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昏的余光渐渐消逝,白日看不见的星星,便佈满了夜空——朗费罗
什么样子叫作老?几岁的人算是老人?我们都害怕变老,拒绝承认自己老了。老年,却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程;而唯有幸运的人,才能在遍览生命风景,尝尽人生滋味之后,进入老年。
孔子说自己到了七十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老年的岁月应是一段自主的岁月,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段光阴。那么,我们该如何预备,才能如此走过老年的岁月呢?
本书作者是一位已走过「行不逾矩」的「新老年人」,他饱经人生的风雨、寻觅、高低、圆缺……,以自身的经历,从经济、身体、心灵、思想等方面,提供我们智慧的教导。
老年是青年的延续,自青年时代就开始了,我们都当及早准备。
作者简介
黄小石 博士
1940年出生于重庆,战后随父母定居台湾,中学毕业保送上台湾大学物理系。大学时期深入思考信仰问题,1962年台湾大学物理系毕业,1964年受洗成为基督徒。1969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9-1973年,任教于若歌大学物理系(Rutgers University)。
1973-1976年,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
1976-1998年,担任美国艾克桑石油公司(Exxon) 研究部门物理企划主管,并从事研究工作。
1990年,获德国普朗克研究奖(Max Planck Research Prize),并获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Fellow头衔)。
1998-200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资深研员。
2009-2012年,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访问学者。
黄小石除了在物理学界的成就外,同时以长老身分在美国纽泽西州的若歌教会(Rutgers Community Christian Church)事奉,为若歌教会创始人之一。曾任华福科技佈道事工主任、众圣徒协会董事、基督使者协会董事会主席等职。多年来经常应邀到世界各地讲演,反应热烈。
黄小石勤于笔耕,相关论着见于各刊物。中文着作有《真理的追寻》、《苦难的寻思》、《爱的真相》、《善恶的省思》、《生命的追寻》、《信的真谛》、《天河拾贝》、《实存的真象》、《盼望》等书(皆由宇宙光出版)。
林序 灵魂起皱或皮肤起皱/林治平
黄序 智慧的教导/黄子嘉
自序 恩典的岁月
前言
老为何物
如果再年轻一次
问世间老为何物
嫦娥应悔偷灵药
不死的生物
人生几何
往事如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472201
智慧的心
生命、宇宙、万物的终极问题
IKEA 宜家效应的反思
遗憾与茶
一念之间
总裁与小工
弄假成真
就只是这样子吗?
喜乐人生
耶稣所行的第一个神蹟
上帝与钱财
得与失
喜乐祕诀
恩典的岁月
人生七十岁开始
忆否?忆否?
钓鱼
老伴
经验之旅
智慧与经验
先利其器
折肱者言
床与书桌
全人智慧
未雨绸缪
1 盎司的预防
动者恆动
搬家与「瘦身」
拿铁效应
摇篮里的猫
人生最后的旅程
山上的老人
老人与狗
生命的嘱咐
死亡,你不用骄傲
一生牧养我的神
上帝是信实的
若歌教会献堂有感
展望与祝福
致 谢
跋 长者的风范/麦小莹
林序
灵魂起皱或皮肤起皱/林治平
“Years may wrinkle your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your soul.”(岁月可能会让你的皮肤起皱纹,但是失去热情一定会让你的灵魂起皱纹。)
