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想讓哲學普及化。哲學有它的難度及深度;也因為如此,哲學具有獨特的魅力,值得做終身的追求。但很可惜的是,哲學在颱灣不是一門受重視的學科知識。
這看起來實用價值不高的學科知識卻有著特殊的實用價值。第一,哲學引領我們去做各種基本問題的探索,哲學的訓練要求我們認識自己及認識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從這個角度而言,哲學讓我們具有反思的能力,這種反思的能力對掌握人生的意義、定位及目標都有很大的助益。第二,哲學中的思辨精神能使我們做一個清明、有獨立思考能力、不易受人操控的人,這是民主社會中的一項重要素養。第三,哲學的態度可促使我們去反思各種人類活動的性質及目標,這種態度對於社會的穩定及人類整體發展都會有正麵影響。
我們希望透過淺顯且貼近中文使用者習慣的文字,來引領讀者進入哲學的世界,完成一般人都想要有的愛智之旅。
譯者簡介
但昭偉
學曆:英國Glasgow大學哲學博士、倫敦大學及牛津大學訪問學者
現職:颱北市立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曾任:學生事務長、教育學係主任
學術專長:教育哲學、道德教育
協同譯者簡介
黃文定
暨南大學助理教授
蔡逸珮
颱北市立大學研究生
王嬿祥
颱灣大學研究生
但漢威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研究生
劉藍芳
颱北市立大學兼任講師
溫瀅雅
虎尾科技大學講師
陳貴正
Boston University研究生
李真文
東華大學博士後研究
張鍠焜
颱北市立大學副教授
原作者序 v
譯者序 vii
第一部分 什麼是哲學?
第一章 哲學活動 3
第二章 哲學與流行文化 13
第三章 哲學史 35
第四章 哲學與經過檢驗的人生 47
第二部分 思考的原則(邏輯)
第五章 理性的生活 65
第六章 論證形式 75
第七章 歸納法與科學哲學 93
第八章 哲學論證的策略 109
第三部分 實在的追求(形上學)
第九章 形上學導論 141
第十章 錶象與實在 157
第十一章 唯物論 175
第十二章 觀念論 197
第十三章 心物問題與人格同一性 215
第十四章 自由暨決定論:人類主體的形上學 247
第四部分 知識的起源(知識論)
第十五章 知識論導論 269
第十六章 確定性的追求 279
第十七章 相信你的感官 299
第十八章 摺衷之計 311
第十九章 知識與人類實踐:實用主義的傳統 325
第五部分 道德的世界(倫理學)
第二十章 倫理推論導論 361
第二十一章 自我實現的道德 379
第二十二章 以結果為準的道德 397
第二十三章 以動機為準的道德 413
第六部分 宗教哲學
第二十四章 宗教哲學導言 437
第二十五章 宗教信仰和人生意義 445
第二十六章 上帝存在的先驗論證 457
第二十七章 上帝存在的後驗論證──亞奎納的五路論證 481
第二十八章 惡的問題 507
第七部分 藝術哲學(美學)
第二十九章 藝術哲學導論 535
第三十章 藝術的價值 547
第三十一章 藝術即理想 559
第三十二章 美學與意識型態 577
第八部分 社會與政治哲學
第三十三章 社會與政治哲學導論 601
第三十四章 自由與俗世的國傢 611
第三十五章 個人與國傢 627
第三十六章 人權 639
第三十七章 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 653
第九部分 東方思想
第三十八章 東方與西方哲學 673
第三十九章 儒傢的人性論 681
第四十章 印度教的一元論爭議 699
第四十一章 佛教的「空」論 709
英漢索引 725
原作者序
這本哲學導論性質的書在1980 年初問世,到今天(2010)已是第七版瞭。為瞭讓這本書能緊跟著哲學的發展和時代的更迭,我們特彆邀請James Petrik(任職於Ohio大學)加入作者行列。即使如此,本書仍然關注哲學中的一些傳統議題,諸如:惡的問題、個人權利與社群價值的對立、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唯物論和觀念論、人格同一性、自由與決定論等等。
核心雖然不變,但在新的版本中,我們仍然做瞭一些較大的更動。我們將原來放在舊版第四部分(知識論)中的「錶象與實在」一章,改置於新版的第三部分(形上學)。第三部分中新加瞭「自由與決定論」(第14章),原來的第13 章也做瞭較大幅度的改變。在舊版中,第13章的重點完全置於心物問題,還包括瞭Richard Taylor 的選文;但在新版中,第13章增加瞭人格同一性的交待,也刪掉瞭Taylor的選文,新添瞭Alfred L. Lent 一篇論人格同一性的文章。總之,在本書的第三部分中,第9、10兩章介紹瞭形上學的梗概,第11、12兩章分彆引介瞭兩個形上學理論(唯物論及觀念論),第13、14 兩章則呈現瞭三個重要的形上學問題(心物問題、人格同一性及決定論)。
在新版的第四部分(知識論)中,我們新添瞭一章來說明古典的實用主義及其遺緒。這一章有William James的選文及NathanielGoldberg 的文章。在Goldberg 的文章中,他援引瞭W. V. O. Quine 及Donald Davidson的主張,嘗試發展一套新康德主義的知識論。
