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高雄是劳工人口大量移入的城市。因港见船,从络绎不绝的码头工人到满坑满谷的货柜,港口周边也陆续发展出拆船、造船,以及世界瞩目的游艇产业……如过江之鲫的上下班人潮是最鲜明的景致,从加工区出发,创造台湾经济奇蹟,高雄正逐步蜕变、迈向国际、兼具工业与人文,每一个奉献时间心力的劳工都是推动高雄与世界接轨的力量。
《开工了,高雄》是台湾少见的劳工文学,高雄在地资深作家王希成,深入劳工世界三十多年。他为劳工发声,运用文字为劳工造像,从如同八点档连续剧的工厂传说,谁也不让谁的劳资纠纷,如同勐兽般的工安意外,细腻描绘出职场生活的苦与乐。他侧写基层劳工:负责载运化学物品槽车的司机先生称为「槽男」,夜间轮班人员的代名词就是「未归人」,并贴切描述劳工的生活与心情,写成一部属于高雄人,也是台湾人的劳工史。
本书特色
★书写高雄在地劳工风情,从早期的基层码头搬运工、加工厂女工,到工程人员,从拆船业到新兴的游艇业,看见劳工在不同年代共同的勤俭奋斗的精神。
高雄市市长陈菊、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局长史哲、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教授彭瑞金联合推荐
作者简介
王希成
中国文化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石化公司採购,现任水处理公司国外行销经理。掌门诗刊与港都文艺学会同仁,喜菡文学网驻站作家;高雄市太极拳协会副总教练,太极拳杂志总编辑。获中央日报劳工文学奖、高雄市文艺奖、打狗凤邑文学奖、2011书写高雄计划等。着有诗、散文与翻译等十册,有《拜伦的世界》、《安静生疼》、《我的诗剑江山》。
辑一 劳工城市
1. 翻开高雄劳工史
2. 船螺声响起--游艇与造船
3. 我在石化工业区
4. 谁打开了潘朵拉的货柜盒子?
5. 加工再出发--侧写加工区
6. 听说中钢
7. 都是中油人
8. 一支螺丝走天下
9. 消失中的五金街
10.酒吧,漂泊的地景
11.嘴上风光-高雄餐饮
辑二 劳工人物
1. 大船入港--码头工人
2. 犹有未归人--轮班人员
3. 槽男
4. 驾驶大哥
5. 只是近黄昏--夕阳职位
6. 那一年我们有约--合约聘僱人员
7. 他们的离去与归来—-工程师
8. 跨国候鸟—-外籍劳工
辑三 劳工文化
1. 生活,在工厂社会
2. 铃声响起
3. 报告总经理
4. 保持模煳
5. 我有几两重?
6. 君子不重则健康─-健康管理
7. 身体休息让灵魂赶上
8. 再造人
9. 坐下来好说
10.年终,尾牙奖金上桌
辑四 劳工生活
1. 闹钟响了
2. 打开早晨视窗去远方
3. 男人味女人香
4. 工厂传说
5. 烦
6. 意外是头勐的凶兽
7. 劫后浮生
8. 下班遇雨
9. 暮色
10.裁掉的是未来吗?
11.该转弯了
翻开高雄劳工史
常说:读历史知兴替。那么翻开劳工史,除了劳工的兴替,劳工的故事,今昔处境与权利的对照印入眼帘,又会有怎样的感怀在心中掀起波澜呢?有些事随着岁月之流的沖刷,还是固执维持原貌;有些事当然因为许多前辈先贤的努力,开始赢得注目的眼神;而劳工权益也因为抗争的声音日益壮大,有了相当大的向上转圜空间。
自己身为劳工三十多年,面对职场的劳资问题,经常设身处地、客观中立的思考,应是不迷的当局者。当然知道许多劳工的苦处,一些法令的沿革,劳资不同立场的纠纷,週遭同事的喜怒哀乐。然而非常有系统的阅读,很有纵深地进入劳工史,其实机会不多,尤其自己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高雄。
之一劳工博物馆
阅读的劳工史资料,来自高雄劳工博物馆。劳工博物馆座落于高雄市驳二艺术特区,闲置空间再利用的C4仓库,这是台湾首座以劳工为主题的博物馆。开馆成立的时间距今不远,就在民国九十九年五月一日劳动节。
地利之便,紧邻驳二艺术特区,沾染了相当的艺术气息,无心插柳吗?倒也未必,我想可能也想隐喻劳工辛勤为生活努力打拼,也是一种艺术;或两相对比,呈现艺术与劳工文化互相撞击的高雄,有何等海港工业城市的特殊风貌。
博物馆外墙绘以黑色系的劳工百态图,栩栩充满生命力的劳动影像,远远就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博物馆内部由原先的仓库变身,属旧日式木造建筑,早期为了防虫而漆上的桐油至今仍保留着,混搭着博物馆外型内涵,散发出朴实稳重的味道,完全不同于其他博物馆那种华丽的感觉。
屋顶天窗引进充足的阳光,一道道自然洒落,给人明亮正向的感觉,也标示着:此处,劳动者烈日下的工作场域。仰望周遭挑高的樑柱,置身其中彷在劳动者的殿堂,似乎犹可从空气中,听见那些工人因背扛沉重糖包,发出浊重的唿吸声,细细嗅闻,他们身上的汗臭味也正浓浓发散呢!
