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实锋利如刀,青春已成洪荒祭草,生命要如何找到光?
回头凝望,来时之路竟有恶之幸福。
全新复刻台湾散文史经典
一切恶之幸福的滥觞
吴念真、陈芳明、陈雪、黄锦树、刘克襄、蔡珠儿 真心推荐
杨索的第一本散文集《我那赌徒阿爸》已经是台湾散文史的小经典了。这本书的长处也相当直接:它不是文人散文,没甚么装饰音,没有太多的修辞华彩,没有多少互文。它的文字风格毋宁是粗砺而直接的,这正是它力量的来源:书写是为了回应生命经验本身。
这本书也应是境内移民「插枝」台北、底层女性生命史的重要篇章。
──黄锦树(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
《恶之幸福》里人物的卑微,以及坎坷岁月带来的生活撞击,让许多读者的激动久久难以平息。或许,这也是回顾她最早作品的时候。
在这本更早出炉的姊妹作里,作者展现愈为贴近本质的个性。那力量很清楚自生命最深层的底部爆发出来,慢慢形成绵厚的养分。不仅悄然地完成书写的自我疗伤,同时也以无形地美好,抚慰了他人。
──刘克襄(作家)
读完杨索的《我那赌徒阿爸》,我才悚然了解,那深鉅长远、核爆般的伤害规模。父亲好赌成性,母亲忧郁多病,穷困,饥饿,家暴,失学,哀愁,这个敏感早慧的少女,在人海浮沉,独自求生,成长后又情路颠踬,总是碰上「错误的对象,缺角的恋情」,历尽人生的风雨恶浪,炎凉沧桑。
然而,这书却不是悲惨催泪的《阿信》,更非奇情曲折的《苦儿流浪记》,在我看来,更像《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有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味道,在命运悲剧与精神危机中,经由波折苦难,逼视人性本质。杨索以抽离内敛的文字,拉远距离和高度,没有抽抽搭搭,哭诉怨艾,而是隔着时空大河,俯视自己的轨迹流脉,有一种洞察与苍凉。
──蔡珠儿(作家)
一个童年小镇,一个敏感的少女,一个嗜赌如狂的父亲,一个被连根拔起的世代,缀连出一张城市背面的家族图像。这本书记录一个骚动灵魂对生存的迫问,对生命中重要他人的孺慕之情。
这也是一个女儿从敌视父亲至重新和解的过程,这是台湾战后十年,从乡村往都市迁徙的一代出外人的历史缩影。
作者简介
杨索
出生于艋舺,台北云林人,自幼在永和长大,父母是战后城乡移民的出外人。国中毕业后做过帮佣、女工、餐厅小妹等底层工作,日常生活嗜爱阅读。台湾解严报禁开放后,考上记者一职,在主流媒体担任调查记者多年,报导社会底层议题。出版着作:《我那赌徒阿爸》(联合文学)、《恶之幸福》(有鹿文化)。写作范围包括:人物专访、评论、散文、小说。
【推荐序】
回头凝望/黄锦树
【自序】
漂浪之女/杨索
【辑一】这些人与那些人
这些人与那些人
回头张望
苦路
沉默之声
【辑二】迷雾之街
热与尘
暴风半径
迷雾之街
【辑三】我父亲的赌博史
味之慢
寻
混乱与早期的烦恼
失去的地方
我父亲的赌博史
河岸的天光
后记
推荐序
回头凝望
黄锦树
当我回头凝视和父母共同走过的岁月之路,我看见那条路不仅我们同行,在周围也有许多来自纵贯线的出外人,他们和父母一样,都是怀抱青春梦来台北,然后在先天不足的竞逐条件下,沦为社会垫底布幕。──杨索〈后记〉
