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欲以宗教信仰介入医疗专业,而是从基督信仰对生命伦理的角度,探讨如何为罹癌病患的治疗找到更合乎人性、更同理于病患、更适当的治疗策略与支持性的处置。
作者简介
戴文峻牧师
神学博士
基督教中坜浸信会主任牧师
致福感恩文教基金会董事
台湾浸信会神学院助理教授
蔡序 / 3
自序 / 5
壹 「癌」怎么产生? / 13
贰 西医对癌症的主流治疗法 / 19
参 癌症化学治疗的副作用有哪些? / 27
肆 进行治疗决定的基本观念 / 35
伍 从基督信仰思考化疗伦理 / 43
结语 / 51
附录 教牧人员面对罹癌信徒与其家属之关顾建议 / 55
自序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牧同工,身处于癌病漫延、谈癌色变的时代里,对于罹癌信徒的教牧关顾,以及对癌病的认识,已然成为事奉重点。除了祷告与探望之外,教牧同工对于罹癌信徒还能做些什么?这是笔者在近三十年于教牧事奉经验中,不断从内心里面涌现出来的问题。面对越来越多的罹癌信徒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恐惧与绝望,笔者意识到对于罹癌信徒不仅有牧「灵」的需求,而且也有牧「身」的感动。上帝创造人类,并给予灵魂与身体,神创造的旨意,不仅仅要人类「灵魂兴盛」,而且也希望人类「身体健壮」。正如使徒约翰对初代教会信徒祝福的内容──「亲爱的弟兄啊!我愿你凡事兴盛,身体健壮,正如你的灵魂兴盛一般。」(约翰参书2节)因此之故,如何能够透过对癌病的认识,以协助教牧同工更深入地关顾罹癌信徒,使他们能在治疗的过程中,因着对癌病的了解及治疗策略的决定,而能获得品质较优的疗程与生活。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从事教牧事奉的同工极为重要的课题。
笔者不揣浅薄,将多年来在神学院教授伦理学课程的资料,透过研究与收集,出版成小书,期待对教牧界同工在牧养罹癌信徒方面贡献棉薄之力,并收抛砖引玉之效,使基督信仰能够对于医嘱化疗一事,作出合乎真理、人性与伦理的回应。
本书系笔者蒙中国主日学协会邀请出版一系列伦理议题小书之一,钦佩中国主日学协会对于当代伦理议题的关注与远见。台湾浸信会神学院蔡瑞益院长提携笔者多年任教伦理学课程,使笔者有机会更深刻钻研本题,院长也慨予赠序,特此感谢。本书之成书,亦承蒙好友江炳煌医师在内容方面的指正,并提供安宁疗护方面的相关资讯,无任感荷。但愿本小书能像那一颗在大卫手中的小石头,能为众罹癌信徒打倒心中那一个令人恐惧、痛苦与绝望的歌利亚!
