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记、哈该书:建造神的家

以斯拉记、哈该书:建造神的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ob Fyall
图书标签:
  • 旧约
  • 历史书
  • 先知书
  • 建造
  • 圣殿
  • 以色列
  • 归回
  • 哈该
  • 以斯拉
  • 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命,可以再一次地出埃及,
重新活出上帝子民的荣光!


  当生命被烙印了不堪的痕迹后,要如何继续前进呢?对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来说,公元前五百八十六年的被掳,就是这样的一种烙痕:圣城耶路撒冷被毁,象征上帝同在的圣殿遭焚烧掳掠,许多百姓与贵族被掳到异乡巴比伦,沦为异族的臣民。在这种国破家亡的陷落中,生命要如何继续向前迈进呢?

  答案,在于上帝的应许与行动。以斯拉记和哈该书,正是描绘上帝的恩典行动,如何带领以色列百姓重新归回耶路撒冷,重新建造圣殿,另辟历史的新页。这是创伤之后的医治,是疏离之后的关系恢复,也是一次和出埃及事件一样盛大的新出埃及,让百姓得以脱离被掳的状态,重新经历上帝的同在,活出上帝子民的身分。

  借着资深圣经教师费尔的深入阐释,我们不但得以从「新出埃及」的角度来理解被掳归回的事件,也看见其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当以斯拉记刻画出重建圣殿的欣喜之情,反映上帝子民对于上帝同在的渴望时,人们仍旧要面对外在的攻击和种种内在的冲突。面对上帝同在的应许,人们也可能落入不冷不热的危机,对此不感兴趣,这时,就需要哈该书唤醒人们,发出直接的挑战,鼓励他们继续建造圣殿,因为圣殿乃是上帝同在的可见记号。

  生命,的确可以再一次地出埃及,活出上帝子民的荣光;但是我们必须大力地回应上帝恩典的行动,热切地渴望祂的同在。这是以斯拉记与哈该书所教导我们的功课,也是对于今日的读者所发出的挑战。我们准备好了吗?

  在同心合意的建造中,
  再次经历上帝丰盛的同在!


  「从大局来看,以斯拉记指向圣城,神的子民要居住在其中,神也要永远与他们同在。这些被掳归回的余数,要证明:神在百姓中的工作尚未停止,并且『外邦人就必知道,我是叫以色列成为圣的耶和华』(结三十七28)。它替耶稣基督的显现打下根基,因此,以斯拉记就如圣经其他许多经卷一样,尚未完全画下句点,而神还要继续成就祂的旨意,直到全然成就的那一日。」──费尔
 

好的,下面是关于《以斯拉记》和《哈该书》的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这两本书的详细信息,而是侧重于更广泛的历史、神学和文学背景,旨在吸引对圣经历史、复兴主题、身份认同和建筑隐喻感兴趣的读者。 --- 图书简介:穿越历史的信仰回响——在流亡与回归之间探寻重建的意义 人类历史的洪流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过去的光辉似乎已成奢望,前途则笼罩在不确定的迷雾之中。然而,正是在这些看似绝望的转折点上,信仰的力量、身份的坚韧以及对“家园”的深切渴望,往往爆发出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先知言论,而是将读者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叙事框架之中——一个关于民族的流散、归属感的追寻以及在废墟之上重建精神家园的永恒主题。 我们的旅程将从一个深刻的悖论开始:当一个民族失去了他们的土地、他们的圣所,甚至他们的自由时,他们还剩下什么?这种流散的经验,无论是真实的地理迁徙,还是现代人在精神上的漂泊感,都触及了人类最根本的存在焦虑。本书将深入探讨文化身份在面对巨大冲击时所经历的重塑与挣扎。我们审视那些在异域文化中努力维持自身传统的群体,他们如何在异乡的喧嚣中,试图在记忆的碎片中拼凑出“我们是谁”的答案。这种对身份的坚守,往往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它意味着要在同化与保持差异之间走一条极其微妙的钢丝。 继而,我们将把目光投向“重建”这一宏大命题。重建不仅仅是关于砖瓦和灰泥的物理过程,它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意志表达。当一个社群决定从废墟中站起来,重新构筑他们的公共生活空间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宣告一种对未来的承诺,一种对过往荣耀的致敬,以及对神圣秩序的重新确立。这种重建往往伴随着深刻的内部辩论:我们应该回到过去的辉煌样式吗?还是应该根据新的现实进行创新?谁有资格来领导这项工作?重建的过程,必然是社会结构、领导力模式和价值体系的一次全面检验。 本书将特别关注“家园”的概念——它如何从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演变为一个抽象的精神寄托。对于一个被放逐的群体而言,“家”不再是一个可以轻易指出的坐标,而是存在于共同的记忆、共享的律法和未来共同的愿景之中。我们探讨这种超越地域的家园感是如何被培养和维系的,以及它在面对诱惑——比如安于现状、追求物质舒适而放弃精神抱负时——所表现出的脆弱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声音响起,呼唤人们从短暂的满足中醒来,重新关注那些被忽视的、但对群体存续至关重要的基石。这些声音,通常带有强烈的紧迫感和不容置疑的道德力量,它们挑战着人们的惰性与自满。它们提醒我们,真正的繁荣并非仅仅取决于经济的繁荣或政治的稳定,而更深层次地根植于一种对更高目的的忠诚。当人们因眼前的利益而分心,遗忘了那些构建社群精神骨架的原则时,这些呼唤便如同警钟,催促人们将目光从眼前的蝇头小利转向永恒的基石。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在漫长的等待与缓慢复兴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延迟的应许”。当人们期待的转变没有立刻发生,当重建的工作进展缓慢,甚至遭遇外部的阻挠或内部的冷漠时,信仰会如何应对这种现实的落差?我们审视那些在持续的、非戏剧性的日常努力中保持信念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揭示了毅力与信靠的真正面貌——它不是一次性的英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在挫折中坚持前行的品格展现。 通过对这些宏大主题的剖析,本书旨在为现代读者提供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相似困境:如何在日益碎片化的社会中保持凝聚力?如何在追求个人满足的同时,不辜负对集体未来的责任?以及,如何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环境中,锚定我们永恒的价值追求? 这是一次对人类精神韧性的深刻探索,对身份构建的复杂性的剖析,以及对那些在历史关键节点上,勇敢选择重建而非沉沦的社群所展现出的不朽精神的致敬。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思考在自己的生命中,哪些“家园”需要被珍视和重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费尔(Bob Fyall)


