被满足,导致原始内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的创价活动失灵。
 
    回顾台湾唱片工业市场发展与成长,等同音乐商品「载具」的演进过程,因「载具」正象征科技对音乐产业的「具体化」影响。而盗版问题也因不同的载具而以不同的面貌、型态「自始」就与唱片工业共生、并存。黑胶时代,消费者完全不具备「复制能力」,只能在通路购买商品。当时盗版是一个生意,是需要投入资源的产、销活动。卡带期,消费者开始初次拥有「复制能力」,经由音响设备录音功能将偏好曲目编辑复制到同一卷卡带上。此外,唱片行还曾一度推出「代客录音」的客制化收费服务,尽管如此,随着SONY随身听(walkman)的横扫全球,台湾唱片工业与盗版共存共荣。
 
    当CD (compact disc)这个新「载具」出现时,在版权意识抬头以及刑责确定(1992年6月10日修正公佈着作权法全文共117条)的压力,盗版转入地下。经由硬体(CD player)的普及与平价化,CD载具的稳定品质,正式宣告「数位化载具」的时代来临,也引发台湾唱片产业价值链开始崩解。盗版此时已不再是个「生意」,这个产销活动的流程(process)被可自由选择烧录倍速的CD烧录装置与廉价光碟裸片(CDR)简化并取代之,个人电脑(PC)成为这个简易流程的操作介面,消费者拥有了前所未有、快速的、品质稳定(数位化)的复制能力。
 
    网际网路普及,频宽、容量、运算速度大幅跃进,更「精巧」的音乐压缩格式MP3(MPEG I Audio Layer 3,于1995「.mp3」的「副档名」被标准化)与应用播放软体出现,音乐商品的载具变成一个「档案」,数位汇流、扩散成以下三种效应:第一,消费者的复制过程更简化,复制能力更加提升,不仅如此,消费者透过网际网路还拥有了方便取得及散播音乐商品(档案)的能力;第二,新的商业模式,亦即所谓的线上音乐业者开始进入产业(非法、合法皆有);第三,网际网路「去中间化」的效果,实体通路首当其冲。如影随形的盗版问题因为科技的进步而产生了「质」与「量」的改变,非法的线上音乐业者与善用复制能力的消费者,让原本尚可容忍的并存状态完全失控。市场萎缩与电子商务「去中间化」的双重打击重创了整个实体通路系统,而仅存的业者也都意识到了「实体」终将是一个dead end。存活,将是这个产业的所有参与者共同的难题。
 
    在接下来的两个个案研究之面向有二:(1)何者为符合现况的情境模拟方案(scenario),能够维系音乐产业价值链(Porter, 1985)的主要参与者之间的伙伴关系、协同商务关系与彼此核心能力衔接以及最后的利润共享?(2)科技的进步促使整体环境持续性动态的变化,价值链上的主要参与者何者较适宜主导音乐产业营运模式的改变?何者能有效率的取舍、整合、伸展以满足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需求?何者能让这个营运模式运作的更为紧密?
 
    显然,【云端点唱机-KKBOX】、【来自街头的声音-中子文化】我们看到截然不同的营运逻辑与问题解决方案,以及他们各自须面对的下一个阶段的问题。而这两个个案也都企图寻求一个符合产业现况且能顺应未来数位音乐发展的营运模式,以维系音乐产业价值链上的主要参与者之间的伙伴关系、协同商务关系与彼此核心能力的互补、衔接以及最后的利润分享。是否能让这个符合现况且能顺应未来发展的营运模式启动,找出「改变」以及「如何改变」的可能方式与途径。
 
    个案研究进行的方式为:先以实况描绘台湾唱片工业自网际网路兴起后所面临的困境做为研究背景;盗版问题由「质变」所驱动的「量变」大幅侵蚀了原有市场,危及现有市场参与者的生存。如何图存?依此建立个案研究的动机与目的并确立个案研究的问题与范围。之后回顾因科技的冲击所促使产业营运模式改变的相关研究文献作为个案研究展开之理论依据,经由文献探讨的指引,发展概念性架构和访谈问题,确定各种资料(含初级和次级资料)收集方式及访谈对象。汇整前述蒐集的资讯进行分析,并针对已确立之问题推导出研究发现,进而归纳结论、建议以及后续的问题讨论。
 
