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养是场冒险:灵性关顾12讲

牧养是场冒险:灵性关顾12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ietrich Bonhoeffer
图书标签:
  • 灵性关顾
  • 牧养
  • 信仰
  • 基督教
  • 心理学
  • 辅导
  • 成长
  • 冒险
  • 生命
  • 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牧养是领人回到基督面前的路,
在途中会经历的困难才是真正的冒险。

  当代牧养逐渐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透过心理学的技巧牧养我们的会友,了解如何陪伴、洞悉被关顾者的心理状态;透过社会学的洞见找到好的教会组织型态,成功领导一间体制健全的教会;透过灵修指引的方式帮助信徒遇见上帝、经历上帝的真实。打开「牧会学」的百宝箱,如今已经收纳各种有效且实用的工具,但究竟「牧养」是什么?是否在我们打开工具箱的同时,已迷惘在琳瑯满目的技巧与方法之中?

  潘霍华透过《牧养是场冒险》一书,为我们找到那个「最有力」的牧养道路。

  牧养工作必须倚靠上帝的工作,重点不是关顾者的技巧,而是上帝的行动。

  我们是否已经遗忘要将手上的工具放下,让上帝亲自工作、使被关顾者亲自面对上帝呢?牧养是场冒险,挑战我们从关顾技巧而来的安全感,使我们愿意为爱,重拾上帝的话语来开展牧养的工作,使软弱、受压迫、刚硬的人重新寻见上帝。

*  *  *

  潘霍华不断提醒基督徒,我们必须以基督为中心、忠于上帝的话语,拒绝自我膨胀与自我中心。

  《团契生活》(基督教文艺)在描写神学院中的基督徒群体生活;《追随基督》(香港道声)在抨击「廉价的恩典」成为道德败坏的借口。

  《牧养是场冒险》整理自潘霍华在神学院中的课堂讲义,提醒牧者在关顾过程中,应当让上帝成为牧养的中心,不是透过个人魅力、也不是仰赖心理学的专业,而是帮助受关顾者再次聆听上帝的话语。

  在潘霍华短短的事奉人生中,其思想与作品都成为每个世代基督徒的亮光。

作者简介

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或译「朋霍费尔」,1906-1945)

  潘霍华是位知名的神学家,也是位忠于圣言的牧师。他的父亲是柏林大学心理学和精神科教授,而他也是位优秀的学生,二十五岁成为柏林大学系统神学讲师。
  一九九三年希特勒取得政权后,潘霍华成为认信教会的发言人,领导更正教会反对纳粹政权;组织地下神学院训练牧职人员。因着反对纳粹政权,潘霍华于一九四三年被捕入狱。一九四五年被处死刑,他死前说:「这是终局。但对我而言,却是生命的起头」。

  许多潘霍华的作品已译成中文,包括《潘霍华狱中诗》(道声)、《潘霍华狱中情书》(校园)、《狱中书简》(基督教文艺)、《伦理学》(汉语基督教文化)等书;亦有不少讨论潘霍华思想的相关着作。