《开工了,高雄》这个书名,简洁有力,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高雄那股实在、努力的劲儿。我常常觉得,高雄这座城市,就像一位勤劳的父亲,用他粗糙却有力的大手,撑起了家里的天空。它的“开工”,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劳动,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我猜这本书会带我们走进高雄的各个角落,去感受那种充满活力的“开工”场景。或许会从高雄的港口开始,那里是无数劳动者挥洒汗水的地方,是高雄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又或许会走进那些大大小小的工厂,去感受那种机器轰鸣的节奏,去体会工人们的辛勤付出。我还期待书中能有关于高雄文创产业的内容,看看这座城市如何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创意和活力。高雄的“开工”,是包容的,是多元的,它不排斥传统,也拥抱未来。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个温暖的拥抱,让我更加了解和热爱这座我熟悉的城市。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聆听高雄的故事,去感受它那股永不停歇的“开工”精神。
评分《开工了,高雄》这个书名,总让我想起高雄那股朴实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我不是高雄本地人,但我在高雄有过短暂的停留,那段时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雄的“开工”,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象征,它代表着这座城市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它不断向前的动力。我一直认为,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地标建筑或者经济成就,更在于它背后所蕴含的那些普通人的故事,那些为生活、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身影。这本书名,让我充满了好奇,它会如何去描绘高雄的“开工”?是聚焦在那些传统的工业区,展现重工业的辉煌与转型?还是会关注到高雄新兴的产业,比如科技、文创,展现年轻一代的活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高雄的多元化“开工”图景,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不为人知的一面。我希望书中能有对高雄人生活方式的细腻描绘,那些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智慧的生活态度,正是高雄最迷人的地方。总而言之,《开工了,高雄》这个书名,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期待,也让我对它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评分拿到《开工了,高雄》的时候,我刚从台南回来,那里的慢活节奏让我心旷神怡,但高雄的“开工”感,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高雄的“开工”,不是那种城市发展规划图上的宏伟蓝图,也不是媒体上闪耀的经济数据,它是一种更贴近土地、贴近人心的力量。我一直认为,高雄的城市特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产业结构和地理位置决定的。那个滨海的地理优势,赋予了它开放、包容的气质,而长久以来作为重工业基地和港口城市,也塑造了高雄人务实、勤恳、不怕苦的性格。所以,《开工了,高雄》这个书名,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指某个时点或某个事件的开始,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生生不息的城市精神的象征。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去描绘这种“开工”的场景,是关于工业区的忙碌?是关于渔港的日出?还是关于新兴产业的勃发?高雄的“开工”一定充满了汗水,也一定充满了希望。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出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许是工厂里的老师傅,是码头上的搬运工,是小吃摊的老板娘,亦或是投身创新的年轻人。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用自己的劳动和热情,共同谱写着高雄这座城市的“开工”进行曲。
评分《开工了,高雄》这本书名,就像一声号角,瞬间点燃了我对高雄这座城市的热情。我一直觉得,高雄是一个非常“实在”的城市,它的“开工”,不是那些虚头巴脑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劳动,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我来自南部,对高雄的生活节奏和城市氛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每当我听到“开工”这两个字,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高雄清晨的码头,渔民们忙碌的身影,也可能是在夜晚灯火通明的工厂,工人们正在为这座城市默默奉献。我猜这本书会深入挖掘高雄的城市肌理,展现那些支撑起这座城市运作的各个方面。也许会讲述关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比如如何让重工业焕发新的生机。也可能关注到高雄在文创、观光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展现这座城市的多元化面貌。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捕捉到高雄普通市民的生活细节,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努力生活的人们,他们才是高雄“开工”精神最真实的体现。总而言之,《开工了,高雄》这个书名,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也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想去了解更多关于它的故事。
评分《开工了,高雄》这个书名,朴实无华,却又充满了力量。我一直觉得,高雄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实在”。它没有像台北那样,有着太多光鲜亮丽的符号,高雄的“开工”,是那种真正靠双手,靠汗水,靠智慧去创造的生活。我来自屏东,离高雄不远,常常会去高雄采购或者办事,每次去,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那种忙碌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无论是热闹的菜市场,还是林立的工厂,亦或是前镇渔港的繁忙景象,都让我觉得高雄是一座充满“生命力”的城市。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高雄人身上那种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的精神。他们不会好高骛远,但也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的“开工”,是一种对生活负责的态度,是一种对未来的承诺。我很好奇,这本书会怎么去描绘高雄的“开工”?是聚焦在某个具体的行业,比如钢铁、石化,还是会展现高雄在文创、观光等新兴产业上的发展?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捕捉到高雄普通市民的生活场景,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才是高雄真正的“开工”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对家乡的眷恋,一种对故土的期许。
