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亮的光在心上,最宽阔的视野在心底。
李尧,台湾登山怪杰李小石的长子,从小弱视,经历十多次手术,左眼完全看不到,右眼视力只有0.01。他继承父亲幽默开朗的个性与对文学的热爱,持续以有声电脑进行创作。本书是李尧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书中主角「林敬尧」的心境与遭遇,真实反映了一位视障青年的奋斗、寂寞与狂想,他因为视力问题,从小就读启明国、高中,在特殊教育的环境成长,进入大学才发现自己与「社会」的脱节,但他始终坦承接受视障的限制,理解人情冷暖、熬过失恋打击,几经努力终于通过教师甄试,获得正式教师资格,成为一位「盲」着春风化雨的教育工作者。
在他笔下,盲人的手杖变身魔法神棍,让他勇闯大马路时能随手一划,消灾解厄;被告知左眼失明时,他安慰爸爸从此是小飞侠里的虎克船长;对于爱情,更是毫无保留地全力追求,为女孩弹奏贝多芬《月光》,纵使两人永远不可能在一起。
本书特色
全书十四万字,由二十八篇小故事组成,作者以直叙法娓娓道来,生动活泼的笔法,充满天马行空的想像,包含视障者点字读音造成「同音异字」误会连连的乐趣,也有作者将深埋心底的恋情缓缓道来的哀伤,不仅是视障教育的参考书,也是年轻人的生命探询之书。
名人推荐
王文华(作家)
李秉宏(台湾第一位盲人律师)
林锦城(中华民国佑明视障协进会理事长)
林庆仁(台南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教授兼视障教育与重建中心主任)
曾怡惇(台南大学特教系教授)
张简玲娟(高雄市立仁武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谢发财(财团法人爱盲基金会视障服务处处长)
作者简介
李尧
1982年生于台湾基隆;父亲李小石,人称「登山怪杰」,曾背负妈祖金身攀登珠穆朗玛、马纳斯鹿、干城章加、洛子峰等世界极峰。因视障缘故,中学六年就读台北启明学校,毕业后考取国立彰化师范大学,主修国文,辅修特教,并取得国立台南大学特殊教育硕士学位,现为高雄市立仁武特殊教育学校高职部专任教师。
大学时代开始创作,参加校内文学奖竞赛,曾获新诗第三名及古文佳作的成绩。对于各类文体:新诗、古诗、散文、小说、歌曲歌词均有创作兴趣;作品散见于《海鸥诗刊》、《国语日报》、《高雄青年文学杂志》,曾获高雄县特殊教育宣导月征文教师组特优、宜兰教师会「书写黄春明」征文佳作、新竹市劳工局征文佳作;靖娟基金会、生命蓝海教育基金会等征文竞赛,获佳作与入选的肯定,并长期以笔名「羽白」在「辰-udn部落格」发表文学创作;电子信箱ml3823@yahoo.com.tw。
(推荐序)
最亮的光在心上 王文华
真正的视野,是心的视野 谢发财
将历练化为一面明镜 林锦城
视障教育的参考书 林庆仁
与光同行 曾怡惇
微笑看人生 张简玲娟
个人自传,原来也可以很诙谐 李秉宏
(前言)希望永远不灭
绿色怪物
配眼镜
懊恼的球类运动
青色的眼睛
心惊肉跳的手术
残障手册
步入盲校
亲如父母的启明教师
「看不见」依然神乎奇技
孤身前往的眼科门诊
恋母情结
我的眼睛是虎克船长
再返启明
无言的生离死别
相会背后的难堪
患得患失的大学面试
第一次的盲目接触
电话线上的意外恋情
并非谁的错
天使向光飞行
神棍闯校园
感恩有事做的大五实习
出师远甄风雨声
盲着当个好老师
抹布上的汗水
放学钟响前
食的诱惑
没有开始的故事
序
真正的视野,是心的视野
本书轻松真实的呈现在视障特教体制下,一个低视能学生的真实样貌,从学习到生活到生存的解析,作为视障服务工作者,我很能同理那看似乐观热情下对于体制不得不的泰然,完全进入作者幽默写实的文字中,可能不经意忽略,潜藏在字里行间所欲揭露体制下的无奈处境,作者幽默地触探着值得省思的议题。
