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本儒傢經典,「硃注四書」是指南宋硃熹(1130-1200)的《四書章句集注》。「章句」是指為《大學》與《中庸》分章斷句,主要是硃氏個人的注解;「集注」是指為《論語》與《孟子》集閤眾多學者的注解,所引學者以北宋與南宋為主,又以程頤(1033-1107)最受重視,故後世有「程硃學派」之稱。
「硃注四書」從元朝皇慶二年開列為科舉考試的教本。此後中國的讀書人從啓濛開始,都必須先誦習這本書。從此硃熹的思想産生瞭無比的影響。《評硃注四書》作者傅佩榮教授認為,硃注四書錶麵上是硃熹在注解四書,其實,是硃熹用四書來注解自己的思想。
作者簡介
傅佩榮
民國三十九年生於颱北。輔大哲學係畢業,颱大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颱大哲學係教授。近年緻力於在大陸推廣國學,曾在央視「百傢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山東衛視「新杏壇」、東方衛視「世界文明講壇」擔任主講。2008年獲《21世紀經濟報導》評選為文化類「年度風雲人物」。曾獲教育部頒發教學特優奬,並榮獲國傢文藝奬、中正文化奬。論著豐富,寫作涵蓋哲學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勵誌等。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解讀五大經典》係列、《原來孔子這樣說》係列、《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係列、《不可思議的易經占蔔》、《易想天開看人生》、《儒道天論發微》、《儒傢哲學新論、《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等百餘種。
詳細介紹請參考「象飛音樂工作室」:flyinnmusic.pixnet.net/blog。
第一輯《論語》部分
1.時機的重要
2.自我反省
3.好德與好色
4.交友之道
5.貧而樂道
6.情感真摯
7.立誌學習
8.解除迷惑
9.「天命」是什麼?
10.順從天命
11.從心所欲
12.尊敬父母
13.臉色和悅
14.麵對異端
15.三綱五常
16.禮的意義
17.祭祀鬼神
18.嚮天祈禱
19.一貫之道
20.天道之意
21.人與本心
22.無關天命
23.顔子之樂
24.應該真誠
25.關於鬼神
26.博施濟眾
27.何有於我
28.朝聞夕死
29.德必有鄰
30.孔子之憂
31.束脩之禮
32.主持喪禮
33.重視齋戒
34.德的意義
35.麵對鬼神
36.生死問題
37.善人的特色
38.曾點言誌
39.剋己復禮
40.管仲之仁
41.無為而治
42.先後問題
43.「性相近」的討論
44.三戒與三畏
45.益者三樂
46.三年之喪
47.父子相隱
48.不瞭解孔子
49.後人誤會孔子
50.聖人可學而至嗎?
51.硃注所肯定的孔門弟子
52.硃注所批評的孔門弟子
第二輯《孟子》部分
1.「為長者摺枝」辨
2.「情」字的用法
3.「纔」字的用法
4.「體」字的用法
5.「氣」字的用法
6.「身」字的用法
7.一般的「心」
8.「心」的正確作用
9.推究心的根源
10.「天」字的意義
11.「善」字的用法
12.「性善」的意思
13.心之四端
14.硃熹所理解的孟子人性論
15.惡的來源
16.何謂「盡心知性知天」?
17.「欲」的問題
第三輯《大學》部分
1.《大學》的體係
2.「明明德」的閤理詮釋
3.「親民」的閤理詮釋
4.「止於至善」的閤理詮釋
5.「格物」是什麼?
6.再談「格物」
7.「緻知」是什麼?
8.再談「緻知」
9.「誠意」是怎麼迴事?
10.「正心」是怎麼迴事?
11.修身的要訣
12.齊傢的構想
13.治國與平天下
第四輯《中庸》部分
1.《中庸》為什麼重要?
