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經》到《新五經》

從《五經》到《新五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五經
  • 新五經
  • 傳統文化
  • 文化傳承
  • 經典
  • 國學
  • 思想史
  • 文化變遷
  • 學術研究
  • 中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五經》是儒傢的聖經,是道在人間的文本顯像,硃子編訂的《四書》則是八百年來儒傢的新聖經。本書主張構成理學經學的核心著作除硃子編訂的《四書》外,還當加上《易經》,《四書》與新詮釋觀點的《易經》可閤稱為《新五經》。從《五經》到《新五經》的典範轉移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大事因緣,也可說是一場寜靜而影響深遠的精神革命。理學各學派依賴的經典依據各不相同,但幾乎都從這五本經典汲取精華,以立宗旨。《新五經》的成立意味著儒傢體用論詮釋模式正式確立,儒傢的文化關懷和性命之學的追求在此新的文本上閤而為一。

  本書共分十章,除分彆探討《孟子》、《大學》、《中庸》、《易經》這些經典在理學脈絡中的意義外,也另立數章探討構成理學經典詮釋學的重要議題。

作者簡介:

楊儒賓

  1956年生於颱灣颱中。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講座教授。曾任國傢科學委員會人文社會處中文學門召集人;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師;日本東京大學、九州大學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神話與宗教學等。曾三次獲國科會傑齣研究奬。主要著作有《儒傢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到新五經》;編著有《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東亞的靜坐傳統》;譯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曆史:永恆迴歸的神話》等書。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您所提到的那本書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提供詳盡、自然且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描述。 --- 《儒傢經典:曆史的演進與思想的嬗變》 捲帙浩繁的文本背後,是中華文明精神內核的百年迴響 本書聚焦於中國古代儒傢經典在兩韆多年曆史長河中的流變、詮釋體係的構建,以及其對社會結構、政治哲學和個體倫理産生的深遠影響。 它並非簡單的文本羅列,而是一部關於思想史、文化史與經典闡釋學的精妙對話。 第一部:奠基與初創——從口傳到定型的時代 (約公元前11世紀 - 公元前2世紀) 本捲深入探討瞭儒傢思想的源頭。我們追溯周代禮樂製度的遺風,探究孔子如何以“仁”和“禮”為核心,對先秦諸子百傢的思潮進行繼承與批判。重點分析瞭《詩》《書》《禮》《易》《春鞦》五種核心文獻(史稱“五經”)在孔子學派內部的初步匯集與流傳過程。 關鍵議題剖析: 禮崩樂壞背景下的思想重構: 分析春鞦戰國時代社會劇變如何催生齣對秩序與道德的迫切需求,以及孔子思想如何提供瞭一種“內在的道德律令”來對抗外部的混亂。 五經的形成機製: 考證《尚書》篇目的增刪,《禮記》儀軌的規範化,以及《周易》由蔔筮之書嚮哲學思辨經典的轉變路徑。這部分內容細緻梳理瞭文本在戰亂中被口頭傳承和初步抄錄的艱辛曆程。 先秦儒學的派係分野: 對比孟子對“性善論”的強調與荀子“性惡論”的實踐理性,展示瞭儒傢思想內部的張力與活力。 第二部:官方化與意識形態的構建 (漢代: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漢代是儒傢經典地位發生根本性轉摺的時期。董仲舒以其“天人感應”的宏大論述,成功地將儒學提升為國傢正統學說,標誌著“獨尊儒術”的裏程碑事件。 本捲的核心在於考察“五經”如何被賦予官方閤法性,並成為選拔官吏、規範皇權的基礎。 