杨索的第一本散文集《我的赌徒阿爸》已经是台湾散文史的小经典了,其实不需要我来多说甚么。这本书的长处也相当直接:它不是文人散文,没甚么装饰音,没有太多的修辞华彩,没有多少互文(来自名着的格言警句)。它的文字风格毋宁是粗砺而直接的,这正是它力量的来源:书写是为了回应生命经验本身。
这本书也应是境内移民「插枝」台北、底层女性生命史的重要篇章。
六○年代台湾经济转型后,台北县成了学者所称的「落脚城市」,许许多多中南部农民子弟北上逐梦,没有资本、学识、特殊技能,甚至一技之长的,就只能从事一些最简易的买卖(譬如当摊贩)。如果生活管理不善,那很快就会坠入人间地狱,一辈子(甚至好几代)都难以翻身。
《我的赌徒阿爸》中的父亲就是这样的最佳男主角,集中了各种负面素质(卖掉祖产赌光光,生太多小孩,没有做生意的才能,一直赌),这些负面素质牵动、甚至从此决定了一家人的命运。
这散文集有一点像写实的长篇小说(虽然组织不是那么严密,人物和场景的外部描述较简略,且仅局限于一个家庭):有一个特大的主人公(那父亲,多具有精神分析意味),几乎在每一篇都出现,即使他不在场也在发挥作用;有一个叙事者,他(她)保持了叙事的一致性。每篇散文之间的细节是互补、相互印证的,有些细节甚至会重复被叙述。她有时是另一个主人公,诉说着自己成长的酸辛;有时借由她的限制观点,带出另一个主角的故事,譬如〈混乱与早期的烦恼〉的屘叔与玉姨,几乎是个独立的、肌理丰富的故事,关于爱与遗弃。
家人惨烈的牵绊,贯串了整本书。
就「故事」而言,〈这些人与那些人〉及〈我父亲的赌博史〉两篇几乎就以不同方式概括了一家三代的故事,其余逐篇是特写似的展开,或特写不同的生命阶段。
〈回头张望〉写永和励行市场摆摊的时期,〈沉默之声〉特写发疯的祖父与温暖的祖母,〈热与尘〉写「我」的打工史,〈迷雾之街〉写夜市卖油汤的私史……;总体而言是两个交缠在一起的叙事:父亲的人生失败史和「我」决定离开那个世界以寻找自己未来的成长史。
不断赌博、生意一再失败的父亲,不断怀孕生孩子的母亲,负负得负的沉到底。
孩子一旦生下来彷彿就先天的有了意义,但也可能不过是悲惨、绝望的活着;赌博可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的未来预先给输掉。于是家的阴影一直辗压过来,但女孩挣扎着、伤痕累累的在时间的推移中长大了。虽然她不断的承受伤害(甚至是父亲直接的肢体暴力),被迫过早的承担家的重担、甚至可说是承担一整个世界。她失去的童年、失去的少女岁月都不可能赎回,生命不断的被挤压以致必须提前思考命运是甚么、人生有何意义,必须提前为自己做出重大抉择,以免连未来都失去:
「十五岁那年,我决定跨过桥,去寻找我的人生。最重要的是,我决定抛弃和父亲的小贩生涯綑绑在一起的年代。这项刺激是来自眼见父亲在酗赌、小贩的角色中游移,最后经常是我在收摊,而我清楚地知道,那是他的人生,不是我的人生。」
那样的决断并不容易,因为必须抛下更年幼的弟弟妹妹,还是会有负疚感的,那将是一生的良心负担。因此这段文字不无辩解的意味,预示了《恶之幸福》的路径。
甚至父母的不断赌博、不断怀孕,对叙事者而言都有点难以理解(在那尴尬的年代也无暇、无从理解):那究竟是种怎样的生命动力?是出于绝望,还是对绝望的反扑?赌博和怀孕,在某个瞬间,是不是也象征了希望──因为有欢愉──微渺的希望,像梦一样。他们是否借此唤停时间,即便是非常短暂?
