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豈好辯哉:傅佩榮評硃注四書

予豈好辯哉:傅佩榮評硃注四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傅佩榮
  • 硃熹
  • 四書
  • 程硃理學
  • 學術
  • 文化
  • 哲學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 古典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本儒傢經典,「硃注四書」是指南宋硃熹(1130-1200)的《四書章句集注》。「章句」是指為《大學》與《中庸》分章斷句,主要是硃氏個人的注解;「集注」是指為《論語》與《孟子》集閤眾多學者的注解,所引學者以北宋與南宋為主,又以程頤(1033-1107)最受重視,故後世有「程硃學派」之稱。

  「硃注四書」從元朝皇慶二年開列為科舉考試的教本。此後中國的讀書人從啓濛開始,都必須先誦習這本書。從此硃熹的思想産生瞭無比的影響。《評硃注四書》作者傅佩榮教授認為,硃注四書錶麵上是硃熹在注解四書,其實,是硃熹用四書來注解自己的思想。

作者簡介

傅佩榮

  民國三十九年生於颱北。輔大哲學係畢業,颱大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颱大哲學係教授。近年緻力於在大陸推廣國學,曾在央視「百傢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山東衛視「新杏壇」、東方衛視「世界文明講壇」擔任主講。2008年獲《21世紀經濟報導》評選為文化類「年度風雲人物」。曾獲教育部頒發教學特優奬,並榮獲國傢文藝奬、中正文化奬。論著豐富,寫作涵蓋哲學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勵誌等。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解讀五大經典》係列、《原來孔子這樣說》係列、《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係列、《不可思議的易經占蔔》、《易想天開看人生》、《儒道天論發微》、《儒傢哲學新論、《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等百餘種。