探索心灵的深度: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交织之旅 引言:未被完全理解的内在风景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一个由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交织而成的广阔疆域。在这个疆域中,情感的潮起潮落,思想的暗流涌动,构成了我们日常体验的核心。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片内在的风景仍然是模糊而难以捉摸的。我们习惯于关注外在的成就、人际关系的动态,却常常忽略了滋养我们生命最深层需求的——精神维度。 本书并非一本教条式的指南,也不是一套僵硬的公式。它是一次深入的、人文主义的探索,旨在绘制一张关于人类情感、心理韧性以及追求意义的复杂地图。我们将把目光投向那些定义我们是谁、我们如何应对痛苦、以及如何找到持久满足感的关键领域。 第一部分:情感的构造与释放——理解内在的复杂系统 我们的情感系统是一台精密的仪器,它不仅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更在内部不断地编织着关于我们是谁、我们想要什么的叙事。 1. 情绪的谱系:超越好与坏的二元对立 我们常常将情绪简单地划分为“好的”和“坏的”。快乐、满足感被推崇,而焦虑、悲伤则被视为需要立即消除的负面信号。然而,情绪的真实功能远比这复杂。 本章将深入剖析从古希腊哲学到当代神经科学对情绪的理解。我们将探讨恐惧如何作为一种生存机制的残余,嫉妒如何揭示我们对联结的渴望,以及愤怒背后隐藏的被侵犯的边界感。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于压制或夸大某种情绪,而在于倾听它们试图传递的信息。每一种情绪都是一个信使,携带者关于我们当前环境、需求未被满足状态的宝贵数据。 2. 心理的防御机制:我们如何保护脆弱的自我 自我保护是人类的本能,但当这些保护机制——如否认、投射、合理化——变得僵化和过度依赖时,它们就可能成为我们成长的桎梏。 我们将以一种不带评判的视角来审视这些机制。它们在特定时刻是如何帮助我们度过创伤或巨大压力期的?同时,在当下,又是如何阻碍我们与真实自我以及他人建立深刻联结的?本书将提供框架,帮助读者识别自己最常用的防御模式,并温和地探索打破循环的可能性。这不是要消灭防御,而是要培养更灵活、更健康的应对策略,即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选择。 第二部分:意义的追寻与存在的重构——超越日常的局限 人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是某一个更宏大叙事的一部分。当这种需求被忽视时,空虚感和无意义感便会悄然滋生。 3. 叙事的力量: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我们不是简单地生活,而是不断地讲述关于自己生活的故事。这些故事——关于我们的身份、我们能从过去中学到什么、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期望——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现实。 本部分将探讨叙事疗法的核心理念,但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个人哲学背景下。我们会深入研究“创伤叙事”与“成长叙事”之间的张力。很多时候,我们被困在旧的故事版本中,无法接纳自我经历的全部复杂性。我们将引导读者审视那些限制性的自我定义,并学习如何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主动编辑,而非被动记录者。这涉及到如何重塑对失败的理解,以及如何从看似随机的事件中提炼出清晰的价值取向。 4. 韧性的内核:在不稳定中寻找锚点 世界是流动的,变化是永恒的。真正的力量不在于避免风暴,而在于我们如何在风暴中保持平衡。心理韧性(Resilience)并非与生俱来的特质,而是一系列可以培养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我们将探讨韧性的生理学基础——身体如何记忆压力,以及如何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来重置这种记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关注韧性的哲学基础:接纳无常(Impermanence)。当我们将生命视为一系列的开始与结束,而非一个需要被完美控制的线性过程时,我们才能真正地容纳不确定性。真正的坚强,在于能够同时容纳矛盾和痛苦,并继续前进的能力。 第三部分:联结的艺术与内在的整合——走向成熟的自我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的精神健康状况极大地依赖于我们如何与他人、与我们自身内在的各个部分建立深层次的联结。 5. 孤独与独处:区分被动隔离与主动沉思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连接”,但似乎也更“孤独”。本书将仔细辨析“孤独感”(Loneliness,一种渴望联结而不得的痛苦状态)与“独处”(Solitude,一种主动选择的、滋养心灵的状态)之间的本质区别。 我们将探索古代的禁欲主义者和现代的创意工作者是如何利用独处来深化自我意识和提升创造力的。对于那些长期害怕独处的人,我们将提供温和的入门路径,学习如何将自己内在的声音——那个时常被外界噪音淹没的声音——重新引入到日常生活中。 6. 整合的召唤:拥抱内在的全部自我 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我们不再将自我的不同面向视为相互对立的力量。一个人的内在通常包含着“理想的自我”、“受创的自我”、“愤怒的自我”和“好奇的自我”。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内在整合的过程。这不是消除矛盾,而是承认并尊重内在所有声音的合法性。我们将借鉴荣格心理学的某些概念,探讨如何与“阴影”(Shadow)工作——那些我们拒绝承认的、被压抑的特质。只有当我们能以一种更包容、更统一的视角看待自己时,我们才能真正停止内耗,将能量导向外部世界的创造性表达。 结语:活出被审视过的生命 我们所探讨的每一个主题——从情绪的细微差别到存在的意义追寻——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过一种被充分审视、被深度体验的生命。这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充满发现的旅程。本书提供的是工具和视角,邀请读者亲自拿起放大镜,去观察、去体验自己那片广阔而迷人的内在世界。每一次深入的探索,都将是对生命本身最深刻的肯定。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读:冒险的灵性关顾 张圣佳
灵性关顾 Seelsorge (部名页)
第一讲 灵性关顾的使命
第二讲 灵性关顾中的律法和福音
第三讲 家庭探访
第四讲 与态度不在乎的人对谈
第五讲 对受试探者的灵性关顾
第六讲 对病人的灵性关顾
第七讲 临终探访
第八讲 悔罪是灵性关顾的焦点
第九讲 对牧者的灵性关顾
第十讲 葬礼
第十一讲 婚礼
第十二讲 幼儿洗礼
牧者回应  (部名页)
圣道的灵性关顾 陈冠贤
上帝爱的灵性关顾 王荣义
「让位」的灵性关顾 庄信德
福音神学的灵性关顾 杨宁亚
深度的灵性关顾 庞君华
潘霍华的灵性关顾 邓绍光

图书序言

责编导读

牧养能不冒险吗?∕陈胤安(《牧养是场冒险》责任编辑)

  牧人的行动

  到底「教会牧养」要做什么事情?以前,这些事情交给教会的牧者、传道去烦恼就好,但基于「信徒皆祭司(priesthood)」的立场,现在许多不同型态和体制的教会,也有许多成熟的基督徒参与「牧职」(priesthood)的服事。因此由弟兄姐妹担当的小组长或团契主席,逐渐成为多数人最亲近的「牧人」。但是,到底「牧养」工作要做什么?应该多花点时间陪伴弟兄姐妹读经祷告?还是多花点时间听弟兄姐妹们的分享,陪伴他们面对生命的瓶颈?如果知道弟兄姐妹得罪了上帝,或者失去对于信仰的敬虔与热情,又该如何是好?是该持续关怀他?还是要开门见山地指出他的问题?这会不会又变成律法主义者?甚至失去「爱人」的原则呢?

