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经》到《新五经》

从《五经》到《新五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五经》是儒家的圣经,是道在人间的文本显像,朱子编订的《四书》则是八百年来儒家的新圣经。本书主张构成理学经学的核心着作除朱子编订的《四书》外,还当加上《易经》,《四书》与新诠释观点的《易经》可合称为《新五经》。从《五经》到《新五经》的典范转移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大事因缘,也可说是一场宁静而影响深远的精神革命。理学各学派依赖的经典依据各不相同,但几乎都从这五本经典汲取精华,以立宗旨。《新五经》的成立意味着儒家体用论诠释模式正式确立,儒家的文化关怀和性命之学的追求在此新的文本上合而为一。

  本书共分十章,除分别探讨《孟子》、《大学》、《中庸》、《易经》这些经典在理学脉络中的意义外,也另立数章探讨构成理学经典诠释学的重要议题。

作者简介:

杨儒宾

  1956年生于台湾台中。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曾任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社会处中文学门召集人;韩国外国语大学讲师;日本东京大学、九州大学及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神话与宗教学等。曾三次获国科会杰出研究奖。主要着作有《儒家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从五经到新五经》;编着有《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东亚的静坐传统》;译有《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孔子的乐论》、《冥契主义与哲学》、《宇宙与历史:永恆回归的神话》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身体与自然」丛书序言
序 

壹、导论:《新五经》的时代
一、前言:经学即理学
二、《新五经》的兴起
三、《新五经》的密与显

贰、作为性命之学的经学──理学的经典诠释
一、前言:宋明模式的经学
二、性命之学的兴起
三、体用论的思考
四、圣人与圣学
五、道统说
六、结论:另类的经学之意义

参、「积累」与「当下」──时间隐喻下的经典诠释
一、前言
二、积累的经学
三、《论语》的证词
四、圣经圣显
五、「此也」、「这箇」、「箇甚么」
六、记籍、阶梯、糟粕
七、结论:规矩在良知或在经典

肆、孔颜乐处与曾点情趣──《论语》的人格世界
一、前言
二、孔颜乐处
三、孔颜之学
四、曾点情趣
五、两种体用论的转折
六、结论:体道人格的出现

伍、理学的仁说──一种新生命哲学的诞生
一、前言:「仁」的两次飞跃
二、造化生机与造化人格
三、〈识仁〉篇与〈仁说〉
四、仁与感
五、「能」的世界
六、结论:一种新的生命哲学

陆、《孟子》的性命怎么和「天道」相贯通的?
一、前言:人性论或性论?
二、天地之性的问题
三、从德性之知到干知
四、孟子打通了天道与性命吗?
五、由道德界到存在界
六、结论:刺激说的检讨

柒、《中庸》怎样变成了圣经
一、前言:《中庸》的天道性命
二、《四书》之前的《中庸》
三、周、张论诚与天道
四、司马光的气化论观点
五、观喜怒哀乐未发前之气象
六、程朱的苦参中和
七、结论:《中庸》的跃起

捌、《大学》与「全体大用」之学
一、前言
二、「明德」论
三、「格物」论
四、「全体大用」论
五、结论:不再是「大人之学」的《大学》

玖、《易经》与理学的分派
一、前言
二、宋儒面对的遗产
三、体用论的视野︰以周张为例
四、所以然的性理观︰程朱的解释
五、心学论点下的「己易」说
六、有元气即有元道——理学的对立面
七、结语:「整体」与「本体」的争辩

拾、结语:《新五经》之后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图书序言

书摘一

《五经》是个后起的概念,是有文明、文字、圣人以后的产物。中国的《五经》就像多数文明最早期的圣经,如印度的《吠陀》、希伯来的《旧约》一样,其起源皆杳杳渺渺。它就像该文明的语言或人种本身存在的性质一样,存在就存在了,很难再往前追踪。早期的经典多带点神祕的整体的涵义,它呈显了诗意的、神话式的表达方式,它的意义的定型化和文明的建制脱离不了关系。 中国的「五经」一词已蕴含题材与体制的分工:《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它的分工相应于文明的分工,是文明草创时期形成的经典。《五经》经由神话时代传说中的圣王整理,成为儒家文化的基础。整理经典的圣王通常介于史实与非史实之间,他们不像更早期的文明的建制者多为集体意识的幻构人物,如燧人氏、有巢氏等,但《五经》圣人的史实多半也是象征性的,原型的意义大于个体的意义。如与《易经》相关的伏羲、与《尚书》相关的尧舜、与礼制相关的黄帝等,这些圣人的意义都不是个体的,恐怕也不是历史的,我们如分析伏羲、尧舜、黄帝的性格, 不难发现它们带有相当浓厚的原型象征之意味。

──〈导论:《新五经》的时代〉,《从五经到新五经》p.9

书摘二

我们举朱子注《论语》「莫我知也夫」、「吾道一以贯之」、「子夏之门人」诸章,勾勒出朱子注经的基本立场:注重特殊中最终的同一(太极、理),但同样注重太极落在具体事物中显现出的具体之理,具体之理一定是差异的。「万理虽只是一理,学者且要去万理中千头万绪都理会,四面凑合来,自见得是一理。不去理会那万理,只管去理会那一理,只是空想像。」 「理」固如此,「仁」亦如此, 「义」亦如此。 推之千德万德,莫不如此。朱子的「理世界」乃是「统体一太极」渗透到各种层次的「所以然之理」,一—多、同—异交融的世界。但就学习的程序来看,却只能由细碎杂多之理,逐步攻坚,最后才有玄秘的朗现全体之妙境,这是条迢递悠远的旅程。

──〈「积累」与「当下」――时间隐喻下的经典诠释〉,《从五经到新五经》p.69

书摘三

理学家强调感与仁的关系,他们所说的感不会止于特殊的感官之外摄作用,而是全身之感,全身皆化为知觉作用,皆是心气流行之场,仁者道德意识的流行会在实践者身心内部释放出强烈的讯息。我们有理由宣称:「仁」这种道德是种真正的「生命之学问」,因为它不是空洞的道德意向,也不只是严格的道德法则之赋予者,它是带动行「仁」者全体存在之意义的呈现活动:仁体在每一条经脉,在每一气机中引发共鸣,共鸣的波幅扩散到全身每一角落,所以程明道才会说出底下另一句名言:「满腔子是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是仁,「腔子」是身体,「满腔子是恻隐之心」意指「满身是恻隐心」或「满身是仁」。

──〈理学的仁说──一种新生命哲学的诞生〉,《从五经到新五经》p.148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