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儒家经典,「朱注四书」是指南宋朱熹(1130-1200)的《四书章句集注》。「章句」是指为《大学》与《中庸》分章断句,主要是朱氏个人的注解;「集注」是指为《论语》与《孟子》集合众多学者的注解,所引学者以北宋与南宋为主,又以程颐(1033-1107)最受重视,故后世有「程朱学派」之称。
「朱注四书」从元朝皇庆二年开列为科举考试的教本。此后中国的读书人从启蒙开始,都必须先诵习这本书。从此朱熹的思想产生了无比的影响。《评朱注四书》作者傅佩荣教授认为,朱注四书表面上是朱熹在注解四书,其实,是朱熹用四书来注解自己的思想。
作者简介
傅佩荣
民国三十九年生于台北。辅大哲学系毕业,台大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近年致力于在大陆推广国学,曾在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山东卫视「新杏坛」、东方卫视「世界文明讲坛」担任主讲。2008年获《21世纪经济报导》评选为文化类「年度风云人物」。曾获教育部颁发教学特优奖,并荣获国家文艺奖、中正文化奖。论着丰富,写作涵盖哲学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着有《哲学与人生》、《柏拉图》、《解读五大经典》系列、《原来孔子这样说》系列、《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系列、《不可思议的易经占卜》、《易想天开看人生》、《儒道天论发微》、《儒家哲学新论、《一本就通:西方哲学史》等百余种。
详细介绍请参考「象飞音乐工作室」:flyinnmusic.pixnet.net/blog。
第一辑《论语》部分
1.时机的重要
2.自我反省
3.好德与好色
4.交友之道
5.贫而乐道
6.情感真挚
7.立志学习
8.解除迷惑
9.「天命」是什么?
10.顺从天命
11.从心所欲
12.尊敬父母
13.脸色和悦
14.面对异端
15.三纲五常
16.礼的意义
17.祭祀鬼神
18.向天祈祷
19.一贯之道
20.天道之意
21.人与本心
22.无关天命
23.颜子之乐
24.应该真诚
25.关于鬼神
26.博施济众
27.何有于我
28.朝闻夕死
29.德必有邻
30.孔子之忧
31.束脩之礼
32.主持丧礼
33.重视斋戒
34.德的意义
35.面对鬼神
36.生死问题
37.善人的特色
38.曾点言志
39.克己复礼
40.管仲之仁
41.无为而治
42.先后问题
43.「性相近」的讨论
44.三戒与三畏
45.益者三乐
46.三年之丧
47.父子相隐
48.不了解孔子
49.后人误会孔子
50.圣人可学而至吗?
51.朱注所肯定的孔门弟子
52.朱注所批评的孔门弟子
第二辑《孟子》部分
1.「为长者折枝」辨
2.「情」字的用法
3.「才」字的用法
4.「体」字的用法
5.「气」字的用法
6.「身」字的用法
7.一般的「心」
8.「心」的正确作用
9.推究心的根源
10.「天」字的意义
11.「善」字的用法
12.「性善」的意思
13.心之四端
14.朱熹所理解的孟子人性论
15.恶的来源
16.何谓「尽心知性知天」?
17.「欲」的问题
第三辑《大学》部分
1.《大学》的体系
2.「明明德」的合理诠释
3.「亲民」的合理诠释
4.「止于至善」的合理诠释
5.「格物」是什么?
6.再谈「格物」
7.「致知」是什么?
8.再谈「致知」
9.「诚意」是怎么回事?
10.「正心」是怎么回事?
11.修身的要诀
12.齐家的构想
13.治国与平天下
第四辑《中庸》部分
1.《中庸》为什么重要?
2.《中庸》的出发点7
3.「天命」的内容
4.天命之普遍性与个别性
5.「率性」所蕴含的问题
6.由「道」说「性」
7.「中庸」的意思
8.「鬼神」的角色
9.「人之道」的展现
10.天与人之间
11.诚与明
12.圣人的伟大作为
序
「朱注四书」是指南宋朱熹(1130-1200)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依朱熹的编排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儒家经典。「章句」是指为《大学》与《中庸》分章断句,再加上主要是朱氏个人的注解;「集注」是指为《论语》与《孟子》而集合众多学者的注解,所引学者以北宋与南宋的为主,又以程颐(1033-1107)最受重视。后世有「程朱学派」之称亦可由此见之。
这部书在明朝洪武二年(1369)正式定为科举考试的教本。自此以后六百多年,中国读书人从启蒙开始,只要是想学习儒家的,都必须先诵习本书。于是,朱熹的思想产生无比的影响。先简单总括为一句话,就是朱注四书的问题在于:表面是朱熹在注解四书,其实是朱熹用四书来注解自己的思想。
这个问题必然引发一些后遗症。明朝学者王阳明(1472-1528)年轻时「遍求考亭〔朱熹〕遗书读之」,受到「格物穷理」的启发而每日格竹子,一星期就病倒,知道此路不通。他后来转而追随陆象山(1139-1193)的心学系统。到了清朝,反对及批判朱注的人更多,但是在学术界几已形成一种共识,就是:你不可能绕过朱熹而往前走。于是,朱注成为一座大山,让多少人在山路中迷途不反。
当今之世,研究及发扬朱学的人所在多有,我无意与他们在有关朱熹个人的思想方面有任何争辩,我在意的只是「朱注四书」这一部分的问题。关于此一问题,明清二代已有许多学者提出异议,指出朱注哪一句不合理,哪一句没根据,哪一句弄错了。也有学者全面反对朱注,还使用情绪性的字眼来质疑其用心。这方面的资料只须参考程树德《论语集释》即可略窥梗概。在我自己研习四书的过程中,总觉得还是少了一本对朱注作全面而深入评价的专书,所以陆续写成一些短文,再集结为本书。
首先,没有人会否认朱注四书在推广及发扬儒家学说方面的贡献。如前所述,承认这套书是我们学习儒家时「无法绕过或视而不见的大山」,即无异于肯定了朱氏在我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但是,相对于此,儒家也可能因为朱注而改变了原有的面貌与主张。清朝学者颜元(1635-1704)说:「必破一份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甚至说:「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着。」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我们也应尊重这样的观点。
其次,朱注四书在「四书」的排列顺序上即有违常理。就算我们接受朱氏所说,以《大学》为曾参所作,并以《中庸》为子思所作,但是怎么能将它们置于《论语》之前?并且有关前二书的作者问题,从来就没有得到共识与定论。
然后,朱注自始至终都认定儒家说的是「人性本善」,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所在。他为了坚持这种观点,不惜在注解《论语.阳货》孔子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时,公然质疑孔子观念含混,还引述程颐的话说「何相近之有哉!」我读到这种注解时,就发心要写眼前这么一本书,连带也对朱注作全面的批评。
