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个人俯观巴黎嘉年华会的昇平景象、一个人仓皇受困于暴动中的维也纳、一个人在罗马时被轻浮的美国男子搭讪、一个人像个粉丝般蹓跶好莱坞看明星们的宅墅、一个人遇上了文化冲击事件而开怀大笑......。
九十年前中国单身女子的自助旅行会有什么遭遇?
吕碧城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她办过女校、当过袁世凯的秘书。由于早年投资有道,为吕碧城累积了不少财富,得以支持她过着自由、安逸的生活。1926~33年间,吕碧城飘洋过海,足迹遍及美、英、法、德、义、奥、瑞士。她把所见所闻、风土人情写成〈鸿雪因缘〉,连载于京沪的报章杂志,后结集成书《欧美漫游录》。
作为「国人之向导」,吕碧城的游记提供了不少实际的旅行资讯,如订票、海关、行李、银行、旅馆、小费等等,均以自身经验为例说明:在伦敦吃日本火锅,一盘十片薄薄的豆腐要多少钱?柏林的华人餐馆在哪里?纽约电车上吐痰一口罚金是多少?从威尼斯到维也纳乘飞机会比坐火车的时间快多少?还罗列必到的名胜古蹟,其景点与历史背景。《欧美漫游录》无异于1920年代的旅游指南,分享了一个女子的独游心得。
在这个「狂嚣的年代」,有声电影诞生了,女性剪鲍伯头、开车抽菸,吕碧城的游记也捕捉了这时代的绚烂:宝光璀璨的红磨坊、举国若狂的巴黎女皇选举、巨星宅墅荟萃的好莱坞比佛利山、不啻皇居的邮轮奥林匹克号、英国「少女选举权」刚通过......。
那时没有寂寞星球、没有Google Map,也还没有数位相机。吕碧城,这位民初才女走出闺阁,一只皮箱只身重洋,走走停停随心所欲,漫游于异域与心灵之间。
本书重点
.吕碧城为中国第一位女编辑、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严复形容吕碧城为「高雅率真,明达可爱」,更为她写诗;秋瑾拜倒于她的才情与她惺惺相惜。
.吕碧城为中国女性「背包客」先驱,本书为1920年代她写给中国人的旅游指南。
.以中国诗词描画西方风土景物,独树一格。
.胡晓真(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所长)导读。
作者简介
吕碧城(1883~1943)
原名贤钖,字遁夫,晚号宝莲居士,法号圣因、曼智。安徽旌德人,作家、词人、教育家。父亲吕鳯岐为清末进士,母亲为继室。父亲过世后,由于无子嗣而遭亲族抢夺其家产,并教唆匪徒幽禁其母,吕碧城求救于父亲昔日的朋友终助母脱险,但原本吕碧城已和汪家订婚,亦因此事而遭退婚,此后终生未嫁。吕碧城与母亲寄居在舅父家,二十岁那年离家逃往天津。机缘巧合下获得《大公报》创办人英敛之的赏识,让她担任见习编辑,成为中国新闻史上首位女编辑。由于其文采,吕碧城在文坛崭露头角,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1904~1908年间,吕碧城成为《大公报》主笔,提倡妇解、鼓吹女学,写了多篇相关文章,如〈论提倡女学之宗旨〉,并积极筹办女子学校。1904年11月,在唐绍仪等人的支持下,创办了北洋女子公学(后改名北洋女子师范学堂),1906年吕碧城担任监督(职位相当于校长)。在吕碧城的影响下,她的三位姊妹亦从事女子教育的工作。
民国成立后,吕碧城担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后因袁世凯复辟帝制而离职,1915年与母亲移居上海。吕碧城由于营商有道,数年间获利甚丰,得以支持她在1920年到美国留学,入读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美术与英语,并开始翻译《美利坚建国史纲》。1926~33年间再次出国,于欧美等地作长途旅行,期间倡导保护动物,创办中国保护动物会,并皈依佛法。1935年,吕碧城移居香港,从事经文翻译和诗词创作。1943年1月23日于香港病逝,火化后骨灰撒入大海。
主要着作包括:《吕氏三姊妹集》、《信芳集》、《晓珠集》、《吕碧城集》、《欧美之光》、《晓珠词》、《观无量寿佛经释论》等。
导读
恰似飞鸿踏雪泥——民国才女吕碧城与她的时代足迹(胡晓真)
1. 鸿雪因缘
2. 三千年之古树
3. 旅次之小讼案
4. 好莱坞诸星之宅
5. 大坎宁之山景
6. 一夕之勾留
7. 赴芝加哥途中
8. 舟渡大西洋
9. 首途赴巴黎
10. 独游之办法
11. 由法赴瑞士
