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自信又自尊的台语文学作家Asia Jilimpo陈明仁,用纯粹台湾口语式的书面语文字,有计画性地写出他脑海中永世不会抹灭的历史记忆。他用短篇连环图画式的故事形式,再现台湾旧时代农村社会的在地情景及人文情境,已经被遗忘的那些人(田庄囡仔、田庄兄哥、田庄姑娘、田庄阿伯、田庄查某、田庄底层边缘畸零人……),那些事(地方传奇、地理风水、人际交往、人情世故、风俗习惯、传统行业、恋梦、结婚、爱情……),那些景物,那些思想、感情,那些传统价值观念,一幕幕、一幅幅,又活跳跳地重新浮显,这些带有文学趣味的书写记录,正是台湾50、60年代的原始面貌,也是台湾庄脚人生活图像的缩影。
《抛荒的故事》系列创作,重现了那个已经消失的年代、那个被改变了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同时也保存了几乎要消失的那个年代的母语。透过生动有趣的母语叙事模式,透过一篇又一篇曾经在台湾农村发生过的或悲或喜、或哀或乐、或酸甘或苦涩的故事,提供后世台湾人回味、怀想和省思的因子。
《抛荒的故事》这次以纸本与CD有声书的方式出版,是要让台湾人的文学能够以立体、多元的形式传播出来,听者、读者可以用任何你方便的方式来亲近你的母语,亲近台语文学。
作者简介
陈明仁 Asia Jilimpo
台语文汉罗写作先行代作家,台语文运动先锋草根志士。
1954年生,彰化二林原斗里竹围仔庄人。
曾任:行政院新闻局审议委员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谘询委员
现任:海翁教育协会理事长
李江却台语文教基金会常务董事
《台文罔报》《台文通讯》社长
林荣三公益文教基金会台语文学讲师
《台语教育报》总编辑
1985年起开始台语文写作,到目前为止,是台语文学着作最多的作家,已出版:
《走chhöe流浪的台湾》(诗集,1992,前卫)
《流浪纪事》(诗集,1995,台笠)
《陈明仁台语歌诗》(诗集,1996,台笠)
《A-Chhûn》(小说、剧本,1998,台语传播)
《pha荒ê故事》(散文故事,2000,台语传播)
《陈明仁台语文学选》(诗、散文、小说、剧本,2002,金安)
《路树下ê t³-peh-á》(小说、剧本,2007,李江却台语文教基金会)
《抛荒的故事》(台语有声册,计画共六辑,2012起,前卫)
※已完成、尚未发表压箱作还有不少……
编辑说明 桌头按语/番仔火
踏话头 作者致词/陈明仁
导读 回不去的童年/廖瑞铭
1. 沿路搜揣囡仔时
2. 饲牛囡仔普水鸡仔度
3. 十姊妹记事
4. 甘蔗园记事
5. 抾稻仔穗
6. 来去掠走马仔
评论 我佮阿仁
评论 思慕彼个美好的台湾 陈慕真
附录一 《抛荒的故事》有声出版计画
附录二 台湾罗马字音标符号及例字
作者序
第四辑收ê六篇,lóng是gín仔ê观点故事,用gin仔看大人ê行做(kiaⁿ-chuè),会hōo人无kang ê思考。