在第五部分(倫理學),我們刪掉瞭T. Hobbes的選文,將他所關心的問題(道德的必要性)安置在第20 章。第23 章當中,原來就有的康德選文,我們則加長瞭它的篇幅。
在第六部分(宗教哲學)中,我們加重瞭「存有論的論證」及「惡的問題」的討論。在第26 章討論上帝存在的先驗論證中,我們增加瞭Spinoza及Leibniz的先驗主張。第28 章討論惡的問題中,改變的幅度也極可觀,舊版當中John Hick 的選文被James Petrik 的文章取代瞭。
至於第八部分(社會與政治哲學),做變更的地方有:論人權的第36章取代瞭舊版當中對少數族群權利的討論。如此的變更能反映全球時局的變化。
第九部分(東方思想)中,討論的重點從原有的東方宗教思想轉移到東方的哲學。第41章則是全新的一章,交待的是佛教的空論。
最後,我們要感謝幫助本書完成的人,尤其是兩位編輯Maggie Barbieri及Saraswathi Muralidhar。
David Stewart
H. Gene Blocker
James Petrik
譯者序
翻譯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想讓哲學普及化。哲學有它的難度及深度;也因為如此,哲學具有獨特的魅力,值得做終身的追求。但很可惜的是,哲學在颱灣不是一門受重視的學科知識。之所以如此的主要理由,大緻如下:(1) 哲學的實用性看起來不高,在一片教育與就業應做緊密結閤的呼聲下,哲學的實用價值備受質疑;(2) 華人的生活圈中本來也以實用作為價值的規準,哲學在我們各級入學考試當中從來就缺席,也不是就業所必備的知識技能(因為被認定為沒有就業及應試的價值,所以在教育中就不被重視;也因為不被看重,所以不會成為就業及應試的門檻。);(3) 哲學所關注的是各種人類活動及探究當中的基本問題,因為是基本問題的處理,所以經常流於抽象晦澀及不易瞭解;(4) 哲學的精神是思辨,但這思辨的精神卻不為國人所熟悉,甚至為許多國人所排斥;(5) 今天的哲學內容以西方哲學為主,其中的專有名詞與術語對許多人而言,顯得陌生、奇怪及不易親近。
但細想之下,這看起來實用價值不高的學科知識卻有著特殊的實用價值。第一,哲學引領我們去做各種基本問題的探索,哲學的訓練要求我們認識自己及認識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從這個角度而言,哲學讓我們具有反思的能力,這種反思的能力對掌握人生的意義、定位及目標都有很大的助益。第二,哲學中的思辨精神能使我們做一個清明、有獨立思考能力、不易受人操控的人,這是民主社會中的一項重要素養。第三,哲學的態度可促使我們去反思各種人類活動的性質及目標(包括知識的追求),這種態度對於社會的穩定及人類整體發展都會有正麵影響。
就是秉持著這種對哲學的認知,使得我們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抱持著如履薄冰的心情。我們希望透過淺顯且貼近中文使用者習慣的文字,來引領讀者進入哲學的世界,完成一般人都想要有的愛智之旅。
這本書的翻譯是集體閤作的成果。由於哲學知識的積纍,今天很少人能單槍匹馬地完成一本教科書性質的哲學概論(從本書的作者有三位就可見一斑)。同理,也很難有哪位譯者能單獨去翻譯一本體例完備的西文哲學概論。
我的作法是依本書的各部分性質先去找學有專精的譯者,在譯完初稿之後(大約費時一年),由本人擔任校閱補正的工作,再交予譯者確認。在整個過程當中,我前後校閱過五次。其中,若碰到問題還會徵詢其他學者的意見與協助。我也請我的大學部學生及研究生協助閱讀,務必求文字的流暢、精準及首尾一貫。和我閤作的譯者有黃文定(第一及第五部分)、蔡逸珮(第二部分)、王嬿祥(第三部分第9-12 章)、但漢威(第四部分第15-18 章)、劉藍芳(第19 章)、溫瀅雅(第六部分第24-26 章)、陳貴正(第19 章及第28 章)、張鍠焜(第七及第九部分)、李真文(第八部分)。協助我校閱的有:高梅瑄、劉藍芳、劉意婷、蔡如雅、李譽緻、錢芝萱、王禹茹、遊思浩、塗宜廷、硃奕融、邱巧茹、吳峻逸、李淙基、李旻儒、張博文、林郡慧、洪韶吟、郭晏輔、李威。在我艱睏時伸齣援手的有蘇永明、Martin Schonfeld、陳貴正及蔡如雅。我尤其要提蘇永明教授,他藉我由Robert Audi擔任主編的哲學辭典的中文翻譯(中文翻譯由林正弘教授主持),時間長達兩年多,他的大方讓我永難忘懷。
最後要特彆感謝颱灣師範大學的林逢祺教授及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的發行人於雪祥先生。沒有他們的推薦及督促,我根本不會想去從事如此的工作;翻譯的工作辛苦,是我最不願意去做的一項事情。
哲學這門知識博大精深,我纔疏學淺,譯文當中不免有錯,尚祈海內外方傢不吝指教
但昭偉
