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岂好辩哉:傅佩荣评朱注四书

予岂好辩哉:傅佩荣评朱注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傅佩荣
  • 朱熹
  • 四书
  • 程朱理学
  • 学术
  • 文化
  • 哲学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儒家经典,「朱注四书」是指南宋朱熹(1130-1200)的《四书章句集注》。「章句」是指为《大学》与《中庸》分章断句,主要是朱氏个人的注解;「集注」是指为《论语》与《孟子》集合众多学者的注解,所引学者以北宋与南宋为主,又以程颐(1033-1107)最受重视,故后世有「程朱学派」之称。

  「朱注四书」从元朝皇庆二年开列为科举考试的教本。此后中国的读书人从启蒙开始,都必须先诵习这本书。从此朱熹的思想产生了无比的影响。《评朱注四书》作者傅佩荣教授认为,朱注四书表面上是朱熹在注解四书,其实,是朱熹用四书来注解自己的思想。

作者简介

傅佩荣

  民国三十九年生于台北。辅大哲学系毕业,台大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近年致力于在大陆推广国学,曾在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山东卫视「新杏坛」、东方卫视「世界文明讲坛」担任主讲。2008年获《21世纪经济报导》评选为文化类「年度风云人物」。曾获教育部颁发教学特优奖,并荣获国家文艺奖、中正文化奖。论着丰富,写作涵盖哲学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着有《哲学与人生》、《柏拉图》、《解读五大经典》系列、《原来孔子这样说》系列、《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系列、《不可思议的易经占卜》、《易想天开看人生》、《儒道天论发微》、《儒家哲学新论、《一本就通:西方哲学史》等百余种。

  详细介绍请参考「象飞音乐工作室」:flyinnmusic.pixnet.net/blog。

《思辨的阶梯:从逻辑起点到论证的艺术》 内容简介: 《思辨的阶梯:从逻辑起点到论证的艺术》是一部系统性探讨逻辑学基础、批判性思维构建与有效论证实践的专著。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抽象的逻辑规则,抵达清晰、严谨的思维殿堂,从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辨析真伪,洞察事理,并以无可辩驳的结构进行有效表达。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思辨训练体系。 第一部分:逻辑的基石——概念、判断与推理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构成一切理性思考的最小单元。我们首先从概念的界定入手,深入探讨了何谓清晰的定义,如何避免歧义与循环论证。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准确把握任何命题的前提。随后,我们将视角转向判断,即对概念之间关系所做出的陈述。本书详尽分析了判断的种类,特别是直言命题的四种基本形式(全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并引入了逻辑方阵(方阵对当关系),揭示了这些判断之间内在的矛盾、反对、反对关系以及可转换性,为后续的推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心内容聚焦于推理的结构。我们摒弃了晦涩难懂的符号化表达,转而采用大量贴近日常生活的实例,解析演绎推理的确定性。重点讲解了三段论的有效性规则,包括大项、中项的周延性要求,以及如何识别和纠正常见的格位谬误。此外,还引入了链式推理、假言推理(如肯定前件、否定后件的有效形式,以及否定前件、肯定后件的逻辑谬误),帮助读者辨识结构上的陷阱。 第二部分:通往新知的桥梁——归纳与类比的科学 如果说演绎推理是保障确定性的工具,那么归纳推理则是扩展知识边界的引擎。本部分着重探讨归纳推理的本质、局限性及其科学的运用方法。 我们首先区分了简单枚举归纳与科学归纳。简单枚举往往导向武断的跳跃,而科学归纳则需要依赖系统的观察、实验和排除他因。本书详细阐述了穆勒的五种方法(符合法、差异法、消用法、共变法、复合一致与差异法),这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结构化探究因果关系的有效工具。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深入剖析,读者将学会如何在复杂现象中,有条理地、系统性地寻找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类比推理被视为归纳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探讨了类比的强度判断标准,例如相似点、差异点、相关性强度以及论证结论的覆盖范围。正确的类比可以启发思路,但错误的类比则会误导判断。本书强调,任何类比都存在一个“断裂点”,识别这个断裂点,是评估类比说服力的关键。 第三部分:批判性思维的实践——谬误识别与论证构建 逻辑训练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对信息进行审慎评估,并构建出站得住脚的论证。本部分是全书的实践核心。 我们将逻辑谬误分为两大类:形式谬误(结构错误)和非形式谬误(内容或语境错误)。对于形式谬误,我们参照第二部分的知识,进行快速检测。对于非形式谬误,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实战演练: 1. 诉诸情感与权威的谬误: 识别“诉诸怜悯”、“诉诸人身”(Ad Hominem)、“诉诸大众”等常见的转移焦点策略。 2. 预设与前提的谬误: 深入剖析“循环论证”(Petitio Principii)、“窃取论题”以及“虚假两难”(False Dichotomy)。 3. 歧义与模糊的谬误: 分析“偷换概念”(Equivocation)、“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等如何利用语言的不精确性来操控论点。 4. 论据不足的谬误: 考察“轻率概括”(Hasty Generalization)和“稻草人谬误”(Straw Man)在辩论中的常见手法。 在论证构建方面,本书提出了“金字塔式论证结构”模型,强调论点(Claim)、论据(Evidence)、保证(Warrant)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读者将学习如何根据听众和情境,选择最恰当的论证路径,并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驳(Rebuttal),即预见并有力地回应反对意见,从而使自己的论证更加坚固。 第四部分:思辨的拓展——复杂论证与日常应用 最后一部分将理论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探讨在现实世界中,思辨如何落地生根。 我们探讨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区别与联系。价值判断往往涉及伦理、审美或规范,它们难以通过纯粹的经验事实来证明,因此,有效的价值论证需要清晰的伦理前提或公认的社会共识作为支撑。 本书还涵盖了概率思维在决策中的应用,以及如何理解和评估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在信息时代,面对海量数据和各种“专家意见”,具备概率视角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过度自信或过度悲观。 《思辨的阶梯》不仅仅是一本逻辑教科书,它更是一套思维训练手册。通过大量的思考练习和案例分析,读者将培养出一种内在的审视机制,使清晰、准确、有力的思考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让读者不仅能“知道”逻辑是什么,更能“做到”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辑《论语》部分
1.时机的重要
2.自我反省
3.好德与好色
4.交友之道
5.贫而乐道
6.情感真挚
7.立志学习
8.解除迷惑
9.「天命」是什么?
10.顺从天命
11.从心所欲
12.尊敬父母
13.脸色和悦
14.面对异端
15.三纲五常
16.礼的意义
17.祭祀鬼神
18.向天祈祷
19.一贯之道
20.天道之意
21.人与本心
22.无关天命
23.颜子之乐
24.应该真诚
25.关于鬼神
26.博施济众
27.何有于我
28.朝闻夕死
29.德必有邻
30.孔子之忧
31.束脩之礼
32.主持丧礼
33.重视斋戒
34.德的意义
35.面对鬼神
36.生死问题
37.善人的特色
38.曾点言志
39.克己复礼
40.管仲之仁
41.无为而治
42.先后问题
43.「性相近」的讨论
44.三戒与三畏
45.益者三乐
46.三年之丧
47.父子相隐
48.不了解孔子
49.后人误会孔子
50.圣人可学而至吗?
51.朱注所肯定的孔门弟子
52.朱注所批评的孔门弟子