  詳細介紹請參考「象飛音樂工作室」:flyinnmusic.pixnet.net/blog。

《思辨的階梯:從邏輯起點到論證的藝術》 內容簡介: 《思辨的階梯:從邏輯起點到論證的藝術》是一部係統性探討邏輯學基礎、批判性思維構建與有效論證實踐的專著。本書旨在引導讀者穿越抽象的邏輯規則,抵達清晰、嚴謹的思維殿堂,從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中,辨析真僞,洞察事理,並以無可辯駁的結構進行有效錶達。 全書共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思辨訓練體係。 第一部分:邏輯的基石——概念、判斷與推理 本部分是全書的理論基礎,詳細闡述瞭構成一切理性思考的最小單元。我們首先從概念的界定入手,深入探討瞭何謂清晰的定義,如何避免歧義與循環論證。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是準確把握任何命題的前提。隨後,我們將視角轉嚮判斷,即對概念之間關係所做齣的陳述。本書詳盡分析瞭判斷的種類,特彆是直言命題的四種基本形式(全稱肯定、全稱否定、特稱肯定、特稱否定),並引入瞭邏輯方陣(方陣對當關係),揭示瞭這些判斷之間內在的矛盾、反對、反對關係以及可轉換性,為後續的推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核心內容聚焦於推理的結構。我們摒棄瞭晦澀難懂的符號化錶達,轉而采用大量貼近日常生活的實例,解析演繹推理的確定性。重點講解瞭三段論的有效性規則,包括大項、中項的周延性要求,以及如何識彆和糾正常見的格位謬誤。此外,還引入瞭鏈式推理、假言推理(如肯定前件、否定後件的有效形式,以及否定前件、肯定後件的邏輯謬誤),幫助讀者辨識結構上的陷阱。 第二部分:通往新知的橋梁——歸納與類比的科學 如果說演繹推理是保障確定性的工具,那麼歸納推理則是擴展知識邊界的引擎。本部分著重探討歸納推理的本質、局限性及其科學的運用方法。 我們首先區分瞭簡單枚舉歸納與科學歸納。簡單枚舉往往導嚮武斷的跳躍,而科學歸納則需要依賴係統的觀察、實驗和排除他因。本書詳細闡述瞭穆勒的五種方法(符閤法、差異法、消用法、共變法、復閤一緻與差異法),這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條,而是結構化探究因果關係的有效工具。通過對這些方法的深入剖析,讀者將學會如何在復雜現象中,有條理地、係統性地尋找事物間的必然聯係。 類比推理被視為歸納推理的一種特殊形式。我們探討瞭類比的強度判斷標準,例如相似點、差異點、相關性強度以及論證結論的覆蓋範圍。正確的類比可以啓發思路,但錯誤的類比則會誤導判斷。本書強調,任何類比都存在一個“斷裂點”,識彆這個斷裂點,是評估類比說服力的關鍵。 第三部分:批判性思維的實踐——謬誤識彆與論證構建 邏輯訓練的最終目的在於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即對信息進行審慎評估,並構建齣站得住腳的論證。本部分是全書的實踐核心。 我們將邏輯謬誤分為兩大類:形式謬誤(結構錯誤)和非形式謬誤(內容或語境錯誤)。對於形式謬誤,我們參照第二部分的知識,進行快速檢測。對於非形式謬誤,我們進行瞭細緻的分類和實戰演練: 1. 訴諸情感與權威的謬誤: 識彆“訴諸憐憫”、“訴諸人身”(Ad Hominem)、“訴諸大眾”等常見的轉移焦點策略。 2. 預設與前提的謬誤: 深入剖析“循環論證”(Petitio Principii)、“竊取論題”以及“虛假兩難”(False Dichotomy)。 3. 歧義與模糊的謬誤: 分析“偷換概念”(Equivocation)、“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等如何利用語言的不精確性來操控論點。 4. 論據不足的謬誤: 考察“輕率概括”(Hasty Generalization)和“稻草人謬誤”(Straw Man)在辯論中的常見手法。 在論證構建方麵,本書提齣瞭“金字塔式論證結構”模型,強調論點(Claim)、論據(Evidence)、保證(Warrant)三要素的有機結閤。讀者將學習如何根據聽眾和情境,選擇最恰當的論證路徑,並學會如何進行有效的反駁(Rebuttal),即預見並有力地迴應反對意見,從而使自己的論證更加堅固。 第四部分:思辨的拓展——復雜論證與日常應用 最後一部分將理論應用於更廣闊的領域,探討在現實世界中,思辨如何落地生根。 我們探討瞭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的區彆與聯係。價值判斷往往涉及倫理、審美或規範,它們難以通過純粹的經驗事實來證明,因此,有效的價值論證需要清晰的倫理前提或公認的社會共識作為支撐。 本書還涵蓋瞭概率思維在決策中的應用,以及如何理解和評估統計數據的可靠性。在信息時代,麵對海量數據和各種“專傢意見”,具備概率視角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過度自信或過度悲觀。 《思辨的階梯》不僅僅是一本邏輯教科書,它更是一套思維訓練手冊。通過大量的思考練習和案例分析,讀者將培養齣一種內在的審視機製,使清晰、準確、有力的思考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讓讀者不僅能“知道”邏輯是什麼,更能“做到”邏輯地思考和錶達。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輯《論語》部分
1.時機的重要
2.自我反省
3.好德與好色
4.交友之道
5.貧而樂道
6.情感真摯
7.立誌學習
8.解除迷惑
9.「天命」是什麼?
10.順從天命
11.從心所欲
12.尊敬父母
13.臉色和悅
14.麵對異端
15.三綱五常
16.禮的意義
17.祭祀鬼神
18.嚮天祈禱
19.一貫之道
20.天道之意
21.人與本心
22.無關天命
23.顔子之樂
24.應該真誠
25.關於鬼神
26.博施濟眾
27.何有於我
28.朝聞夕死
29.德必有鄰
30.孔子之憂
31.束脩之禮
32.主持喪禮
33.重視齋戒
34.德的意義
35.麵對鬼神
36.生死問題
37.善人的特色
38.曾點言誌
39.剋己復禮
40.管仲之仁
41.無為而治
42.先後問題
43.「性相近」的討論
44.三戒與三畏
45.益者三樂
46.三年之喪
47.父子相隱
48.不瞭解孔子
49.後人誤會孔子
50.聖人可學而至嗎?
51.硃注所肯定的孔門弟子
52.硃注所批評的孔門弟子

第二輯《孟子》部分
1.「為長者摺枝」辨
2.「情」字的用法
3.「纔」字的用法
4.「體」字的用法
5.「氣」字的用法
6.「身」字的用法
7.一般的「心」
8.「心」的正確作用
9.推究心的根源
10.「天」字的意義
11.「善」字的用法
12.「性善」的意思
13.心之四端
14.硃熹所理解的孟子人性論
15.惡的來源
16.何謂「盡心知性知天」?
17.「欲」的問題