  费尔牧师目前担任苏格兰的康惠(Cornhill)训练中心的资深牧职督导。他有丰富的牧养和讲道经验,曾在苏格兰的地方教会牧过会,也曾在德伦市(Durham)牧养过一间很大的学生教会。他同时是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旧约圣经学者,投身于圣公会神职人员的旧约圣经训练。除了参与牧职人员的训练与培育外,费尔同样关注教会信徒在信仰上所面对的挑战;他善用上帝给他的教导恩赐,透过各样的演讲和讲座,帮助信徒面对如小说《达文西密码》等等的错谬思想。从他的写作与讲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里面所渴望的,是餵养与装备更多的圣经教师,同时促进现今教会在牧养和讲道上的更新。除了本书之外,他对约伯记也有深入研究,着有多本相关着作:《我现在亲眼看见你》(Now My Eyes Have Seen You)、《上帝如何对待祂的朋友:约伯记的学习》(How Does God Treat His Friends:Learning from the Book of Job)、《约伯记中的创造与邪恶意象》(Images of Creation and Evil in the Book of Job),另着有《教导阿摩司书:从经文到信息》(Teaching Amos:From text to message)、《(圣经聚焦系列)但以理书:双城记》(Daniel - Focus on the Bible:A Tale of Two Cities)等书。
 

图书目录

《以斯拉记》经文与目录概要
第一次归回(一∼六章)
一1∼11:国王下诏、第一批民众归回
二1∼70:归回者的名单
三1∼13:预备与节庆、利未人的角色、完工与典礼
四1∼24:第一次的挑战
五∼六章:结果
第二次归回(七∼十章)
七1∼28:国王下诏、以斯拉归回
八1∼14:归回者的名单
八15∼36:预备与禁食、利未人的角色、完工与典礼
九1∼5:第二次的挑战
九~十章:结果

《哈该书》经文与目录概要
1 . 何时我们才要重建?(一1∼2)
2. 吹起床号(一3∼11)
3. 位居核心(一12∼15)
4. 更荣美的日子即将来到!(二1∼9)
5. 数算所蒙的恩典(二10∼19)
6. 最美好的尚未临到(二20∼23)
 

图书序言

导读

在大时代中上演的勇气故事


  威尔第歌剧「阿伊达」中,叙述一个在埃及为奴(人质)的伊索匹亚公主,爱上了埃及大将军,而与埃及公主发生争夺情人的三角关系。这出歌剧另一个重点,是看到征服者与亡国者之间的互动,往往是人性最内里的挣扎过程。

  西元前五世纪左右的以色列─犹大国,被亚述、巴比伦、新巴比伦、波斯各帝国,一次次的征服,一次次的摧毁,一次次迁徙,正如歌剧中的衣索匹亚人,希伯来人渴望和平与归乡。而在真实世界的希伯来人被掳与归回,可说是个动盪大时代的重要事件。在以色列第一次及第二次被掳归回时期中,着名的人有哈该,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等,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成就了上帝的旨意。