第二辑《孟子》部分
1.「为长者折枝」辨
2.「情」字的用法
3.「才」字的用法
4.「体」字的用法
5.「气」字的用法
6.「身」字的用法
7.一般的「心」
8.「心」的正确作用
9.推究心的根源
10.「天」字的意义
11.「善」字的用法
12.「性善」的意思
13.心之四端
14.朱熹所理解的孟子人性论
15.恶的来源
16.何谓「尽心知性知天」?
17.「欲」的问题

第三辑《大学》部分
1.《大学》的体系
2.「明明德」的合理诠释
3.「亲民」的合理诠释
4.「止于至善」的合理诠释
5.「格物」是什么?
6.再谈「格物」
7.「致知」是什么?
8.再谈「致知」
9.「诚意」是怎么回事?
10.「正心」是怎么回事?
11.修身的要诀
12.齐家的构想
13.治国与平天下

第四辑《中庸》部分
1.《中庸》为什么重要?
2.《中庸》的出发点7
3.「天命」的内容
4.天命之普遍性与个别性
5.「率性」所蕴含的问题
6.由「道」说「性」
7.「中庸」的意思
8.「鬼神」的角色
9.「人之道」的展现
10.天与人之间
11.诚与明
12.圣人的伟大作为

图书序言

  「朱注四书」是指南宋朱熹(1130-1200)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依朱熹的编排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儒家经典。「章句」是指为《大学》与《中庸》分章断句,再加上主要是朱氏个人的注解;「集注」是指为《论语》与《孟子》而集合众多学者的注解,所引学者以北宋与南宋的为主,又以程颐(1033-1107)最受重视。后世有「程朱学派」之称亦可由此见之。