教育体制建构下,一个视障者必须不断努力地成为一个符合体制的视障者,以满足特殊教育与社会的集体期待,然而真实情境中,教育者很少协助视障者去了解自己,于是在还不知如何成为一个人的同时,就努力地成为一个视障者。而我们关心他的「视障」远大过他的个人主体,于是有权力的人未经同意的取得「视障者」的诠释权,然后我们开始习惯用「视障者」称唿他、理解他、定义他,甚至歧视他们,只因为他是视障者。
刻意强调特殊化的论述,先将视障教育边缘化,然后再用回归主流的大旗召唤着边缘处境的孩子回归主流,而什么是主流谁又是主流的决定权,从来不在视障者身上,这主流与边缘往返的适应与后续融入社会的遭遇,最后都得由视障者自己承担。不论升学或就业,在特殊化的过程都不能忽略个别化的真正意义;在回归主流环境的过程中,更不能忽略个别化的特殊意义,当我们期许视障者要走进社会时,我们社会准备好了吗?制度性的障碍与不友善,才是阻碍视障者融入社会的原因,如果作者没遇到制度上的限制,我实在不认为他是个视障者。
回归到家庭教育,就可以理解作者何以活泼幽默的面对生活,悲观的父母很难教养出乐观的小孩。长期接触高山峻岭的父亲,自然开展了作者心胸的宽敞度,父母把对眼睛疾病担心的压力,转化到对于作者教育学习的开发上,在这对父母眼中,他只是一个视力不好的人,没有特权也没有歧视,也没让自己的担心,成为限制小孩发展未来的可能,尊重并陪伴小孩面对人生的各种过程与压力,不断地在身教与言行中,去开展小孩的心胸与视野,丰厚了作者的内涵深度与正面迎向问题的勇气,这是关心视障孩子的父母应该去思考的议题,自身的家庭教育企图影响与启发孩子什么,这都将成为孩子积累的滋养,会跟着他走进学校、社会、世界,并成为他面对未来的能量与勇气。
关心视障处境者,不论是家长、老师、社工,应该要回归本质上的思考,任何服务真正想要促成的结果是什么,是在成就自己的专业想像,还是发展视障者的主体意识,当幽默乐观的作者用「神棍」形容白手杖并选择性的使用,我们能否接受这样的他,而不评论他心理素质还不够健康,所以不敢承认自己是视障者?作者面对生活与生存的态度,完美传神的演绎着「真正的视野,是心的视野」。
谢发财
(本文作者为财团法人爱盲基金会视障服务处处长)
序
最亮的光在心上
好一个青春的故事!
男孩念书、考试、累到站着也睡着、面试时患得患失。
男孩恋爱、失恋、用MSN把妹、看着心仪的女孩跟前男友重修旧好。
这故事你我都有过。唯一不同的是:这故事中的男孩,看不到。
李尧的眼睛看不到,但心却看得很清楚。他用青春洋溢的文字,记录他从小学到就业,一路走来的痕迹。
李尧写这故事,有三点打动了我。
首先,他描述眼疾,不带悲情。甚至用幽默的场景,消遣自己的视力。比如说因看不清而误闯女生宿舍,或是坐椅子时坐到别人身上。
其次,我喜欢他追求爱情的热情,丝毫不因眼疾而退缩。跟你我一样,他也会「作替静纯剪脚趾甲的美梦……」「巴望着女同事帮我作CPR……」。书中恋爱的片段,就像任何一个男生的青春日记。视力,不是问题。
但李尧并不逃避视力的问题。这故事动人的第三点,是他坦诚面对视力给他的限制。视力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对于视障,他写到:「没有人不在乎,只有不知道,没有不在乎。」另一段:「然而了解归了解,他们却未必想与我互动。」
所以李尧不是盲目地乐观,他清楚知道人情冷暖、视障心酸。但知道后,选择用乐观的态度,来生活,来写作。
这一点,是这本书,送给盲眼人和明眼人的礼物。
谁没有障碍呢?有些障碍,别人看得出来。有些障碍,可以掩藏得很好。不管障碍在眼睛、耳朵,或内心,我们都必须与它共存,走过一生。那么这一生,我们是要「向光飞行」,还是自暴自弃?