民國102年7月5日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作者在《哲學要義:智的追求》中,對於“認識論”的闡述,讓我對自己所“知道”的一切産生瞭深深的懷疑,當然,這是一種積極的懷疑。他詳細介紹瞭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爭論,並通過一些著名的思想實驗,比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讓我開始審視自己認知世界的根源。我曾經以為“看到”就等於“知道”,但作者卻用層層遞進的邏輯,揭示瞭感官的局限性和理性的力量。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主觀與客觀”的區分,以及如何在這種張力中尋求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認為的“真實”,可能隻是我們解讀世界的一種方式,而哲學恰恰提供瞭更多不同的解讀方式,拓寬瞭我們的視野,也讓我們對自身的認知能力有瞭更清醒的認識。
评分《哲學要義:智的追求》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啓發。我一直以為哲學是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情,但這本書卻像一位引路人,帶領我走進瞭一個充滿智慧的世界。作者在解讀“道德與倫理”的部分,著實讓我耳目一新。他沒有照本宣科地羅列亞裏士多德的德性倫理,或者康德的義務論,而是從人類最基本的社會情感齣發,去探討為什麼我們會産生“善”與“惡”的概念。他對“功利主義”的分析,也很有意思,通過一些生動的案例,展現瞭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如何在“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和個體權利之間搖擺的。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最後部分,將哲學思考與實際生活緊密結閤,教我們如何運用哲學思維去解決日常的睏惑,比如如何做齣更理性的選擇,如何麵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评分《哲學要義:智的追求》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對人類思想的深度巡禮。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存在與虛無”這一主題時的筆觸。他沒有迴避海德格爾和薩特的那些關於“此在”的深邃思考,但他卻能將那些原本高不可攀的概念,用一種令人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曾一度對“生命的意義”感到迷茫,這本書卻通過對不同哲學流派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多種可能性。它讓我明白,意義並非天生注定,而是可以由我們自己去創造的。作者在分析“自由”與“責任”的關係時,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他強調,真正的自由並非無所顧忌,而是建立在對自身行為負責的基礎之上。這種辯證的思考方式,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每一個選擇。
评分這本《哲學要義:智的追求》著實讓我驚喜,雖然書名聽起來有些宏大,但實際閱讀過程卻充滿瞭意外的啓迪。我原本以為會是一堆抽象的概念和晦澀的論證,但作者以一種相當親切且富有邏輯的方式,將哲學中最核心的幾個議題徐徐展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試圖將所有哲學流派一股腦地塞給我,而是精挑細選瞭幾個最具代錶性的思想脈絡,比如對“真理”的探討,從古希臘的柏拉圖,到現代的懷疑主義,再到後現代的解構主義,每一個觀點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釋,並且巧妙地用一些貼近生活的例子來輔助說明,比如關於“眼見是否為實”的討論,引用的情境就讓我忍不住思考自己日常的判斷是否真的可靠。
评分讀《哲學要義:智的追求》的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場智識的探險。我尤其喜歡作者處理“自由意誌”和“決定論”這兩個古老而又迷人的議題的方式。他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思想的迷宮,去理解不同哲學傢是如何對此進行辯論的。從斯賓諾莎的必然性,到薩特的自由選擇,再到卡繆的荒誕,每一種視角都像是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人類思想深邃的可能性。我曾一度覺得這些問題過於宏大,與我的生活相去甚遠,但作者通過對這些概念的追溯,讓我看到瞭它們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決策乃至整個社會運作的。這種剝離抽象,迴歸本源的解讀方式,讓我對“哲學”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書齋裏的學問,而是貫穿於我們每一個選擇和思考之中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