<沿路tshiau-tshuē gín-á 时> 是khah早写ê作品,phing别篇khah长,想beh前半篇用台语文写光景,后半段用台文讲感情,koh现代kap回想自然交tshop,制造浪漫ê气味,这篇是上hōo一般ê国中小老师欢迎—ê,讲ê景是实—ê,m-koh故事ê情是编—ê,安排述事ê效果,女主角是我国小二年级ê同学,in老pē是警察,m̄知调去toh位,tsiah搬走-- ê。
<饲牛gín-á普水鸡仔度>,「普水鸡仔度」是做gín-á听着ê地方俗谚,为beh介绍这句,专工编这个古。
<十姊妹记事> 是我gín-á时ê记tî,真相啥款,我hit时iáu细汉,无真知,用合理ê推理来解答这个社会事件。
<来去掠走马á> 是一篇真有想法ê安排,古早庄kha tsa-bóo人无社交,tsih接lóng是kāng庄ê厝边隔壁,无简单交着朋友,感情珍贵,若男性ê朋友相tshuē,大sù-ki-á来拜访,koh会办桌宴请,女性ê朋友来,bih tī灶kha,tàu hiâⁿ火开讲,我kan-taⁿ想beh kā tàu long草in nà开讲hit幕留做影像niâ,这篇专工kā感情缩--起-来,liâu-liâu讲,用平静ê气氛创作一种效果。
感谢允言这个算是前辈ê老朋友,mā请第二代ê台文学生,这时变学者ê慕真推荐,纪念两代ê台文学生运动。
<沿路tshiau-tshuē gín-á 时> 有一个错误,连我ka-ti mā无想--着,出版ê头家文钦兄指出,主角生日ê咱人3月14,星bē光,我为beh顺文气,写「星真光,ná天顶有真tsē支手电á」,确实错误,,m̄-koh 我无想beh修改,显示本人无知kap固执。
瑞铭兄ta̍k期ê推荐上好读,请斟酌 !
感谢tàu相kāng ê朋友kap读者 !
导读
回不去童年的台湾
廖瑞铭 中山医学大学台湾语文学系教授兼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历史、童年之所以迷人、可爱,除了时空距离产生的美感外,更大的一个原因是她「回不去了」。时间不断地向前,一直有新生事物,表面上看起来,社会是向前进步,尤其是物质生活,好像每样都比以前享受。可是,在精神上、感情上,我们都会习惯性感觉过去的比较好,「人心不古」的话时常挂在嘴边,初恋会深植心底,古早味比较好吃,古董比较值钱。
陈明仁的《抛荒的故事》,说的都是台湾五、六○年代农村的故事,尤其大都是降到儿童的高度来「叙旧」,用儿童的角度来描写农村的景色、生活,不同族群、不同贫富阶级间的和谐相处,格外具有说服力,所散发的趣味也就加倍发酵、深刻。更难得的是作者巧妙地运用电影溶入、溶出的技法,让回忆的画面在不知不觉中与眼前的景色交互出现,不但情景交溶,连时空界线也模煳了。
用电影溶入、溶出的技法回忆儿时
〈沿路tshiau-tshuē gín-á 时〉整篇就是隽永的散文,情节转折很少,画面却很丰富。文中的「我」在北部看到旧电影有感,立刻坐火车回彰化二林故乡,转客运车在庄外街道下车,然后沿着乡村小路,一路走回家。将路上所见、所想交互描写下来,就像一部记录儿时如诗如画的短片。
走到大崙再过去的phòng-phuh 寮仔,看到出水口的铁管,镜头就溶入小时候的夏天,中午放学回家吃中饭,路过这里,洗脸、喝几口水消暑止渴的情景。然后,镜头立刻又拉回来当下,说因为稻田改种「金香」葡萄,寮仔没出水,这两年,公卖局废止契作,葡萄园荒废,眼前景物已经完全改变了。