戴文峻
读到这本书名,第一个浮现的画面是教会里熟悉的祷告声,以及牧师布道时常提到的“顺服上帝的旨意”。化疗,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强大的侵略性,是对生命的一种极端的干预。我想,作者必然是在基督信仰的框架下,审视了这种“干预”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基督徒是否应该无条件地接受医嘱,尤其是当医嘱可能带来巨大的身体痛苦,甚至影响生活品质的时候?或者,信仰是否也赋予了信徒在面对医疗决策时的另一种智慧和力量?也许,书中会探讨“医治的神迹”与“上帝的旨意”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真的相信上帝会施行神迹,让癌症消失,还是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尽力而为,同时将结果交托给上帝?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触及那些“无药可救”的时刻,当医学已经束手无策,基督徒该如何安顿自己的心?这本书名中的“玉石俱焚”四个字,着实让人心惊,它暗示了一种不妥协,一种不惜代价的对抗。我希望书中能够温柔地解剖这种情绪,并提供一种基于信仰的、更为成熟的应对之道,让读者在理解医学决定的同时,也能在灵性上得到滋养和升华。
评分这本书名听起来就让我捏一把冷汗,"与癌共存或玉石俱焚?" 这不是在问一个选择题,这简直是人生最残酷的考验。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在面临绝症,特别是癌症的时候,病患和家属是如何在信仰的指引下,做出关于化疗这样重大医疗决定的。基督信仰在这样的困境中,究竟是提供了一份平安的慰藉,还是增添了更深的挣扎?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张力。毕竟,化疗本身就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硬仗,它带来的痛苦和副作用,常常让病患身心俱疲,甚至质疑生命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信仰的力量能否真正地支撑一个人走过这段灰暗的隧道?书中会不会有真实的案例分享,那些在信仰中找到力量,与病魔和平共处,抑或在生命尽头选择放下一切,回归信仰怀抱的故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不只是医学上的解答,更是精神上的指引,帮助那些正在经历类似痛苦的人,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无论是坚韧地与癌共存,还是在信仰的光芒下,平静地面对生命的终结。
评分这本书名,"与癌共存或玉石俱焚?",听起来就充满了哲学和神学的深度。它不只是一个关于医疗选择的疑问,更像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问,尤其是在基督信仰的背景下。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与癌共存”这个概念。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是否有关于“忍耐”、“盼望”和“顺服”的教导,能够支持一个人在慢性疾病中找到生命的价值?“玉石俱焚”则代表了一种极端,一种不惜代价的抗争,甚至是绝望。在信仰的视角下,这种“玉石俱焚”的态度,是值得鼓励的吗?还是说,基督徒应该学会区分,哪些是出于信心的勇敢,哪些是出于恐惧的挣扎?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基督徒在面对癌症治疗时,可能经历的内心挣扎,包括对痛苦的恐惧、对死亡的焦虑,以及对上帝是否会介入的疑问。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种平衡的观点,既不否定医学的力量,也不回避信仰的慰藉,而是将两者融为一体,帮助读者在复杂的医疗决策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与癌共存或玉石俱焚?”,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感觉它触及了很多患病者和家属的心灵深处。我很好奇,这本书到底是怎么在基督信仰的框架下,来讨论“医嘱化疗决定”这个沉重话题的。化疗,本身就是一场身心灵的巨大考验,而基督徒在做这样的决定时,一定会有很多不同于常人的考量。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信心”在医疗决策中的角色。到底是指着神迹,还是在现有条件下尽力而为,然后把结果交托给上帝?“与癌共存”听起来是一种智慧的选择,而“玉石俱焚”则显得有些极端,但也许在某些时刻,这也是一种不妥协的生命姿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在信仰中寻找力量的指引,帮助那些可能正在经历类似困境的人,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方向。它会不会分享一些真实的见证,关于基督徒如何在化疗过程中,经历上帝的同在,并从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读者的是一种超越疾病本身的力量,一种来自信仰的坚定和盼望。
评分这个书名,"与癌共存或玉石俱焚?",很直接地戳中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同时也点出了基督徒在面对这样的困境时,可能会有的挣扎。我猜想,这本书会从一个信仰的视角出发,去解读和反思医生给出的化疗医嘱。化疗,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医疗手段,它可能延长生命,但也可能带来难以承受的副作用。那么,一个基督徒在做这个决定时,会考虑些什么?是教会里长辈的劝诫,还是牧师的引导,亦或是自己对上帝旨意的理解?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顺服”与“智慧”之间的关系。作为信徒,是否意味着要无条件地接受医嘱,还是说,上帝也赐予了我们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玉石俱焚”这个词,听起来充满了决绝,它可能代表了不顾一切的求生欲,也可能代表了对生命本身的绝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温和、更具属灵智慧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无论选择“与癌共存”还是“玉石俱焚”(当然,我希望是前者,或者是一种更积极的面对方式),信仰都能成为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力量,一种超越身体痛苦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