读完书,我一直想起故事中有一段,写到李尧和朋友到「毒龙潭」(一条被废水污染的小溪)划船。他们划啊划,李尧低头找鱼,然后眼镜掉进水里。
我把这一段,当作李尧、你、我的人生寓言。我们都在某一条「毒龙潭」上,努力向前划。水被污染、水中无鱼、我们随时可能失去赖以为生的桨或眼镜。但没关系,活着,继续划就对了。
因为「天使」,其实都在人间。真正的「飞行」,就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划行。最亮的「光」,不是太阳,而在你我的心上。
王文华
(本文作者为知名作家)
前言
希望永远不灭
记得自己还小的时候,希望的事物很多,最大的希望是去医院检查眼睛,医生会说我状况很稳定。小学时是在母亲驾驶邻座,看车窗外纵横延伸的道路两侧,前方来去无定的车流希望着;再大一点,上了国中,则在人群拥挤,常常站在没有座位的车厢内希望着;三岁的童年就动了第一次刀,比起以后十多次手术,那时真的不算什么,五岁以前的事我几乎忘了,围绕我的医护人员像群从地狱冒出的绿皮肤恶鬼,我在手术台上躲避翻滚,哭得声嘶力竭,不晓得他们用了多少糖果把我骗进来,当我发现状况不妙,已是举目无亲、腹背受敌,他们朝我渐渐逼近,随即我就人事不醒。
起先一直以为是睫毛倒插的关系,使我觉得眼睛不舒服常去揉它,造成眼睛的感染,连带影响到视力,小学时又分别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睫毛倒插手术,近视加深,情况却未见改善,父母亲脸上的忧色愈来愈浓,我似也感到山雨欲来的压力,但当时的我仍是不知愁滋味的年纪,出诊所后,色彩缤纷的事物涌来,快乐和笑声迅速将淡如云丝的压力带走。
每回去看眼睛,等候看诊时,父亲常指墙壁上拼图般密密麻麻有关视力保健的海报告诉我,要好好照顾眼睛;一次,他指向拍有两幅闪烁蓝光图片的宣导海报慎重说:「这种叫『青光眼』的眼睛疾病很可怕,一得到眼睛都会瞎掉,我们家隔壁的于北北就是得青光眼,眼睛才看不见,你要好好爱护眼睛,不然就会得青光眼。」
记得当时我盯着图片里青幽幽的蓝,头一回有股背嵴生凉的胆怯,倒不是因为我听见得这种病眼睛会瞎掉,那时我自认为视力并没父母说得那样严重,而是图片中那种蓝,使我联想到恐怖片里,妖魔鬼怪出现时的双眼,通常不是红的、绿的,就是蓝的,一个人如果眼睛会发出青色蓝光,将是多恐怖的事,我才不要呢!那天医生检查完我的眼睛,将父亲请到一边,严肃地说道:「李先生,我怀疑你儿子有青光眼的问题,你可能要带他去台北的大医院进一步检查。」
动了第一次青光眼手术,我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痛苦的手术,这是我第四回为治疗眼睛而动刀;自从第一次三岁时无助的哭泣,我就再没因为动手术而哭过,除了想显示自己的勇敢外,最重要是心底始终有个未曾浇灭,强烈到连我自己都有点不习惯的希望意念,像灰烬中不断投进的干柴,总在火苗化作飞烟前及时点燃,就是我相信只要再动这次手术,我的眼睛必会好转,这一定是最后一次手术,最后一次……但每当我孤身一人被推进开刀房的长廊,父母亲均在不能跨越的自动门外,我仍紧张得额上冒汗,即使这儿空调比医院任何地方来得更凉爽、更为清洁,我却有股被遗弃的感觉。
车窗外的天色已晦暗不清,圆山饭店的灯火隐隐悬于斜前方的夜幕中,606公车昏昏欲睡的光线照出我奔波的疲惫,眼压似乎又在升高,我看见眼内彩虹光圈随车身颠簸骚动,像思绪忧虑眼睛状况的阴晴不定──它会不会就这样一直下去,直到看不见为止?上国中后为保护视力,我进入台北启明学校就读,检查眼睛的事变成我孤身的工作,倒不是父母不愿陪我,是我不想让他们那么麻烦,潜意识中不希望他们一直听见负面消息,其实我始终畏惧独自搭公车,我害怕错过车班,拦错公车,害怕下错车站,害怕站在车牌下无止尽的等待。
就读盲校后,我迷上打篮球,也许是球稍大的关系,我比较少漏接,就算漏接也能及时补救;本以为盲校里大家都看不见,仅有我眼明手快,再不济也比他们强些,有股「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鸣得意,岂知盲校绝非个个眼盲,大多数学长同学均为弱视,弱视同学又因病况不同,视力也有所分别,篮球场上一较量,方知视力不佳仍能身手矫捷、百发百中,比起常人自是不足,比起我这只三脚猫却游刃有余。