接着,看到路面改成柏油路,找不到牛车沟的痕迹,耳际却响起载甘蔗牛车的赤牛挂的铃当声,用声音溶入儿时偷抽甘蔗来吃的恶作剧画面。从牛车说到「牛屎崎」地名的由来。进入村子里,看到刺竹仔,又说到竹子跟台湾农村生活的关系,像「竹围á」、「竹管(kóng)á 厝」、刺竹笋汤、用电涂的到竹林里抓老鼠(听说是平埔族留下来的技术)回家煮。
穿过竹林,有分叉路,一条沿沟边绕到村外,儿时在沟底可以摸蜊仔、抓泥鳅、涂虱。另外一条,沿路有凤凰树,树上有乌鹙、燕子。如今当然景物全改变了,刺竹大都换成麻竹,燕子少了,换成电线桿上的麻雀,沿路的水沟很难得有水,更不用说有鱼可以抓。
老家翻修成砖房,两侧厢房拆了,苦楝树早就砍掉,儿时记忆也被埋在水泥地下。到这里才谈到老家后面圳沟另一头那一户有围墙的大户人家。这户人家,上一代就识字,做过镇民代表,有二个儿子在美国唸书,就留在那里,没回来。另外有一个最小的女儿,国小时,与「我」同班过。因此,引出「我」跟这个富家小姐的一段故事。那位小姐曾经用一枝新铅笔、后来又外加牵她的小手换得「我」的第一名奖品。又有一个週末,那位小姐邀请「我」去她家庆祝生日。「我」的妈妈特别为他准备一套「礼服」去赴宴。借此,也描述了这大户人家的内部以及宴会细节。饭后,女主人包鸡腿与三层肉给「我」,富家小姐拿手电筒沿围墙边的田埂,一路牵手,享受夜间农村景色,陪「我」回家。升国四,富家小姐全家移民去美国,结束这段淡淡的初恋。这个回忆的方式好像电影《新天堂乐园》的男主角回乡在电影院废墟中回忆童年一样。
台湾农村社会经济史话
这一辑收入的主题表面上是儿时记趣,不过却借机记载了台湾农村的经济生活实况,像割稻子、剉甘蔗,侧写了台湾的米糖经济史。也写一则农村诈骗事件,算是地下经济实录。
〈Khioh稻á穗〉从米勒的世界名画开始引起话题,讲台湾农村唯一的收入来源是每年两季稻子的收成,割稻收成是採用联合互助---台湾话叫「相放伴」---的形式进行。其次说到稻草在农村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举凡盖屋顶、做草绳、当柴火烧。将餵养台湾人世世代代的米粮经济,从割稻到碾米厂,完整的过程记录下来,让我们看到农人的辛苦,也见识整个台湾稻作的生活文化史。讲完这么长的开场之后,才开始进入故事。
〈甘蔗园记事〉从台湾的甘蔗经济史谈起,说彰化平原最主要的农作物是稻子跟甘蔗,从日治时期开始种甘蔗,当时民间流传一句「第一göng,插甘蔗h³会社磅」,可以知道日本殖民政府对蔗农的剥削之严重,也因此酿成1925年台湾历史上有名的「二林蔗农事件」。接着谈「我」读国小时跟同学去甘蔗园里偷剉甘蔗来吃的事。再详细记录甘蔗收成的过程,从剉甘蔗头、剁蔗尾、lân 蔗根、「修蔗根」,最后用草绳将整堆甘蔗綑一起,搬到牛车上,拖到有糖厂五分仔火车经过的铁路边,运去制糖会社。这篇记事最后还揭露在甘蔗园中有人聚赌的案件,也应该属于一种地下经济活动。
〈十姊妹记事〉是讲另一种地下经济,是农村社会的诈骗集团的故事。
