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理,还是「真理的赝品」?
如何检证言论与思想的正谬真假?
经过50年的时空更迭,依旧是思想方法论的经典之作!
殷海光对于台湾思想界和自由主义发展上,具有重大而长远的影响,他也是最早在台湾介绍西方科学哲学的学者。
本书即是他关于科学哲学论述的经典着作,特别是针对逻辑经验论(Logical Empiricism)的内涵分析与应用与应用推演有精辟的阐述。
本书里面的文章分作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导论部」;第二部分是「专论部」。文章虽然分作这两个部分,但是它们所显示的思想脉络确是一贯的。「专论部」里的文章是「导论部」 里的文章之理论基础。「导论部」里的文章是「专论部」里的文章之应用。
本书特色
「他是一代人的精神导师,也是承接中国脆弱的自由主义传统的关键人物。即使对于我们这一代大陆知识份子,他的影响也通过的学生李敖、张灏传导过来。对我们来说,他的人格比他的学识更有魅力。他的倔强存在似乎也在提醒我知识份子本应的模样。」——作家 许远知
时至今日,殷海光先生已成为台湾某一世代的象征人物。谈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台湾或台湾的自由主义,必然会谈到殷先生及其着作。他的着作,以思想深刻、逻辑层次缜密、文句充满情感着称,有一种极为独特的感染力。其着作,数十年来影响了海内外的无数读者,早已成为华人世界共享的精神遗产。
作者简介
殷海光
1919年生于湖北黄冈。殷海光本名「殷福生」,「殷海光」是在抗战结束后踏入出版界时採用的笔名。他早年求学于西南联大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1949 年赴台后于台大哲学系任教,后来受到国民党特务的长期监视,被迫从台大哲学系离职,身心饱受折磨,于1969年9月16日病逝台大医院。曾任《中央日报》、《自由中国》主笔。
殷海光是1950-60年代台湾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他深受罗素、海耶克、波柏等哲学大师的影响,所写文章以科学方法、个人主义、民主启蒙精神为基准,极力宣扬反抗权威、追求自由思想,并坚持以笔的力量来对抗言论思想禁制。因而,他曾被伦敦《中国季刊》推崇为” 台湾自由主义思想的领袖”,为台湾自由主义的开山人物与启蒙者。
作者序
再版序言 苑举正(台大哲学系系主任)
推荐序:不认同时代的人 许知远(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推荐序 陈瑞麟 教授(国立中正大学哲学系)
导论部
论科学与民主
正确思想的评准
从有颜色的思想到无颜色的思想
成见与进步
语言世界和经验世界
试论信仰的科学
※附录:科学定律与伦理定律/爱因斯坦
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附录:我看「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之争/罗业宏
专论部
逻辑经验论导释
逻辑经验论底再认识
运作论
因果底解析
经验科学整合底基础
论科际整合
推荐序
不认同时代的人
文∕许知远(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小雨过后的清晨,我去温州街上去看殷海光的故居。 浅绿色的门上的黄色邮筒仍在,仿佛他每日仍出来收信。
日式的木板房屋,已改成一个小小的博物馆,黑白照片、书籍、手稿、他戴过的手表,都陈列其中。只我一个访客,在签名本上,我是这一周来的第一个。
还有多少人记得他?这个倔强的思考者。我看他那些笑容灿烂的照片,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不停在院子里做苦工,堆积出一土山,种上了茶树。
他一直是个抗争者,他用逻辑来抗争普遍的思维混乱,用极端个人主义来抗争国民党的强权,也用大笑来抗争死亡的阴影。我喜欢他看他给学生的信件,直奔主题的谈论一本书、一个思想感悟,偶尔抱怨生活的困境。晚年时,他说「我不认同这个时代」。他还既骄傲又不无自怜的说「像我这样人,在这样的时代和环境,没有饿死,已算万幸」,如今这句话在台北小巷里仍能遇到。
他是一代人的精神导师,也是承接中国脆弱的自由主义传统的关键人物。即使对于我们这一代大陆知识份子,他的影响也通过的学生李敖、张灏传导过来。
对我们来说,他的人格比他的学识更有魅力。他的倔强存在似乎也在提醒我知识份子本应的模样。
中国社会正陷入新一轮的反智气氛。如果你仍想保持思维的独立性,继续某种社会批判,则是个 「多余人」。政权、大众都认定,你对他们的思维方式的挑战。不管他们是以国家利益、民族主义还是受侮辱的大多数的名义,他们都是集体性的,本能的厌恶个人。
你也会对自己心生不满,压力不仅来自于外界,也来自内部。简单的价值判断是不够的,你的头脑足以面对这个复杂的现实,怎样理解这个蜂拥而来的资讯碎片,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里,这需要一套复杂的知识系统,需要手术刀式的剖析能力。
外在的压力与内在的不满,都可能让知识份子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加入别人的合唱,它可能是国家权力、市场诱惑,大众的狂欢。
在这样的集体情绪中,一个知识份子该怎么办?或许,连这个问题本身都在沦为笑柄。谁会在乎知识份子的想法?谁又能理直气壮的宣称自己的知识份子的身份?