那日我与学长比拚力气,他在抓紧我双手时,指尖无意擦掠我左眼,由于担心玩的时候把眼镜弄坏,当时我没戴随身不离的近视眼镜,只觉左眼有点微微刺痛,也没在意,胡乱用室友毛巾擦擦就算了。是夜左眼开始很不舒服,频频淌泪流脓,我以为忍忍睡一觉就会好,没惊动宿舍辅导员,待到次晨起身,发现左眼前一片模煳,连同右眼也疼得张不开,才惶恐万分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眼睛看不见了。还记得他气急败坏赶到学校时,讲出那句令我闻之心碎的话:「送你来读启明学校是为了保护你的眼睛,你……你却在这里丢掉你最奢侈的视力,呜……」他再也说不下去,双手挥擦和他愤怒时一样澎湃的泪水;如果说我会因为这件自己的疏忽而懊悔,倒不如说我是因为让父亲伤心而深感自责,面对医生宣判左眼失明的当下,我曾手足无措、百感交集,然而那只是种很短暂的情绪。
出院后拿书一看,终于明白什么叫作「生动活泼」的文字,它们实在太活泼也太爱动,活泼爱动到像百来只无头苍蝇在纸页上乱窜。我变得必须先把眼镜取下,贴近书本才能看清楚写些什么,书写作业也是一样,不过写着写着就从山顶写到深谷,我无法横行整齐书写,每回都得先画线分行;平常活动依然戴上眼镜,脱脱戴戴自然麻烦,久了也就习惯。然而我奇异的读书姿势却引起远在乡下外公外婆的忧心忡忡,对台湾传统的农村居民而言,眼睛看不清楚就叫近视,认为戴上眼镜就会好,戴上眼镜还看不清楚的就叫瞎子,是悲惨、不能嫁娶,没有前途的可怜人。
我对亲人之于我的疼惜,一则点滴铭记,一则也深感困惑:为什么人变视障,大家对他的未来都这么悲观?我立定考上明星高中,考上公立大学,当时我只能想到考上公立大学是足以骄傲的事,同学朋友这么说,父母亲戚这么说。可是由于自己中段突然变卦想学音乐,想朝音乐专长发展,忽略正课的学习,加之对视障者高中安置测验的轻忽,自认自己实力充足能轻易应付,闲暇时也懒于加紧功课,骄傲自大的结果自是惨遭滑铁卢;我还不死心去参加一般生的联考,最后连志愿卡都不必缴回去,至于乐器也没学好,参加检定的水准都不够,更不用说高中音乐班的考试,什么都去做的我,什么名堂也没拚出来,暑假后仍在雷阵雨的天气,遮遮掩掩回到启明校园,只怪自己当时大言不惭夸下海口,但师长似乎忘了,同学好像也忘了,大家依然微笑迎向我,欢迎我在启明继续高中生活。
受到父亲的影响,我决定大学要读与文史有关的科系,至于音乐,就作为疗伤闲暇迎风弄月的心灵友伴。立下未来肯定的目标需要漫长的经历和犹豫,如同大学甄试前的苦读一样漫长,可是一旦目标立定,三年时光也匆匆像翻过的书页,放榜时,我考上师大国文系,虽然与清大中文的目标有些小小落差,我仍欣喜得神采奕奕,被快乐沖昏头的我也在当时作了个最昏头的错误决定。
由于青光眼的日子久了,容易引发白内障;常听人说,换了人工水晶体,白内障与近视状况都会消失,视力能变好,不用再戴眼镜。当确定自己考取师大那天,我同时决定接受更换水晶体的手术。
进入大学,我才晓得视力实际转变的状况,比我预期的还要更糟;以前无论右眼震颤如何厉害,只要戴眼镜,仍能轻松看清迎面走来的人是谁,甚至是五官轮廓,可是水晶体一换,我却再也无法掌握来人长相,尴尬情形随之发生,每当有同学跟我打招唿,总不知道是哪位经过自己身畔,常常叫错对方名字,最后迫使我只好对每个向我打招唿的同学,都仅以「哈啰」应答。
我尽量在国文系课程上努力表现,无论书面报告或口头报告,都尽力做到能力所及的最好,为拓展自身专业,把握在学充实的机会,我修习特教作为辅系,除了为将来出路预作准备,还深藏我受特教恩惠的一份感念之情。我们可以将它储放深层角落或用其他建设性的思维将之淡化,更多人是以「不孤独」来沖淡自己的寂寞,他们闷着头挤入人群,似穿花蝴蝶在远近男女间纵横来去、热络交际,如果「不孤独」能遣散内心的寂寞,也就不该有「曲终人散」的空虚。
毕业后面临的第一项抉择,即大五该去哪所学校实习?对自己来说,如要比较亲切轻松,自然是回启明学校,但启明的实习,却可能侷限教甄应试的范围,只因特教孩子不单仅有视障一类,更多的却为智能障碍学生。我只身前赴南部一所招收视、听、智三类障碍学生的特殊学校实习,许多视障的学长姊皆在此修成正果,考取正职特教教师。虽然我晓得来年竞争必是更加险峻,但足踏前人脚步,不禁令我信心倍增;我也从特殊学生,变成特教教师,从被服务者,变成服务者。