先是讲到当时经济生活的困境,没有经过那种生活经验的人是很难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价值观。故事是发生在「我」六岁的时候,1960年代初,「我」的三叔做过很多生意都没有成功,直到有一天,一个不是很熟的朋友来找他,宣传养十姊妹赚钱的福音,他开始钉鸟笼,说要养十姊妹。
说可以买幼鸟来养,养到成鸟后再高价卖出去给日本人。一时间,全村的人开始疯狂流行养鸟。不但要买幼鸟,而且要用特定的饲料。经过几次设计,最后一次,那个养鸟公司居然可以在村子里总共收到近二十万元。后然,三个月后,就找不到那家公司的人,鸟也不知道要卖给谁。
原来这种诈骗新闻并不是今天才有。不过,在那个年代这种新闻算是天大地大的事,农村内部基本上是非常纯朴的。
靠普度、加菜改善日常饮食
台湾早期农村的家庭饮食简单,营养油臊不足是很普遍的情况,每每要靠过年过节或巧立名目加菜,才可以吃一顿丰盛的正餐。像〈沿路tshiau-tshuē gín-á时〉中,「我」参加富家女孩的生日宴后,女主人包鸡腿与三层肉给他带回家,就是额外的加菜;〈饲牛gín-á普水鸡á度〉里头的放牛小孩,到田里去抓青蛙来野餐煮食;〈来去掠走马á〉母子一起到海边捉走马á回家补充油脂。这些都是台湾人物质缺乏年代的饮食实况。
〈饲牛gín-á普水鸡á度〉讲一群小孩子为了掩饰偷摘蕃茄,跟父母撒的谎言,竟然会被当真,形成小村庄独有的拜拜习俗,其实某种程度反映台湾人是如何巧立名目加菜,后来更将「普水鸡á度」当成一句请客时谦称饭菜丰盛的客气话,也看到台湾农村人家的纯朴民风。
〈来去掠走马á〉从台湾人吃的观念跟外国人不同开始说起,说到台湾人要的三餐饮食文化,食物要煮熟,注重调味。乡下人三餐必须「有菜无咸」,所讲的菜,就是菜蔬、青菜,鱼跟肉这种好料的稀罕食物才叫做咸。再讲到一般家庭的油脂都不够,必须要额外补充。像「我」的故乡二林这个地方,就有人走很远的路到海边去抓一种小只的毛蟹,叫做走马仔,某种程度反映了当时农村的贫穷。
农村社会的人情纯朴与族群互助
〈Khioh稻á穗〉中,当大家发现阿荣能比一般人捡拾更多的稻穗,是阿英偷漏给他的,并没有多责怪他或阿英。虽然后来阿英没再去割稻掩护,仍然有人掩护阿荣,让他多捡一些。因为村里的人纯朴、善良,体谅阿荣的家境---母亲长年卧病在床,爸爸在外地当矿工,底下又有两个妹妹--,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暗中帮忙他。
〈来去掠走马á〉中,跟「我」母子在海边捉走马á认识的那位阿姨,家里也不好过,丈夫跑远洋渔船,竟然在南非港口遭到抢劫身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位妇人蹲在厨房谈家庭心事,看到农村居民间互相扶持谈心的情谊。
另外,在那抛荒的年代,农村里各个族群的经济情况都不好,反而是和谐相处的条件,阿仁的故事中就时常透露出当时福佬仁与客家人和谐相处的画面,像:〈饲牛gín-á普水鸡á度〉里,「我」的放牛伴有客家朋友阿朋与阿润。〈Khioh稻á穗〉中大家相放伴割稻子,客家人阿水雄家也参加在内,阿荣领军的「Khioh稻á穗」班,客家人阿朋、客家阿妹仔也一起行动。〈十姊妹记事〉中,「我」的童年玩伴,包括客家囡仔阿朋、阿润,都好奇来看「我」养的鸟。
这种族群和谐的情形,今天还有吗?