就文章而言,虽然有着草根的粗犷,但杨索也并非不讲究技巧。写家族里第一个可悲的失败者阿公,「魂魄和身体分了家,我梦见一个无头的躯体在流浪,阿公的头颅躺在浊水溪的西瓜田里。」(〈沉默之声〉)这画面就非常生动而富象征意义:这首与体的分离,是不是可以概括第一代插技人在台北无家可归、对故乡恋恋难返的撕裂?「我父亲的摊贩年代,几乎可以用鱼的时期、花的时期、菜的时期来给我妈妈的怀孕做记号。」(〈回头张望〉)则有点苦涩的俏皮;〈暴风半径〉以不同的台风来对映自己的人生,颇见巧思。
如果借用罗兰.巴特的摄影理论,这些散文可说刺点处处,最着者如〈迷雾之街〉中那个想打电话却没打成的哑巴,「夜市散掉后,他去了哪里,并没有人知道。」
因为来自底层,有着切肤之痛,叙述者时而怨怒、时而愤世,那都是可以理解的。那是主人公与她那近乎绝望的世界搏斗的纪录。
整体而言,《我的赌徒阿爸》的主题是成长,也即是成长小说和电影惯见的主题。但杨索这本书的价值部分也在于经验的稀缺性:真正居于社会底层的人,很少能为自己的阶层发声。而一旦能发声,又表示他已从那底层脱身了。脱身之后,带着回顾性的目光,方能有一个距离(不论是情感的,还是审美的)让她回望。这一回望告诉读者,叙述者「我」是怎样从底层的绝望里脱身的,因此它可能愤懑的清算、总结,但也可能是个励志故事。不论怎样,它必然是一趟自我疗癒、自我分析之路。再者是,叙述者告诉读者,「我」有一个近乎绝望的背景,那背景仍然是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的;有具体的、可以覆按的地理座标和物件(譬如永和、夜市、摊贩、油饭),仍然有那么样的一群人在那底层打滚,在贫穷线的边缘。更重要的是,「我」的家人仍深陷其中。
也因此,她几乎必然代言了一个集体,这将是她后来写作的伦理责任,她必得让视野超出家庭,以凝视那严酷的人间。这种「我」与「我」的世界的连带,〈这些人与那些人〉有一段讲得很清楚:
「身为苦涩的台北云林人,我们飘荡的家庭终因时间推移,在大台北的边缘聚落繁殖绵延,手足兄妹复制了父母的贫穷,艰难地在台北的灰尘中讨生活。
放眼望去,从猪屠口那衰败的老社区到三重埔的暗巷,有一群群和我们相似的蜉蝣残渣,他们像父亲一辈怀抱青春梦来台北,很快却沉沦为垫底的社会边缘人。」
这段将在〈后记〉里更简洁重现的文字,道尽了一个阶级的心酸。这个「和父祖一样揹駄着被诅咒的命运,漂泊在黑暗无情的台北城,依凭着血液中云林人的硬气,寻觅生命的微光」的「我」,借由她的意志和努力、借由书写可能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光,这光或许必须返照回阴暗的底层,纵使光度不是那么强大。
但这种写作会快速的消耗经验性的材料,如果不设法拉出更广阔的视野,杨索的写作之路也许会大大的受限。昔日陈映真团队的《人间》的路径是很可以参考的,那或许可以在当前台湾已然过度文人化的中产品味散文之外,开出条新的路子。虽然,那是条人烟稀少的路。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埔里牛尾
自序
漂浪之女
杨索
我仔细算过,在安定下来之前,我共住过三十六处地方,最短不过几个月,最长如目前住处,已有十五年。
从童年起,我就十分动盪。父母不断在小镇搬家,有时临搬之际,父亲拿着一碗盐向屋子四处撒,那似乎是仪式之一。搬到新家,要拜床母、地基主、土地公,供桌祭品、揉汤圆、煮汤圆,天真的小孩十分开心,穿梭在新住处里外。
我开始厌恶搬家,是十三岁那年秋天,一天父亲说,「袂梭厝了。」大家恹恹地胡乱收整,某日清晨,在邻居的围观下,我们将有限的家具、炉具、衣物堆上三轮载货车,父亲骑着三轮车,我们姊姊、大弟帮忙推车,母亲带着幼小的弟妹跟在车后。
那势必是一幅受瞩目的景观,我们甚至没有好好梳整自己,穿上最好的衣服,就仓皇走上路程。我依稀记得,那是一个烈焰高张的初秋,那条路好长,我走得汗流浃背,内心茫然,但又并非完全不懂事,我身体僵硬,脸部线条绷紧。我们一家人彷彿被流放一般,要奔向未知的命运。
新家位于信义街的蜿蜒小巷末端,那是一栋古旧三合院西翼加盖的简陋房舍,我们一行人在邻人的注视下,各自提着大小物件走入阴暗的房子。房屋有一条漆黑的走道,连着两个房间,尾端是厨房,没有客厅,也没厕所。
相比过去在竹林路居住的房子,这里像是牢房,潮湿带有霉味的房间,似乎很久没人居住,壁癌的粉屑掉落一地。屋子没有自来水,用水要靠门口一具共用的帮浦,日常排泄要去远处共用的蹲式茅房(那是我一生忘不了的恶梦)。
我们难堪又艰难地在此处住下来,那是我内在活动最旺盛的青春期。只要是醒着的时间,我脑中永远有各式的想望,有许多关于未来的计画萌生着,但更多的是每日增生如尘屑的烦恼。那段时期的我,总是紧蹙双眉,眼神飘忽,我的课业掉入中后段,平时开始旷课、逃学。隔年,母亲生下最小的弟弟,幼弟容易受惊,夜晚啼哭不停。我内心十分烦乱,太阳穴的位置经常发痛,感觉自己将要发疯。
我们一家人彼此憎恨,时常争吵、打架。我和大妹一起睡在铁床上铺,夏季的热气从屋瓦渗入,像烧得发红的铁屑流淌下来,流入我的体内,我被烧灼着,一种从心的底部产生的痛苦弥漫全身,我恨不能就此死去。
我并不理解青春期的骇人之处,日夕易怒、狂躁,我随时都像一头受伤的野兽,想要反噬周遭的人。那时,唯有偶尔去同学家,沉湎于几本文学刊物方可转移我的忧伤(其实,我都还不懂忧伤的意义。)
许多年后,我方才知悉,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期,就在此处消耗掉了,因为痛处太深,这段时日因而在记忆中停格,成为我成长后,反覆打捞的一处沼泽地。
国中毕业后,我就离家工作,身躯瘦小、营养不良的我,辗转在各处人家帮佣,我进入一个个明亮、宽阔的房子或公寓,惊讶地看见不同的生活景观。在一户立委的家庭,女主人总是穿着睡袍,躺在床上读琼瑶、张爱玲的小说,我走进房间打扫时,她连头都不抬。
有一户人家,女主人让我上桌一起吃饭,我小心谨慎地夹菜。女主人表现她的慷慨,帮我订制和她两个孩子一式的珞黄色衬衫,让我们接近一家人,但我知道明明不是。
我是流动的火焰,内在一直不安、骚动。然后,我不断换工作,遇见许多人,然而,我始终不放心释放感情,害怕一颗心出现缺口,感情流光,我的生命会变得干涸。
我的魂魄分散各处,无法聚拢,过着碎片化的生活。有时,我也感觉深深的寂寞,很想找谁谈一谈,可是我好像一个聋哑人,听不见也说不出,涨满的情绪无处宣洩。只有在零星的假日,去重庆南路的纯文学书屋看书,在书店关门后,恍恍惚惚地走向植物园,来来回回地绕圈。