孤身前往的眼科门诊
我朦胧回神,窗外天际一片晦暗,车头大灯连着车尾警示灯,红白交织的光线在路上形成条奇异长河徐徐前进;我惊愕坐直身体,搭公车时,这种突然坐正身体的反应我倒经常发生,看起来蛮像抽筋或脑袋被雷打到,我满头乱翘如鸟巢的卷发大概就是这么打出来的。这类反应通常发生于我坐在最后一排中间位子时,因为这个位子两边都能坐人,当自己随车身摇摆开始流口水进入打瞌睡状态,颈子脑袋就会像长在树枝的西瓜般左摇右晃,一不小心就晃到人家肩上,晃到肩上还算小事,万一此际公车再来个大转弯就直接亲到脸上。
有回真的睡太死,公车一摇晃,我整张脸几乎钻进隔壁乘客的头发,当我意识过来,眼前仅看见一袭乌熘熘长发,鼻中嗅到清幽的洗发香精气味,还好这时公车刚来个急转弯,赶忙装作不小心的神情:「呃!不好意思,对……对不起。」我狼狈坐直身体,眼观鼻、鼻观心,装出深自忏悔模样,其实心里倒是蛮爽,从适才眼见滑顺宛如留不住半点尘埃的黑亮长发,以及淡淡催人欲醉的幽香芬芳,身旁乘客肯定是轰动地球的绝代佳人。我尚未从美丽想像中甦醒,隔壁我刚不小心亵渎的「小姐」羞答答、娇怯怯转过脸……
「哇!我的妈妈!怎么是位欧巴桑!」那回还没到站,我已吓得趁司机北北停红绿灯时跳窗下车。
从那日起,我宁愿低头睡到脖子断掉,再不敢紧靠椅背左摇右摆,万一这次不小心亲到同性朋友,这下误会就大了;不过坐在中间低头睡觉倒有个好处,就是要下车的话,只需张口朝驾驶座方向大喊:「司机先生我坐过头了,我要下车!」他紧张用力踩下煞车,你就能从最后一排直接飞到投币箱,假如司机已顺手打开车门,甚至可以直接飞出车外。
今晚我确实坐在最后一排中间的位子,然则此时吓醒,既不是脑袋钻入阿婆的头发,也并非司机老大紧急煞车,害我高瘦的身体卡在投币箱,而是隐约觉得自己似乎睡得太愉快,愉快到司机载我去饶河夜市煮成药炖排骨来卖都不晓得吧!更别提知不知道公车现在到哪,会不会坐过头。
《天使向光飛翔:我的盲碌思生活》這個書名,初次映入眼簾,就立刻抓住了我的目光。在台灣,我們都太熟悉「盲碌」的感覺了。每天在生活的洪流中載浮載沉,被各種責任和義務推著走,常常覺得自己就像一顆被困在地球軌道上的衛星,茫然地繞著,卻找不到出口。這種「盲」與「碌」的狀態,消耗了我們的熱情,也模糊了我們的視線。然而,「天使向光飛翔」這幾個字,卻像是一股溫柔的風,吹散了陰霾,帶來了希望。它讓我聯想到,即使身處低谷,內心深處依然住著一個渴望飛翔的天使,渴望著觸碰那溫暖的光芒。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思生活」的面向。在我們如此「盲碌」的日常中,如何才能找回思考的空間,如何才能真正地「活」在當下,而不是僅僅地「忙」於事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獨到的見解,讓我們在紛擾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平靜,找到力量,並且鼓起勇氣,展翅高飛,去追尋屬於自己的那片光明。
评分《天使向光飛翔:我的盲碌思生活》這個書名,一出現就深深吸引了我,尤其是「盲碌」二字,簡直說出了我心底最深處的聲音。在台灣的步調中,每天就像在打仗一樣,為了生活而奔波,身不由己,常常感到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些什麼,也不知道這樣忙碌的終點在哪裡。這種「盲」與「碌」的結合,壓得人喘不過氣。但「天使向光飛翔」這幾個字,又像是一道溫柔的邀請,引導著我看向更遠方。它暗示著,即使身陷困境,也永遠有機會去追求更美好的事物,去擁抱心中的陽光。我非常期待能在書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在「盲碌」的生活中,培養出「思維」,並且找到那股「向光飛翔」的動力。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如何重新定義「成功」與「幸福」,如何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的真實經驗?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啟發,讓我不再只是被動地應付生活,而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並且勇敢地朝著心中的「光」前進。