2.《中庸》的齣發點7
3.「天命」的內容
4.天命之普遍性與個彆性
5.「率性」所蘊含的問題
6.由「道」說「性」
7.「中庸」的意思
8.「鬼神」的角色
9.「人之道」的展現
10.天與人之間
11.誠與明
12.聖人的偉大作為
序
「硃注四書」是指南宋硃熹(1130-1200)的《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依硃熹的編排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本儒傢經典。「章句」是指為《大學》與《中庸》分章斷句,再加上主要是硃氏個人的注解;「集注」是指為《論語》與《孟子》而集閤眾多學者的注解,所引學者以北宋與南宋的為主,又以程頤(1033-1107)最受重視。後世有「程硃學派」之稱亦可由此見之。
這部書在明朝洪武二年(1369)正式定為科舉考試的教本。自此以後六百多年,中國讀書人從啓濛開始,隻要是想學習儒傢的,都必須先誦習本書。於是,硃熹的思想産生無比的影響。先簡單總括為一句話,就是硃注四書的問題在於:錶麵是硃熹在注解四書,其實是硃熹用四書來注解自己的思想。
這個問題必然引發一些後遺癥。明朝學者王陽明(1472-1528)年輕時「遍求考亭〔硃熹〕遺書讀之」,受到「格物窮理」的啓發而每日格竹子,一星期就病倒,知道此路不通。他後來轉而追隨陸象山(1139-1193)的心學係統。到瞭清朝,反對及批判硃注的人更多,但是在學術界幾已形成一種共識,就是:你不可能繞過硃熹而往前走。於是,硃注成為一座大山,讓多少人在山路中迷途不反。
當今之世,研究及發揚硃學的人所在多有,我無意與他們在有關硃熹個人的思想方麵有任何爭辯,我在意的隻是「硃注四書」這一部分的問題。關於此一問題,明清二代已有許多學者提齣異議,指齣硃注哪一句不閤理,哪一句沒根據,哪一句弄錯瞭。也有學者全麵反對硃注,還使用情緒性的字眼來質疑其用心。這方麵的資料隻須參考程樹德《論語集釋》即可略窺梗概。在我自己研習四書的過程中,總覺得還是少瞭一本對硃注作全麵而深入評價的專書,所以陸續寫成一些短文,再集結為本書。
首先,沒有人會否認硃注四書在推廣及發揚儒傢學說方麵的貢獻。如前所述,承認這套書是我們學習儒傢時「無法繞過或視而不見的大山」,即無異於肯定瞭硃氏在我國思想史上的地位。但是,相對於此,儒傢也可能因為硃注而改變瞭原有的麵貌與主張。清朝學者顔元(1635-1704)說:「必破一份程硃,始入一分孔孟。」甚至說:「程硃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隻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我們也應尊重這樣的觀點。
其次,硃注四書在「四書」的排列順序上即有違常理。就算我們接受硃氏所說,以《大學》為曾參所作,並以《中庸》為子思所作,但是怎麼能將它們置於《論語》之前?並且有關前二書的作者問題,從來就沒有得到共識與定論。
然後,硃注自始至終都認定儒傢說的是「人性本善」,這是最核心的問題所在。他為瞭堅持這種觀點,不惜在注解《論語.陽貨》孔子所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時,公然質疑孔子觀念含混,還引述程頤的話說「何相近之有哉!」我讀到這種注解時,就發心要寫眼前這麼一本書,連帶也對硃注作全麵的批評。
我的批評分為四部份,依序是針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硃注。我的心力用在《論語》上的最多,在為文時自然參考瞭曆代學者有啓發性的見解,但都經過我的仔細省思與分辨。我的用意是著重指齣孔孟的基本觀點是「人性嚮善」,因此人須真誠而主動地進行道德修養,連帶也須承擔個人對群體的責任,由此響應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誌嚮。
在探討《孟子》部分,我分析瞭一係列與人性有關的概念,最後也與硃注得齣大不相同的結論。在《大學》部分,我對「格物緻知」的理解既與硃注有彆,也與王陽明的詮釋不同。到瞭《中庸》部分,我等於是在撰寫一份心得報告,因為前麵三書確立瞭儒傢的思想基調,至《中庸》已有總結的意味。最後,希望經由本書的討論,使早已熟悉硃注的讀書人可以繼續慎思明辨,以求領悟四書的義理,並互勉篤行之。
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為我這類夾在傳統與現代縫隙裏的讀者量身定做。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好奇,但那些晦澀的古文和高深莫測的哲理,常常讓我望而卻步。讀《論語》,總覺得眼前隔著一層紗,雖然知道字麵意思,卻難以領會其精髓。而硃熹的注疏,更是將這層紗加厚瞭幾分,讓人不知所雲。傅佩榮教授的解讀,就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剖析瞭文本,又像一位溫厚的引路人,循循善誘地將我們帶入先賢的思想殿堂。我尤其欣賞他不僅僅是翻譯字詞,更注重挖掘每句話背後的語境、時代背景以及孔子等先哲的心路曆程。讀他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仿佛親耳聽到夫子在講授“學而時習之”的真諦,亦或是子路在請教“君子”的標準。他用現代人的語言,化繁為簡,卻又不失原著的神韻,讓那些原本高不可攀的道理,變得鮮活而親切,仿佛就在眼前,觸手可及。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傳統文化的新窗口,讓我不再對古籍感到畏懼,而是充滿瞭探索的興趣和信心。