12. 芒特如之风景
13. 斯特瑞撒
14. 义境巨埠密兰
15. 义人之亲善
16. 花城
17. 三笑
18. 罗马之游
19. 罗曼法罗穆
20. 珂罗赛穆斗兽场
21. 圣彼德堂与教皇宫
22. 人骨寺之创观
23. 波格斯美术馆
24. 卡匹透玲美术馆
25. 义帝二世纪念坊
26. 罗马之山林
27. 车中之龃龉
28. 行装之阻搁
29. 行装之通过
30. 日内瓦
31. 日内瓦湖之盪舟
32. 赴芒特如
33. 登临雪山
34. 渔翁之廉
35. 重到密兰
36. 途中所遇种种
37. 古城
38. 火山
39. 第三次到罗马
40. 义国近状略观
41. 水城
42. 海岸之旁
43. 天空之飞行
44. 维也纳之被困(上)
45. 维也纳之被困(下)
46. 游雄本皇宫
47. 柏林
48. 巴黎
49. 渡英海崃
50. 伦敦
51. 阅报杂感
52. 瀛洲鬼趣
53. 旅况
54. 重游瑞士
55. 百花会之夜游
56. 文痞文丐之可悲
57. 游览之危险
58. 予之宗教观
59. 跋
图片出处
「欧美漫游录:九十年前民初才女的背包旅行记」,光是聽這書名,我腦袋裡就自動拉開了一幅復古的電影畫面。九十年前,民初,一個才女,揹著背包,獨自闖蕩歐美。這組合本身就充滿了戲劇張力。我立刻想到,那位才女的心境會是怎樣的?是帶著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對自由的渴望,還是對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慾?「背包旅行」這三個字,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絕對是極具顛覆性的。它意味著簡樸、獨立、自主,甚至是有些離經叛道。我很好奇,她會不會在旅途中遇到各種各樣的人,產生各種各樣的故事?她會不會在異國的街頭,用有限的法語或英語,笨拙卻又勇敢地與人交流?她會不會在深夜裡,獨自一人,面對陌生的城市,感到孤獨,但又充滿力量?我預期,這本書的文字一定會充滿了那个時代特有的韻味,帶著幾分文藝的氣息,又可能夾雜著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我非常期待她筆下的歐洲,會是怎樣的?是充滿浪漫的藝術氛圍,還是嚴謹的科學精神?是貴族的奢華,還是平民的樸實?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從她的文字中,看到一個中國女性在那個時代,如何打破框架,尋找自我,並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和理解世界的歷程。這不僅僅是一本旅行的記錄,更可能是一部關於勇氣、獨立與成長的女性史詩。
评分這書名「欧美漫游录:九十年前民初才女的背包旅行记」,聽起來就充滿了故事性,而且是那種我特別喜歡的、有年代感的、帶著點冒險精神的故事。九十年前的民初,正是中國社會經歷巨大變革的時期,女性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開始有了新的變化,但能有勇氣「背包旅行」到歐美,這絕對不是一般的女性能做到的。我猜測這位「才女」一定有著非常獨立的個性,以及對未知世界強烈的好奇心。我非常想知道,她的「背包」裡都裝了些什麼?是書本,是畫具,還是僅僅是一些必需品?她的旅程會不會充滿了計劃之外的驚喜和挑戰?她會在哪些地方停留?是巴黎的藝術畫廊,還是瑞士的山間小鎮?她又會用怎樣的筆觸來記錄這些經歷?我預計,這本書不會是簡單的遊記,而可能會觸及到當時的社會風貌、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我尤其期待能看到她如何從一個中國女性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西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她們在當時所面臨的社會環境。這本書名也讓我聯想到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比如《隨園食單》那樣的細膩描繪,或是《一個人的朝聖》那樣的心靈探索。