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理,還是「真理的贋品」?
如何檢證言論與思想的正謬真假?
經過50年的時空更迭,依舊是思想方法論的經典之作!
殷海光對於颱灣思想界和自由主義發展上,具有重大而長遠的影響,他也是最早在颱灣介紹西方科學哲學的學者。
本書即是他關於科學哲學論述的經典著作,特彆是針對邏輯經驗論(Logical Empiricism)的內涵分析與應用與應用推演有精闢的闡述。
本書裏麵的文章分作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導論部」;第二部分是「專論部」。文章雖然分作這兩個部分,但是它們所顯示的思想脈絡確是一貫的。「專論部」裏的文章是「導論部」 裏的文章之理論基礎。「導論部」裏的文章是「專論部」裏的文章之應用。
本書特色
「他是一代人的精神導師,也是承接中國脆弱的自由主義傳統的關鍵人物。即使對於我們這一代大陸知識份子,他的影響也通過的學生李敖、張灝傳導過來。對我們來說,他的人格比他的學識更有魅力。他的倔強存在似乎也在提醒我知識份子本應的模樣。」——作傢 許遠知
時至今日,殷海光先生已成為颱灣某一世代的象徵人物。談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颱灣或颱灣的自由主義,必然會談到殷先生及其著作。他的著作,以思想深刻、邏輯層次縝密、文句充滿情感著稱,有一種極為獨特的感染力。其著作,數十年來影響瞭海內外的無數讀者,早已成為華人世界共享的精神遺産。
作者簡介
殷海光
1919年生於湖北黃岡。殷海光本名「殷福生」,「殷海光」是在抗戰結束後踏入齣版界時採用的筆名。他早年求學於西南聯大哲學係、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1949 年赴颱後於颱大哲學係任教,後來受到國民黨特務的長期監視,被迫從颱大哲學係離職,身心飽受摺磨,於1969年9月16日病逝颱大醫院。曾任《中央日報》、《自由中國》主筆。
殷海光是1950-60年代颱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他深受羅素、海耶剋、波柏等哲學大師的影響,所寫文章以科學方法、個人主義、民主啓濛精神為基準,極力宣揚反抗權威、追求自由思想,並堅持以筆的力量來對抗言論思想禁製。因而,他曾被倫敦《中國季刊》推崇為” 颱灣自由主義思想的領袖”,為颱灣自由主義的開山人物與啓濛者。
作者序
再版序言 苑舉正(颱大哲學係係主任)
推薦序:不認同時代的人 許知遠(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傢)
推薦序 陳瑞麟 教授(國立中正大學哲學係)
導論部
論科學與民主
正確思想的評準
從有顔色的思想到無顔色的思想
成見與進步
語言世界和經驗世界
試論信仰的科學
※附錄:科學定律與倫理定律/愛因斯坦
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附錄:我看「大膽假設與小心求證」之爭/羅業宏
專論部
邏輯經驗論導釋
邏輯經驗論底再認識
運作論
因果底解析
經驗科學整閤底基礎
論科際整閤
推薦序
不認同時代的人
文∕許知遠(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傢)
小雨過後的清晨,我去溫州街上去看殷海光的故居。 淺綠色的門上的黃色郵筒仍在,仿佛他每日仍齣來收信。
日式的木闆房屋,已改成一個小小的博物館,黑白照片、書籍、手稿、他戴過的手錶,都陳列其中。隻我一個訪客,在簽名本上,我是這一周來的第一個。
還有多少人記得他?這個倔強的思考者。我看他那些笑容燦爛的照片,在生命的最後一年,他不停在院子裏做苦工,堆積齣一土山,種上瞭茶樹。
他一直是個抗爭者,他用邏輯來抗爭普遍的思維混亂,用極端個人主義來抗爭國民黨的強權,也用大笑來抗爭死亡的陰影。我喜歡他看他給學生的信件,直奔主題的談論一本書、一個思想感悟,偶爾抱怨生活的睏境。晚年時,他說「我不認同這個時代」。他還既驕傲又不無自憐的說「像我這樣人,在這樣的時代和環境,沒有餓死,已算萬幸」,如今這句話在颱北小巷裏仍能遇到。
他是一代人的精神導師,也是承接中國脆弱的自由主義傳統的關鍵人物。即使對於我們這一代大陸知識份子,他的影響也通過的學生李敖、張灝傳導過來。
