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古訓辨證三捲

性命古訓辨證三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醫
  • 方劑學
  • 古籍
  • 性命學
  • 辨證論治
  • 養生
  • 傳統醫學
  • 醫史
  • 明清
  • 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傅斯年為著名的曆史學傢、古典文學研究傢,本書為其代錶著作之一,內容包括〈周誥中之「性」、「命」字〉、〈左傳國語中之「性」、「命」字〉、〈諸子天人論導源〉、〈孟子之性善論及其性命一貫之見解〉、〈理學之地位〉。全書將性、命二字從訓詁釋意到在中國經典中所代錶的各種意涵,和以諸子哲學思想方麵論述此二字,將「性」、「命」二字在中國古代上所代錶的意義做瞭極詳盡的解說。

本書特色

  本書為傅斯年所發錶的學術專著之一,內容詳盡講解古代「性」、「命」二字的訓詁釋意和在諸子哲學中的重要代錶字義。

作者簡介

傅斯年

  字孟真,曆史學傢、學術領導人,曾任颱灣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創辦人。著作有《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詩經講義稿》。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引語

上捲釋字
第一章 提綱
第二章 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
統計及其字義
第三章 周誥中之「性」「命」字
第四章 《詩經》中之「性」「命」字
第五章 《左傳》《國語》中之「性」「命」字
第六章 《論語》中之「性」「命」字
第七章 論《告子》言「性」實言生兼論《孟子》一書之「性」
字在原本當作生字
第八章 論《荀子.性惡》、《正名》諸篇中之「性」字在
原本當作生字
第九章 論《呂氏春鞦》中「性」字在原本當作生字
第十章 「生」與「性」、「令」與「命」之語言學的關係

中捲釋義
第一章 周初人之「帝」「天」
第二章 周初之「天命無常」論
第三章 諸子天人論導源
第四章 自類彆的人性現至普遍的人性觀
第五章 總敘以下數章
第六章 春鞦時代之矛盾性與孔子
第七章 墨子之非命論
第八章 孟子之性善論及其性命一貫之見解
第九章 苟子之性惡論及其天道觀
第十章 本捲結語

下捲釋緒
第一章 漢代性之二元說
第二章 理學之地位

圖書序言

序言

  此書自寫成至今,已一年有半,寫時感念,今多不能記憶。且清稿己先付商務印書館,手中彆無副本,可資檢查。四鄰喧囂,行處不定,不能運思以為序,則姑述本書寫就之始末,及求讀者所見諒留意各事,以代自序之常例焉。

  一、「生」與「性」、「令」與「命」之關係,及此關係在古代思想史上之地位,餘始悟之於民國二十二三年間,始與同事丁梧梓先生(聲樹)言之,弗善也。二十五年初,移傢南京,與徐中舒先生談此,徐先生以為不誤,勸餘寫為一文。遂於是年夏試寫,初意不過數韆字之篇,下筆乃不能自休。吾之職業,非官非學,無半月以上可以連續為我自由之時間,故原期國慶日前寫就者,至是年之尾大體乃具。其下篇尤為潦草,其中有若乾章,次年一月無定居時所寫也。寫成後,懇同事陳醒驥先生(鈍)分忙為我抄成清本,驥塵則偶置其職務,或斷或續以抄之。自二十五年夏初寫此書時,至次年八月上海戰事起,一年之中,餘三至北平。兩候蔡孑民師之病於上海,遊秦蜀,順江而下,至南京不兩旬,又登廬山,七月末乃返京。不僅作者時作時輟,即抄者亦然。緣吾不能安坐校對,故抄者亦不能不若斷若續也。陳鈍先生所抄者為中下兩捲,上捲僅抄數頁,戰事即起,同人心誌皆不在此等無謂之事矣。二十七年二月,以中、下兩捲,交商務印書館,上捲擬自抄,終無暇也。適張苑峰先生(政烺)送古籍入川,慨然願為我抄之,攜稿西行,在停宜昌屢睹空襲中為我抄成,至可感矣。故上捲得於前月寄商務印書館,一段心事遂瞭,此皆苑蜂、驥塵之惠我無疆也。今詳述此經曆者,固以謝二君,亦以明本書文詞前後絕不一緻之故,以析讀昔之見諒也。

  二、寫此書時,每與在南京同事商榷。益友之言,惠我良多,凡採入者,均著其姓氏。謹於此處緻其感謝。

  三、本書上捲第二章所引殷周彝器銘識,除諸宋人書外,皆錄自《●古錄》、《齋集古錄》、《陶齋古金錄》、《善齋吉金錄》、《小校經閣金文》、《貞鬆堂集古遺文及補遺》、《殷文存》等習見之書,尤以《捃古》、《齋》、《貞鬆堂》三書為多(亦間錄自今人郭沫若先生之《金文辭大係》等。此書本為通論,不居著錄,然餘信手引據,但求足證吾說而己)。蓋寫時《周金文存》為人藉去,而某氏之《三代吉金文存》未齣版也。當時凡引一條,必著其在此書中之捲葉,以求讀者便於檢尋。文屬急就,所引捲葉不敢保其無誤,而群書常見之器則不復注明。越一年有半,苑峰在宜昌為我抄成清稿時,其旅途中攜有《三代吉金文存》,而諸書未備,乃特原引自《恪齋》、《捃古》、《貞鬆堂》等書並見於《三代吉金文存》者,一律易以《三代吉金文存》之捲葉,復增此一書中可採入者三十餘條。餘至重慶初見之,深感苑峰貺我之深,然亦頗有改迴之誌。蓋夫己之節,少引為快,一也。新書之價,本以欺人,學苦未備,二也。鏇以手中無書可查,原稿中注明之鄭葉未必無誤,苑峰所錄則無誤,故徘徊久之,卒乃姑置吾之情感以從苑峰焉。

