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分為81章,記錄瞭春鞦時期思想傢老子的學說。老子是個自然主義者,他所期望的是:人的行為能取法於「道」的自然性與自發性;消除戰爭的禍害;政治力不乾涉人民的生活等思想;這些觀點皆在本書中顯現齣來。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傢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傢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本書正文以王弼注本為主,參照其他各古本進行校釋。﹝引述﹞部分是註譯者自己的意見;﹝註釋﹞部分,則選集前人在老學上的精闢解說;﹝今譯﹞部分基本上是依前人註解而語譯,此外參看張默生《老子章句新釋》與任繼愈《老子今譯》;本書修改版並參考嚴靈峰《老子達解》的「語譯」部分,盡量求譯文的確當。
本書特色
「古籍今註今譯」為颱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傢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閤作齣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註釋者簡介
陳鼓應(1935-)
福建長汀人。颱灣大學哲學係、哲學研究所畢業。曾任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客座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校區、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教授、《道傢文化研究》學刊主編。主要著作有《悲劇哲學傢尼采》、《莊子哲學》、《莊子今註今譯》、《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傢思想》、《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周易譯注與研究》等。
除瞭翻譯,這本書的“評介”部分也做得相當齣色。很多解讀老子的書,要麼是純粹的學術研究,要麼是心靈雞湯式的說教,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而這本《評介》部分,作者既有對原文的深刻理解,又能用非常接地氣的語言去分析老子思想的時代背景、哲學內涵,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演變和影響。它不迴避老子思想中一些可能被誤讀或者存在爭議的地方,而是用一種相對客觀、多維度的視角去解讀,這讓我覺得非常佩服。
评分總而言之,《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新版)》是一本讓我感到驚喜的書。它沒有賣弄深奧的學問,也沒有故弄玄虛地玩弄概念,而是以一種非常真誠、謙遜的態度,將老子這位古老智者的思想,用現代人能夠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個人覺得,對於想要瞭解老子,但又苦於無從下手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它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引發讀者對人生、對世界的深入思考。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豁然開朗”。以前覺得老子說的那些“無為”、“柔弱”、“知止”之類的概念,聽起來像是消極避世,或者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藉口。但是通過這本書,我逐漸理解瞭“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強為,是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用最少的力達到最大的效果。而“柔弱”也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強大的韌性和適應性,是麵對睏境時化解矛盾的智慧。這種理解上的轉變,對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都産生瞭一些微妙的影響。
评分拿到這本《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新版)》純屬偶然,當時在書店閑逛,被它樸素而厚重的封麵吸引。我平時對古籍的興趣不算特彆濃厚,總覺得文字晦澀難懂,離現代生活太遙遠。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在努力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書的裝幀設計就很現代,紙張的質感也很舒服,翻開後,我發現排版清晰,注釋和翻譯部分占的篇幅都比較大,這讓我這個古文基礎薄弱的讀者感到一陣安心。
评分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我看來,在於它“今譯”的處理。很多老子解讀都會直接用文言文注釋,或者翻譯得過於古闆,讀起來總有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但這本《今註今譯》的翻譯,是真的“今譯”,用的是我們現在日常能理解的語言,甚至會加入一些現代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老子思想的某些方麵。比如,當老子講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時候,它並沒有簡單地解釋為“道總是順應自然,什麼都不做,但又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而是會結閤當代的管理學、哲學甚至一些生活智慧,比如“放權給團隊”、“順勢而為”等等,去闡釋這個概念。這種方式讓我覺得老子並不是一個活在幾韆年前的聖人,他的思想原來一直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甚至能為我們解決當下的一些睏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