對我們來說,他的人格比他的學識更有魅力。他的倔強存在似乎也在提醒我知識份子本應的模樣。
中國社會正陷入新一輪的反智氣氛。如果你仍想保持思維的獨立性,繼續某種社會批判,則是個 「多餘人」。政權、大眾都認定,你對他們的思維方式的挑戰。不管他們是以國傢利益、民族主義還是受侮辱的大多數的名義,他們都是集體性的,本能的厭惡個人。
你也會對自己心生不滿,壓力不僅來自於外界,也來自內部。簡單的價值判斷是不夠的,你的頭腦足以麵對這個復雜的現實,怎樣理解這個蜂擁而來的資訊碎片,在曆史與現實之間、在中國與世界的聯係裏,這需要一套復雜的知識係統,需要手術刀式的剖析能力。
外在的壓力與內在的不滿,都可能讓知識份子失去瞭自己的聲音,加入彆人的閤唱,它可能是國傢權力、市場誘惑,大眾的狂歡。
在這樣的集體情緒中,一個知識份子該怎麼辦?或許,連這個問題本身都在淪為笑柄。誰會在乎知識份子的想法?誰又能理直氣壯的宣稱自己的知識份子的身份?
一個世紀以來,知識份子的地位日趨邊緣化,卻從未像今天這樣無足輕重。他們曾是王朝的變法者,革命的策動者,黨派的組建者,也是廣場政治的鼓動者。諷刺的是,中國知識份子一方麵是激起巨變的原動力,又是被巨變的浪潮一一吞沒。
這一次次吞沒,也導緻瞭他們地位的邊緣化,增加瞭他們的無力感,而無力感又激發瞭他們的言行的激進化。
在他們的時代,你可以輕易感覺到這種撕裂的狀態。大部分知識份子投入到體製的懷抱,用獨立性換取安全與榮耀,而剩下的一小部分則充滿瞭憤怒與絕望,沉浸於言語反抗的快感,自命為受壓迫群體的代言人。而選擇中間道路,追尋自己內心的聲音,試圖捍衛某種更超越性的價值觀的努力,則變得日益睏難。
同樣的狀態又發生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當然,我們從未麵臨著昔日的嚴酷性與迫切性,尚沒有重大的事件來考驗我們的品行。
除去很少人之外,我們中的大多被一種失敗感包圍。我們在九十年代中期上大學時,啓濛精神仍未凋零,它甚至因政治上的暫時鬆動再度活躍起來。我對一九九八年前後的那段自由主義思潮念念不忘。一些人,錢理群、劉軍甯、硃學勤、王小波、林賢治、何清漣、餘傑,一些雜誌《方法》、《東方》 、《公共論叢》,幾傢書店,風入鬆、國林風、萬聖,還有他們都推崇的哈耶剋、波普爾,當然也有殷海光,是我們智力最初的啓濛者。我或許至今仍對這些理論不甚清楚,卻記得那個觀念仍算得上激蕩的時刻。我錯過瞭八十年代,這像是個小小的補償。它加固瞭我頭腦中的這一想法:世界是由觀念塑造的,再沒有比作傢、思想傢更榮耀的職業瞭。而這些作傢與思想傢們的首要宣導,就是個人的自由與尊嚴。
而現在,我們普遍感到覺得自己曾經確信的價值觀,如今都被社會變革沖得七零八落,發現自己的時代尚未到來,就已經過去瞭。中國不再麵臨被瓜分的危險,但強烈的壓抑以另一種方式到來。人人覺得急需變革,人人又深感無力。
我很懷疑,自己擁有的不過是一種廉價的理想主義,它從未真正在我們內心生長,隻是暫時移植過來,經不起風吹。
這也是一次自我追問的良機。你真的確信那些理念嗎,你能在沒有喝彩的情況下,把當初的信念繼續下去嗎?我們都已年近四十,不僅發現時代的局限,更發現自身的種種局限,但這個時候,我們仍能堅持嗎?時代沒有朝嚮我們期待的方嚮進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找到內心的準則。
每當這些睏惑之時,殷海光的那句「我不認同這個時代」就會躍上心頭。
再版序
文∕苑舉正(颱大哲學係主任)
對於我們這一代從青年時期即接觸殷海光思想的人而言,水牛齣版社再版《思想與方法》,是一件令人高興與感動的事情。我們高興的原因是,殷先生這本著作,在他逝世四十四年後再次受到肯定,而我們感動的原因,是因為本書的再版等於用實際行動肯定一代哲人的價值。
殷先生經曆瞭一段不愉快的歲月,但生後依然有許多門生不但將他視作終生的啓濛導師,也當成不畏強權並勇於批判時局的知識份子。我因為年齡的緣故,無能親炙殷先生風采,但我去年(2012年)以殷先生之名,在颱大開瞭一門通識課程,邀請八位對殷先生思想學有專精的學者,講述殷先生的思想。我個人認為,這門課程深具承先啓後的作用,一方麵追念殷先生的思想,另一方麵則對於現在的大學生,竪立一個道德上的楷模。
這是我跟殷先生比較有關係的一段經曆,但對於《思想與方法》這本書的再版,我倒是有另外的感覺。我在大學時期就已經接觸過這本書,當時我對於這本書的專論部分,看的一知半解,但對於導論的部分則異常感動。後來,因為研究領域的緣故,再次閱讀本書時,反而認為專論部分比導論部分更有價值。我對於殷先生在引進美國哲學所作的努力至為推崇之外,也對於殷先生的文筆尤其感到佩服。邏輯經驗論的深奧名詞與復雜的概念,在殷先生筆下不但清晰明瞭,甚至往往有一針見血的感覺。對於這種能夠說明復雜哲學概念的功力,我至今依然望塵莫及。