  建造神的家-哈该、以斯拉

  由于波斯帝国对被征服的国家民族採怀柔政策,允许被迁徙异地的族群逐渐归乡,希伯来人有机会回到迦南美地,重建耶路撒冷圣城。第一批人回去时,打算要恢复耶路撒冷旧貌,虽然物资财力人力都不足,但都很努力,只是时间久了,就有内忧与外患。内部是阶级权利、安逸不前的问题,外面是周围异族虎视眈眈,不容以色列人复国。这时哈该以先知的身分,唿吁以色列人归向上帝,以神的话语和为神的国度在世度日,要看到上帝的权能终必得胜。

  第一次回归之后多年,以色列文士以斯拉跟着第二批回乡者同行。这时,在百姓中为领袖的以斯拉,必须面对及解决之前回归同胞所产生的问题。他受到之前第一次归回的先知哈该、萨迦利亚的感召,认清当前的问题,是要在神面前恢复敬拜的生活,也要宣告上帝的话语,鼓励民心。他回到耶路撒冷时,成为祭司,并接到来自波斯王宫亚达薛西王的召谕,要他建圣殿。亚达薛西王也要以斯拉宣扬耶和华的律法,让百姓遵守。以斯拉有了波斯帝国皇帝的加持,更因着有上帝来的能力恩典,在建殿及管理百姓工作上,很有成绩。他们这时遇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以色列百姓与外邦人通婚,这就可能遂了外邦人的计谋,消灭以色列人。于是以斯拉用神的律法话语,终结了通婚问题,让以色列人洁净自己,配得上称为神的子民。

  变动世代中的神仆-尼西米

  以斯拉归回重建时,有个平信徒尼希米,接受上帝的唿召,放下王宫中酒政的职务,去耶路撒冷参与重建大卫倒塌帐幕的工作。他是一位富领导统御能力又极有管理能力的人:对内,他有条理次序分配建城工作,并弥平阶级分争;对外,有智慧的化解外邦人毁灭的计谋。虽然他比以斯拉晚些回到耶路撒冷,却取代了以斯拉领导者的角色。其实这也是不同时期的不同工作,以斯拉处理回归时的宗教信仰问题,尼希米处理实际建城的工作。以斯拉没提到尼希米,尼希米却多次提到以斯拉。研经者觉得这是很有趣的事情。

  乱世中的救赎-以斯帖

  以色列人致力回归的同时,波斯帝国王宫却发生一件能让以色列人全族灭亡的事件。这事起于波斯公爵哈曼,他对希伯来人末底改不向他下拜怀恨于心,就在国王面前设计,不但要末底改的命,甚至诛连希伯来全族。在保护以色列的上帝安排下,末底改早先策略性地让他后姪辈以斯帖成为波斯王后。这时末底改求救于以斯帖,以斯帖也以上帝来的帮助和智慧,反将了哈曼一军,让被消灭的不是末底改一族而是哈曼一族。以斯帖记全书未提上帝一字,却处处见到上帝的工作。

  在严厉的异族统治下,这些属上帝的百姓,一再上演出勇气的故事,并且见证上帝的真实姓与同在性。我们可以从圣经信息系列,这四位人物的研经应用中,细查这些故事原委,激励我们在上帝面前的信心。


张大虹(校园书房出版社市场部同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以斯拉記、哈該書:建造神的家》,一翻開就覺得很不一樣。作者似乎不是從歷史事件的角度切入,而是更著重在「建造」這個主題上。以斯拉記裡面,他們從巴比倫被擄歸回,重建聖殿、重建家園,還有重建律法。哈該書則是提醒當時的猶太人,在蓋自己房子這麼忙碌的時候,不要忘記了神殿的重建。 這兩卷書放在一起,其實講的都是「家的概念」。只是這個家,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四面牆加屋頂,而是神的家,是神的子民聚集的地方,是神同在的象徵。作者透過細膩的筆觸,讓我們看到,當時的猶太人面對的挑戰,不只是外在的敵人,更多的是內心的掙扎:是繼續過安逸的日子,還是忍受辛苦去建造一個神喜悅的家? 讀著讀著,不禁讓我想起我們現在的生活。在台灣這個充滿變遷的社會,我們也在不斷地「建造」:建造事業、建造家庭、建造夢想。有時候,我們也會像書中的人物一樣,被現實的忙碌和壓力所淹沒,而忘記了心靈的安頓,忘記了為「神」這個家付出。這本書的出現,像是一個溫柔的提醒,讓我們停下腳步,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生命中最真實、最有價值的「建造」。它不只是一本聖經書卷的解讀,更像是一本關於生命建造的指南,值得我們深入品味。