评分「天使向光飛翔:我的盲碌思生活」這個書名,簡直就是為我這種每天在台北街頭奔波,為五斗米折腰的上班族量身打造的!「盲碌」這兩個字,真的太寫實了,太有畫面感了。我常常覺得自己就像一隻瞎眼的鼴鼠,拼命地挖著,卻不知道挖到哪裡,也不知道挖出來的會是什麼。每天起床睜開眼,就開始被各種訊息、郵件、待辦事項轟炸,彷彿被一條無形的繩索緊緊綁住,只能按照既定的軌道往前移動。有時候,甚至會懷疑自己,這樣的忙碌到底有什麼意義?是不是永遠都擺脫不了這種「盲碌」的循環?然而,「天使向光飛翔」這幾個字,又像是一股清流,沖刷著我內心深處的疲憊。它讓我聯想到,即使身陷泥沼,也依然可以懷抱希望,向著光明前進。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樣的「盲碌」狀態下,找到飛翔的勇氣,並且發現那一線「光」的?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個人化的經驗,讓我們看到,即使是平凡如你我,也能在日常的瑣碎中,體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並且找到改變的力量?這本書名所營造的對比,充滿了張力,也勾起了我強烈想一探究竟的慾望,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前進的動力和心靈的慰藉。
评分光是看到《天使向光飛翔:我的盲碌思生活》這個標題,我就忍不住在心裡默念了好幾遍,彷彿這書名本身就帶著某種神秘的引力。作為一個在都市叢林裡打滾多年的上班族,我深知「盲碌」二字是多麼貼切的寫照。每天被各種會議、報告、截止日期追著跑,生活彷彿被一堆待辦事項塞得滿滿的,時間碎片化,思緒也隨之散亂。常常在深夜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卻感到一種莫名的空虛,不知道這一切的奔波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向光飛翔」這幾個字,則像是黑暗中一盞溫柔的燈,燃起了一絲希望。它暗示著在看似無止盡的忙碌和迷茫中,存在著突破困境、尋求成長的可能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樣的「盲碌」狀態下,依然能保有飛翔的勇氣和對光的嚮往?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真實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一個個凡人在困境中如何掙扎、如何堅持、如何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束光?這本書名所傳達的意境,讓我聯想到許多時候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的瓶頸,那種無力感,那種身不由己的感覺,都讓我期待這本書能給予一些力量,一些啟發,讓我們相信,即使身處黑暗,我們依然可以努力伸展翅膀,去觸碰那耀眼的光芒。