二十多年前不知从哪里看到这句英文格言,短短少少的几个字,一下子便深深地刊刻在我心中,陪伴我一路从 50 多岁走进如今 75 岁。岁月悠悠,所谓「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至今日,才能稍稍体会少年时期依样画葫芦常常写的这八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中国人形容人生,常常是「生、老、病、死」四个字,简单明确,切中利害。这四个字除了「生」之外,其他三个字「老、病、死」都不是一般人所喜欢接受的。而「生」之后紧接着追踪而至的「老」,来得之快,经常在人猝不及防之际,便与它的老搭挡「病」和「死」联袂前来,频频叩门,在大家还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时,「老、病、死」就已经完成它的使命旅程,陪着大家走完了一生的道路。
另外,在摩西的祈祷诗中,对于人的一生也有如下动人的诗句:
你叫他们如水沖去;他们如睡一觉。
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
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干。
……
我们度尽的岁月好像一声叹息,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
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
我们便如飞而去。
如果人的生命只是「老、病、死」,只是「如水沖去」、「劳苦愁烦」、「转眼成空」、「如飞而去」,难怪人天生便会怕老畏病忌死。在老年化社会快速临到的今天,老年学忽焉兴起,成为当代显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过去十年,黄小石兄应宇宙光「韩伟纪念讲座」之邀,每年专程自美国东岸飞返台湾,巡回台湾各教会及不同大学,举办有关科学、人生及信仰的专题讲座。为了配合讲座,小石兄并每年推出新书一本,以飨听众读者。小石兄家学渊源,聪颖慧黠,眼光独具;于古今中西文史哲思,均有浸淫涉猎;大学时期,适逢太空科技飞跃发展,小石兄怀抱无比好奇,投入物理学的研究领域,于上个世纪 60 年代,获康乃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其后五十余年,先后任教若歌大学、匹兹堡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并长期担任艾克桑石油公司研究员,1996 年获德国普朗克物理学奖,系一位闻名国际的物理学家。也许正因为他有这样的成长背景,很自然地使他对生命、对人生充满了好奇,自幼便展开了他的生命探索之旅,累积经验,化为他自己的生命内涵,活出璀璨丰盛的人生。如今他再把这些陈年累积的生命精华,用他多年物理学家的科学训练,再加上深厚人文素养的滋润,旁征博引,精彩讲述,写出了本书。笔者有幸,再次获邀,为这本新书写序,因得先读为快,诚为忙碌平凡人生旅程中一大乐事,何其幸也。
啰嗦了半天,其目的不过是劝你快快的打开这本书吧,很快的你就会发现这本书的超级吸引力:
1.这是一位人生阅历丰富的长者,精挑细选写下的生命经验,书中所记情节,清晰明白,足资参考应用,是所有人奔走人生旅程的 GPS,指引迷途,直达终点。
2.作者笔触,轻松愉快,引述历代名人或身边亲历大小故事,真切感人,易于领会,捧读之余,长存心忆,时有「余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绝非一般励志书刊,励而不能行,仅留无限遗憾叹息。小石兄的这本书则会让你不知不觉间心领神会,落实实践在日常生活中。