等到我有能力拿笔描摩,已是四十岁以后的事。因为青春期过得太惨烈,我始终未能真正成人,外在的我渐渐改变,也能与人谈笑,内在却仍然停留在蛮荒的状态,我是密不见天的雨林中迷路的一个少女,吶喊着挣扎求生,唿声在腹腔回绕,只有我自己听得见。
真的,不仅仅是因为贫穷的匮乏,更多的是漠视与伤害,我穿戴成长的脚镣手铐,和自己孤独的长影行走,眼前是看不见尽头的长路。我曾经崩溃、自杀,又继续跌跌撞撞往前。
这本书有我写出与写不出的,其中关乎成长,七○年代永和小镇一个少女的成长纪实,关于她生活中的爱与死亡,以及一个腐烂的家庭,家中失魂的父母亲。
我没有上过多少年学校,没有接受文学训练,书写时,甚至不敢有太多的野心。其实,这些文章多是在失眠,为排遣一个个苦闷寂寥的夜写成,给自己留存做记号。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也不觉得自己会创作,但因缘际会,这本书在二○○七年印出来,成了青春读本。对我而言,它是生命的印记,一些昔日的刻痕。
我是在社会底层生活过的人,了解那个世界的窒闷与绝望。在记者生涯,我又见过更多沦落更深的人,他(她)们或是游民、妓女、外劳、外配、渔工、关厂工人、爱滋病患,处境更艰困者百倍于我,相照之下,我是获得救赎的幸运者,在我的时代,跳过了阶级桎梏。
许多事物和青春一样无法回转,我的灵魂仍在漂流,仍未痊癒,只是我学会闪躲,越过一些灼人的炭火。我清楚地意识到,在流离人世,我唯一握住的是手上的笔,不再管自己究竟能不能写,写出来的文字能不能看,我知道自己必须写,唯有书写才能使我平静,这将是我持续写下去的重要因素。
这本书能够重印,我要感谢联合文学总编辑王聪威、主编罗珊珊。同时也谢谢为我推荐的吴念真、黄锦树、陈芳明、蔡珠儿、陈雪、刘克襄等先生、女士。尤其感谢黄锦树教授给我的创作提醒,创作是一条人迹稀少的长路,我将面对许多困厄的挑战,或许一生终无所获,但我仍须走下去,因为这是我所选择的路途,一条寻找人生真相的路径。
这本书《我那赌徒阿爸 (新版)》的语言风格很独特,朴实却又不失力量。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追求煽情的段落,他只是用一种非常平淡的语气,讲述着一个充满起伏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的那种精准度,他能够抓住那些微妙的情绪变化,然后用最贴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书中在描写“我”面对父亲的赌博行为时的恐惧和不安,那种内心深处的挣扎,那种想要劝阻又怕惹怒父亲的顾虑,都写得非常到位。而且,这本书的视角也很独特,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是如何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是如何去理解和适应这一切的。书中的很多场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父亲输钱回家后,家中沉闷的空气,家人之间无声的对视,还有“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父亲的脸色。这些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生活质感。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去面对和处理那些复杂的情感。
评分这本《我那赌徒阿爸 (新版)》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故事感,那种略带沧桑的笔触,加上一点怀旧的色调,让人一眼就联想到许多可能的人生片段。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的,当时被书名深深吸引,总觉得“赌徒阿爸”这四个字里藏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纠葛和命运起伏。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叙事的方式给勾住了,不是那种大刀阔斧的讲故事,而是像娓娓道来,一点一点地渗透进你的心里。读着读着,你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进去,想象着自己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是不是也曾经经历过那种难以言说的亲情羁绊。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某个场景的灯光、空气中的味道,甚至是人物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作者就站在你旁边,亲眼见证了这一切。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那种矛盾、挣扎、无奈,还有偶尔闪现的希望,都写得特别真实,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读完之后,有很多情绪涌上来,有心疼,有理解,甚至还有一种淡淡的释然。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赌徒阿爸”的故事,更是关于家庭、关于成长、关于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故事。我想,这本书应该会引起很多台湾读者的共鸣,因为我们的人生,总归是会有些相似的轨迹,有些共同的情感体验。
