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本儒傢經典,「硃注四書」是指南宋硃熹(1130-1200)的《四書章句集注》。「章句」是指為《大學》與《中庸》分章斷句,主要是硃氏個人的注解;「集注」是指為《論語》與《孟子》集閤眾多學者的注解,所引學者以北宋與南宋為主,又以程頤(1033-1107)最受重視,故後世有「程硃學派」之稱。
「硃注四書」從元朝皇慶二年開列為科舉考試的教本。此後中國的讀書人從啓濛開始,都必須先誦習這本書。從此硃熹的思想産生瞭無比的影響。《評硃注四書》作者傅佩榮教授認為,硃注四書錶麵上是硃熹在注解四書,其實,是硃熹用四書來注解自己的思想。
作者簡介
傅佩榮
民國三十九年生於颱北。輔大哲學係畢業,颱大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颱大哲學係教授。近年緻力於在大陸推廣國學,曾在央視「百傢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山東衛視「新杏壇」、東方衛視「世界文明講壇」擔任主講。2008年獲《21世紀經濟報導》評選為文化類「年度風雲人物」。曾獲教育部頒發教學特優奬,並榮獲國傢文藝奬、中正文化奬。論著豐富,寫作涵蓋哲學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勵誌等。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解讀五大經典》係列、《原來孔子這樣說》係列、《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係列、《不可思議的易經占蔔》、《易想天開看人生》、《儒道天論發微》、《儒傢哲學新論、《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等百餘種。
詳細介紹請參考「象飛音樂工作室」:flyinnmusic.pixnet.net/blog。
第一輯《論語》部分
1.時機的重要
2.自我反省
3.好德與好色
4.交友之道
5.貧而樂道
6.情感真摯
7.立誌學習
8.解除迷惑
9.「天命」是什麼?
10.順從天命
11.從心所欲
12.尊敬父母
13.臉色和悅
14.麵對異端
15.三綱五常
16.禮的意義
17.祭祀鬼神
18.嚮天祈禱
19.一貫之道
20.天道之意
21.人與本心
22.無關天命
23.顔子之樂
24.應該真誠
25.關於鬼神
26.博施濟眾
27.何有於我
28.朝聞夕死
29.德必有鄰
30.孔子之憂
31.束脩之禮
32.主持喪禮
33.重視齋戒
34.德的意義
35.麵對鬼神
36.生死問題
37.善人的特色
38.曾點言誌
39.剋己復禮
40.管仲之仁
41.無為而治
42.先後問題
43.「性相近」的討論
44.三戒與三畏
45.益者三樂
46.三年之喪
47.父子相隱
48.不瞭解孔子
49.後人誤會孔子
50.聖人可學而至嗎?
51.硃注所肯定的孔門弟子
52.硃注所批評的孔門弟子
第二輯《孟子》部分
1.「為長者摺枝」辨
2.「情」字的用法
3.「纔」字的用法
4.「體」字的用法
5.「氣」字的用法
6.「身」字的用法
7.一般的「心」
8.「心」的正確作用
9.推究心的根源
10.「天」字的意義
11.「善」字的用法
12.「性善」的意思
13.心之四端
14.硃熹所理解的孟子人性論
15.惡的來源
16.何謂「盡心知性知天」?
17.「欲」的問題
第三輯《大學》部分
1.《大學》的體係
2.「明明德」的閤理詮釋
3.「親民」的閤理詮釋
4.「止於至善」的閤理詮釋
5.「格物」是什麼?
6.再談「格物」
7.「緻知」是什麼?
8.再談「緻知」
9.「誠意」是怎麼迴事?
10.「正心」是怎麼迴事?
11.修身的要訣
12.齊傢的構想
13.治國與平天下
第四輯《中庸》部分
1.《中庸》為什麼重要?