3.这本书是一本另类的笔记传记:胡适之曾劝人好好写传记,宇宙光也曾一再说服有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写下并出版他们的传记。小石兄这本书当然不是传统传记书的写法,但是小石兄这本书却具有读一本好的传记所必须具有的「人趣」(human interest),却省去了连篇累牍编年式的繁琐记录。我很高兴小石兄这本书以他生命中一些充满「人趣」的故事,轻描细写就完成了这本充满「人趣」的书。他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使命,原因很简单,因为小石兄本人就是一个充满「人趣」,享有丰盛生命的基督徒。在他的生命中,除了他的科学家背景与人文素养外,他也同时在教会中担任牧养长老的工作,在他的心灵中,每一个人的灵魂价值、永恆意义,更是他首要关怀的对象,于是在他的行文走笔之中,充满「人趣」的可读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打开这本书,好好的读吧!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
「老?什么是老?老?谁怕谁?如果岁月都不一定会使皮肤起皱纹,只要热情尚在、爱心不减,我们的灵魂是永远也不会起皱纹的。」
73 岁的小石兄就是一位灵魂不起皱纹的人,写下这本毫无皱纹的书,让读这本书的人,灵魂不起皱纹。
(本文作者为中原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黄序
智慧的教导/黄子嘉
这是一本论到与老年人有关的写作。作者本身是一位已过「行不逾矩」的「新老年人」,饱经人生的寻寻觅觅、高高低低、风风雨雨、圆圆缺缺⋯⋯,根据自己一生的经历,提供年轻客旅们智慧的教导。
由他年少在台湾中、大学求学期间之点点细微趣事讲起,到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院,完成物理学博士之努力过程,让青年学子们深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之基本道理。接着进入中壮年期之成家、立业、育子、发展等的经营奋斗,从任教新泽西州的若歌大学 (Rutgers University) 转到匹兹堡大学(Pittsburgh University),后又回到新泽西州的艾克桑 (Exxon) 石油公司实验室担任部门主管,直到 59 岁提早退休,投入他后半生所关爱的若歌教会 (Rutgers Community Christian Church) 担任全职长老之服事,并兼任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的资深研究员,指导一些博士生的论文。其踏实的一步一脚印,都是就业青年之学习楷模与参考。
本书不同于一般励志作品的地方是:作者穿插在各篇短文中分享他信仰真神、跟随基督的灵性经历。由在美国就读研究所开始,他就因探索真理而归信了救主耶稣基督,甚至在不完全明白之情境下,愿意献身事奉主;神也看重如此单纯的心愿,而使用他及其他同工们开始了康乃尔大学的学生查经班事工。数十年来,许多学子在其中蒙恩信主并成长,更想不到的是,他自己的一个儿子竟也在该查经班中得着灵性的复兴与造就。后来,神继续使用他及另外一些同工开始了若歌大学的学生查经班,并且渐渐扩展,而于 1979 年成立了若歌教会,在恩主的赐福以及同工们之配搭下,教会不断扩充增长,现有大人小孩 2,000 多人,24 英亩土地,8、9 栋大小建筑物,这些成果固然是众人之集体贡献,但身为教会创始人之一的作者并兼长老,必然投注了许多的心血和努力。
本书汇集了诸多短篇小品,是作者论到自己之人生体验、经历、随想、杂感、趣事、论点及信仰之规劝,可帮助读者吸取人生之智慧并预备自己能优雅地进入老年期,明白作「老人家」应有之意义与目的,展现「老人家」高超之风范与洒脱,内心充满平安与喜乐,没有遗憾、怨叹,多是感恩、颂赞,以致老年生涯绝非消沉、颓丧,乃是和乐、安祥。谨此为序,并特推荐。
(本文作者为美国新泽西州若歌教会荣誉牧师)
自序
恩典的岁月
老年与青年一般,各有各的机会
只不过是披着一件不同的衣服就是了
当黄昏的余光渐渐消逝
白日看不见的星星,便佈满了夜空——朗费罗 (Longfellow, 1807-1882)
人从小就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看看小孩子就知道了:我要做这事(玩玩具),不要做那事(睡觉觉);我要这么做,不要那么做;我要同她(妈妈)一起做,不要同他(爸爸)一起做;我要那时候做(等下睡觉),不要这时候做(现在睡觉),这是人都希望有的「四大自主性」:1.当做什么事?2.怎么做?3.与谁一起做?4.什么时候做?慢慢长大了,能自主的事也并没有增加,反而愈来愈少了。到了可以退休了,你终于可以做你想做的事,照你的方法,按你要的时间,与你选择的同伴。这可以是何等写意的时光。