最近,我再次閱讀瞭本書。這一次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部分,既不是導論篇,也不是專論篇,而是本書附錄中所刊載,由羅業宏先生所寫的文章「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篇文章,實際上是一篇反對殷先生批評鬍適先生觀念的作品。殷先生有此雅量,不但能夠容忍彆人對他文章的批評,甚至還能夠賞識它,並將這篇文章納入本書。這種雅量突顯殷先生的人格,即就事論事的精神。
從本書的再版,可以看得齣來殷先生是一位擁有知識、常識、見識、膽識與賞識的人。他具有哲學的專業知識,分析國傢前途的常識,指齣時政弊病的見識,不畏強權的膽識。在那個不見容不同意見的時代裏,這些能力已經難能可貴,但我個人覺得,殷先生所展現的諸多特質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是他能夠賞識彆人對他的批評。我認為,在殷先生多項能力中,最後一點是最值得我們晚輩欽佩的,也是我們後生努力學習的方嚮。
這本書帶來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改變,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在書中找到瞭最穩妥的扶手,一步一步地學習如何更好地行走。它沒有那些聳人聽聞的結論,也沒有那些速成的技巧,而是以一種極其溫和、卻又極其堅定的方式,引導我去反思自己的思維模式。我曾以為,隻要努力,隻要勤奮,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嚮和方法,再多的努力也可能隻是原地踏步,甚至南轅北轍。它教會我如何去區分“有效”和“無效”的努力,如何識彆那些消耗精力的“僞問題”,如何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真正能産生價值的地方。書中的一些小小的練習和思考題,雖然簡單,但卻異常精準地觸及瞭我的思維盲區,讓我忍不住反復琢磨。每一次思考,都像是對自我的一次“校準”,讓我的思維軌跡變得更加清晰和有章法。讀完之後,我並沒有立刻覺得自己變得多麼聰明,但卻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晰感”,仿佛在迷霧中找到瞭前進的方嚮。
评分讀到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全新視角的窗戶。過往,我習慣於從單點齣發,將事情的發生歸結於幾個孤立的因素,很少去繪製一幅更宏大的圖景。而這本書,用一種極其精妙的方式,展示瞭事物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以及隱藏在錶象之下的係統性動力。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問題”,不過是更大係統運作不暢的一個小小癥結。理解瞭這個,解決問題的方式自然也隨之改變。不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去審視整個係統的運行機製,尋找那個最關鍵的杠杆點。這種“全局觀”的培養,對我來說是革命性的。我開始注意到,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對整個局勢産生蝴蝶效應;而一個看似無解的睏境,或許在另一個維度的觀察下,就能找到突破口。書中那些案例的分析,讓我對“因果”有瞭更深的敬畏,也更清晰地認識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辨彆真僞,如何構建可靠的知識體係,是何等重要。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怎麼做”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怎麼看”的書,讓我對世界和自我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是它在提供一套嚴謹的思維框架的同時,並沒有忽視人性的復雜性和情感的因素。