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個人俯觀巴黎嘉年華會的昇平景象、一個人倉皇受睏於暴動中的維也納、一個人在羅馬時被輕浮的美國男子搭訕、一個人像個粉絲般蹓躂好萊塢看明星們的宅墅、一個人遇上瞭文化衝擊事件而開懷大笑......。
九十年前中國單身女子的自助旅行會有什麼遭遇?
呂碧城被譽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她辦過女校、當過袁世凱的秘書。由於早年投資有道,為呂碧城纍積瞭不少財富,得以支持她過著自由、安逸的生活。1926~33年間,呂碧城飄洋過海,足跡遍及美、英、法、德、義、奧、瑞士。她把所見所聞、風土人情寫成〈鴻雪因緣〉,連載於京滬的報章雜誌,後結集成書《歐美漫遊錄》。
作為「國人之嚮導」,呂碧城的遊記提供瞭不少實際的旅行資訊,如訂票、海關、行李、銀行、旅館、小費等等,均以自身經驗為例說明:在倫敦吃日本火鍋,一盤十片薄薄的豆腐要多少錢?柏林的華人餐館在哪裏?紐約電車上吐痰一口罰金是多少?從威尼斯到維也納乘飛機會比坐火車的時間快多少?還羅列必到的名勝古蹟,其景點與曆史背景。《歐美漫遊錄》無異於1920年代的旅遊指南,分享瞭一個女子的獨遊心得。
在這個「狂囂的年代」,有聲電影誕生瞭,女性剪鮑伯頭、開車抽菸,呂碧城的遊記也捕捉瞭這時代的絢爛:寶光璀璨的紅磨坊、舉國若狂的巴黎女皇選舉、巨星宅墅薈萃的好萊塢比佛利山、不啻皇居的郵輪奧林匹剋號、英國「少女選舉權」剛通過......。
那時沒有寂寞星球、沒有Google Map,也還沒有數位相機。呂碧城,這位民初纔女走齣閨閣,一隻皮箱隻身重洋,走走停停隨心所欲,漫遊於異域與心靈之間。
本書重點
.呂碧城為中國第一位女編輯、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
.嚴復形容呂碧城為「高雅率真,明達可愛」,更為她寫詩;鞦瑾拜倒於她的纔情與她惺惺相惜。
.呂碧城為中國女性「背包客」先驅,本書為1920年代她寫給中國人的旅遊指南。
.以中國詩詞描畫西方風土景物,獨樹一格。
.鬍曉真(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導讀。
作者簡介
呂碧城(1883~1943)
原名賢錫,字遁夫,晚號寶蓮居士,法號聖因、曼智。安徽旌德人,作傢、詞人、教育傢。父親呂鳯岐為清末進士,母親為繼室。父親過世後,由於無子嗣而遭親族搶奪其傢産,並教唆匪徒幽禁其母,呂碧城求救於父親昔日的朋友終助母脫險,但原本呂碧城已和汪傢訂婚,亦因此事而遭退婚,此後終生未嫁。呂碧城與母親寄居在舅父傢,二十歲那年離傢逃往天津。機緣巧閤下獲得《大公報》創辦人英斂之的賞識,讓她擔任見習編輯,成為中國新聞史上首位女編輯。由於其文采,呂碧城在文壇嶄露頭角,被譽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1904~1908年間,呂碧城成為《大公報》主筆,提倡婦解、鼓吹女學,寫瞭多篇相關文章,如〈論提倡女學之宗旨〉,並積極籌辦女子學校。1904年11月,在唐紹儀等人的支持下,創辦瞭北洋女子公學(後改名北洋女子師範學堂),1906年呂碧城擔任監督(職位相當於校長)。在呂碧城的影響下,她的三位姊妹亦從事女子教育的工作。
民國成立後,呂碧城擔任袁世凱總統府秘書,後因袁世凱復闢帝製而離職,1915年與母親移居上海。呂碧城由於營商有道,數年間獲利甚豐,得以支持她在1920年到美國留學,入讀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美術與英語,並開始翻譯《美利堅建國史綱》。1926~33年間再次齣國,於歐美等地作長途旅行,期間倡導保護動物,創辦中國保護動物會,並皈依佛法。1935年,呂碧城移居香港,從事經文翻譯和詩詞創作。1943年1月23日於香港病逝,火化後骨灰撒入大海。
主要著作包括:《呂氏三姊妹集》、《信芳集》、《曉珠集》、《呂碧城集》、《歐美之光》、《曉珠詞》、《觀無量壽佛經釋論》等。
導讀
恰似飛鴻踏雪泥——民國纔女呂碧城與她的時代足跡(鬍曉真)
1. 鴻雪因緣
2. 三韆年之古樹
3. 旅次之小訟案
4. 好萊塢諸星之宅
5. 大坎寜之山景
6. 一夕之勾留
7. 赴芝加哥途中
8. 舟渡大西洋
9. 首途赴巴黎
10. 獨遊之辦法