  这部书在明朝洪武二年(1369)正式定为科举考试的教本。自此以后六百多年,中国读书人从启蒙开始,只要是想学习儒家的,都必须先诵习本书。于是,朱熹的思想产生无比的影响。先简单总括为一句话,就是朱注四书的问题在于:表面是朱熹在注解四书,其实是朱熹用四书来注解自己的思想。

  这个问题必然引发一些后遗症。明朝学者王阳明(1472-1528)年轻时「遍求考亭〔朱熹〕遗书读之」,受到「格物穷理」的启发而每日格竹子,一星期就病倒,知道此路不通。他后来转而追随陆象山(1139-1193)的心学系统。到了清朝,反对及批判朱注的人更多,但是在学术界几已形成一种共识,就是:你不可能绕过朱熹而往前走。于是,朱注成为一座大山,让多少人在山路中迷途不反。

  当今之世,研究及发扬朱学的人所在多有,我无意与他们在有关朱熹个人的思想方面有任何争辩,我在意的只是「朱注四书」这一部分的问题。关于此一问题,明清二代已有许多学者提出异议,指出朱注哪一句不合理,哪一句没根据,哪一句弄错了。也有学者全面反对朱注,还使用情绪性的字眼来质疑其用心。这方面的资料只须参考程树德《论语集释》即可略窥梗概。在我自己研习四书的过程中,总觉得还是少了一本对朱注作全面而深入评价的专书,所以陆续写成一些短文,再集结为本书。

  首先,没有人会否认朱注四书在推广及发扬儒家学说方面的贡献。如前所述,承认这套书是我们学习儒家时「无法绕过或视而不见的大山」,即无异于肯定了朱氏在我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但是,相对于此,儒家也可能因为朱注而改变了原有的面貌与主张。清朝学者颜元(1635-1704)说:「必破一份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甚至说:「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着。」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我们也应尊重这样的观点。

  其次,朱注四书在「四书」的排列顺序上即有违常理。就算我们接受朱氏所说,以《大学》为曾参所作,并以《中庸》为子思所作,但是怎么能将它们置于《论语》之前?并且有关前二书的作者问题,从来就没有得到共识与定论。

  然后,朱注自始至终都认定儒家说的是「人性本善」,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所在。他为了坚持这种观点,不惜在注解《论语.阳货》孔子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时,公然质疑孔子观念含混,还引述程颐的话说「何相近之有哉!」我读到这种注解时,就发心要写眼前这么一本书,连带也对朱注作全面的批评。

  我的批评分为四部份,依序是针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朱注。我的心力用在《论语》上的最多,在为文时自然参考了历代学者有启发性的见解,但都经过我的仔细省思与分辨。我的用意是着重指出孔孟的基本观点是「人性向善」,因此人须真诚而主动地进行道德修养,连带也须承担个人对群体的责任,由此响应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在探讨《孟子》部分,我分析了一系列与人性有关的概念,最后也与朱注得出大不相同的结论。在《大学》部分,我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既与朱注有别,也与王阳明的诠释不同。到了《中庸》部分,我等于是在撰写一份心得报告,因为前面三书确立了儒家的思想基调,至《中庸》已有总结的意味。最后,希望经由本书的讨论,使早已熟悉朱注的读书人可以继续慎思明辨,以求领悟四书的义理,并互勉笃行之。

图书试读

自我反省

曾参小于孔子四十六岁,并且在同学中是资质较为鲁钝的,「参也鲁」(11.18)。但是《论语》中,除了以「子」尊称孔子为夫子(老师)以外,另有二人也一直称「子」的,就是「有子」(有若)与曾子(曾参)。因此,学者认为实际参与编辑《论语》一书的,应该是有若与曾参的学生。在学生笔下,不论自己的老师辈份如何,都一律称「子」以示尊敬。

因此,翻开〈学而〉篇,第一章是孔子的话,紧接着第二章就是有子的话,然后第四章就是曾子的话。稍后,在这第一篇里,曾子又出现一次,有子又出现两次。

他们二人在学生中比较杰出吗?翻到〈先进〉所列的「四科十哲」,并未见二人之名。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并不复杂,但是朱注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他说:「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他认为「三」是指以下三件事。问题在于:曾子不是以孝顺知名吗?他难道每日自省的没有包括是否孝顺吗?

事实上,「三」为多数之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样理解才无语病,才不会让人误以为曾子每日「只反省」这三件事。

其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两点都十分清楚。主词是曾子自己:「我」在为人谋,「我」在与朋友交。但是,「传不习乎?」什么意思?