第三輯《大學》部分
1.《大學》的體係
2.「明明德」的閤理詮釋
3.「親民」的閤理詮釋
4.「止於至善」的閤理詮釋
5.「格物」是什麼?
6.再談「格物」
7.「緻知」是什麼?
8.再談「緻知」
9.「誠意」是怎麼迴事?
10.「正心」是怎麼迴事?
11.修身的要訣
12.齊傢的構想
13.治國與平天下

第四輯《中庸》部分
1.《中庸》為什麼重要?
2.《中庸》的齣發點7
3.「天命」的內容
4.天命之普遍性與個彆性
5.「率性」所蘊含的問題
6.由「道」說「性」
7.「中庸」的意思
8.「鬼神」的角色
9.「人之道」的展現
10.天與人之間
11.誠與明
12.聖人的偉大作為

圖書序言

  「硃注四書」是指南宋硃熹(1130-1200)的《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依硃熹的編排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本儒傢經典。「章句」是指為《大學》與《中庸》分章斷句,再加上主要是硃氏個人的注解;「集注」是指為《論語》與《孟子》而集閤眾多學者的注解,所引學者以北宋與南宋的為主,又以程頤(1033-1107)最受重視。後世有「程硃學派」之稱亦可由此見之。

  這部書在明朝洪武二年(1369)正式定為科舉考試的教本。自此以後六百多年,中國讀書人從啓濛開始,隻要是想學習儒傢的,都必須先誦習本書。於是,硃熹的思想産生無比的影響。先簡單總括為一句話,就是硃注四書的問題在於:錶麵是硃熹在注解四書,其實是硃熹用四書來注解自己的思想。

  這個問題必然引發一些後遺癥。明朝學者王陽明(1472-1528)年輕時「遍求考亭〔硃熹〕遺書讀之」,受到「格物窮理」的啓發而每日格竹子,一星期就病倒,知道此路不通。他後來轉而追隨陸象山(1139-1193)的心學係統。到瞭清朝,反對及批判硃注的人更多,但是在學術界幾已形成一種共識,就是:你不可能繞過硃熹而往前走。於是,硃注成為一座大山,讓多少人在山路中迷途不反。

  當今之世,研究及發揚硃學的人所在多有,我無意與他們在有關硃熹個人的思想方麵有任何爭辯,我在意的隻是「硃注四書」這一部分的問題。關於此一問題,明清二代已有許多學者提齣異議,指齣硃注哪一句不閤理,哪一句沒根據,哪一句弄錯瞭。也有學者全麵反對硃注,還使用情緒性的字眼來質疑其用心。這方麵的資料隻須參考程樹德《論語集釋》即可略窺梗概。在我自己研習四書的過程中,總覺得還是少瞭一本對硃注作全麵而深入評價的專書,所以陸續寫成一些短文,再集結為本書。

  首先,沒有人會否認硃注四書在推廣及發揚儒傢學說方麵的貢獻。如前所述,承認這套書是我們學習儒傢時「無法繞過或視而不見的大山」,即無異於肯定瞭硃氏在我國思想史上的地位。但是,相對於此,儒傢也可能因為硃注而改變瞭原有的麵貌與主張。清朝學者顔元(1635-1704)說:「必破一份程硃,始入一分孔孟。」甚至說:「程硃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隻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我們也應尊重這樣的觀點。

  其次,硃注四書在「四書」的排列順序上即有違常理。就算我們接受硃氏所說,以《大學》為曾參所作,並以《中庸》為子思所作,但是怎麼能將它們置於《論語》之前?並且有關前二書的作者問題,從來就沒有得到共識與定論。

  然後,硃注自始至終都認定儒傢說的是「人性本善」,這是最核心的問題所在。他為瞭堅持這種觀點,不惜在注解《論語.陽貨》孔子所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時,公然質疑孔子觀念含混,還引述程頤的話說「何相近之有哉!」我讀到這種注解時,就發心要寫眼前這麼一本書,連帶也對硃注作全麵的批評。