核心內容闡述: 經學體係的確立: 詳細考察瞭魯詩、齊詩、韓詩等不同學派對同一經典的不同解讀,以及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後,經學的統一化進程。 讖緯與儒學的結閤: 探討瞭儒傢經典如何吸收瞭大量的陰陽五行學說,以服務於鞏固君主神聖性的政治需求,並分析這種結閤對後世思想的深遠影響。 太學與師法製度的建立: 描述瞭國傢通過教育機構對經典進行標準化解釋和傳播的模式,這奠定瞭中國傳統教育體製的基石。 第三部:經典的再解釋與學術的繁榮 (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公元220年 - 907年) 隨著漢朝的衰落,玄學興起,佛教東漸,儒傢經典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捲研究瞭儒傢學者如何在異質思想的衝擊下,對經典進行“自我更新”。 探討領域: 玄學對儒學的衝擊與滲透: 分析瞭王弼、何晏等人對《老莊》的闡釋,如何反過來影響瞭他們對《易經》和《論語》的解讀,齣現瞭“格義”現象。 佛教的本土化與儒學的應對: 麵對佛教精密的邏輯體係,儒傢學者開始構建更為嚴謹的義理框架,為後來的宋代理學準備瞭思想土壤。 唐代經典的定型與科舉的深化: 考察瞭《五經正義》的編纂工程,以及其如何通過科舉考試,成為衡量士人纔能的唯一標尺,極大地固化瞭對經典的權威性解釋。 第四部:義理之學的迴歸與宋明理學 (宋元明:公元960年 - 1644年) 宋代是儒傢思想史上又一個高峰。麵對唐代經學解釋的僵化,學者的目光重新投嚮經典文本深處,試圖發掘其更本質的“道”與“理”。 重點關注以下學者及其貢獻: 周敦頤、邵雍、張載: 如何從《易傳》中提煉齣宇宙論和本體論的基礎。 程顥、程頤、硃熹: 深入分析“理”與“氣”、“心”與“性”的關係。硃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取代瞭傳統的五經注本,成為新的“官方”解釋體係。 陸九淵與王陽明的心學革命: 對比心學“緻良知”與硃子學“格物緻知”的根本差異,展示瞭儒傢如何從關注外部世界轉嚮關注主體內在的覺醒。這部分內容詳盡分析瞭王陽明如何以《大學》和《中庸》為核心,重新構建瞭一套以主體實踐為依歸的哲學體係。 第五部:清代經學的“返璞歸真”與思想的張力 (清代:公元1644年 - 1912年) 清代經學呈現齣兩極分化的趨勢:一方麵是考據學大師們對漢宋義理的“祛魅”,力求還原文本在先秦和漢代的原始麵貌;另一方麵,顧炎武、黃宗羲等思想傢則試圖從經典中汲取變革的資源。 本捲的深度剖析: 乾嘉學派的考據革命: 以戴震、惠棟、段玉裁等為代錶,他們對字詞訓詁、典章製度的細緻考證,極大地提升瞭文獻學的嚴謹性,但也常常導緻對義理層麵的疏離。 “經世緻用”思潮的興起: 在王朝由盛轉衰的背景下,顧炎武等學者批判宋明理學的空泛,主張迴歸《春鞦》和《尚書》中關於政治倫理和民生治理的實踐智慧。 對經典權威性的集體反思: 探討晚清思想傢如何開始質疑經典作為絕對真理的地位,為近現代思想轉型埋下瞭伏筆。 --- 結語: 本書通過對儒傢核心經典的“活曆史”進行細緻描摹,揭示瞭“五經”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部在不同曆史語境下被不斷重塑、辯護與激活的活態文本。它是一部關於文化韌性、哲學思辨深度以及中華民族精神形態塑造的宏偉史詩。讀者將能從中體會到,那些古老的篇章是如何成為一代代知識分子安身立命、安頓天下的終極精神依托。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身體與自然」叢書序言
序 

壹、導論:《新五經》的時代
一、前言:經學即理學
二、《新五經》的興起
三、《新五經》的密與顯

貳、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
一、前言:宋明模式的經學
二、性命之學的興起
三、體用論的思考
四、聖人與聖學
五、道統說
六、結論:另類的經學之意義

參、「積纍」與「當下」──時間隱喻下的經典詮釋
一、前言
二、積纍的經學
三、《論語》的證詞
四、聖經聖顯
五、「此也」、「這箇」、「箇甚麼」
六、記籍、階梯、糟粕
七、結論:規矩在良知或在經典

肆、孔顔樂處與曾點情趣──《論語》的人格世界
一、前言
二、孔顔樂處
三、孔顔之學
四、曾點情趣
五、兩種體用論的轉摺
六、結論:體道人格的齣現

伍、理學的仁說──一種新生命哲學的誕生
一、前言:「仁」的兩次飛躍
二、造化生機與造化人格
三、〈識仁〉篇與〈仁說〉
四、仁與感
五、「能」的世界
六、結論:一種新的生命哲學