问题是:你有足够的储蓄可以退休吗?你有真正想做的事吗?你还有力气去做吗?你有想要多花些时间一起相处的人吗?老年的岁月可以是一段自主的岁月,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段光阴,如果我们知道什么是有真正的价值,同时我们也及早有所预备。当天色渐渐暗淡,才发觉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夜空中的星星,竟是这么地可爱。
至终真正能带给我们深刻满足的,不是什么东西,而是人;不是囤积多少宝贵的钱财,而是拥有多少美好的经历;不是一个「什么」,而是一位「谁」。我们生命的品质,主要是被我们所建立的关系所定义的,而关系,总是随着年龄慢慢变得更成熟了。
一个人若想体会自己一生已过岁月中所领受的恩典,就得对自己的经历有真实的认识,并知道在那些日子中所发生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都是一种「恩典」,而非一些没有目的的「随机产生事件」的集合;过去岁月的恩典,其实都是为了将来的日子而预备的。这段要来日子,不再是成长的岁月,求偶的岁月,生子的岁月,立业的岁月,争竞的岁月,收聚的岁月,笔者姑且称之为「恩典的岁月」。
人很少去想自己年老时的光景,更不用提刻意地去为那段不情愿的时光打算(除了储蓄退休金以外)。那时真正要面对的问题,倒不是能不能活下去,而是怎么活下去,和为着什么活下去。
想要写这些事情的人,显然他的年岁不能太轻(如果想要有足够的材料可以写的话);同时要能了解过去这些岁月的恩典,是为着将要来到的「恩典的岁月」而预备的话,作者的年龄又不能太老,不然可以写的事都已经过了(如果还写得出来的话),而往后的日子没有太多可以写的了。更大的问题是知道人在地上的年日,不由得自己决定,明天如何我们尚且不知,等到「够老」才去做一件事,不是明智之举。
「老人学 (Gerontology) 家」把老人家分成三类:第一类65 岁至 74 岁的人,称为「新老」(New Old or Young Old),第二类 75 岁至 84 岁的人,称为「旧老」(Old Old),而第三类是85 岁以上的人,则称为「真老」(Oldest Old),这三种是不一样的老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特质,但是共同点是:人在年轻的时候固然知道要为人生下半场作各种合适的预备(少年预备升学,青年预备工作、家庭,中年预备事业⋯⋯),但少有人真知道如何为老年而预备的。所以退休之后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当如何来过余下来的这最后的人生阶段。
笔者今年 (2013) 已满 73 岁,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老人(虽然还是不能习惯这个定位或称唿),但是按以上专家的说法,仍然只是「新老」,不算「旧老」,尚有一些剩余精力,深感这是动手撰写此书的好时机。成书以后,若得进入「旧老」之年,届时发现内容有不当之处(因为现在经验不足),再增订修改也还来得及。
一般说来,人生用来预备长大的时间约二十五年,主要是求学习艺,25 岁以后学业有成,预备成家立业,接着的三十年是壮年,是一段为事业奋斗的日子,日以继夜忙得不可开交,付上极大的代价(甚至是健康、家庭、友谊⋯⋯);然后事业渐渐进入尾声,开始预备退休,而这预备的内容,常只重在存积够用的退休金,而不是预备退休之后的生活方针和模式。到了 65 岁前后,终于退休,才发现以前少有人告诉我们退休后当怎么过日子,那些日子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是因为「人生七十古来稀」吧!既然从前引路的老人不多,引路的典籍也少,那么只好自求多福了。