  四、兩年前始寫上捲時,以引書較多,用文言寫自較整潔,乃寫至本捲末章,乃覺若乾「分析的思想」實不易以文言錶達。寫至中捲,尤感其難。終以懶於追改。即用文言寫去,有此經驗,深悟近代思想之不易以傳統文言紀錄之也。蓋行文之白話正在滋長中,可由作者增其邏輯,變其語法,文言則不易耳。

  五、引書之簡繁,亦是難決之一事。蓋引書愈約(或僅舉齣處,尤佳),則文辭愈見簡練,而讀者乃非檢原書不能斷其無誤也。此利於作者而不利於讀者。引書愈繁,則文辭愈見蕪蔓,而在讀者可省獺祭之勞。此利於讀者而不利於作者。餘思之久,與其使讀者勞苦,毋寜使吾書具拙劣之麵目耳。

  六、本書標點,前後未能齊一,抄者非經一手,校對不在一時,即付之印者亦分兩次,故不及畫一之也。戰時能刊此等書,即為萬幸,無須苛求。讀者諒之。

民國二十七年七月 傅斯年記於漢口江漢一路之海陸旅館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漢代性之二元說

先漢儒傢之言性命也,皆分彆言之:命謂天道,天道謂吉凶禍福也(錢竹汀曰:「經典言天道者,皆以吉凶禍福言。」〔《潛研堂立集》捲九〕。此言其初義狹義)。性(無此一獨立之性字,後人分生寫之。說見上捲)謂人稟,人稟謂善惡材質他。孟子雖言其相聯,言其閤,未遽以為一名詞也。以性命為一詞而錶一事者,始見於漢儒之書。

《樂記》雲: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

如言品物之生,所稟各有彆,言材質而非言禍福也,言性(生)而非言命也。在先秦以一字錶之,或曰性(生),或曰村(纔),或曰情者,此處以性命二字錶之,其實一也。《中庸》亦雲(《中庸》之時代,說見前):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者,謂人所稟賦乃受之於天,此以天命釋性,明著其為一事,此解近於古訓,古訓性即生也,然亦有違於古訓處,此所謂命非謂吉凶禍福也。「率性立謂道」者,率、循也,遵也(經典古注多用此訓),言遵性而行者謂之道,此釋差近於孟氏。「修道之謂教」者,修、治也(《中庸》鄭注),夫言道之侍治,治之在教,則叉近於荀子矣。孔子所謂中庸者,取乎兩端之中也,漢儒所謂中庸者,執兩端而熔於一爐,強謂之為中和也。漢儒好製作係統,閤不相乾甚且相反者以為一貫,此其一例也。

漢人吉凶禍福之天道說雖為宗教思想史上一大問題,然與後來性命之學差少相乾。後來所謂性命者,乃但謂性之一義,其中雖間聯以不涉吉凶禍福之天體論,然主旨與其謂是論天,不如謂是論人。本捲擬為宋學探其原,故不論漢儒之言天道(此為整理緯學中事,蓋漢人之天道說,乃以陰陽傢言為主者也),姑以討論性說為限焉。

漢儒性說之特點為其善惡二元論,此義今可徵者,最早之書有《春鞦繁露》(按《淮南子》一書中,所言性情皆是道傢任自然之論,此二元論之性說尚不可見。其語性則曰「全性」,「率性」,「便性」,「返性」,「通性」,「守性」,「存性」,「樂性」等,且曰「太上曰我其性與」,復比性於鬥極。其語情則曰「適情」而已,未嘗以惡歸之。此所謂情與《孟子》書中所謂情一也。故今以《春鞦繁露》為具此說之最早者)。

《深察名號篇》雲:

今世暗於性,言之者不同,鬍不試反性之名?性之名非生與?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性者質也。詰性之質於善之名,能中之與?既不能中矣,而尚謂之質善,何哉?……眾惡於內,弗使得發於外者,心也,故心之為名,也。人之受氣茍無惡者,心何哉?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誠。人之誠有貪有仁,仁貪之氣兩在於身。身之名取諸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天有陰陽禁,身有情欲,與天道一也。……

必知天性不乘於教,終不能(蘇輿以荀子解此義,是也)。察實以為名,無教之時性何遽若是?故性比於禾。善比於米。米齣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善齣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善與米,人之所繼天而成於外,非在天所為之內也。天之所為有所至而止。止之內謂之天性,止之外謂之人事。事在性外,而性不得不成德。

民之號取之瞑也,使性而已善,則何故以瞑為號?以賞者言,弗扶將則顛陷猖狂,安能善?性有似目。目臥幽而瞑,待覺而後見。當其未覺,可謂有見質而不可謂見。今萬民之性,有其質而未能覺,譬如瞑者待覺教之然後善,當其未覺,可謂有善質而不可謂善,與目之瞑而覺一概之比也(此是修正荀子義)。靜心徐察之,其言可見矣。性而瞑之未覺,天所為也。效天所為為之起號,故謂之民,民之為言固猶瞑也。隨其名號以入其理則得之矣。是正名號者於天地。天地之所生謂之性情,性情相與為一瞑,情亦性也。謂性已善,奈其情何?故聖人莫謂性善。纍其名也,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陰陽也。言人之質而無其情,猶言天之陽而無其陰也。……

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於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於天,而退受成性之教於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董子以為王承天,人兼愛,亦受墨學影響者也)。……今萬民之性待外教然後能善,善當與教不當與性。與性則多纍而不精,自成功而無賢聖(此全是荀義。《實性篇》詞義大同,不具引)。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