农村儿童的生活情趣
早期农村物质缺乏的年代,儿童没有今天各式各样的电动玩具及游乐设施,只有利用农村现有的自然事物,尽量寓乐于工作,像「放牛」这件事。
其实,放牛对小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好玩的事,不但轻松有趣,而且可以借机会和同村的邻居玩伴一起玩。最常玩的游戏是偷挖番藷炕窑、骑牛相战,有时候会採野菜、树叶,玩煮东西、办家家酒的游戏。〈饲牛gín-á普水鸡á渡〉里这样描写牧童的生活:
骑伫牛顶,沿路拢是青 lìng-lìng,莲蕉红花青叶娇滴滴,予风弄甲勾头酥腰。粟鸟仔顺牛车沟路跳 sán-tshíng,看牛行倚--来,也袂惊,等牛跤欲到--矣才飞--起-来,缀阮后壁 tsiuh-tsiuh 叫。我规气䖙伫牛的尻嵴骿,据在伊拖,看绀的天顶有几蕊云泅--过,喙--里那哼牛犁仔歌。
这种情趣,对现代儿童来说简直是神仙般的生活画面。
文学技巧之外
最后想要再重复的是,陈明仁的「抛荒的故事」系列,跟他其余的台语文学作品,都透露出他创作的终极目的,不是展现个人的文学才情,他最关心的还是找寻台湾人的价值观,建立台湾人的文化主体性。运用各式各样的文学技巧,为的是要传承保存台湾人的母语、台湾人的形象及台湾人的生活历史文化。虽然历史与童年都「回不去」了,不过,用母语的形式在耳际不断回绕,或许可以一代又一代地提醒台湾人曾经那么迷人。
“抛荒的故事”这个系列,加上“田庄囡仔纪事”这样的副标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本身就是从乡下长大的,所以一看到这个书名,就感觉特别亲切,仿佛在诉说着我自己的故事。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描绘那些“田庄囡仔”的生活日常的。我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田埂上追逐嬉戏,或者在夏夜里数星星。那种纯粹的快乐,是现在很难找到的。书名里的“纪事”,让我觉得这本书会非常注重细节,会记录下那些看似平凡却意义非凡的生活片段。比如,孩子们是如何互相帮助的,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又是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的。我很好奇,作者会不会描写到一些农村特有的农作物,或者是一些与农耕相关的习俗。这些都是构成我们童年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刻画那些淳朴而真挚的乡里人情。在那个年代,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这本书会不会描绘到这些温馨的画面?2CD的配置也让我充满了期待,或许里面会有一些与乡间生活相关的背景音乐,或者是一些老一辈的口述故事,这些都能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立体。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重温那个充满泥土芬芳的童年,找回那些被遗忘的纯真与感动。
评分《抛荒的故事第四辑:田庄囡仔纪事》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我虽然不是直接生活在“田庄”里,但我的童年很大一部分是在乡下亲戚家度过的,所以对于“田庄囡仔”的生活,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书名里的“纪事”二字,让我觉得这本书将会是一份非常写实的记录,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写到一些我童年时熟悉的场景,比如那些随处可见的稻田、果园,或者是一些孩子们玩耍的场所,比如小溪、山坡。我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野外探险,去发现那些隐藏的惊喜。那种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生活,是我现在最怀念的。而且,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捕捉那些农村里特有的声音和气息的?比如,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雨滴落在屋檐上的声音,或者是一些农家特有的食物的香味。这些细节,往往能让一个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感人。2CD的配置也让我充满期待,会不会里面有一些与乡间生活相关的自然声音,或者是一些孩子们唱的儿歌?这些声音,都能让我们更好地融入故事,感受那份纯朴的生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唤醒我心中那份被遗忘的童真,重温那些简单而快乐的时光。
评分第一眼看到《抛荒的故事第四辑:田庄囡仔纪事》这个书名,就勾起了我好多回忆。我本身就是从乡下长大的,虽然现在搬到都市一阵子了,但那种泥土的味道、乡间的喧嚣、人情味,都深深烙印在我心里。书名里的“田庄囡仔”,一听就让人觉得亲切,仿佛书里描绘的就是我们小时候的日子,那个纯真年代,没有太多的电子产品,生活节奏慢,但乐趣无穷。我特别期待里头有没有那些我们曾经玩过的游戏,比如捉迷藏、跳房子,还有夏夜里听蛙叫,数星星的场景。还有,乡下邻里之间的那种关系,虽然有时会有点鸡毛蒜皮,但遇到事情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条心,互相帮忙。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写到这些,希望作者能把那种浓浓的人情味给展现出来。我以前住的村子,现在变化也很大,很多老房子都没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所以,这样的书对我们来说,不只是故事,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过去的一种追忆。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细节的,是用什么样的笔触来描绘这些“田庄囡仔”的生活呢?是很写实的,还是带有一点诗意的?2CD的配置也让我有点好奇,会不会是一些背景音乐,或者是一些口述的采访,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希望它能让我重温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找回一些遗失的美好。