评分《开工了,高雄》这本书,光是听书名,就让人感到一股踏实和力量。我一直认为,高雄这座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勤奋”和“实在”。它不像有些城市那样,总是在追逐风口,高雄的“开工”,是那种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走。从高雄的港口,到工业区,再到市区的巷弄,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种“开工”的气息。我猜这本书会带我重新认识高雄,或许会从一些我不太熟悉的角度去解读这座城市。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去呈现高雄的“开工”?是描绘那些在高温下辛勤劳作的工人,还是展现那些在实验室里不断钻研的科研人员,亦或是那些在创意空间里挥洒灵感的艺术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一些对高雄的刻板印象,展现出高雄多元化的“开工”面貌。也许,这本书会讲述一些关于高雄的转型故事,比如如何从传统的重工业城市,走向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我一直相信,高雄的未来,在于它的“开工”精神,在于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决心。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高雄更多不为人知的角落,去感受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
评分拿到《开工了,高雄》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高雄的回忆。我不是高雄本地人,但我在高雄求学过几年,那段时光可以说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我记得那时候,高雄的夏天特别热,但即使在烈日下,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我经常会去旗津,看着渔船进进出出,闻着海水的咸味,那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也会去驳二,感受那种新旧融合的艺术氛围,看着年轻的艺术家们在旧仓库里创造新的可能。所以,《开工了,高雄》这个书名,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它更像是一种召唤,一种邀请。它仿佛在说,高雄的活力,高雄的希望,高雄的未来,都在这“开工”的时刻,在这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捕捉到高雄那种独特的节奏感,那种既有传统工业的厚重,又有新兴产业的活力,那种既务实又充满梦想的城市精神。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展现高雄的“开工”,是通过描绘某个具体的产业,还是通过讲述一群人的故事?无论如何,我都相信,这本书一定能让我再次感受到高雄那股充满生命力的“开工”气息,那种让人觉得充满希望和力量的感觉。
评分《开工了,高雄》这个书名,第一眼看上去就非常接地气,充满了一种“来吧,开始干活了”的朴实劲儿。我是一个在高雄土生土长的人,从小看着这座城市从一个工业重镇,慢慢转型,变得越来越多元,也越来越有活力。所以我对“开工”这个词,有着特别的感受。它不仅仅代表着工作的开始,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面向未来的积极姿态。高雄的“开工”可能不像台北那样,总是充满着金融、科技的光环,高雄的“开工”更像是泥土的芬芳,是钢铁的温度,是港口的涛声。它可能是在某个清晨,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渔民们就已经在码头上忙碌,准备出海捕鱼;也可能是夜晚,工厂的灯火通明,工人们还在辛勤地劳作;甚至是在驳二艺术特区,艺术家们正在构思他们的下一个创意,准备向世界展示高雄的艺术能量。我一直觉得,高雄是一座需要用心去感受的城市,它不像一些光鲜亮丽的大都会那样,有着一览无余的美丽,它的美,藏在细微之处,藏在平凡的生活里,藏在那些不懈奋斗的人们身上。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非常亲切,它似乎在邀请我,和我一样热爱高雄的人们,一同去回味、去发现、去赞美高雄那股永不磨灭的“开工”精神。
评分《开工了,高雄》这本书名,让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高雄那片湛蓝的天空和广阔的港湾。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城市发展的观察者,我对高雄一直有着特别的情感。高雄不仅仅是台湾第二大城市,它更是台湾重要的经济引擎和港口枢纽。然而,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高雄可能还停留在工业城市的刻板印象里。《开工了,高雄》这个书名,仿佛是在向外界宣告,高雄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焕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开工”二字,既包含了对传统产业的传承和发展,也暗示着新产业、新模式的崛起,更是一种对未来的积极展望。我猜测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数据和政策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城市的肌理之中,去挖掘那些鲜活的个体的故事,去展现高雄这座城市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自我革新,不断“开工”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高雄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努力,比如如何让旧港区焕发新生,如何吸引更多元的产业进驻。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触及到高雄在文化创意、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展现这座城市多元化的“开工”图景。总而言之,《开工了,高雄》这个书名,让我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终于收到《开工了,高雄》这本书了,快递送达的时候,我刚好正在忙着搬家,一大堆的纸箱还没拆,看见封面那个熟悉的城市轮廓,感觉一股暖流涌上来,好像回到了家一样。《开工了,高雄》这个书名本身就很有画面感,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高雄早晨的模样,港口的起重机缓缓转动,渔船慢慢驶出海面,市集里开始热闹起来,早餐店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那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开工”感,就是高雄独有的味道。我一直觉得,高雄不是一个需要用宏大叙事来讲述的城市,它的魅力藏在每一个街角,每一个巷弄,每一个辛勤工作的人身上。从渔民的辛劳,到驳二艺术特区的文创活力,再到前镇渔港的生猛海鲜,这些都是构成高雄最真实的底色。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我重新认识这个我既熟悉又充满惊喜的城市,或者说,更深入地去感受它每一次“开工”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和故事。我猜里面一定会有很多关于高雄人的故事,那些默默耕耘、坚韧不拔的灵魂,他们是高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这座城市不断向前的动力。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这本书,看看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高雄这种独特的“开工”精神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