11. 由法赴瑞士
12. 芒特如之風景
13. 斯特瑞撒
14. 義境巨埠密蘭
15. 義人之親善
16. 花城
17. 三笑
18. 羅馬之遊
19. 羅曼法羅穆
20. 珂羅賽穆鬥獸場
21. 聖彼德堂與教皇宮
22. 人骨寺之創觀
23. 波格斯美術館
24. 卡匹透玲美術館
25. 義帝二世紀念坊
26. 羅馬之山林
27. 車中之齟齬
28. 行裝之阻擱
29. 行裝之通過
30. 日內瓦
31. 日內瓦湖之盪舟
32. 赴芒特如
33. 登臨雪山
34. 漁翁之廉
35. 重到密蘭
36. 途中所遇種種
37. 古城
38. 火山
39. 第三次到羅馬
40. 義國近狀略觀
41. 水城
42. 海岸之旁
43. 天空之飛行
44. 維也納之被睏(上)
45. 維也納之被睏(下)
46. 遊雄本皇宮
47. 柏林
48. 巴黎
49. 渡英海峽
50. 倫敦
51. 閱報雜感
52. 瀛洲鬼趣
53. 旅況
54. 重遊瑞士
55. 百花會之夜遊
56. 文痞文丐之可悲
57. 遊覽之危險
58. 予之宗教觀
59. 跋
圖片齣處
這本書名「歐美漫遊錄:九十年前民初纔女的背包旅行記」,讓我想到瞭我小時候聽長輩說的那些關於留洋的故事。不過,他們大多是跟團,或者是有親友接應,像這樣完全「背包」式的旅行,尤其是在九十年前,那簡直是太有膽量瞭!我對這位「民初纔女」的身份感到非常好奇,她有沒有可能是在文學界、藝術界小有名氣的人物?她的旅程會不會觸碰到當時的文化思潮,比如受到西方啟濛思想的影響,進而對中國的社會現狀產生更深的思考?「漫遊」這個詞,也暗示瞭這趟旅程可能並非行程緊湊的觀光,而是一種更隨性、更深入的體驗。她會不會在一傢不起眼的小咖啡館裡,一坐就是一下午,觀察來往的人群?會不會為瞭欣賞一幅畫,在博物館裡流連忘返?我特別想知道,她筆下的歐洲,會不會跟我們現在看到的光鮮亮麗的旅遊雜誌上的描寫很不一樣?會不會有更多關於人情味、關於生活細節的描繪?她會不會記錄下那些不太為人知的角落,那些充滿故事的小巷,那些當地人纔知道的美食?我感覺這本書一定會充滿瞭那個年代特有的浪漫與詩意,同時又蘊含著一位女性獨立探索世界的勇氣與智慧。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已經超越瞭一般的旅行文學,我認為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一個特別的女性,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擁抱世界的。
评分天啊,這本書名「歐美漫遊錄:九十年前民初纔女的背包旅行記」一齣來,就勾起瞭我無限的遐想!光是「九十年前」這幾個字,就足以讓人穿越迴那個充滿詩意與變革的年代。我腦袋裡立刻浮現齣一位身著旗袍、卻又揹著瀋甸甸的背包、眼神中閃爍著好奇與堅毅的女子。她會是怎樣的纔女呢?是陸小曼那樣的風情萬種,還是蕭紅那樣的堅韌不屈?亦或是張愛玲筆下那種帶著幾分疏離又洞察世事的氣質?「背包旅行」這個詞在當時絕對是石破天驚的創舉,民初的女性,即便是有纔華的,大多也受限於社會的規矩與束縛,能夠踏齣國門,以最貼近土地的方式去感受異國風情,這本身就是一個多麼令人佩服的壯舉!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她是如何剋服當時交通的不便,如何應對語言的隔閡,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流?她會用怎樣細膩的筆觸,描繪齣巴黎的塞納河畔,倫敦的霧氣繚繞,還是阿爾卑斯山的雄偉壯麗?我猜測,書中一定充滿瞭她對於世界的好奇、對於自由的嚮往,以及她個人成長與蛻變的軌跡。這不僅僅是一本旅行記錄,更可能是一部關於女性意識覺醒、挑戰傳統、追求獨立的時代縮影。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彷彿自己也跟著她一起,展開瞭一場跨越時空的精彩冒險。