评分「天使向光飛翔:我的盲碌思生活」這個標題,一字一句都像是在訴說著我近年來的感受。在台灣這個步調飛快的社會裡,每天都被「盲碌」淹沒。生活像是無盡的待辦事項清單,我們疲於奔命,卻常常感到方向不明,意義缺失。有時候,甚至連停下來喘息的機會都沒有,更別提「飛翔」了。而「天使」這個詞,則帶有一種純粹、一種理想的色彩,與「盲碌」的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樣充滿挑戰的「盲碌」生活中,依然能夠保有「天使」般的心靈,並且找到「向光飛翔」的勇氣。書名中的「思生活」,更是點出了核心。在紛擾的生活中,我們有多少時間能夠真正地「思考」生活?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從「盲碌」中抽離,如何在日常的瑣碎中發現生命的價值,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內在的力量,進而展開翅膀,飛向屬於自己的那片陽光。這本書名所蘊含的矛盾與希望,深深觸動了我。
评分《天使向光飛翔:我的盲碌思生活》這個書名,一看到就讓我這個台灣讀者非常有感觸。「盲碌」兩個字,根本就是我們現代人生活的寫照。每天為了生活、為了工作,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被各種壓力推著走,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卻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而忙。這種「盲」與「碌」的循環,讓人感到一種無力感。但是,「天使向光飛翔」這幾個字,又像是一股溫暖的力量,點燃了我心中的希望。它讓我想到,即使身處困境,我們依然可以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去尋找生命的意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樣的「盲碌」狀態下,培養出「思考生活」的能力,並且找到那份「向光飛翔」的勇氣。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如何在日常中發現小確幸的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啟發,讓我能從「盲碌」中掙脫出來,並且勇敢地朝著心中的「光」飛去,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评分《天使向光飛翔:我的盲碌思生活》這個書名,第一眼就讓我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畫面:一個在繁忙都市中穿梭的身影,心中卻懷抱著對理想的嚮往。身為一個每天在捷運通勤、塞車時光中度日的台灣人,我非常能體會「盲碌」這個詞的重量。那種日復一日,為了生活而不得不持續奔波,卻常常感到方向迷失,甚至對這份忙碌感到疲乏的狀態,簡直是許多人的寫照。我們可能像齒輪一樣,被社會的節奏推著走,為了生計而犧牲了許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然而,「向光飛翔」卻為這看似無奈的「盲碌」注入了一絲溫柔的希望。它彷彿在告訴我們,即使身處黑暗,也別忘了仰望星空,別忘了心中那份對美好事物的渴望。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際的觀點,讓我們在忙碌的日常中,也能有時間停下來,去反思生命的意義,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作者如何在「盲碌」中,培養出對「光」的敏銳度,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軌跡?這份書名所蘊含的意境,強烈地吸引著我,讓我想深入其中,尋找那份能照亮我前行道路的智慧。