评分当我看到《抛荒的故事第四辑:田庄囡仔纪事》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瞬间涌现出很多小时候的画面。我来自一个纯粹的农村家庭,从小在稻田和果园里长大,那种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活,让我对“田庄囡仔”这个词有特别的感触。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让人联想到金黄的稻穗、微风吹拂的田野,还有一群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的孩子们。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描绘这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是他们一起玩耍的场景,还是他们在田间地头的劳作?我记得我小时候,夏天最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河边捉迷藏,或者在树荫下听故事。那种纯粹的快乐,是现在都市生活很难找到的。而且,乡下的人们,关系都非常淳朴,邻里之间就像一家人一样,互相照顾,互相扶持。不知道作者会不会描写到这些温暖的人情故事。2CD的配置也让我很感兴趣,是不是里面会有一些乡间特有的声音,比如鸟鸣、虫叫、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或者是一些老一辈人的口述历史?这些声音,往往比文字更能触动人心,更能唤起我们深埋心底的情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回到那个质朴的年代,去感受那份纯粹的童年,去品味那份简单而深刻的幸福。
评分《抛荒的故事第四辑:田庄囡仔纪事》的书名,让我想起许多童年时候的琐事,感觉像是要打开一扇尘封的记忆之门。我一直认为,童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乡下的童年,更是充满了独特的色彩。尤其是我那种小镇出身,每天看到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稻田、溪流、还有随处可见的玩伴。书名里的“囡仔”,就是我们小时候的称呼,一听到这个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穿着短裤、光着脚丫在田埂上奔跑的画面。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不会描写到一些农村特有的习俗,比如过年过节的祭拜,或者农忙时节的景象。我记得小时候,家里会养鸡鸭,我最喜欢跟着爷爷奶奶去喂它们,那种忙碌而充实的感觉,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温馨。而且,乡下的孩子,也比城里的孩子更懂得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比如,我们经常会去小溪边抓鱼虾,或者去田野里采野花。这些经历,虽然现在听起来很简单,但却塑造了我们对生活最初的认知。不知道作者笔下的“田庄囡仔”,是快乐的,还是带有一点忧伤的?因为,有时候,虽然生活简单,但也有一些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比如贫困,或者是一些成长的烦恼。总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强烈的共鸣感,让我重新体会那种淳朴的生活气息,感受那种扎根于土地的生命力。
评分《抛荒的故事第四辑:田庄囡仔纪事》(2CD+ 1书)这个书名,瞬间把我拉回到了童年时光。虽然我不是直接在“田庄”长大的,但我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亲戚的乡下度过的,所以对于“田庄囡仔”的生活,我有着深刻的体会。我记得那时候,物质条件并不富裕,但孩子们却能找到很多乐子。我们会在田埂上追逐嬉闹,会在池塘边摸鱼虾,会在夜晚躺在草地上看星星。那种无忧无虑、充满自然气息的生活,是我现在最怀念的。书名里的“纪事”,让我觉得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记录下那些关于“田庄囡仔”的真实故事。我特别想知道,书里会不会描写到一些农村特有的农作物,比如水稻、玉米,或者是一些野果,比如桑葚、野葡萄。这些东西,都是我童年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我很好奇,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视角来讲述这些故事的?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还是以一个“田庄囡仔”的身份来回忆?不同的视角,会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2CD的配置也让我充满了想象,会不会有一些童谣,或者是一些模仿大自然声音的录音,来营造更加身临其境的氛围?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重温那些简单而美好的时光,找回那些被遗忘的纯真。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抛荒的故事第四辑:田庄囡仔纪事》(2CD+ 1书)这个书名时,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我就是在那样的“田庄”里长大的,书名里的“囡仔”二字,仿佛就是我们小时候的昵称。我期待这本书能精准地捕捉到我们那一代“田庄囡仔”的生活点滴。我记得我小时候,冬天的时候,最喜欢在田埂上玩雪,或者是在家门口围炉取暖,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夏天的时候,我们则会在河边嬉戏,或者是在田野里捉蜻蜓。那种无忧无虑、充满野趣的生活,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无比珍贵。不知道作者会不会描写到一些我童年记忆中的场景,比如那些老旧的农舍,那些充满炊烟的味道,或者是一些我们经常光顾的杂货店。同时,我也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刻画乡下人之间淳朴而深厚的情感。在那个年代,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就像一家人一样。这本书会不会描写到这些温馨的画面?2CD的配置也让我充满了期待,或许里面会有一些与乡间生活相关的背景音乐,或者是一些老人的口述故事,这些都能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找回那份久违的乡土情怀,重温那些简单而美好的童年时光。