评分「歐美漫遊錄:九十年前民初纔女的背包旅行記」,這個書名一齣來,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九十年前的中國,民初時期,那是一個充滿瞭變革與新思想的年代,但同時,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仍然受到諸多限製。而一位「纔女」,竟然能以「背包旅行」的方式,獨自一人暢遊歐美,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勇氣和獨立精神的壯舉。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她是如何剋服當時的種種睏難,例如交通的不便、語言的隔閡,以及來自社會輿論的壓力,纔能展開這段精彩的旅程。我特別好奇,這位「纔女」的「背包」裡,究竟裝瞭些什麼?是她的書本、畫具,還是僅僅是簡單的必需品?更重要的是,她的旅程會是怎樣的?她會不會在歐洲的古老城市中,漫步於蜿蜒的小巷,感受著歷史的氣息?她會不會在美麗的鄉間,與當地人交流,體驗他們淳樸的生活?我預期,這本書的文字一定會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詩意與浪漫,同時也蘊含著一位獨立女性對世界的觀察與思考。她可能會描寫歐洲的風土人情、藝術文化,也可能會記錄下她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遇的故事,以及她在那段旅程中,對自我、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體悟。這絕對是一本能夠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體驗不一樣的人生,並獲得啟發的佳作。
评分「歐美漫遊錄:九十年前民初纔女的背包旅行記」,光是聽這書名,我腦袋裡就自動拉開瞭一幅復古的電影畫麵。九十年前,民初,一個纔女,揹著背包,獨自闖蕩歐美。這組閤本身就充滿瞭戲劇張力。我立刻想到,那位纔女的心境會是怎樣的?是帶著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對自由的渴望,還是對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慾?「背包旅行」這三個字,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絕對是極具顛覆性的。它意味著簡樸、獨立、自主,甚至是有些離經叛道。我很好奇,她會不會在旅途中遇到各種各樣的人,產生各種各樣的故事?她會不會在異國的街頭,用有限的法語或英語,笨拙卻又勇敢地與人交流?她會不會在深夜裡,獨自一人,麵對陌生的城市,感到孤獨,但又充滿力量?我預期,這本書的文字一定會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韻味,帶著幾分文藝的氣息,又可能夾雜著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我非常期待她筆下的歐洲,會是怎樣的?是充滿浪漫的藝術氛圍,還是嚴謹的科學精神?是貴族的奢華,還是平民的樸實?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從她的文字中,看到一個中國女性在那個時代,如何打破框架,尋找自我,並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和理解世界的歷程。這不僅僅是一本旅行的記錄,更可能是一部關於勇氣、獨立與成長的女性史詩。
评分這書名「歐美漫遊錄:九十年前民初纔女的背包旅行記」,聽起來就充滿瞭故事性,而且是那種我特別喜歡的、有年代感的、帶著點冒險精神的故事。九十年前的民初,正是中國社會經歷巨大變革的時期,女性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開始有瞭新的變化,但能有勇氣「背包旅行」到歐美,這絕對不是一般的女性能做到的。我猜測這位「纔女」一定有著非常獨立的個性,以及對未知世界強烈的好奇心。我非常想知道,她的「背包」裡都裝瞭些什麼?是書本,是畫具,還是僅僅是一些必需品?她的旅程會不會充滿瞭計劃之外的驚喜和挑戰?她會在哪些地方停留?是巴黎的藝術畫廊,還是瑞士的山間小鎮?她又會用怎樣的筆觸來記錄這些經歷?我預計,這本書不會是簡單的遊記,而可能會觸及到當時的社會風貌、女性的生存睏境、以及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閤。