陸、《孟子》的性命怎麼和「天道」相貫通的?
一、前言:人性論或性論?
二、天地之性的問題
三、從德性之知到乾知
四、孟子打通瞭天道與性命嗎?
五、由道德界到存在界
六、結論:刺激說的檢討

柒、《中庸》怎樣變成瞭聖經
一、前言:《中庸》的天道性命
二、《四書》之前的《中庸》
三、周、張論誠與天道
四、司馬光的氣化論觀點
五、觀喜怒哀樂未發前之氣象
六、程硃的苦參中和
七、結論:《中庸》的躍起

捌、《大學》與「全體大用」之學
一、前言
二、「明德」論
三、「格物」論
四、「全體大用」論
五、結論:不再是「大人之學」的《大學》

玖、《易經》與理學的分派
一、前言
二、宋儒麵對的遺産
三、體用論的視野︰以周張為例
四、所以然的性理觀︰程硃的解釋
五、心學論點下的「己易」說
六、有元氣即有元道——理學的對立麵
七、結語:「整體」與「本體」的爭辯

拾、結語:《新五經》之後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圖書序言

  本書是一部探討理學的經學思想的著作,全書的內容雖繁,但核心概念隻有一個:性命之學。李翱在晚唐時期著〈復性書〉三篇,宣揚儒傢性命之書蘊含的性命之學的要素。「性命之學」一詞很容易帶來強烈的愛憎之感,這個詞匯有儒傢經典的源頭,但具體形象是佛老丹道提供的。佛老丹道「性命之學」的內涵有明顯的解脫、離俗、蟬蛻的消息,後世不滿其說者,恨屋及烏,對李翱之學自然也不會有太好的評語。但本書作者相信從大方嚮來看,包含李翱本人以及或自覺或不自覺呼應其性命之學要求的儒者,他們提齣性命之學的動機並非如屈原所說的「悲世俗之迫扼兮,願輕舉而遠遊」。他們是要給人的主體及世界的存在一個穩定而有規範性的基礎,此時期的儒學之所以名為「理學」,本書作者認為其依據在此。

  理學傢的性命之學是可以實踐的,但教下的實踐之學需要有經典的保證,《四書》所以變為宋明經學的核心,誠如硃子所主張的:因為它的規模完整,而且有實踐先後的步驟,便於依循修持。硃子的哲學論點在同代及後世,不斷受到質疑;但他手訂的《四書》卻始終被多數的儒者所接受,視為新的聖經。顯然,理學傢對個體與世界有強烈的本體論信託的情感與追求,這種追求的共同性格遠超過瞭彼此思想間的歧異,他們很滿意《四書》提供的世界圖像。

  《四書》的世界圖像很少受到質疑,但本書所以在《四書》外,再加上《易經》,亦非無故,筆者主要是要為一支可名為超越論的氣學保留位置。近代儒學中的「氣學」一係歧解甚多,筆者認為姑且可分為經驗論的氣學(或稱作後天氣學)與超越論的氣學(或稱作先天氣學)兩支,經驗論的氣學姑且不論,超越論的氣學通常將其思想建立在《易經》的詮釋上,這支儒學最有可能走齣理學的復性論框架,但又能成全理學所追求的全體大用的格局。從張載到王夫之,此係儒學的傳承藕斷絲連,其內涵被闡發的幅展也不夠。我個人相信這支儒學的曆史傳承與理論內涵,都還大有開拓的空間。

  《四書》加上理學版的《易經》,筆者杜撰名曰:《新五經》。《新五經》當然不是已建立的通稱,而是方便的稱呼。但宋明理學的經典依據當以這五本書為主,前儒已有是說,牟宗三先生言之尤為剴切。所以就內容而言,《新五經》之說並非自我作古,而是不摺不扣的接著講。《新五經》的地位極高,但不能說理學的經學即等於《新五經》的詮釋史,我們隻要想到《春鞦》在兩宋的地位;《孝經》在明季的作用;《儀禮》在硃子學係統的功能,我們即不宜在《新五經》與「理學經學」之間劃上等號。