评分“抛荒的故事”这个系列,加上“田庄囡仔纪事”这样的副标题,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亲切感。我生长在一个典型的台湾农村家庭,虽然现在已经搬到城市生活,但那段在田庄里度过的童年时光,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书名里的“田庄囡仔”,就是我们那时候的称呼,一听到就觉得像是听到小时候熟悉的乡音。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真实地描绘出当时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那些穿着朴素、脸上晒得黝黑的孩子们,他们如何在田埂上奔跑,如何在夏日的午后一起爬树掏鸟窝,或者是在秋收时节帮忙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跟着大人们去田里,看着他们辛勤劳作,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体会劳动的价值。这本书会不会描写到这些,我非常好奇。同时,我也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刻画那些淳朴的乡里人情。在那个年代,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没有太多心机。不知道作者能不能把那种温暖而真挚的情感,通过文字传递出来。2CD的配置也让我很期待,或许里面会有一些乡间的声音,比如风吹过稻浪的声音,蝉鸣声,或者是一些老一辈的口述故事,这些都能让我们的体验更加立体。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重温那个纯粹而美好的童年,找回那些被遗忘的乡土情怀。
评分《抛荒的故事第四辑:田庄囡仔纪事》(2CD+ 1书)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脑海里无数关于童年的画面。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就在田野间长大,所以“田庄囡仔”这个词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真实地还原我们那一代在农村的生活经历。我记得我小时候,夏天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一群小伙伴们一起去河边捉螃蟹,或者去树林里采野果。那种自由自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是现在城市孩子很难体会到的。书名里的“纪事”,让我觉得这本书会非常注重细节,会记录下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那些简单的衣着,那些粗糙的手,那些纯真的笑容。同时,我也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描写那些乡下人之间淳朴而深厚的情感?在那个年代,邻里之间非常团结,大家互帮互助,没有太多的隔阂。不知道作者能不能把这种温暖的乡情,通过文字传递出来。2CD的配置也让我充满了想象,或许里面会有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童谣,或者是一些模拟大自然的声音,比如鸟叫虫鸣,风吹稻浪的声音。这些声音,都能让我们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重温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找回那些被遗忘的纯真与美好。
评分《抛荒的故事第四辑:田庄囡仔纪事》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怀旧的情感,让我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我虽然不是直接在“田庄”长大的,但我的童年有很多时间是在乡下的外婆家度过的,所以对于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童年生活,我有着深刻的体会。书名里的“田庄囡仔”,立刻勾起了我关于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生活记忆。我记得那时候,娱乐方式很少,但我们却能自己找到很多乐趣。我们在田野里奔跑,在溪边玩水,在傍晚时分追逐萤火虫。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是我现在最怀念的。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不会描写到那些农村里特有的游戏,比如玩泥巴、堆沙堡,或者是一些用树枝、野草制作的玩具。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却承载了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而且,乡下的生活,节奏很慢,人们也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知道作者会不会描写到那些关于农作物的生长,或者是一些与季节相关的习俗。2CD的配置也让我感到好奇,会不会里面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间音乐,或者是一些孩子们朗读的童谣?这些声音,往往能让故事更加鲜活,更加打动人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回到那个纯朴的年代,重温那些简单而深刻的幸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