一个世纪以来,知识份子的地位日趋边缘化,却从未像今天这样无足轻重。他们曾是王朝的变法者,革命的策动者,党派的组建者,也是广场政治的鼓动者。讽刺的是,中国知识份子一方面是激起巨变的原动力,又是被巨变的浪潮一一吞没。
这一次次吞没,也导致了他们地位的边缘化,增加了他们的无力感,而无力感又激发了他们的言行的激进化。
在他们的时代,你可以轻易感觉到这种撕裂的状态。大部分知识份子投入到体制的怀抱,用独立性换取安全与荣耀,而剩下的一小部分则充满了愤怒与绝望,沉浸于言语反抗的快感,自命为受压迫群体的代言人。而选择中间道路,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试图捍卫某种更超越性的价值观的努力,则变得日益困难。
同样的状态又发生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当然,我们从未面临着昔日的严酷性与迫切性,尚没有重大的事件来考验我们的品行。
除去很少人之外,我们中的大多被一种失败感包围。我们在九十年代中期上大学时,启蒙精神仍未凋零,它甚至因政治上的暂时松动再度活跃起来。我对一九九八年前后的那段自由主义思潮念念不忘。一些人,钱理群、刘军甯、朱学勤、王小波、林贤治、何清涟、余杰,一些杂志《方法》、《东方》 、《公共论丛》,几家书店,风入松、国林风、万圣,还有他们都推崇的哈耶克、波普尔,当然也有殷海光,是我们智力最初的启蒙者。我或许至今仍对这些理论不甚清楚,却记得那个观念仍算得上激荡的时刻。我错过了八十年代,这像是个小小的补偿。它加固了我头脑中的这一想法:世界是由观念塑造的,再没有比作家、思想家更荣耀的职业了。而这些作家与思想家们的首要宣导,就是个人的自由与尊严。
而现在,我们普遍感到觉得自己曾经确信的价值观,如今都被社会变革沖得七零八落,发现自己的时代尚未到来,就已经过去了。中国不再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但强烈的压抑以另一种方式到来。人人觉得急需变革,人人又深感无力。
我很怀疑,自己拥有的不过是一种廉价的理想主义,它从未真正在我们内心生长,只是暂时移植过来,经不起风吹。
这也是一次自我追问的良机。你真的确信那些理念吗,你能在没有喝彩的情况下,把当初的信念继续下去吗?我们都已年近四十,不仅发现时代的局限,更发现自身的种种局限,但这个时候,我们仍能坚持吗?时代没有朝向我们期待的方向进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内心的准则。
每当这些困惑之时,殷海光的那句「我不认同这个时代」就会跃上心头。
再版序
文∕苑举正(台大哲学系主任)
对于我们这一代从青年时期即接触殷海光思想的人而言,水牛出版社再版《思想与方法》,是一件令人高兴与感动的事情。我们高兴的原因是,殷先生这本着作,在他逝世四十四年后再次受到肯定,而我们感动的原因,是因为本书的再版等于用实际行动肯定一代哲人的价值。
殷先生经历了一段不愉快的岁月,但生后依然有许多门生不但将他视作终生的启蒙导师,也当成不畏强权并勇于批判时局的知识份子。我因为年龄的缘故,无能亲炙殷先生风采,但我去年(2012年)以殷先生之名,在台大开了一门通识课程,邀请八位对殷先生思想学有专精的学者,讲述殷先生的思想。我个人认为,这门课程深具承先启后的作用,一方面追念殷先生的思想,另一方面则对于现在的大学生,竖立一个道德上的楷模。
这是我跟殷先生比较有关系的一段经历,但对于《思想与方法》这本书的再版,我倒是有另外的感觉。我在大学时期就已经接触过这本书,当时我对于这本书的专论部分,看的一知半解,但对于导论的部分则异常感动。后来,因为研究领域的缘故,再次阅读本书时,反而认为专论部分比导论部分更有价值。我对于殷先生在引进美国哲学所作的努力至为推崇之外,也对于殷先生的文笔尤其感到佩服。逻辑经验论的深奥名词与复杂的概念,在殷先生笔下不但清晰明了,甚至往往有一针见血的感觉。对于这种能够说明复杂哲学概念的功力,我至今依然望尘莫及。
最近,我再次阅读了本书。这一次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部分,既不是导论篇,也不是专论篇,而是本书附录中所刊载,由罗业宏先生所写的文章「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一篇反对殷先生批评胡适先生观念的作品。殷先生有此雅量,不但能够容忍别人对他文章的批评,甚至还能够赏识它,并将这篇文章纳入本书。这种雅量突显殷先生的人格,即就事论事的精神。
从本书的再版,可以看得出来殷先生是一位拥有知识、常识、见识、胆识与赏识的人。他具有哲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国家前途的常识,指出时政弊病的见识,不畏强权的胆识。在那个不见容不同意见的时代里,这些能力已经难能可贵,但我个人觉得,殷先生所展现的诸多特质当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是他能够赏识别人对他的批评。我认为,在殷先生多项能力中,最后一点是最值得我们晚辈钦佩的,也是我们后生努力学习的方向。
坦白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高的期待。市面上关于“思考”的书籍琳琅满目,我担心它会落入俗套,成为又一本空泛理论的堆砌。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出人意料的方式,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亲切自然,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说教意味。但正是这种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和智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用大量的生动案例,将复杂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和吸收。这些案例,涵盖了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领域,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书中提出的方法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切实可行,能够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它让我看到,原来许多困扰我的难题,并非无解,只是我没有找到正确的思考角度和解决路径。