很多時候,我們在談論邏輯和理性時,往往容易將其與冷酷和無情劃等號。但這本書卻恰恰相反,它展示瞭如何將理性思考與同理心、價值觀巧妙地結閤起來,從而做齣更全麵、更符閤人性的決策。我曾一度認為,在麵對選擇時,必須割捨情感,純粹以邏輯為導嚮。而這本書,則讓我明白,真正成熟的思考,是能夠理解並整閤情感的驅動力,而不是壓抑或忽略它。它教會我如何識彆情感對判斷的潛在乾擾,又如何在必要時,將情感作為一種寶貴的資源,去理解他人,去凝聚共識。這種“有溫度的理性”,對我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啓發。它讓我在思考人際關係、團隊協作,甚至是在公共議題的討論中,都能找到一種更加平和、更加有效的溝通方式。這本書,讓我重新定義瞭“聰明”的含義,它不僅僅是擁有卓越的智力,更是能夠將智力與情感、道德完美地融閤,從而活齣更有意義的人生。
评分坦白說,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多高的期待。市麵上關於“思考”的書籍琳琅滿目,我擔心它會落入俗套,成為又一本空泛理論的堆砌。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齣人意料的方式,給瞭我巨大的驚喜。它的語言風格,是如此的親切自然,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沒有絲毫的說教意味。但正是這種看似平淡的敘述中,蘊含著深刻的洞察和智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沒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層麵,而是用大量的生動案例,將復雜的概念具象化,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和吸收。這些案例,涵蓋瞭生活、工作、學習等各個領域,讓我深切地體會到,書中提齣的方法論,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切實可行,能夠解決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它讓我看到,原來許多睏擾我的難題,並非無解,隻是我沒有找到正確的思考角度和解決路徑。這本書,就像一把開啓智慧之門的鑰匙,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廣闊和充滿可能性的世界。
评分這本書的觸動,遠不止於那些閃耀的理論和精巧的論證。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我日常思維的盲點和習慣性陷阱。翻開書頁,仿佛被一個溫和卻極具穿透力的聲音拉著,去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時,不自覺地就被某種情緒、先入為主的觀念,甚至是社交壓力所裹挾,最終得齣似是而非的結論。而這本書,就像一個循循善誘的導師,耐心拆解瞭我思考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讓我意識到,原來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信念,背後可能站著搖搖欲墜的證據鏈;那些看似直觀的判斷,可能隻是被模糊的邏輯所誤導。它的啓發並非生硬的說教,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引導,讓我自己去發現問題,去質疑,去尋求更堅實的支撐。這種“被說服”的過程,比任何直接灌輸都來得深刻。尤其是在處理一些復雜的人際關係和職業決策時,這本書提供的分析框架,讓我能夠更冷靜、更理性地看待問題,避免瞭許多不必要的衝動和後悔。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怎麼想”,更是“怎麼更好地去想”,一種更為敏銳、更為審慎的思考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