我的批评分为四部份,依序是针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朱注。我的心力用在《论语》上的最多,在为文时自然参考了历代学者有启发性的见解,但都经过我的仔细省思与分辨。我的用意是着重指出孔孟的基本观点是「人性向善」,因此人须真诚而主动地进行道德修养,连带也须承担个人对群体的责任,由此响应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在探讨《孟子》部分,我分析了一系列与人性有关的概念,最后也与朱注得出大不相同的结论。在《大学》部分,我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既与朱注有别,也与王阳明的诠释不同。到了《中庸》部分,我等于是在撰写一份心得报告,因为前面三书确立了儒家的思想基调,至《中庸》已有总结的意味。最后,希望经由本书的讨论,使早已熟悉朱注的读书人可以继续慎思明辨,以求领悟四书的义理,并互勉笃行之。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这类夹在传统与现代缝隙里的读者量身定做。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但那些晦涩的古文和高深莫测的哲理,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读《论语》,总觉得眼前隔着一层纱,虽然知道字面意思,却难以领会其精髓。而朱熹的注疏,更是将这层纱加厚了几分,让人不知所云。傅佩荣教授的解读,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文本,又像一位温厚的引路人,循循善诱地将我们带入先贤的思想殿堂。我尤其欣赏他不仅仅是翻译字词,更注重挖掘每句话背后的语境、时代背景以及孔子等先哲的心路历程。读他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仿佛亲耳听到夫子在讲授“学而时习之”的真谛,亦或是子路在请教“君子”的标准。他用现代人的语言,化繁为简,却又不失原著的神韵,让那些原本高不可攀的道理,变得鲜活而亲切,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传统文化的新窗口,让我不再对古籍感到畏惧,而是充满了探索的兴趣和信心。
评分作为一名对哲学思辨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触及事物本质、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市面上关于《四书》解读的书籍不在少数,但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学术化,缺乏对读者心灵的真正触动。傅佩荣教授的这部作品,却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并非仅仅是在复述朱熹的观点,而是在朱熹的解读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儒家思想的深刻体悟和时代性的反思。他善于抓住《四书》中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大智慧的语句,进行层层剥茧,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视角。例如,在谈到“仁”的时候,他不仅仅将其解释为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上升到一种生命境界的体认,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生命状态。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立体、更丰满的认识,不再将其仅仅视为一套过时的道德说教,而是理解为一套关于如何安顿生命、安顿社会的智慧体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睿智的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受益匪浅。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好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更应该能够滋养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而《予岂好辩哉:傅佩荣评朱注四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常常被书中那些精辟的论述所打动,那些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伦理的思考,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如此深刻,而如今读来,依然发人深省。傅佩荣教授在评述朱熹的注疏时,并没有简单地全盘接受或否定,而是充满了批判性的思考。他能够指出朱熹解释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更符合现代认知和时代精神的解读。这种开放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让我对作者本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读这本书,我不仅学习了《四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我学习到了一种如何进行独立思考、如何辨析不同观点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拥有这种辨别真伪、洞察本质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的不足,也让我看到了通往更高智慧的路径。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已经离开校园多年的职场人士来说,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哲学类书籍,实属不易。然而,《予岂好辩哉:傅佩荣评朱注四书》却成功地吸引了我,并且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这本书并没有流露出“说教”的意味,而是像一位朋友在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傅佩荣教授在解读《四书》时,总是能够将其与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和困境联系起来,让我看到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当谈及“君子”的修养时,他并非只是罗列条条框框,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君子在面对诱惑、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原则和智慧。这种联系实际的解读,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道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付诸实践的行动指南。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的迷茫,让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说实话,我对《四书》的接触,曾经有过一段不太愉快的经历。中学时期的死记硬背,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文本充满了距离感和压迫感。直到遇到这本书,我才发现,《四书》原来可以如此鲜活,如此富有生命力。傅佩荣教授的文笔,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魅力。他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并吸收。我尤其喜欢他在分析具体句子时,所引用的历史典故和生活实例,这使得抽象的哲理变得具体可感,不再是飘渺的空谈。他似乎能够洞察到我这个普通读者在阅读《四书》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并提前为我解答。这种贴近读者需求的解读方式,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和受用。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四书》有了全新的认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