朱注说:「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依他所说,曾子此语的主词转变为「老师」传授给我的。于是,简单的三句话,连主词都无法统一,实在不太合理。

曾子所说的应是:「我传授给学生的,自己有没有先实践呢?」这三句话都是以「我」为主词,分别涉及三种对象:「为人谋」是针对长官或老板,「与朋友交」是针对朋友,「传」是针对学生。

如前所述,曾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因此孔子在世时,曾子是年轻而用功的学生。

我们找不到曾子在孔子在世之前就去从政做官的资料。反之,孔子过世后,曾子既从政做官(可以为人谋),又开班授徒(可以传),至于交朋友则更是不在话下。

因此,这整句话应该是曾子当老师时所说的,而由他的学生所记录下来的。类似的情况在〈泰伯〉篇还有好几段。《论语》中,曾子与孔子直接交谈的纪录只有一处,就是他宣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但是他这里所说的是否正确,我们将来再作仔细分析。

那么,我们如何学习曾子的自我反省呢?反省自己是否「不忠」、「不信」,这自然没有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老板也都有朋友。但是反省自己是否「不习」,又该怎么做呢?人人都曾是学生,但未必都是老师。因此,我们要把「传」字扩大来讲。

凡是长辈、长官或老板,在教导晚辈、属下或员工时,都需自省「我教导他们的,我自己是否先实践了呢?」至于父母教导子女时所说的一切,更是如此。因此,曾子之语依然有其普遍适用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这类夹在传统与现代缝隙里的读者量身定做。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但那些晦涩的古文和高深莫测的哲理,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读《论语》,总觉得眼前隔着一层纱,虽然知道字面意思,却难以领会其精髓。而朱熹的注疏,更是将这层纱加厚了几分,让人不知所云。傅佩荣教授的解读,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文本,又像一位温厚的引路人,循循善诱地将我们带入先贤的思想殿堂。我尤其欣赏他不仅仅是翻译字词,更注重挖掘每句话背后的语境、时代背景以及孔子等先哲的心路历程。读他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仿佛亲耳听到夫子在讲授“学而时习之”的真谛,亦或是子路在请教“君子”的标准。他用现代人的语言,化繁为简,却又不失原著的神韵,让那些原本高不可攀的道理,变得鲜活而亲切,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传统文化的新窗口,让我不再对古籍感到畏惧,而是充满了探索的兴趣和信心。

评分

作为一名对哲学思辨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触及事物本质、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市面上关于《四书》解读的书籍不在少数,但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学术化,缺乏对读者心灵的真正触动。傅佩荣教授的这部作品,却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并非仅仅是在复述朱熹的观点,而是在朱熹的解读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儒家思想的深刻体悟和时代性的反思。他善于抓住《四书》中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大智慧的语句,进行层层剥茧,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视角。例如,在谈到“仁”的时候,他不仅仅将其解释为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上升到一种生命境界的体认,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生命状态。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立体、更丰满的认识,不再将其仅仅视为一套过时的道德说教,而是理解为一套关于如何安顿生命、安顿社会的智慧体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睿智的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好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更应该能够滋养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而《予岂好辩哉:傅佩荣评朱注四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常常被书中那些精辟的论述所打动,那些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伦理的思考,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如此深刻,而如今读来,依然发人深省。傅佩荣教授在评述朱熹的注疏时,并没有简单地全盘接受或否定,而是充满了批判性的思考。他能够指出朱熹解释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更符合现代认知和时代精神的解读。这种开放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让我对作者本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读这本书,我不仅学习了《四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我学习到了一种如何进行独立思考、如何辨析不同观点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拥有这种辨别真伪、洞察本质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的不足,也让我看到了通往更高智慧的路径。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已经离开校园多年的职场人士来说,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哲学类书籍,实属不易。然而,《予岂好辩哉:傅佩荣评朱注四书》却成功地吸引了我,并且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这本书并没有流露出“说教”的意味,而是像一位朋友在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傅佩荣教授在解读《四书》时,总是能够将其与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和困境联系起来,让我看到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当谈及“君子”的修养时,他并非只是罗列条条框框,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君子在面对诱惑、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原则和智慧。这种联系实际的解读,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道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付诸实践的行动指南。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的迷茫,让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

说实话,我对《四书》的接触,曾经有过一段不太愉快的经历。中学时期的死记硬背,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文本充满了距离感和压迫感。直到遇到这本书,我才发现,《四书》原来可以如此鲜活,如此富有生命力。傅佩荣教授的文笔,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魅力。他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并吸收。我尤其喜欢他在分析具体句子时,所引用的历史典故和生活实例,这使得抽象的哲理变得具体可感,不再是飘渺的空谈。他似乎能够洞察到我这个普通读者在阅读《四书》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并提前为我解答。这种贴近读者需求的解读方式,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和受用。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四书》有了全新的认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