评分

這本《以斯拉記、哈該書:建造神的家》是一本讓我讀來收穫滿滿的書。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解讀了這兩卷重要的聖經書卷,讓我對「建造」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 在講述以斯拉記時,作者並未停留在歷史事件的陳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份「回歸」背後的意義。他將重點放在了,當一個民族從困境中走出來時,如何重新找回自己的根基,如何透過重建來恢復他們的身份。這其中涉及了大量的挑戰,從外部的敵人威脅,到內部的猶豫不決,作者都一一細緻地呈現出來。 接著,作者將焦點轉向哈該書,並巧妙地將「建造神的家」這個主題,與當時猶太人對自己物質生活的關注做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他強調,當人們沉浸在個人安逸的追求中時,很容易就會忽略了那更為重要、也更為根本的「家的建造」。這種提醒,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 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紮實,他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看似艱深的經文,轉化成了一段段充滿啟示的故事。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智慧長者對話,從中學到了許多關於人生、關於信仰的寶貴功課。它不是一本讓你讀過就忘的書,而是會在你的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記,讓你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方向。

评分

一拿到《以斯拉記、哈該書:建造神的家》,我第一個感覺是,這本書的編排很有巧思。作者把以斯拉記和哈該書這兩卷看似獨立的書卷,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建造神的家」這個核心主題出發,串聯起它們之間的關聯。 作者在解讀以斯拉記時,特別強調了「恢復」的面向。他指出,當一個民族經歷了苦難和離散,最重要的不是去責怪過去,而是如何重新站起來,重建他們的身份和信仰。他詳細描述了歸回者們如何克服重重困難,一點一滴地重建聖殿、重建社群,以及最重要的——重建他們與神的關係。這個過程充滿了艱辛,但也充滿了盼望。 然後,他將這個「建造」的觀念延伸到哈該書。哈該書中的提醒,聽起來就像是對當時猶太人的當頭棒喝。作者細膩地分析了他們為何會疏忽了聖殿的重建,以及這種疏忽對他們信仰造成的影響。他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解釋了「神的家」對一個民族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個建築物,更是神同在的標誌,是信仰的中心。 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建造「神的家」並不是一個一次性的任務,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付出心力。作者的分析,讓我對這兩卷書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對「家」這個概念有了更豐富的體會。

评分

這本《以斯拉記、哈該書:建造神的家》給我的感覺,就像在一個喧囂的城市中,找到了一處靜謐的角落。作者的文字並非高談闊論,而是像一位長者,娓娓道來那些古老的故事。他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透過對經文的深入剖析,讓你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去領悟。 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以斯拉記時,那種對細節的關注。他不像一般人只看到重建聖殿的宏偉,而是更深入探討了歸回者們面對的種種難處,例如來自撒瑪利亞人的阻撓、內部士氣的低落,還有對於律法的模糊不清。這些細節,讓書中的人物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掙扎的真實個體。 哈該書的部分,作者更是將「建造神的家」與「建造自己的家」做了一個巧妙的連結。他指出,當人們專注於自己的舒適和安逸時,很容易就忽略了那更重要的、能帶來永恆意義的建造。這種對比,讓我在閱讀時,不斷反思自己的生活。我在「建造」什麼?我的「家」又是什麼樣的家?這本書不是在傳教,也不是在說教,它是在引導你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讓你重新審視自己所追求的價值。

评分

這本《以斯拉記、哈該書:建造神的家》,對我這個平時不太接觸聖經解讀的人來說,是一次相當特別的閱讀體驗。我原本以為會是枯燥乏味的經文考據,沒想到作者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將這兩卷書的精髓呈現出來。 作者在講到以斯拉記的時候,並沒有像我以前聽過的版本,把重點放在戰爭或政治的層面,而是著重在「回歸」和「重建」的意義。他強調,這不只是一次地理上的遷徙,更是一次心靈的歸正。那些從被擄之地回到故土的人們,他們面對的挑戰,不只是外面破敗的景象,更是內心深處的迷失和遺忘。 而哈該書的部分,更是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巧妙地將當時猶太人對重建聖殿的怠惰,與我們現代人對「屬靈生命」的忽略做了類比。他說,當我們忙於追求物質享受、事業成就的時候,是否也像書中的人一樣,將「神的家」放在了次要的位置?這句話真的很有衝擊力,讓我反覆思考。 書中的文字流暢,沒有過多的學術術語,讀起來非常輕鬆。作者的觀點也很有啟發性,他不是一味地要求讀者做出什麼行動,而是引導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這兩卷書,並將其中的道理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這本書就像是一盞燈,照亮了我在生命建造道路上的一些盲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