评分《我那赌徒阿爸 (新版)》这本书,让我有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非常有巧思,他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最细腻的情感。比如,书中描绘父亲在牌桌上的神情,那种专注、那种紧张,还有那种偶尔的得意,都跃然纸上,让人感觉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烟草味和酒精味。而当笔锋一转,描写父亲回家后的落寞与疲惫,那种巨大的反差又让人心生怜悯。书中的很多情节,我都觉得似曾相识,可能是因为在台湾的社会环境中,类似这样的家庭故事,或多或少都存在。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美化或者丑化任何角色,他只是客观地呈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判断。这种写实的手法,反而更能打动人心。尤其是一些对话的描写,非常生活化,完全就是我们平常生活中会听到的语气和用词,让人感觉非常亲切。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次父亲在外面输了钱回家,那种沉默,那种眼神,那种回避,真的让我感到一种无力感,仿佛整个家都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下。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亲情,思考了责任,也思考了命运。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不如意,亲情的力量依然是无法被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我那赌徒阿爸 (新版)》的叙事,有一种特别的节奏感,不紧不慢,却总能抓住人的心。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他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最细腻的情感。比如,书中描绘父亲在牌桌上的神情,那种专注、那种紧张,还有那种偶尔的得意,都跃然纸上,让人感觉仿佛置身其中。而当笔锋一转,描写父亲回家后的落寞与疲惫,那种巨大的反差又让人心生怜悯。书中的很多情节,我都觉得似曾相识,可能是因为在台湾的社会环境中,类似这样的家庭故事,或多或少都存在。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美化或者丑化任何角色,他只是客观地呈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判断。这种写实的手法,反而更能打动人心。尤其是一些对话的描写,非常生活化,完全就是我们平常生活中会听到的语气和用词,让人感觉非常亲切。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次父亲在外面输了钱回家,那种沉默,那种眼神,那种回避,真的让我感到一种无力感,仿佛整个家都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下。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亲情,思考了责任,也思考了命运。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不如意,亲情的力量依然是无法被替代的。
评分《我那赌徒阿爸 (新版)》这本书,读起来让人很有代入感,就像是坐在邻桌,听着隔壁家讲故事一样。作者的笔触很细腻,他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把生活中的点滴,那些琐碎的、日常的、甚至是无奈的事情,都写得活灵活现。书中的人物,都不是完美的,他们有缺点,有错误,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才显得格外真实。尤其是“阿爸”这个角色,他身上混合着一些不好的习性,但同时也能看到他身上闪耀着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辉。比如,在某个时刻,他对家人的关心,对孩子的爱护,那种真挚的情感,是无法掩盖的。这本书让我反思了“家”的意义,也让我思考了“责任”这个词。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长大了,就可以摆脱过去,但其实,家庭的烙印,是深深地刻在骨子里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自己的长辈,想起他们身上的一些习惯,想起我们之间的互动。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不如意,也不要轻易放弃对爱的追寻。
评分《我那赌徒阿爸 (新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关于生活和家庭的思考。作者的文笔很细腻,他能够用一种非常平实而又动人的方式,讲述一个充满挑战的故事。书中的“阿爸”形象,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他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个体,他的行为给家庭带来了痛苦,但也无法抹去他对家人的爱。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赌博行为时,没有回避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是如实地呈现,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困境。而“我”作为孩子,那种在爱与失望之间徘徊的心情,那种在成长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都写得非常细腻。书中的很多场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父亲输钱回家后,家中沉闷的空气,家人之间无声的对视,还有“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父亲的脸色。这些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生活质感。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去面对和处理那些复杂的情感。