评分《天使向光飛翔:我的盲碌思生活》這書名,初聽之下就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在台灣,尤其是大都市裡,每天有多少人活在「盲碌」之中?我們像陀螺一樣被不停地抽打著,為了工作、為了生活、為了責任,日夜顛倒,身心俱疲。很多時候,連自己到底在忙些什麼,忙到最後會得到什麼,都感到一片茫然。這種「盲」與「碌」的交織,幾乎成了現代生活的常態。但「向光飛翔」這四個字,又如同劃破天際的一道曙光,給了人無限的遐想。它暗示著,即使身陷困境,內心依然可以保有對希望的追求,對美好的嚮往。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樣的「盲碌」日常中,提煉出「思生活」的智慧?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重新找回生活的主控權,如何在忙碌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空間,如何讓心靈得以安頓和成長的具體方法?我期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啟發,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狀態,並且找到那份能讓我「向光飛翔」的力量,擺脫無意義的忙碌,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天使向光飛翔:我的盲碌思生活》,一開始就勾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身為一個每天汲汲營營、被無數瑣事纏身的台灣上班族,我常常覺得自己像顆陀螺,被生活推著轉,有時候甚至連停下來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向光飛翔」了。書名中的「盲碌」二字,更是精準地捕捉了我近期真實的心境。確實,很多時候我們忙得像無頭蒼蠅,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也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忙,只是被一種慣性的動力驅使著,在日復一日的軌道上機械式地運轉。而「思生活」,這三個字又透露出一種沉澱、一種反思,似乎暗示著作者在這樣忙碌的「盲碌」之中,找到了一種觀照內心、尋找意義的方式。我非常期待能在書中找到一些能共鳴的片段,或者是一些能夠啟發我打破現狀、重新定義「生活」的智慧。是不是有某些深刻的人生體悟,能在看似平凡甚至混亂的日常中被發掘?是不是有某種心態的調整,能讓我們在同樣的「盲碌」中,看到不同的風景?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引,或是至少能點燃我內心深處那一點對「光」的渴望,讓我在忙碌之餘,也能想起生命中還有值得追尋的美好。
评分這本書名《天使向光飛翔:我的盲碌思生活》一出現,就立刻引起了我這個台灣讀者的注意。原因無他,「盲碌」這兩個字,簡直就是我們現代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每天被各種資訊轟炸,被工作追著跑,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機械式地完成任務,卻忘了為何而出發,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種「盲目的忙碌」,吞噬了我們的時間,也掏空了我們的精力。然而,「天使向光飛翔」的意象,卻給了這沉重的「盲碌」注入了一抹希望與溫柔。它彷彿在說,即使我們身處困境,內心依然可以保有翅膀,可以努力向著光明飛去。我對書中「思生活」的部分特別感興趣。在這樣一個高壓、快速的社會裡,我們有多少時間能夠靜下心來,好好思考「生活」本身?作者是如何在「盲碌」的夾縫中,找到思考的空間,並且建構出屬於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忙碌中保持清醒,如何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如何在疲憊中拾起勇氣的啟示,讓我能從中汲取力量,不再只是被動地「盲碌」,而是能主動地「向光飛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