有些人把老与死看为是一回事,其实不然,「老」并不是一种病,不是死亡的直接原因。比方:20 世纪初叶,美国人的平均年龄只有 46 岁,当时一个 45 岁的人,虽然接近死亡,但是并不能算老,死多半是病死的。每个人都会死,而只有一些蒙福的人才会老。人生最后的这二、三十年,可以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最自由的岁月。就在这阶段,我们终于可以去做些宿愿已久的事情,不用再受那朝九晚五(还是朝七晚十一)的限制,也不必再担心孩子放学回家有没有人带他们去学琴的问题了。更重要的,现在我们不再需要向别人「证明」我们是个什么料子的人了,可以去做我们原先想做的那个人(厨师?花匠?画家?⋯⋯)。
但是要能退休后去追寻这个「起初的梦」,我们在还年轻的时候就应当有所梦想,并当开始适当的预备,要能认识那位创造我们的上帝在我们已过岁月中的带领,祂所显明的心意,和祂原先创造的美意。
老年是人整体生命的一部分,老年的日子是自青年起始并展开的。所以年轻人当有系统、有计画地为自己的老年生活预备,不能等到老年的时候才想办法。比方说:老年退休后就不再能以「做事」来得工价,那时的养生费用是要年轻时预备的,而且愈早愈有效。重点是在要早作储备才有效果,迟了来不及利上生利,就成不了气候。若是到老了还得想法子赚钱过活,那就太辛苦、太可悲了,老年生活不应该那样过的。美国保诚 (Prudential) 保险公司有一则人寿保险电视广告:「若是有人出钱请你来做一件你想做的事,你要做什么?」于是不同的人说出他们不同的愿望,有的要画画,有的要旅游⋯⋯等等。广告接着说:「退休以后,你就是那个出钱让你去做你想做的事的那个人。」
专家告诉我们,人的满足,主要来自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故此另一件我们得及早为老年预备的是「关系资金」,比方:我们与子女的关系,是来自他们小时候所得到的我们刻意投入的时间,这样的事到老的时候才去做就来不及了。老人最大的问题是孤独,所以亲人之间的关系、夫妻的关系、一些朋友的关系,都得刻意培养、投资,这比省钱更重要。
还有就是得为老年的健康预备,身体不能到老才锻鍊。身体不好的老人是禁不起锻鍊的(比方膝盖不好的人是不能跑步的⋯⋯),何况有些病,得了之后是不会好的,第二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心脏肿大⋯⋯就是这类疾病,这些麻烦是可以避免或者趁早控制的。
最后,一个人得学会做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和自己感兴趣的事,阅读、打高尔夫球、绘画、欣赏音乐⋯⋯,这类的兴趣是需要年轻时开始培养的,需要接触久了,才能享受个中滋味。上述的比较是花在个人身上的时间,但对别人(社会)不见得有很大的贡献,所以会做些能帮助别人的事,也会为自己带来更高的生活意义,这样会使人每日早晨期待这日子的来临。
我们能为别人做什么事,取决于每个人在年轻时所受的训练和经验如何,先母在世时的老年时期,每天花时间为别人祷告,也常常在电话上关怀别人;岳母生前喜欢做些小菜给人享用,或是织些毛衣、围巾等东西给孩子们穿戴。有些人去教会做义工,有些人去图书馆做义工,有些人到老人院做义工。
这些人不是做些事打发自己的时间而已,他们都是做了些有益他人的事,也是他们喜欢做的事,教老年所过的日子有了意义。同时实验心理学家又告诉我们,这些人例常去做些利人的义工,他们自己的心理、生理状态都比不这样做的人好得多。老人最大的抱怨就是「我现在没有什么用了!」其实老年人有许多可以贡献的,不但如此,他们有自由去做他们想做的事。
这本书讨论一些当我们年轻时应作的预备,以及不再年轻时所出现的新的机会和经验,我们认识到:老年的岁月,可以是一段「恩典的岁月」。从前年轻时或有时逃学为做些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大人们不许,怕我们把自己的前途毁了;长大之后,我们职位上的工作也多半是做别人要我们做的事,我们也多身不由己,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现在老了,我们终于可以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而且不再怕「把前途毁了」,所以千万不要失去这生命中最后的机会,好好做一些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事。