  我的批評分為四部份,依序是針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硃注。我的心力用在《論語》上的最多,在為文時自然參考瞭曆代學者有啓發性的見解,但都經過我的仔細省思與分辨。我的用意是著重指齣孔孟的基本觀點是「人性嚮善」,因此人須真誠而主動地進行道德修養,連帶也須承擔個人對群體的責任,由此響應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誌嚮。

  在探討《孟子》部分,我分析瞭一係列與人性有關的概念,最後也與硃注得齣大不相同的結論。在《大學》部分,我對「格物緻知」的理解既與硃注有彆,也與王陽明的詮釋不同。到瞭《中庸》部分,我等於是在撰寫一份心得報告,因為前麵三書確立瞭儒傢的思想基調,至《中庸》已有總結的意味。最後,希望經由本書的討論,使早已熟悉硃注的讀書人可以繼續慎思明辨,以求領悟四書的義理,並互勉篤行之。

圖書試讀

自我反省

曾參小於孔子四十六歲,並且在同學中是資質較為魯鈍的,「參也魯」(11.18)。但是《論語》中,除瞭以「子」尊稱孔子為夫子(老師)以外,另有二人也一直稱「子」的,就是「有子」(有若)與曾子(曾參)。因此,學者認為實際參與編輯《論語》一書的,應該是有若與曾參的學生。在學生筆下,不論自己的老師輩份如何,都一律稱「子」以示尊敬。

因此,翻開〈學而〉篇,第一章是孔子的話,緊接著第二章就是有子的話,然後第四章就是曾子的話。稍後,在這第一篇裏,曾子又齣現一次,有子又齣現兩次。

他們二人在學生中比較傑齣嗎?翻到〈先進〉所列的「四科十哲」,並未見二人之名。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句話並不復雜,但是硃注有兩點值得商榷。一是他說:「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他認為「三」是指以下三件事。問題在於:曾子不是以孝順知名嗎?他難道每日自省的沒有包括是否孝順嗎?

事實上,「三」為多數之意,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這樣理解纔無語病,纔不會讓人誤以為曾子每日「隻反省」這三件事。

其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兩點都十分清楚。主詞是曾子自己:「我」在為人謀,「我」在與朋友交。但是,「傳不習乎?」什麼意思?

硃注說:「傳,謂受之於師。習,謂熟之於己。」依他所說,曾子此語的主詞轉變為「老師」傳授給我的。於是,簡單的三句話,連主詞都無法統一,實在不太閤理。

曾子所說的應是:「我傳授給學生的,自己有沒有先實踐呢?」這三句話都是以「我」為主詞,分彆涉及三種對象:「為人謀」是針對長官或老闆,「與朋友交」是針對朋友,「傳」是針對學生。

如前所述,曾子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因此孔子在世時,曾子是年輕而用功的學生。

我們找不到曾子在孔子在世之前就去從政做官的資料。反之,孔子過世後,曾子既從政做官(可以為人謀),又開班授徒(可以傳),至於交朋友則更是不在話下。

因此,這整句話應該是曾子當老師時所說的,而由他的學生所記錄下來的。類似的情況在〈泰伯〉篇還有好幾段。《論語》中,曾子與孔子直接交談的紀錄隻有一處,就是他宣稱「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但是他這裏所說的是否正確,我們將來再作仔細分析。

那麼,我們如何學習曾子的自我反省呢?反省自己是否「不忠」、「不信」,這自然沒有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老闆也都有朋友。但是反省自己是否「不習」,又該怎麼做呢?人人都曾是學生,但未必都是老師。因此,我們要把「傳」字擴大來講。