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不如意,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评分《我那赌徒阿爸 (新版)》这本书,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文字的力量。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朴实,却又饱含深情。他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情节,只是用最真诚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书中的“阿爸”形象,不是一个扁平化的坏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复杂个体。他的赌博行为带来了很多痛苦,但同时,他身上偶尔闪现的人性光辉,又让人无法完全否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我”的心理描写,那种在爱与恨、失望与期盼之间的纠结,那种在成长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都写得非常细腻。书中的很多细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父亲在牌桌上的眼神,回家后的疲惫,以及一家人之间无声的默契。这些细节,都让这个故事更加生动,更加真实。这本书让我反思了“家庭”的意义,也让我思考了“责任”和“救赎”。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不如意,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评分《我那赌徒阿爸 (新版)》这本书,真的让我有一种久违的触动。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沉重的故事,变得既有厚度又不至于让人喘不过气。书中的“阿爸”形象,不是一个简单的负面符号,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着自己的挣扎,有着自己的无奈,也有着自己的闪光点。作者在描绘父亲的赌博行为时,没有回避,但也没有过度渲染,他只是如实地呈现,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困境。而“我”作为孩子,那种在爱与失望之间徘徊的心情,那种对父亲的复杂情感,都写得特别真实。我特别喜欢书里的一段描写,是“我”在深夜偷偷看着父亲,心里涌起的既是无奈,又是期盼,那种矛盾的情绪,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些童年记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意义,也让我思考了“宽恕”和“理解”。它告诉我,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不如意,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评分读完《我那赌徒阿爸 (新版)》,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他没有用激烈的语言去控诉,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书中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无奈。尤其是“阿爸”这个角色,他身上那种矛盾的特质,既让人感到失望,又能看到他身上的人性光辉。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赌博行为时,并没有回避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也没有过度煽情,他只是客观地呈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而“我”作为孩子,那种在恐惧、失望、爱恨交织的情感中成长,那种小心翼翼,那种渴望被关注,那种想要改变却又无能为力的感觉,都写得非常真实。书中的很多场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父亲输钱回家后,家中沉闷的空气,家人之间无声的对视,还有“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父亲的脸色。这些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生活质感。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去面对和处理那些复杂的情感。
评分这本书《我那赌徒阿爸 (新版)》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会让人觉得拖沓,也不会让人觉得仓促。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很自然,仿佛是生活中一个个片段的自然流淌。作者在细节上的刻画尤其到位,例如,书中对家中陈设的描写,那些老旧的家具,墙上泛黄的照片,都能勾勒出这个家庭曾经的模样,以及时间流逝的痕迹。父亲的形象,也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标签,作者通过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事件,展现了他多面性的性格。有他意气风发的时候,也有他失意潦倒的时候。而作为孩子,那种在恐惧、失望、爱恨交织的情感中成长,那种小心翼翼,那种渴望被关注,那种想要改变却又无能为力的感觉,书里都写得特别真切。我记得书里有段描写,是“我”偷偷看着父亲熟睡的脸,内心涌现出复杂的情感,那种又爱又怕,又想靠近又想逃离的矛盾,真的让我鼻子一酸。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深远,也让我思考了如何去理解和接纳那些不完美的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