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註今译及评介(新版)

老子今註今译及评介(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经典
  • 注释
  • 译注
  • 文化
  • 思想
  • 国学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分为81章,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老子是个自然主义者,他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消除战争的祸害;政治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等思想;这些观点皆在本书中显现出来。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着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着作。

  本书正文以王弼注本为主,参照其他各古本进行校释。﹝引述﹞部分是註译者自己的意见;﹝註释﹞部分,则选集前人在老学上的精辟解说;﹝今译﹞部分基本上是依前人註解而语译,此外参看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与任继愈《老子今译》;本书修改版并参考严灵峰《老子达解》的「语译」部分,尽量求译文的确当。

本书特色

  「古籍今註今译」为台湾商务印书馆与文复会(国家文化总会)、国立编译馆合作出版,为中华文化之精髓,註译者皆为地位尊崇之国学大师,绝对是此类书籍权威之大作!

註释者简介

陈鼓应(1935-)

  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哲学研究所毕业。曾任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道家文化研究》学刊主编。主要着作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庄子哲学》、《庄子今註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黄帝四经今註今译》、《周易译注与研究》等。

《道法自然:先秦诸子思想的现代回响》 导论:穿越时空的对话 春秋战国之世,思想之光璀璨夺目,群星闪耀,其中以“诸子百家”之盛最为后世称颂。他们对宇宙本源、社会秩序、个体生命乃至治国方略的深刻洞察,构筑了中华文明精神世界的基石。然而,这些宏伟的哲学体系,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其原貌常被后世的诠释与偏见所遮蔽。 本书《道法自然:先秦诸子思想的现代回响》,并非旨在对某一特定学派进行孤立的、静态的文本解读,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动态的、跨越时代的对话平台。我们试图剥离历史积淀的厚重外衣,以当代人的视野和关怀,重新审视诸子思想的核心命题,探寻其在信息爆炸、全球化加速的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与指导意义。 本书的主体结构围绕先秦思想的“四大核心支柱”展开:本体论(“道”的追寻)、伦理学(“仁”与“义”的实践)、政治哲学(“无为”与“有为”的张力)、以及认识论(“知”与“行”的统一)。 --- 第一部分:本体论的重构——“道”与“气”的宇宙观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先秦思想对于世界本源的探索,尤其聚焦于道家与阴阳家在宇宙论层面的交汇与分野。 1. 宇宙的原始动力与“自然”之境 我们首先回溯至先秦对“道”的最初理解。此处的“道”,并非仅仅是道德准则,而是超越一切语言和名相的“宇宙本体论”。我们将对比《易传》中对“太极生两仪”的描述,以及早期道家典籍中对“玄德”与“自然”的阐释。重点分析“自然”二字在先秦语境下的深刻内涵——“自己如此,不待外力塑造”,这为后世的生态哲学埋下了伏笔。 2. 气化论与万物的生成 紧接着,本书将引入阴阳五行的宇宙模型,探讨战国中晚期思想家如何将抽象的“道”落实为可感知的“气”。通过对《管子》等文献中“气”的论述,我们尝试勾勒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的雏形,及其如何解释物质世界的生成、变化与循环往复的规律。这种基于物质流变的解释体系,与西方早期自然哲学的思辨具有奇妙的共鸣。 --- 第二部分:伦理学的基石——人性的定位与社会的构建 先秦思想最直接的贡献在于对人类社会和道德规范的奠基。本部分侧重于儒家、墨家等在“人与人”关系构建上的差异化路径。 1. 仁义的边界与墨家的“兼爱” 儒家以“仁”为核心,构建了一套由亲疏、等级决定的伦理网络。本书将细致剖析“仁”的实践路径——“推己及人”。但我们绝不将儒家视为唯一的伦理模型。我们深入研究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将其置于战国连年征伐的背景下,探讨其“效率优先、博爱无私”的伦理诉求。这种对普遍性原则的坚持,在现代人道主义思潮中找到了新的注解。 2. 礼法与习俗的辩证关系 礼乐制度在先秦社会中扮演着“社会润滑剂”和“道德载体”的双重角色。我们将考察礼是如何从周初的政治规范,逐步内化为孔子所推崇的“克己复礼”中的道德自觉。同时,也会对比法家对“礼”的解构——将其视为僵化的、阻碍效率的旧习,从而揭示在社会变革期,传统道德规范面临的巨大压力。 --- 第三部分:政治哲学的张力——效率、和谐与自由的权衡 政治哲学是先秦思想最能直接干预现实的部分。本书将剖析不同学派在“理想国”蓝图上的设计差异,重点分析“无为”与“有为”这组看似矛盾的范畴。 1. 治世之“道”:无为而治的深层含义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常被误解为完全的放任自流。本部分将澄清“无为”的真正含义——“不妄为,顺应事物本性而治理”。它要求统治者克制干预的冲动,以最小的行政成本达到最大的社会和谐。我们将探讨这种思想如何成为一种对“过度行政化”的警惕,以及其在现代小政府理念中的潜在价值。 2. 强力推行与制度创新:法家的入世实践 与道家的超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家的入世哲学。法家以“法、术、势”三者为工具,追求效率与秩序的极致化。本书将分析韩非子如何集大成,将性恶论作为政治设计的出发点,构建一个严密的、面向未来的国家机器。这种对制度刚性与国家能力建设的关注,为理解现代治理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3. 