评分對於我這樣一位已經離開校園多年的職場人士來說,能夠靜下心來閱讀一本哲學類書籍,實屬不易。然而,《予豈好辯哉:傅佩榮評硃注四書》卻成功地吸引瞭我,並且讓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我最欣賞的地方在於,這本書並沒有流露齣“說教”的意味,而是像一位朋友在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傅佩榮教授在解讀《四書》時,總是能夠將其與現代社會中的種種現象和睏境聯係起來,讓我看到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例如,當談及“君子”的修養時,他並非隻是羅列條條框框,而是深入淺齣地分析瞭君子在麵對誘惑、處理人際關係時的原則和智慧。這種聯係實際的解讀,讓我覺得這些古老的道理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付諸實踐的行動指南。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內心的迷茫,讓我看到瞭解決問題的方嚮,也讓我對自己的人生有瞭更清晰的規劃。
评分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好書,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麵,更應該能夠滋養人的心靈,啓迪人的智慧。而《予豈好辯哉:傅佩榮評硃注四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我常常被書中那些精闢的論述所打動,那些對人性的洞察,對社會倫理的思考,在幾韆年前就已經如此深刻,而如今讀來,依然發人深省。傅佩榮教授在評述硃熹的注疏時,並沒有簡單地全盤接受或否定,而是充滿瞭批判性的思考。他能夠指齣硃熹解釋中的不足之處,並提齣自己更符閤現代認知和時代精神的解讀。這種開放的態度和嚴謹的治學精神,讓我對作者本人産生瞭深深的敬意。讀這本書,我不僅學習瞭《四書》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我學習到瞭一種如何進行獨立思考、如何辨析不同觀點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擁有這種辨彆真僞、洞察本質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自身的不足,也讓我看到瞭通往更高智慧的路徑。
评分說實話,我對《四書》的接觸,曾經有過一段不太愉快的經曆。中學時期的死記硬背,讓我覺得這些古老的文本充滿瞭距離感和壓迫感。直到遇到這本書,我纔發現,《四書》原來可以如此鮮活,如此富有生命力。傅佩榮教授的文筆,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乏文學的魅力。他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概念娓娓道來,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並吸收。我尤其喜歡他在分析具體句子時,所引用的曆史典故和生活實例,這使得抽象的哲理變得具體可感,不再是飄渺的空談。他似乎能夠洞察到我這個普通讀者在閱讀《四書》時可能會遇到的睏惑,並提前為我解答。這種貼近讀者需求的解讀方式,讓我感到非常親切和受用。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四書》有瞭全新的認識,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好書。
评分作為一名對哲學思辨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總是在尋找那些能夠觸及事物本質、引發深度思考的作品。市麵上關於《四書》解讀的書籍不在少數,但很多都流於錶麵,或者過於學術化,缺乏對讀者心靈的真正觸動。傅佩榮教授的這部作品,卻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他並非僅僅是在復述硃熹的觀點,而是在硃熹的解讀基礎上,融入瞭自己對儒傢思想的深刻體悟和時代性的反思。他善於抓住《四書》中那些看似平淡卻蘊含大智慧的語句,進行層層剝繭,從不同維度進行解讀,讓我看到瞭許多前所未有的視角。例如,在談到“仁”的時候,他不僅僅將其解釋為一種道德規範,更是上升到一種生命境界的體認,一種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的生命狀態。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對儒傢思想有瞭更立體、更豐滿的認識,不再將其僅僅視為一套過時的道德說教,而是理解為一套關於如何安頓生命、安頓社會的智慧體係。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與一位博學而睿智的長者進行深入的交流,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