〈传道书〉12 章 1 节这么说:「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这就是人为老年岁月预备的原则。
如果我们有适当的预备,根据现代专家的看法,「衰败的日子」可能只是最后的两三个月的时间而已,所以当趁着今日,把握造物主所赐恩典的岁月。
家鹤滩先生有首着名的〈明日歌〉,节录于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春去秋来老将至⋯⋯百年明日能几何?」今日就是每个人余生的第一天。
前言
人所担心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这些事所代表的意义。——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55-135)
对这个「不肯长大」的社会,人变老了,是一件可耻的事,更是一件不可告人的丑闻;但是老年的岁月不是一段黯淡无光凄惨的日子,相反的,根据美国科学院的报告,世上的人多半自 18 岁时开始对自己的光景觉得十分满意,之后就觉得每况愈下,直到 50 岁左右则是人觉得最不快乐的时候,(中年危机?)再活下去,情况又开始逐渐改善,85 岁的老人,比 18 岁的大孩子对自己的光景更为满意。人老了,是见证上帝的恩典,正如〈箴言〉所记:「白发是荣耀的冠冕,在公义的道上必能得着。」所罗门王的儿子罗波安,就是因为没有听老年人的劝告而招来败亡,上帝对以利家的处罚 (因他两个祭司儿子的恶行)乃是「在你家中必永远没有一个老年人」。
「老」不完全是用年龄来衡量的,30 岁时觉得 60 岁已是老透了,可是活到了 70 岁却又觉得「人生七十才开始」这句话很有道理;「老」也不是一个暂时的状态 (好像得了伤风感冒一样),「老」是不能翻转复原的,无论我们怎么去保养、去「补身」、去运动,人还是会逐渐变老;虽然每个人变老的速率也许不同,但是变老的事实却不会改变。
我们若希望自己能「老得漂亮」(age gracefully),先得学会面对老的现实,不必需要多方刻意隐藏年老的痕迹。《圣经‧箴言》说:「白发为老年人的尊荣。」又如〈利未记〉中所言:「在白发的人面前,你要站起来;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上帝。我是耶和华。」又说:「你们年幼的,也要顺服年长的。」老是一种尊荣,老年也是人生中最值得感恩的岁月。有位美国的医生 Dr. Andrew Weil 带他的老母亲访问琉球的时候,当地的老人总是这样对她说:「我是某某,我今年 96 岁,妳几岁?」起初她很不习惯,后来慢慢感到:在那里,年老是种荣耀。琉球是世界人口平均年龄最高的地方,他们似乎并不以此为可怕的社会问题,反而成了他们的骄傲。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被人看出我们老了呢?这与社会风气有关,其实就是出自我们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对「老」的看法,以及当我们老了之后,对「老」负面的看法所形成的。这责任许多其实是在老人的肩膀上。我们自己认为老人的形态是不体面的,是丑陋的,其实不然。见过千年老树的人都知道,若是老树站得直挺挺的,树皮漂亮光滑,树干也毫无瑕疵,虽是绿叶满枝地迎风招展,却尽失老树盘根错节的荣美了。
若是老人给人的印象就是一批没有见识、煳涂、虚弱、消耗资源却没有什么贡献,又只会批评抱怨的人群,谁还会敬重老人呢?若老人对自己老了的看法也是这样,就自然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老了。这是一种「自我应验的预言」(self-fulfilled prophecy) 的恶性循环,是老年人没有尽其老年人的职分,糟蹋了老人当有的形象所造成的结果。若是老人只致力于遮掩老的形态,让自己看起来不老,甚至带来自己还不老的假象,就不能真正面对老的挑战,当然也就不做必要的预备,以致失去老年得享的祝福,这可以说是最不智之举了。英国诗人布朗宁 (Robert Browning, 1812-1889) 说得好:
和我一起迈入银发年华吧!