我尤其期待能看到她如何從一個中國女性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西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她們在當時所麵臨的社會環境。這本書名也讓我聯想到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比如《隨園食單》那樣的細膩描繪,或是《一個人的朝聖》那樣的心靈探索。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穿越時空的沉浸感,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獨特魅力,同時也能從這位纔女身上汲取到勇氣和啟發,去麵對自己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评分「歐美漫遊錄:九十年前民初纔女的背包旅行記」,光是書名就讓我感覺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學冒險。九十年前的民初,那是一個充滿變革與思想激盪的年代,而一位「纔女」選擇以「背包旅行」的方式來體驗歐美,這本身就足夠讓人驚嘆。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這位纔女可能是怎樣的一個人?她是否擁有著超越時代的獨立思想和冒險精神?她的旅程會不會像一首優美的詩,記錄著她一路走來的風景、人文,以及她對世界的獨特感受?我特別想知道,在那個交通不便、資訊相對匱乏的年代,她是如何規劃行程,如何預訂住宿,如何與當地人交流?她的「背包」裡,又承載著怎樣的期望和夢想?我預期,這本書的文字一定會充滿瞭那個時代的雅緻與細膩,同時又蘊含著一位獨立女性的思考與力量。她可能會描寫歐洲的建築、藝術、音樂,也可能會記錄下她與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互動,以及她對當時歐洲社會的觀察與體會。這本書的吸引力,不僅在於它記錄瞭一次跨越地域的旅行,更在於它展現瞭一位女性在時代洪流中,如何勇於探索、尋找自我、並將自己的生命體驗昇華為文字的過程。我迫不及待想翻開這本書,跟隨她的腳步,感受那份屬於九十年前的獨特魅力。
评分這書名「歐美漫遊錄:九十年前民初纔女的背包旅行記」,簡直像一顆投進我心湖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九十年前的民初,那是一個女性地位相對低下、社會觀念保守的時代,而「纔女」能以「背包旅行」這種如此自由、甚至帶點叛逆的方式去歐美,光是這份勇氣就足以令人肅然起敬。我腦袋裡立刻勾勒齣一位獨立、自主、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女性形象。她會不會像電影裡的女主角一樣,在異國的街頭,遇到意想不到的際遇?她的「背包」裡,除瞭必需品,是否也裝滿瞭書籍、筆記本,記錄著她的所見所聞所感?我對她如何體驗異國文化非常感興趣,她會不會深入當地人的生活,品嚐地道的食物,參與他們的節慶?又或者,她會在寂靜的夜晚,獨自一人,坐在異國的窗前,寫下對傢鄉的思念,對未來的憧憬?我期待這本書的文字,能夠充滿那個時代特有的詩意與人文關懷,既有對異國風情的細膩描繪,更有對時代變遷、女性命運的深刻思考。我認為這不僅僅是一本遊記,更可能是一部關於女性成長、獨立意識覺醒的個人史詩。我非常期待能從中感受到那位纔女獨特的精神氣質,以及她在那段非凡旅程中所收穫的成長與蛻變。
评分「歐美漫遊錄:九十年前民初纔女的背包旅行記」,這個書名光聽就讓我聯想到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像是瀋從文筆下的湘西風情,或是徐誌摩詩中的浪漫情懷,但這次的主角卻是一位走嚮歐美的「纔女」。九十年前,民初,那是一個充滿瞭新舊思潮交織的時代,女性的地位和生活方式都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能夠在這個時期,以「背包旅行」的方式獨自遊歷歐美,這絕對是一位思想前衛、勇氣非凡的女性。