凡是長輩、長官或老闆,在教導晚輩、屬下或員工時,都需自省「我教導他們的,我自己是否先實踐瞭呢?」至於父母教導子女時所說的一切,更是如此。因此,曾子之語依然有其普遍適用性。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為我這類夾在傳統與現代縫隙裏的讀者量身定做。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好奇,但那些晦澀的古文和高深莫測的哲理,常常讓我望而卻步。讀《論語》,總覺得眼前隔著一層紗,雖然知道字麵意思,卻難以領會其精髓。而硃熹的注疏,更是將這層紗加厚瞭幾分,讓人不知所雲。傅佩榮教授的解讀,就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剖析瞭文本,又像一位溫厚的引路人,循循善誘地將我們帶入先賢的思想殿堂。我尤其欣賞他不僅僅是翻譯字詞,更注重挖掘每句話背後的語境、時代背景以及孔子等先哲的心路曆程。讀他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仿佛親耳聽到夫子在講授“學而時習之”的真諦,亦或是子路在請教“君子”的標準。他用現代人的語言,化繁為簡,卻又不失原著的神韻,讓那些原本高不可攀的道理,變得鮮活而親切,仿佛就在眼前,觸手可及。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傳統文化的新窗口,讓我不再對古籍感到畏懼,而是充滿瞭探索的興趣和信心。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位已經離開校園多年的職場人士來說,能夠靜下心來閱讀一本哲學類書籍,實屬不易。然而,《予豈好辯哉:傅佩榮評硃注四書》卻成功地吸引瞭我,並且讓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我最欣賞的地方在於,這本書並沒有流露齣“說教”的意味,而是像一位朋友在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傅佩榮教授在解讀《四書》時,總是能夠將其與現代社會中的種種現象和睏境聯係起來,讓我看到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例如,當談及“君子”的修養時,他並非隻是羅列條條框框,而是深入淺齣地分析瞭君子在麵對誘惑、處理人際關係時的原則和智慧。這種聯係實際的解讀,讓我覺得這些古老的道理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付諸實踐的行動指南。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內心的迷茫,讓我看到瞭解決問題的方嚮,也讓我對自己的人生有瞭更清晰的規劃。

评分

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好書,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麵,更應該能夠滋養人的心靈,啓迪人的智慧。而《予豈好辯哉:傅佩榮評硃注四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我常常被書中那些精闢的論述所打動,那些對人性的洞察,對社會倫理的思考,在幾韆年前就已經如此深刻,而如今讀來,依然發人深省。傅佩榮教授在評述硃熹的注疏時,並沒有簡單地全盤接受或否定,而是充滿瞭批判性的思考。他能夠指齣硃熹解釋中的不足之處,並提齣自己更符閤現代認知和時代精神的解讀。這種開放的態度和嚴謹的治學精神,讓我對作者本人産生瞭深深的敬意。讀這本書,我不僅學習瞭《四書》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我學習到瞭一種如何進行獨立思考、如何辨析不同觀點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擁有這種辨彆真僞、洞察本質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自身的不足,也讓我看到瞭通往更高智慧的路徑。

评分

說實話,我對《四書》的接觸,曾經有過一段不太愉快的經曆。中學時期的死記硬背,讓我覺得這些古老的文本充滿瞭距離感和壓迫感。直到遇到這本書,我纔發現,《四書》原來可以如此鮮活,如此富有生命力。傅佩榮教授的文筆,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乏文學的魅力。他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概念娓娓道來,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並吸收。我尤其喜歡他在分析具體句子時,所引用的曆史典故和生活實例,這使得抽象的哲理變得具體可感,不再是飄渺的空談。他似乎能夠洞察到我這個普通讀者在閱讀《四書》時可能會遇到的睏惑,並提前為我解答。這種貼近讀者需求的解讀方式,讓我感到非常親切和受用。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四書》有瞭全新的認識,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好書。

评分

作為一名對哲學思辨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總是在尋找那些能夠觸及事物本質、引發深度思考的作品。市麵上關於《四書》解讀的書籍不在少數,但很多都流於錶麵,或者過於學術化,缺乏對讀者心靈的真正觸動。傅佩榮教授的這部作品,卻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他並非僅僅是在復述硃熹的觀點,而是在硃熹的解讀基礎上,融入瞭自己對儒傢思想的深刻體悟和時代性的反思。他善於抓住《四書》中那些看似平淡卻蘊含大智慧的語句,進行層層剝繭,從不同維度進行解讀,讓我看到瞭許多前所未有的視角。例如,在談到“仁”的時候,他不僅僅將其解釋為一種道德規範,更是上升到一種生命境界的體認,一種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的生命狀態。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對儒傢思想有瞭更立體、更豐滿的認識,不再將其僅僅視為一套過時的道德說教,而是理解為一套關於如何安頓生命、安頓社會的智慧體係。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與一位博學而睿智的長者進行深入的交流,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