这本书,就像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和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书中找到了最稳妥的扶手,一步一步地学习如何更好地行走。它没有那些耸人听闻的结论,也没有那些速成的技巧,而是以一种极其温和、却又极其坚定的方式,引导我去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我曾以为,只要努力,只要勤奋,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再多的努力也可能只是原地踏步,甚至南辕北辙。它教会我如何去区分“有效”和“无效”的努力,如何识别那些消耗精力的“伪问题”,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能产生价值的地方。书中的一些小小的练习和思考题,虽然简单,但却异常精准地触及了我的思维盲区,让我忍不住反复琢磨。每一次思考,都像是对自我的一次“校准”,让我的思维轨迹变得更加清晰和有章法。读完之后,我并没有立刻觉得自己变得多么聪明,但却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感”,仿佛在迷雾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它在提供一套严谨的思维框架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因素。很多时候,我们在谈论逻辑和理性时,往往容易将其与冷酷和无情划等号。但这本书却恰恰相反,它展示了如何将理性思考与同理心、价值观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出更全面、更符合人性的决策。我曾一度认为,在面对选择时,必须割舍情感,纯粹以逻辑为导向。而这本书,则让我明白,真正成熟的思考,是能够理解并整合情感的驱动力,而不是压抑或忽略它。它教会我如何识别情感对判断的潜在干扰,又如何在必要时,将情感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去理解他人,去凝聚共识。这种“有温度的理性”,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启发。它让我在思考人际关系、团队协作,甚至是在公共议题的讨论中,都能找到一种更加平和、更加有效的沟通方式。这本书,让我重新定义了“聪明”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拥有卓越的智力,更是能够将智力与情感、道德完美地融合,从而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这本书的触动,远不止于那些闪耀的理论和精巧的论证。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日常思维的盲点和习惯性陷阱。翻开书页,仿佛被一个温和却极具穿透力的声音拉着,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时,不自觉地就被某种情绪、先入为主的观念,甚至是社交压力所裹挟,最终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而这本书,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耐心拆解了我思考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我意识到,原来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信念,背后可能站着摇摇欲坠的证据链;那些看似直观的判断,可能只是被模糊的逻辑所误导。它的启发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引导,让我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质疑,去寻求更坚实的支撑。这种“被说服”的过程,比任何直接灌输都来得深刻。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决策时,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更冷静、更理性地看待问题,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冲动和后悔。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怎么想”,更是“怎么更好地去想”,一种更为敏锐、更为审慎的思考能力。
评分读到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视角的窗户。过往,我习惯于从单点出发,将事情的发生归结于几个孤立的因素,很少去绘制一幅更宏大的图景。而这本书,用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展示了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系统性动力。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问题”,不过是更大系统运作不畅的一个小小症结。理解了这个,解决问题的方式自然也随之改变。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去审视整个系统的运行机制,寻找那个最关键的杠杆点。这种“全局观”的培养,对我来说是革命性的。我开始注意到,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对整个局势产生蝴蝶效应;而一个看似无解的困境,或许在另一个维度的观察下,就能找到突破口。书中那些案例的分析,让我对“因果”有了更深的敬畏,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真伪,如何构建可靠的知识体系,是何等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怎么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怎么看”的书,让我对世界和自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