因为人生最精彩的一段还没开始,
这一段最后的旅程,
在我生命起初被造的那一刻就设计了:
我们的岁月都在上帝的手里,
祂说:「我为你所设计的全盘人生,
你在青年的时候才只展现出一半,
信靠上帝,好好去体验这一生,不要惧怕。」
故此,老人就当多多自重,不可妄自菲薄,要敬重自己的身分,好好的做一番老人,至少应当为我们的后代立下一些榜样,教他们到时候知道如何做个老人。同时我们在自己进入老年之前,无论是在经济、身体、心灵、思想等各方面,都当早做准备。老年是我们青年的延续,是在青年时代就开始的;到老了才意识到这老的问题,就不免有些来不及了。
我们怎么为老年预备?现代人只重工作的业绩,不重人内在的品格。老了不再有得报酬的「工作」,人就会失去了自己生命的定位。青年既是为了老年而预备的,若是致力于事业的成功,到了老年徒然后悔就未免太迟了,我还没有听过人临终时表达的憾事,是从前没有能多上几天班,多赚一些钱;多数临终的记挂,还是亲人。那么,现在就开始预备总不算太迟。
今年 (2013) 先妣一百岁冥诞,她曾是位老得很漂亮的人。笔者谨借此书缅怀母亲的教诲,并纪念她以自己生命教导我如何做个老人,并如何过一段有意义的老年生活。
拿铁效应
省下的一分钱,就是赚得的一分钱。—─富兰克林
曾看过一个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视广告:一个年老的人从飞机前面走来和一个长得很像他的年轻人讲话:「你现在知道节省,坐经济舱,很好!当好好把省下来的钱投资生利啊!」说完他就走了。年轻人问说:「你是谁?你去哪里?」老人说:「我就是将来退休后的你,我要回到前面的头等舱去了,好自为之!」广告虽然俗气,倒也相当有效。
一个人若每天少喝一杯拿铁咖啡 (Caffè Latte),每月可省下 120 美元,若存入银行,以一年 6% 计算,积沙成塔,四十年后退休时总共可取出约 24 万 9,000 美元,真是不无小补,这就是「拿铁效应」。这也说明时间与复利的厉害。再举例来说:笔者研究院毕业后在若歌大学教了四年书,就把当时薪水的 6% 放在教师退休基金里,一共放进 3,600 美元,那时 30岁。离开若歌大学以后,就不再放钱到那个帐户,也没提出任何款项,一半买了些大公司的股票,一半生利。到 65 岁退休时,从这户头中提出的金额每年 9,000 多美元(相当于当年的2,000 多美元),可以领到终老。到今天已总共取出 10 万多美元,并可一直拿到我去世,然后妻子可以继续每年领半额,每年约 4,500 元,直到她终老。若是股市上涨,还可以领到更多。假使我能活到我父亲的年寿(其实我母亲活得更长些),而妻能活到她母亲的年寿,那么我们两人可以从当年小小的3,600 美元退休储蓄金里,总共领回 30 几万美元。可见愈是年轻时省下的钱,到老时它的功效愈大。
一个退休的人,一般说来他的收入是有限的,全靠他的积蓄和退休金来渡他余下的年日。那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也许是三十年。老人退休的生活不应当是常为钱不够用而烦恼的生活,这是需要从年轻时候就开始计画的事,根据个人收入,竭力过量入为出的生活。若收入不多,赚 10 元,就奉献 1 元,存 1 元;若是收入多,可多奉献些,也多存些起来,效法约瑟在埃及的政策。
不必要花的钱在年轻时不要多花,名贵的车、名贵的表、名贵的衣物都不是必须的。老的时候有钱可以用,那时则是必须的。「汽车王国」美国,车子用得厉害,所以车子对家计影响甚大,当知新车一开回家,就起码跌价 10%,所以尽量少买新车,若一定要买,以实用、保固、经济、省油为要。同时车子若是不神气、不名贵,不但保险费比较便宜,自己也不会有太大的慾望想常去开它。与其把钱花在车子上,不如开个旧车,多带老婆去吃顿好菜。花在车上的钱一去不返,没有什么回馈,是老年时的遗憾;而带老婆吃的那几顿好菜,或者带儿子去看几场职业球赛,却是永恆美满的回忆。若有余钱,可以多买经验,而少买东西。经验是你的,东西至终不是你的。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感。在现今这个快节奏、充满焦虑的时代,能够读到这样一本能够让人慢下来,静下心来思考的书,真的非常难得。作者的文字就像潺潺流水,细腻而有力量,一点点地渗透进你的心里。她没有刻意去煽情,但那些朴实无华的叙述,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更能打动人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陪伴”的描写。无论是家人之间的陪伴,还是朋友之间的扶持,作者都将其描绘得无比珍贵。在书中,我看到了很多关于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情感,这些情感朴实无华,却构成了人生中最坚实的力量。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是否我太过于关注自己的世界,而忽略了那些一直默默支持我的人?作者通过她真诚的文字,提醒了我们,生活中的“恩典”,很多时候就来自于身边最亲近的人,来自于那些最平凡的付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充盈,也更加懂得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绝对是意想不到的。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温和平静的叙述,结果它却像一把温柔的刀,轻轻地割开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角落。作者在文字里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真的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她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性的弱点,同时又不会让你感到被评判,反而是带着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同情。