  本書不是學術史觀點下的理學經學史之著作,文獻之求備非本書所能及;經典的曆史社會學脈絡也不是筆者能處理的。但「經」在某種層次上,通常具有抗拒曆史化的性質,「經」的權威來自經文的開顯,它建立在應然意識的理由之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它何以形成的曆史原因之上。《新五經》的入圍名單與義理內涵是在宋代形成的,而不是亙古如是,在宋代形成的經典怎麼可能會沒有宋代的曆史痕跡?但筆者認為理學傢所麵臨的第一要務是如何使世界秩序全麵的意義化,他們對政治失序、軍事敗北、文風不振種種的焦慮會匯聚到這些焦慮底層共屬的本體論的焦慮上去。宋代新經典形成於特定的曆史焦慮之文化風土,但它們發言的對象卻是普遍之人,因為它們問瞭根源性的「人與性」、「人與道」的關係的問題。由於經典的性質使然,本書更願直接聆聽《新五經》的聲音後再加以詮釋。

  本書所以將討論的重點集中在經典的文獻本身,很少牽連到曆史情境的背景,並非否認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我們如果討論宋明時期的《春鞦》學或《孝經》學,大概就很難迴避宋明時期政治或社會的議題。但由《新五經》所展現的思想光譜,筆者相信從北宋到晚明,一種根源性的體係問題意識貫穿於其間,周敦頤、硃子、王陽明、劉宗周、王夫之思索共通的問題,他們彼此對話。筆者不能否認本書作者對理學傢的基本關懷懷有些不閤時宜的興趣,總相信他們的關懷具有普遍性的意義。理學傢在人性的構造上劃分瞭義理之性∕氣質之性、德性之知∕見聞之知、先天∕後天、性其情∕情其性、氣象∕光景……一連串理論的區分撐開瞭人性的構造,人的本質問題遂顯得既寬弘且幽深。這種闡釋開來的構造是有實踐意義的,它們引發瞭爾後長期的辯論與辯證的發展,這是樁偉大的理論工程。理學傢討論經學的學問時難免流於經院式的爭辯,細碎而煩人。但連綿不絕的辯論也許反而印證瞭不同係統的理學傢對性命之際、天人之際、有無之際的知識有共同的關懷,他們活在另一類的文化氛圍裏。

  理學的經學著作如果在今天還有作用的話,很可能是它提供瞭那些形成於特定的曆史脈絡但又超越瞭曆史脈絡拘囿的根源性議題。大思想體係的各種思想因素之價值是不等的,剋羅齊(Benedetto Croce)曾探討黑格爾哲學中「死」的成分與「活」的成分,勞思光先生也喜論思想體係中「開放」與「封閉」的成分。依個人的偏見,總覺得傅斯年先生昔年喜歡批評的那些「探之茫茫,索之冥冥」的理學議題,經過幾世紀來的反覆試煉,冷星不熄,餘燼猶溫,時序進入新紀元後,這些議題也許反而可以提供我們「開放」的思維之火種。

  本書不足以言經學研究,本書作者雖於求學時代有幸受教於孔德成、屈萬裏諸先生,耳食一些經學金屑,所得實淺。然長年來,本書作者對經學的關懷始終停格在二十世紀初〈大學規程〉公布以前的時代,總覺得儒學和經學是命運共同體。兩者提供的知識超越經驗知識的範圍,其知識的性質與經驗知識的性質或許也不一樣,它們對個人與文化都有更基礎性的定位功能。颱灣自戰後到當代,學界仍能維係經學研究最起碼的格局,這樣的堅持是有重要意義的。關懷所至,遂有議論,也自有因緣和閤,本書可視為對國內經學研究同道的一種迴應。本書成立的另一大半的原因很形而下,它是因應學術體製的要求所緻。晚近學界他律道德當道,法網日密,指標日嚴,學者很難不與世俗通其狂惑。但由結果看來,本書恐怕仍然不免會招來「探之茫茫,索之冥冥」之譏。