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穿越時空的沉浸感,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獨特魅力,同時也能從這位才女身上汲取到勇氣和啟發,去面對自己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评分一看到「欧美漫游录:九十年前民初才女的背包旅行记」這個書名,我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九十年前」、「民初」、「才女」、「背包旅行」,這些關鍵字疊加在一起,瞬間點燃了我對這本書的無限好奇。我可以想像,那是一位多麼有膽識、有見地的女性,才能在那個時代,選擇如此自由、獨立的方式去探索世界。我腦海裡浮現出許多畫面:她可能身著簡潔卻別緻的服飾,背著一個略顯笨重的帆布背包,眼神中充滿著對未知的好奇與熱情。她可能會在巴黎的街頭,欣賞著露天畫展,細細品味著咖啡的香醇;她可能會在瑞士的山間,感受著空氣的清新,聆聽著自然的低語;她可能會在倫敦的博物館裡,流連忘返,與古老的文明對話。我特別期待,這位「才女」的筆觸會是怎樣的?是像張愛玲那樣,帶著些許刻薄卻又洞察世事的犀利?還是像蕭紅那樣,質樸而又充滿生命力?她記錄的,會不會僅僅是風景,更包含了她對當時歐洲社會的觀察,對人文風情的體驗,以及她個人心靈的成長與感悟?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回到那個遙遠的時代,感受那個時代女性的勇氣與獨立,也希望能從她的文字中,獲得一些關於旅行、關於生活、關於自我發現的啟發。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我細細品味的、充滿時代印記與人文關懷的佳作。
评分「欧美漫游录:九十年前民初才女的背包旅行记」,這個書名一出來,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九十年前的中國,民初時期,那是一個充滿了變革與新思想的年代,但同時,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仍然受到諸多限制。而一位「才女」,竟然能以「背包旅行」的方式,獨自一人暢遊歐美,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勇氣和獨立精神的壯舉。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她是如何克服當時的種種困難,例如交通的不便、語言的隔閡,以及來自社會輿論的壓力,才能展開這段精彩的旅程。我特別好奇,這位「才女」的「背包」裡,究竟裝了些什麼?是她的書本、畫具,還是僅僅是簡單的必需品?更重要的是,她的旅程會是怎樣的?她會不會在歐洲的古老城市中,漫步於蜿蜒的小巷,感受著歷史的氣息?她會不會在美麗的鄉間,與當地人交流,體驗他們淳樸的生活?我預期,這本書的文字一定會充滿了那個時代特有的詩意與浪漫,同時也蘊含著一位獨立女性對世界的觀察與思考。她可能會描寫歐洲的風土人情、藝術文化,也可能會記錄下她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遇的故事,以及她在那段旅程中,對自我、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體悟。這絕對是一本能夠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體驗不一樣的人生,並獲得啟發的佳作。
评分這本書名「欧美漫游录:九十年前民初才女的背包旅行记」,讓我想到了我小時候聽長輩說的那些關於留洋的故事。不過,他們大多是跟團,或者是有親友接應,像這樣完全「背包」式的旅行,尤其是在九十年前,那簡直是太有膽量了!我對這位「民初才女」的身份感到非常好奇,她有沒有可能是在文學界、藝術界小有名氣的人物?她的旅程會不會觸碰到當時的文化思潮,比如受到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進而對中國的社會現狀產生更深的思考?「漫游」這個詞,也暗示了這趟旅程可能並非行程緊湊的觀光,而是一種更隨性、更深入的體驗。她會不會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咖啡館裡,一坐就是一下午,觀察來往的人群?會不會為了欣賞一幅畫,在博物館裡流連忘返?