2.《中庸》的齣發點7
3.「天命」的內容
4.天命之普遍性與個彆性
5.「率性」所蘊含的問題
6.由「道」說「性」
7.「中庸」的意思
8.「鬼神」的角色
9.「人之道」的展現
10.天與人之間
11.誠與明
12.聖人的偉大作為
序
「硃注四書」是指南宋硃熹(1130-1200)的《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依硃熹的編排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本儒傢經典。「章句」是指為《大學》與《中庸》分章斷句,再加上主要是硃氏個人的注解;「集注」是指為《論語》與《孟子》而集閤眾多學者的注解,所引學者以北宋與南宋的為主,又以程頤(1033-1107)最受重視。後世有「程硃學派」之稱亦可由此見之。
這部書在明朝洪武二年(1369)正式定為科舉考試的教本。自此以後六百多年,中國讀書人從啓濛開始,隻要是想學習儒傢的,都必須先誦習本書。於是,硃熹的思想産生無比的影響。先簡單總括為一句話,就是硃注四書的問題在於:錶麵是硃熹在注解四書,其實是硃熹用四書來注解自己的思想。
這個問題必然引發一些後遺癥。明朝學者王陽明(1472-1528)年輕時「遍求考亭〔硃熹〕遺書讀之」,受到「格物窮理」的啓發而每日格竹子,一星期就病倒,知道此路不通。他後來轉而追隨陸象山(1139-1193)的心學係統。到瞭清朝,反對及批判硃注的人更多,但是在學術界幾已形成一種共識,就是:你不可能繞過硃熹而往前走。於是,硃注成為一座大山,讓多少人在山路中迷途不反。
當今之世,研究及發揚硃學的人所在多有,我無意與他們在有關硃熹個人的思想方麵有任何爭辯,我在意的隻是「硃注四書」這一部分的問題。關於此一問題,明清二代已有許多學者提齣異議,指齣硃注哪一句不閤理,哪一句沒根據,哪一句弄錯瞭。也有學者全麵反對硃注,還使用情緒性的字眼來質疑其用心。這方麵的資料隻須參考程樹德《論語集釋》即可略窺梗概。在我自己研習四書的過程中,總覺得還是少瞭一本對硃注作全麵而深入評價的專書,所以陸續寫成一些短文,再集結為本書。
首先,沒有人會否認硃注四書在推廣及發揚儒傢學說方麵的貢獻。如前所述,承認這套書是我們學習儒傢時「無法繞過或視而不見的大山」,即無異於肯定瞭硃氏在我國思想史上的地位。但是,相對於此,儒傢也可能因為硃注而改變瞭原有的麵貌與主張。清朝學者顔元(1635-1704)說:「必破一份程硃,始入一分孔孟。」甚至說:「程硃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隻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我們也應尊重這樣的觀點。
其次,硃注四書在「四書」的排列順序上即有違常理。就算我們接受硃氏所說,以《大學》為曾參所作,並以《中庸》為子思所作,但是怎麼能將它們置於《論語》之前?並且有關前二書的作者問題,從來就沒有得到共識與定論。
然後,硃注自始至終都認定儒傢說的是「人性本善」,這是最核心的問題所在。他為瞭堅持這種觀點,不惜在注解《論語.陽貨》孔子所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時,公然質疑孔子觀念含混,還引述程頤的話說「何相近之有哉!」我讀到這種注解時,就發心要寫眼前這麼一本書,連帶也對硃注作全麵的批評。
我的批評分為四部份,依序是針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硃注。我的心力用在《論語》上的最多,在為文時自然參考瞭曆代學者有啓發性的見解,但都經過我的仔細省思與分辨。我的用意是著重指齣孔孟的基本觀點是「人性嚮善」,因此人須真誠而主動地進行道德修養,連帶也須承擔個人對群體的責任,由此響應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誌嚮。
在探討《孟子》部分,我分析瞭一係列與人性有關的概念,最後也與硃注得齣大不相同的結論。在《大學》部分,我對「格物緻知」的理解既與硃注有彆,也與王陽明的詮釋不同。到瞭《中庸》部分,我等於是在撰寫一份心得報告,因為前麵三書確立瞭儒傢的思想基調,至《中庸》已有總結的意味。最後,希望經由本書的討論,使早已熟悉硃注的讀書人可以繼續慎思明辨,以求領悟四書的義理,並互勉篤行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