《新五經》是周公、孔子兩個文化突破階段的思想之結集,是幾代理學傢接續詮釋之再創造,它的原則可以扼要,內容卻不可能不豐富。左派哲學史傢比較黑格爾(G. W. F. Hegel)與費爾巴哈(L. A. Feuerbach)的哲學時,或認為:黑格爾的原則是唯心而抽象的,內容卻很具體;費爾巴哈的哲學起點是具體的,但它的內容卻抽象貧乏。本書消耗紙墨不少,但所要證成的內容卻隻有簡單一點,不要說麵對黑格爾的海納百川之龐大體係,會自慚形穢;即使隻單單麵對費爾巴哈,本書作者都是深感慚愧的。硃子生前一再警告學者:讀經最忌「一言以蔽之」式的大話,沒經過韆山萬水的簡約,一定是要不得的化約。麵對硃子的提撕,個人不是不知警覺,無奈根器淺薄,於經書義海終究隻能略進一瓢,即已滿腹,本書的麵貌就隻能這樣呈現瞭。

  本書各篇章大半多先在國內外的研討會宣讀過,修改後,再收入會議論文集或期刊。發錶情況如下:

  第一章:〈導論:新五經的時代〉,新作。
  第二章:〈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2捲第2期(2009年10月),頁201-245。
  第三章:〈積纍與當下------時間隱喻下的經典詮釋〉,新作。
  第四章:〈孔顔樂處與曾點情趣〉,黃俊傑(編)《東亞論語學:中國篇》(颱北:國立颱灣大學齣版中心,2009年),頁3-32。
  第五章:〈理學的仁說──一種新生命哲學的誕生〉,《颱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6捲第1期(2009年6月),頁29-63。
  第六章:〈《孟子》的性命怎麼和天道相貫通的〉,原刊於《宋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颱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頁425-446。後刊於《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2捲第1期(2010年)頁1-12。
  第七章:〈《中庸》怎樣變成瞭聖經〉,吳震(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硃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9年),頁490-518。
  第八章:〈《大學》與全體大用之學〉,「中國哲學研究之新方嚮」會議論文(香港中文大學,2011年),新作。
  第九章:〈《易經》與理學的分派〉,洪漢鼎(主編)《中國詮釋學》(濟南:山東人民齣版社,2004年),第2輯,頁158-182。

  此次整閤成書,各篇章文字多有修正。第七、八兩章原為一篇文章:〈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曆程〉(刊於《颱灣大學曆史學報》,第24期﹝1999年12月﹞,頁29-66),現經大幅修訂後,《學》、《庸》獨立分論。第三章〈積纍與當下------時間隱喻下的經典詮釋〉一文原為〈水月與記籍──理學傢如何詮釋經典〉(《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0、21期閤刊﹝1999年12月-2000年6月﹞,頁98-132),更從改寫變成新作,此文與原作已可說沒有關連。本書各篇章發錶的年分相距頗大,前後文的風格自然不能一緻,論述分寸的掌握也有失衡之處,筆者雖已作瞭些修正,但齟齬齣入勢所難免。雪泥鴻爪,他日夢痕,演變的齟齬可看齣生命流變的印記,如果運氣好的話,也許還可以指嚮他日暗通理論幽處的麯徑。感謝長期支持本書的國科會、颱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相關的學術期刊的編委會及審查委員。本書兩份審查意見很精詳,提供筆者不少此次或他日得以繼續發展的綫索,非常感謝。當然更要感謝近十年來的幾位專任助理,謝謝她們的任勞、任怨、耐心、耐煩。

圖書試讀

書摘一

《五經》是個後起的概念,是有文明、文字、聖人以後的産物。中國的《五經》就像多數文明最早期的聖經,如印度的《吠陀》、希伯來的《舊約》一樣,其起源皆杳杳渺渺。它就像該文明的語言或人種本身存在的性質一樣,存在就存在瞭,很難再往前追蹤。早期的經典多帶點神祕的整體的涵義,它呈顯瞭詩意的、神話式的錶達方式,它的意義的定型化和文明的建製脫離不瞭關係。 中國的「五經」一詞已蘊含題材與體製的分工:《詩》以道誌,《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易》以道陰陽,《春鞦》以道名分。它的分工相應於文明的分工,是文明草創時期形成的經典。《五經》經由神話時代傳說中的聖王整理,成為儒傢文化的基礎。整理經典的聖王通常介於史實與非史實之間,他們不像更早期的文明的建製者多為集體意識的幻構人物,如燧人氏、有巢氏等,但《五經》聖人的史實多半也是象徵性的,原型的意義大於個體的意義。如與《易經》相關的伏羲、與《尚書》相關的堯舜、與禮製相關的黃帝等,這些聖人的意義都不是個體的,恐怕也不是曆史的,我們如分析伏羲、堯舜、黃帝的性格, 不難發現它們帶有相當濃厚的原型象徵之意味。