我特別想知道,她筆下的歐洲,會不會跟我們現在看到的光鮮亮麗的旅遊雜誌上的描寫很不一樣?會不會有更多關於人情味、關於生活細節的描繪?她會不會記錄下那些不太為人知的角落,那些充滿故事的小巷,那些當地人才知道的美食?我感覺這本書一定會充滿了那個年代特有的浪漫與詩意,同時又蘊含著一位女性獨立探索世界的勇氣與智慧。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已經超越了一般的旅行文學,我認為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一個特別的女性,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擁抱世界的。
评分「欧美漫游录:九十年前民初才女的背包旅行记」,這個書名光聽就讓我聯想到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像是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風情,或是徐志摩詩中的浪漫情懷,但這次的主角卻是一位走向歐美的「才女」。九十年前,民初,那是一個充滿了新舊思潮交織的時代,女性的地位和生活方式都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能夠在這個時期,以「背包旅行」的方式獨自遊歷歐美,這絕對是一位思想前衛、勇氣非凡的女性。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她可能遇到的種種情景:她可能會在巴黎的咖啡館裡,一邊品嚐著香濃的咖啡,一邊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下擦肩而過的行人;她可能會在倫敦的霧氣中,感受著歷史的厚重,與古老的建築對話;她可能會在阿爾卑斯山上,體驗著自然的壯麗,思考著人生的意義。我特別期待,這位「才女」的觀察角度會是怎樣的?她會不會像一位人類學家一樣,深入研究當地人的生活習俗?還是會像一位詩人一樣,捕捉每一個觸動她心靈的瞬間?她記錄的,會不會不僅僅是風景,更是她對當時歐洲社會的理解,對東西方文化的對比,以及她個人在異國他鄉的成長歷程?我預期,這本書的文字一定會充滿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優雅與深度,同時也蘊含著一位獨立女性的堅韌與智慧。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我細細品味的,充滿時代感與人文價值的作品。
评分天啊,這本書名「欧美漫游录:九十年前民初才女的背包旅行记」一出來,就勾起了我無限的遐想!光是「九十年前」這幾個字,就足以讓人穿越回那個充滿詩意與變革的年代。我腦袋裡立刻浮現出一位身著旗袍、卻又揹著沈甸甸的背包、眼神中閃爍著好奇與堅毅的女子。她會是怎樣的才女呢?是陸小曼那樣的風情萬種,還是蕭紅那樣的堅韌不屈?亦或是張愛玲筆下那種帶著幾分疏離又洞察世事的氣質?「背包旅行」這個詞在當時絕對是石破天驚的創舉,民初的女性,即便是有才華的,大多也受限於社會的規矩與束縛,能夠踏出國門,以最貼近土地的方式去感受異國風情,這本身就是一個多麼令人佩服的壯舉!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她是如何克服當時交通的不便,如何應對語言的隔閡,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流?她會用怎樣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巴黎的塞納河畔,倫敦的霧氣繚繞,還是阿爾卑斯山的雄偉壯麗?我猜測,書中一定充滿了她對於世界的好奇、對於自由的嚮往,以及她個人成長與蛻變的軌跡。這不僅僅是一本旅行記錄,更可能是一部關於女性意識覺醒、挑戰傳統、追求獨立的時代縮影。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彷彿自己也跟著她一起,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精彩冒險。