    特别感谢:
    KKBOX Inc. 营运长 李明哲先生
    中子文化 人才发展部 副总经理 陆君萍女士
  白纪龄副教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学术气息,封面上“线声说法”四个字,仿佛是无数声音交织碰撞后凝练出的智慧结晶,而“数位音乐产业专题”则精准地勾勒出了本书探讨的核心领域。拿到手里,厚实而有质感的纸张,印刷清晰的文字,都让人立刻进入一种认真阅读的状态。我本来就对音乐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数位化浪潮如何重塑这个行业充满好奇,所以这本书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尤其想知道,在作者的笔下,那些曾经辉煌的CD时代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消亡,又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流媒体、付费下载等新兴模式的崛起。这本书会不会详细解析这些技术革新背后的逻辑?比如,互联网带宽的提升、储存成本的下降,以及用户消费习惯的改变,这些因素在数位音乐产业的演进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期待书中能有深入的案例分析,比如Spotify、Apple Music等巨头是如何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重新定义音乐的获取和消费方式的。我更想了解,在数位化的浪潮中,唱片公司、发行商、艺术家乃至听众,各自的定位和利益是如何被重新划分和整合的。这本书会不会为我揭示这个复杂生态系统中的种种关联和博弈?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能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数位音乐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未来趋势。
评分拿到这本《线声说法:数位音乐产业专题》,我最先感受到的是它传递出的一种严谨而又前瞻性的研究态度。书名本身就极具启发性,仿佛将抽象的数位技术和具象的音乐声响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预示着一场关于声音演变与产业变革的深度对话。我一直对音乐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很感兴趣,尤其是在数位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传统的唱片销售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元和复杂的盈利方式。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订阅制、广告收入、版权授权、甚至是与游戏、影视等跨界合作的潜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数据在音乐产业中的作用的分析,包括用户行为分析、音乐推荐算法、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来优化内容生产和营销策略。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翔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为我揭示数位音乐产业背后隐藏的商业秘密,以及科技如何驱动音乐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对数位音乐产业的完整认知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一眼就能吸引住对音乐和科技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线声说法”这四个字,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数位音乐世界的大门,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其中蕴藏的秘密。“数位音乐产业专题”更是精准地定位了本书的核心内容,预示着这是一次对当下及未来音乐产业发展脉络的深入梳理。我一直对音乐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在数位时代发生的巨变感到着迷。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技术革新,例如互联网、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是如何重塑音乐产业的各个环节的?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关于音乐创作工具的演变,以及AI在音乐创作中的角色。此外,我也对数位音乐的版权保护问题、音乐人和平台之间的分成模式、以及新兴的音乐消费形态(如短视频音乐、沉浸式音乐体验)等议题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见解,让我能够理解数位音乐产业的当下困境与未来机遇,并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对音乐产业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科技的进步是如何深刻地改变着我们与艺术的互动方式。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一课题的好奇心。尤其是“线声说法”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仿佛文字本身就能够发出声音,讲述数位音乐产业的跌宕起伏。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技术概念和商业模式,转化成引人入胜的叙述的。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数据分析和用户行为的研究?比如,流媒体平台是如何通过算法来推荐音乐,从而影响用户的听歌口味和音乐消费习惯的?这些算法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商业逻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理解从音乐的创作、发行到传播,整个流程在数位时代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我特别想知道,在数位音乐产业的语境下,“粉丝经济”的概念是如何被实践和应用的?艺术家是否能够通过数位平台与粉丝建立更紧密的社群关系,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未来音乐产业发展方向的预测,比如虚拟演唱会、NFT音乐等新兴概念是否会有涉及?我对这些前沿的讨论充满了期待。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毕竟“数位音乐产业”听起来是个比较冷门的题材,而且“专题”两个字似乎也预示着内容会比较碎片化。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有深度。作者的笔触流畅而富有洞察力,他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技术名词的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数位音乐产业背后复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版权问题和盗版问题的讨论,这无疑是数位音乐产业发展中绕不开的难题。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些挑战的?他有没有提出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或者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版权保护方面的差异性?我脑海中浮现出过去那些因为盗版而损失惨重的音乐人,以及后来因为流媒体的出现,音乐人收益模式发生的巨大转变。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数位时代,音乐的价值如何被重新评估和定价?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独立音乐人在数位平台上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比于传统唱片公司,独立音乐人是否能更好地利用数位渠道来推广自己的作品,并与粉丝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这本书里会不会有关于独立音乐人如何在这个新的生态系统中脱颖而出的案例分析?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启发性的见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