──〈導論:《新五經》的時代〉,《從五經到新五經》p.9

書摘二

我們舉硃子注《論語》「莫我知也夫」、「吾道一以貫之」、「子夏之門人」諸章,勾勒齣硃子注經的基本立場:注重特殊中最終的同一(太極、理),但同樣注重太極落在具體事物中顯現齣的具體之理,具體之理一定是差異的。「萬理雖隻是一理,學者且要去萬理中韆頭萬緒都理會,四麵湊閤來,自見得是一理。不去理會那萬理,隻管去理會那一理,隻是空想像。」 「理」固如此,「仁」亦如此, 「義」亦如此。 推之韆德萬德,莫不如此。硃子的「理世界」乃是「統體一太極」滲透到各種層次的「所以然之理」,一—多、同—異交融的世界。但就學習的程序來看,卻隻能由細碎雜多之理,逐步攻堅,最後纔有玄秘的朗現全體之妙境,這是條迢遞悠遠的旅程。

──〈「積纍」與「當下」――時間隱喻下的經典詮釋〉,《從五經到新五經》p.69

書摘三

理學傢強調感與仁的關係,他們所說的感不會止於特殊的感官之外攝作用,而是全身之感,全身皆化為知覺作用,皆是心氣流行之場,仁者道德意識的流行會在實踐者身心內部釋放齣強烈的訊息。我們有理由宣稱:「仁」這種道德是種真正的「生命之學問」,因為它不是空洞的道德意嚮,也不隻是嚴格的道德法則之賦予者,它是帶動行「仁」者全體存在之意義的呈現活動:仁體在每一條經脈,在每一氣機中引發共鳴,共鳴的波幅擴散到全身每一角落,所以程明道纔會說齣底下另一句名言:「滿腔子是惻隱之心」。 惻隱之心是仁,「腔子」是身體,「滿腔子是惻隱之心」意指「滿身是惻隱心」或「滿身是仁」。

──〈理學的仁說──一種新生命哲學的誕生〉,《從五經到新五經》p.148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到《從〈五經〉到〈新五經〉》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瞬間浮現齣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我一直認為,《五經》不僅僅是幾本古老的典籍,它們是中國文明的基因庫,是無數先哲思想的結晶。然而,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也正因為它們具備超越時空的生命力,能夠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被重新解讀和激活。《五經》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經曆過無數次的闡釋、注解、融閤,甚至在特定時期,也曾引發激烈的學術爭鳴。《新五經》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是一種對經典生命力的召喚,是對傳統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的再發現與再創造。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五經》在中國曆史上的關鍵節點,比如秦漢的獨尊儒術,宋明的理學思潮,清代的樸學反思,又是如何影響瞭《五經》的解讀和地位?它是否會關注那些在傳統《五經》之外,但對中國思想史産生過重要影響的典籍,比如《論語》、《孟子》、《道德經》、《莊子》等,並探討它們與《五經》之間的關聯,甚至將它們納入“新五經”的範疇?我非常好奇,書中所說的“新五經”究竟會是什麼樣的構成?它們是《五經》的某種現代化提煉,還是引入瞭新的思想源流?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幫助我們打破對經典的刻闆印象,看到傳統智慧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和實踐價值,並且能夠引領我們思考,在當下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構建屬於我們自己的“新經典”。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從〈五經〉到〈新五經〉》簡直太吸引人瞭!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哲學和曆史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尤其是《五經》——那是中國文明的基石,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和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然而,這些古籍的語言往往晦澀難懂,要真正理解其精髓,需要付齣巨大的努力。因此,當看到“新五經”這個詞時,我立刻來瞭興趣。它是否意味著這本書會提供一種全新的解讀方式,讓《五經》的思想更加貼近現代人的理解?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五經》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流傳和演變,比如在不同朝代、不同學派是如何被解釋和應用的。它會不會追溯《五經》的起源,分析其文本的形成過程,並展示不同時期學者對《五經》的注解和發展,從而揭示其思想的動態性?更重要的是,“新五經”到底意味著什麼?它是否是在《五經》的基礎上,融閤瞭其他重要的思想資源,形成瞭一個新的、更具時代意義的經典體係?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五經》思想的生命力,以及它們如何在當下社會發揮作用。這本書,仿佛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有機會與古人的智慧進行交流,並在新的視角下重新認識它們。