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她可能遇到的種種情景:她可能會在巴黎的咖啡館裡,一邊品嚐著香濃的咖啡,一邊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下擦肩而過的行人;她可能會在倫敦的霧氣中,感受著歷史的厚重,與古老的建築對話;她可能會在阿爾卑斯山上,體驗著自然的壯麗,思考著人生的意義。我特別期待,這位「纔女」的觀察角度會是怎樣的?她會不會像一位人類學傢一樣,深入研究當地人的生活習俗?還是會像一位詩人一樣,捕捉每一個觸動她心靈的瞬間?她記錄的,會不會不僅僅是風景,更是她對當時歐洲社會的理解,對東西方文化的對比,以及她個人在異國他鄉的成長歷程?我預期,這本書的文字一定會充滿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優雅與深度,同時也蘊含著一位獨立女性的堅韌與智慧。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我細細品味的,充滿時代感與人文價值的作品。
评分「歐美漫遊錄:九十年前民初纔女的背包旅行記」,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懷舊的詩意和冒險的氣息,讓我不禁聯想到張愛玲的文字,那種帶著舊上海風情的優雅,同時又蘊含著時代變遷下的細膩情感。九十年前的中國,民初時期,女性的地位和社會觀念還處在一個轉型的關鍵時刻,一位「纔女」能夠拋開種種顧慮,獨自踏上異國的「背包旅行」,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震撼力的故事。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她可能會遇到的種種情境:在簡陋的火車車廂裡,看著窗外飛馳而過的風景,心中湧起的是對遠方的憧憬,還是對故土的思念?在異國的街頭,獨自一人,如何用僅有的語言和微笑與人溝通,尋找住宿,品嚐當地食物?她可能會遇到熱心助人的陌生人,也可能會經歷一些小小的挫摺,但我想,這都會成為她成長的養分。「纔女」的身份,也讓我預期到她的觀察會更加敏銳,她的文字會更加細膩,她可能會在描繪風景的同時,深入地探討當地的社會人文,甚至是對比中西文化的差異,提齣獨到的見解。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不僅僅是想知道她去瞭哪些地方,更想知道她在那段旅程中,看到瞭什麼,聽到瞭什麼,感受到瞭什麼,以及這些經歷如何形塑瞭她對世界,對自己,對人生的理解。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我已經準備好沉浸在那個時代的氛圍中,跟隨這位勇敢的纔女,展開一場心靈與文化的雙重漫遊。
评分一看到「歐美漫遊錄:九十年前民初纔女的背包旅行記」這個書名,我的眼睛立刻亮瞭起來!「九十年前」、「民初」、「纔女」、「背包旅行」,這些關鍵字疊加在一起,瞬間點燃瞭我對這本書的無限好奇。我可以想像,那是一位多麼有膽識、有見地的女性,纔能在那個時代,選擇如此自由、獨立的方式去探索世界。我腦海裡浮現齣許多畫麵:她可能身著簡潔卻別緻的服飾,背著一個略顯笨重的帆布背包,眼神中充滿著對未知的好奇與熱情。她可能會在巴黎的街頭,欣賞著露天畫展,細細品味著咖啡的香醇;她可能會在瑞士的山間,感受著空氣的清新,聆聽著自然的低語;她可能會在倫敦的博物館裡,流連忘返,與古老的文明對話。我特別期待,這位「纔女」的筆觸會是怎樣的?是像張愛玲那樣,帶著些許刻薄卻又洞察世事的犀利?還是像蕭紅那樣,質樸而又充滿生命力?她記錄的,會不會僅僅是風景,更包含瞭她對當時歐洲社會的觀察,對人文風情的體驗,以及她個人心靈的成長與感悟?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迴到那個遙遠的時代,感受那個時代女性的勇氣與獨立,也希望能從她的文字中,獲得一些關於旅行、關於生活、關於自我發現的啟發。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我細細品味的、充滿時代印記與人文關懷的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