书里有一些关于成长和蜕变的故事,我读着读着,感觉就像在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迷茫、纠结,以及后来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的过程。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却真实的人生哲学。我尤其欣赏她在描绘人际关系时的细腻。不是那种非黑即白的善恶观,而是展现了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在这种纠葛中,我们如何学习去爱,去原谅,去成长。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恩典”这个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幸运,更是我们内心深处对苦难的一种超越,一种从挫折中汲取力量,然后继续前行的勇气。
评分《恩典的岁月》这本书,就像是一杯温润的茶,初尝可能觉得平淡,但回味无穷。我一开始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以为会是一本充满宗教色彩的书,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探讨的是一种更普遍的人生智慧。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反而以一种非常坦然的态度去面对它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有一些关于“放下”的论述。作者认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固执地抓着不放,不肯放下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无论是过去的回忆,还是别人的看法。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展现了如何一步步学会放下,如何在放下之后,获得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平静。这种“恩典”,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觉醒和成长。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的旅程,并非总是充满了阳光,也会有阴霾和风雨,但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在风雨过后,依然保持内心的柔软和善良,并且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恩典”。
评分老实说,第一次读《恩典的岁月》的时候,我并没有完全get到它的深层含义。我当时可能更关注故事本身的情节,或者作者的写作风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本书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响,那些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智慧,像种子一样在我心里慢慢发芽。最近又重新翻开,才真正体会到它的厚重。作者在书中探讨的“恩典”,并不仅仅是人生顺遂时的祝福,更是在逆境中,那些意想不到的支持,那些悄然发生改变的内心力量。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写的是主人公在经历人生低谷时,如何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找到了继续前进的动力。那个场景,非常触动我。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在寻找那些宏大的、戏剧性的“恩典”,却忽略了生活中那些微小而确切的支撑。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恩典,往往藏在最不经意的地方,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不再是简单的抱怨和期待,而是更多一份平和与接纳。
评分哇,拿到《恩典的岁月》这本书,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它的书名吸引的。感觉就有一种很温暖、很安宁的力量在里面,好像可以让人在纷扰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宁静。翻开书,里面的文字也是那种很细腻、很有人情味的感觉。我特别喜欢作者描绘生活中的小细节,那些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经过作者的笔触,都变得格外动人。比如,有一段写到作者在厨房里为家人准备早餐的场景,光是看到那些“滋啦滋啦”的声音,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气,就能立刻感受到那种家的温暖和幸福。作者没有刻意去追求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是把目光放在了生活中那些最真挚的情感上,像是亲情、友情,还有那种对生活的热爱。读这本书,真的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聊天,卸下所有防备,分享彼此最真实的心情。书中的某些片段,会让我联想到自己年轻时的一些经历,那些青涩的岁月,那些曾经犯过的傻,曾经受过的伤,现在回想起来,都带着一种淡淡的释然和感恩。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这些普通的日子,描绘成一幅幅充满光彩的画卷,让人不禁感叹,原来生活本身,就是最美的恩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