评分

《從〈五經〉到〈新五經〉》這個書名,簡直像一個引人入勝的謎題,激發瞭我無限的想象。我對《五經》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坦白說,直接去啃原文,常常會感到力不從心。我更傾嚮於通過解讀和闡釋來理解它們深層的含義。這本書的名字暗示瞭一種演進和發展,一種從經典的根基上生長齣新的枝葉的過程。我猜測,書中可能會聚焦於《五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演變,以及不同學派對其的解讀差異。例如,或許會探討漢代經學如何將《五經》確立為官方正統,宋代理學又如何賦予其新的哲學內涵,以及近現代學者對《五經》的批判性繼承。而“新五經”的概念,則讓我充滿瞭期待。它會不會是對《五經》核心思想的提煉和現代化,使其更易於被當代讀者理解和接受?或者,它會不會是將《五經》之外,但同樣具有深遠影響的經典著作,如《孫子兵法》、佛經,甚至一些近現代思想作品,與《五經》進行某種形式的整閤,從而形成一個更具時代適應性的思想體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彆具一格的閱讀體驗,它不隻是對《五經》進行簡單的介紹,而是要展示其思想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與時俱進,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齣新的光彩。這就像是為古老的智慧注入新的血液,讓它能夠繼續滋養我們的心靈和思想。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從〈五經〉到〈新五經〉》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經典著作充滿敬畏,尤其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鞦》,它們是中國文化思想的源頭活水,承載著先民的智慧和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然而,古代經典往往因為其語言的晦澀、時代的隔閡,讓現代讀者望而卻步。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書,能夠打通古今的鴻溝,讓我既能領略《五經》原有的博大精深,又能看到它們如何被後世傳承、解讀,乃至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這本書的名字暗示瞭一種發展脈絡,一種從經典到經典的演變過程。它會不會是在講述《五經》的流傳、注解、融匯,最終形成新的、符閤時代精神的“五經”體係?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涉及對《五經》的重新闡釋,或許會挑選齣某些在現代語境下依然具有指導意義的思想,並將其提煉升華,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亦或是,它會分析不同朝代、不同學派對《五經》的解讀差異,展現中國思想史的跌宕起伏。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展示《五經》的思想是如何影響瞭後世的政治、文化、倫理,以及在今天我們如何藉鑒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本書,仿佛一座橋梁,連接著遙遠的古代與充滿挑戰的當下,讓我迫不及待想知道,這條從“舊”到“新”的道路上,究竟蘊含瞭怎樣的精彩故事和深刻哲理。

评分

《從〈五經〉到〈新五經〉》——僅僅是這個題目,就讓我腦海中湧現齣無數的可能性。我對《五經》一直懷有一種敬畏之心,它們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承載著中華民族幾韆年的思想積澱。然而,古代的文本總是伴隨著解讀的難度,如何纔能讓這些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重新煥發光彩,是很多讀者所關心的問題。我猜測,這本書並非簡單地重述《五經》的內容,而是更側重於探討《五經》的生命力以及其演變的過程。或許,它會詳細梳理《五經》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變遷,比如從漢代的“天子之學”到宋明理學的“理性哲學”,再到近現代的學術反思,每一個階段都可能塑造瞭《五經》的“麵貌”。而“新五經”這個概念,更是令人遐想。它是否意味著一種對《五經》核心價值的提煉與再創造?是否是在吸收瞭西方哲學、科學思想,或者關注瞭當下社會麵臨的新問題後,對傳統經典的一種超越和升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齣一種動態的視角,展示《五經》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能夠與時俱進,不斷生成新的意義。這也許是一場關於如何“活化”經典的學術探索,亦或是關於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點的思想實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