兵家战略:对竞争环境的深刻洞察 兵家思想虽常被视为军事学说,但其核心是对环境的判断、信息的获取和态势的把握,本质上是一种高度进化的竞争哲学。我们分析孙子“知彼知己”的认识论,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将其置于当代商业竞争与国际关系领域进行阐释。 --- 第四部分:认识论的探索——知行合一与辩证思维 思想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其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上。本部分聚焦于先秦诸子如何构建他们的知识体系,以及如何指导实践。 1. 辩证法的萌芽:名家与公孙龙的逻辑思辨 先秦时期的名家(如公孙龙、惠施)对概念的精确性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了“白马非马”、“离坚白说”等论题。这些看似绕口的思辨,实则是对逻辑边界的试探,为后世的辨证思维提供了最早的训练场。本书将梳理名家思想与后期墨家、道家辩证法的相互影响。 2. 实践的检验:从“知”到“行”的转化 儒家提出的“学而时习之”和“躬行”强调了经验在道德养成中的不可替代性。而法家则强调“法不容情”,要求知识必须转化为可操作的、可量化的律令。本书将对比这两种“知行观”,探讨在追求个人完善(儒)与构建高效社会(法)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平衡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力度。 --- 结语:古老智慧的未来定向 《道法自然:先秦诸子思想的现代回响》最终希望达成的目标是:证明先秦思想并非僵化的古董,而是活生生的哲学资源库。面对全球性的挑战——环境危机、社会撕裂、伦理困境——重温这些古老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位自我,在“道”的宏大背景下,审视个体生命与社会秩序的平衡点,从而实现一种更具可持续性和人文关怀的现代生活方式。本书期望引发读者对“我们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的深刻思考,开启一场与古代圣贤的、有益的、持续的对话。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除了翻译,这本书的“评介”部分也做得相当出色。很多解读老子的书,要么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要么是心灵鸡汤式的说教,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这本《评介》部分,作者既有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又能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去分析老子思想的时代背景、哲学内涵,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和影响。它不回避老子思想中一些可能被误读或者存在争议的地方,而是用一种相对客观、多维度的视角去解读,这让我觉得非常佩服。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豁然开朗”。以前觉得老子说的那些“无为”、“柔弱”、“知止”之类的概念,听起来像是消极避世,或者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借口。但是通过这本书,我逐渐理解了“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强为,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用最少的力达到最大的效果。而“柔弱”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强大的韧性和适应性,是面对困境时化解矛盾的智慧。这种理解上的转变,对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都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我看来,在于它“今译”的处理。很多老子解读都会直接用文言文注释,或者翻译得过于古板,读起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但这本《今註今譯》的翻译,是真的“今译”,用的是我们现在日常能理解的语言,甚至会加入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老子思想的某些方面。比如,当老子讲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时候,它并没有简单地解释为“道总是顺应自然,什么都不做,但又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而是会结合当代的管理学、哲学甚至一些生活智慧,比如“放权给团队”、“顺势而为”等等,去阐释这个概念。这种方式让我觉得老子并不是一个活在几千年前的圣人,他的思想原来一直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甚至能为我们解决当下的一些困惑。

评分

总而言之,《老子今註今譯及评介(新版)》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的书。它没有卖弄深奥的学问,也没有故弄玄虚地玩弄概念,而是以一种非常真诚、谦逊的态度,将老子这位古老智者的思想,用现代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个人觉得,对于想要了解老子,但又苦于无从下手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入思考。

评分

拿到这本《老子今註今譯及评介(新版)》纯属偶然,当时在书店闲逛,被它朴素而厚重的封面吸引。我平时对古籍的兴趣不算特别浓厚,总觉得文字晦涩难懂,离现代生活太遥远。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在努力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书的装帧设计就很现代,纸张的质感也很舒服,翻开后,我发现排版清晰,注释和翻译部分占的篇幅都比较大,这让我这个古文基础薄弱的读者感到一阵安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