评分這書名「欧美漫游录:九十年前民初才女的背包旅行记」,簡直像一顆投進我心湖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九十年前的民初,那是一個女性地位相對低下、社會觀念保守的時代,而「才女」能以「背包旅行」這種如此自由、甚至帶點叛逆的方式去歐美,光是這份勇氣就足以令人肅然起敬。我腦袋裡立刻勾勒出一位獨立、自主、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女性形象。她會不會像電影裡的女主角一樣,在異國的街頭,遇到意想不到的際遇?她的「背包」裡,除了必需品,是否也裝滿了書籍、筆記本,記錄著她的所見所聞所感?我對她如何體驗異國文化非常感興趣,她會不會深入當地人的生活,品嚐地道的食物,參與他們的節慶?又或者,她會在寂靜的夜晚,獨自一人,坐在異國的窗前,寫下對家鄉的思念,對未來的憧憬?我期待這本書的文字,能夠充滿那個時代特有的詩意與人文關懷,既有對異國風情的細膩描繪,更有對時代變遷、女性命運的深刻思考。我認為這不僅僅是一本遊記,更可能是一部關於女性成長、獨立意識覺醒的個人史詩。我非常期待能從中感受到那位才女獨特的精神氣質,以及她在那段非凡旅程中所收穫的成長與蛻變。
评分「欧美漫游录:九十年前民初才女的背包旅行记」,光是書名就讓我感覺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學冒險。九十年前的民初,那是一個充滿變革與思想激盪的年代,而一位「才女」選擇以「背包旅行」的方式來體驗歐美,這本身就足夠讓人驚嘆。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這位才女可能是怎樣的一個人?她是否擁有著超越時代的獨立思想和冒險精神?她的旅程會不會像一首優美的詩,記錄著她一路走來的風景、人文,以及她對世界的獨特感受?我特別想知道,在那個交通不便、資訊相對匱乏的年代,她是如何規劃行程,如何預訂住宿,如何與當地人交流?她的「背包」裡,又承載著怎樣的期望和夢想?我預期,這本書的文字一定會充滿了那個時代的雅緻與細膩,同時又蘊含著一位獨立女性的思考與力量。她可能會描寫歐洲的建築、藝術、音樂,也可能會記錄下她與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互動,以及她對當時歐洲社會的觀察與體會。這本書的吸引力,不僅在於它記錄了一次跨越地域的旅行,更在於它展現了一位女性在時代洪流中,如何勇於探索、尋找自我、並將自己的生命體驗昇華為文字的過程。我迫不及待想翻開這本書,跟隨她的腳步,感受那份屬於九十年前的獨特魅力。
评分「欧美漫游录:九十年前民初才女的背包旅行记」,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了懷舊的詩意和冒險的氣息,讓我不禁聯想到張愛玲的文字,那種帶著舊上海風情的優雅,同時又蘊含著時代變遷下的細膩情感。九十年前的中國,民初時期,女性的地位和社會觀念還處在一個轉型的關鍵時刻,一位「才女」能夠拋開種種顧慮,獨自踏上異國的「背包旅行」,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震撼力的故事。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她可能會遇到的種種情境:在簡陋的火車車廂裡,看著窗外飛馳而過的風景,心中湧起的是對遠方的憧憬,還是對故土的思念?在異國的街頭,獨自一人,如何用僅有的語言和微笑與人溝通,尋找住宿,品嚐當地食物?她可能會遇到熱心助人的陌生人,也可能會經歷一些小小的挫折,但我想,這都會成為她成長的養分。「才女」的身份,也讓我預期到她的觀察會更加敏銳,她的文字會更加細膩,她可能會在描繪風景的同時,深入地探討當地的社會人文,甚至是對比中西文化的差異,提出獨到的見解。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不僅僅是想知道她去了哪些地方,更想知道她在那段旅程中,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以及這些經歷如何形塑了她對世界,對自己,對人生的理解。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我已經準備好沉浸在那個時代的氛圍中,跟隨這位勇敢的才女,展開一場心靈與文化的雙重漫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