  要当一位「称职」的牧人,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许,我们会求助教牧心理学的帮助,或者汲取资深牧者的意见,但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却给我们重要的提醒。

  帮助人面对「罪」的景况

  潘霍华指出,牧养工作不能脱离上帝话语的宣讲。「宣讲」,不只是主日礼拜在讲台上的讲道,也不只是主日学中深入的查经讨论,牧养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宣讲,要将上帝的话语带到我们接触的人群之中,让那些不愿意聆听上帝话语的人可以聆听。因此,牧养工作也包括我们带着神的话走到那些生命软弱的人当中。然而,「罪」的问题往往阻隔人们聆听上帝的话语,潘霍华同时也提醒我们,应当帮助弟兄姐妹面对自己已经得罪上帝的景况,使他们可以在告解悔罪中回转,并且因着上帝已经赦罪的应许而得蒙恩典,也就是说,将律法和福音一同带入生命中。

  我们身处在一个人际关系淡薄的时代里,虽然基督徒每周在主日礼拜或团契生活中相聚,看起来关系相当热络,但其实我们对于紧密的关系缺乏信心。我们往往不愿意别人干涉「我」的生活,大家口头上、宗教生活上有来往就好,相同的,我们也深怕「干涉」别人的生活,破坏了那些脆弱的人际关系。我们容让罪在基督徒的生命里发酵,阻隔他们聆听上帝的话、默许他们扭曲上帝的话,而这将致使所有的宣讲都归为无用,宣讲不再能激起人继续渴慕上帝、跟随上帝。

  福音是恩典与公义兼具

  潘霍华提醒每一位牧人,牧养工作是帮助人遇见上帝,不是透过任何心理学的方法,或者过去累积的经验来为他们提出建议,而是帮忙清除阻隔人与上帝之间的拦阻(罪),使人在律法中知罪,也在律法中经历恩典,否则恩典会变成躲避问题、远离上帝的毒药。潘霍华提醒我们,宣告律法与上帝的话语时,小心别让对方掉入绝望中,失去盼望而忽略恩典,忘记上帝福音的拯救;也当避免让对方片面地理解上帝的恩典,在错误的安全感中而不自知,让恩典变得廉价。所以,牧养是个倚靠上帝的工作,而不是依赖自己的「专业」;牧养工作是要让上帝直接在人的生命中动工,而非提供各样琐碎的建议。并且,在祈祷中,将弟兄姐妹交託在基督的手中,让基督亲自去动工。

  因此,潘霍华教导我们的牧养,并不是牧养的「技巧」,而是提醒我们,将牧养的核心放在上帝亲自的工作。将上帝的话语带进软弱的人生命中,帮助他们认罪、接受赦罪和领受恩典,打开他们的耳朵聆听上帝的话语。在这关系脆弱、害怕说真话、逃避揭露黑暗的世代中,潘霍华提醒我们,带着上帝的话语(律法与福音)走向弟兄姐妹,与他们一同承担和受苦,使他们也在基督里得自由。倘若这才是牧养,「牧养能不冒险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三)** 這次真的挖到寶了!《牧养是场冒险:灵性关顾12讲》這本書,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第一線服事的傳道人、小組長、甚至是熱心事奉的弟兄姊妹所寫的。書中對於「牧養」的定義非常有智慧,不是單純的輔導技巧,而是更深層次的生命連結,是看見上帝在一個人生命中的工作,並與之同行。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罪與恩典」的平衡探討。很多時候,我們在關顧時,很容易陷入兩種極端:不是過度指責,就是過度寬容。作者提醒我們,要以基督的愛為根基,溫柔地指出罪,同時也要堅定地宣告上帝的恩典和赦免。這其中的分寸拿捏,真的需要極大的智慧和屬靈的敏感度。書裡提到的「屬靈的辨識」,讓我在面對一些複雜的屬靈議題時,不再感到茫然。他教導我們如何分辨是出於神的感動,還是撒旦的攪擾,如何禱告求神賜予分辨力,這對於在現今複雜的時代裡,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覺得自己的屬靈眼睛好像被打開了,看見了過去沒有看見的風景。這本書讓我明白,牧養不僅是技巧,更是生命的流露,是愛心的彰顯,是上帝在我們生命中運行的大能。

评分

**(二)**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牧养是场冒险:灵性关顾12讲》這本書,我有點猶豫。因為「靈性關顧」聽起來好像是比較高深的學問,擔心會不會太理論化,讀起來很枯燥。但翻開後,我完全改觀了!作者的文筆非常生動,而且充滿了對生命的深刻洞察。他沒有使用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非常貼近生活的語言,把一些複雜的屬靈原則講得清清楚楚。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探討了「如何在服事中保持自己的靈命健康」。這點真的太重要了!我們常常一味地付出,卻忽略了自己的屬靈枯乾。作者提出了很多實際的建議,像是如何建立健康的界線,如何安排屬靈操練的時間,甚至如何面對服事的疲憊和沮喪。這讓我警惕到,如果自己都沒有被牧養好,又如何能有效地牧養別人呢?書裡的角色刻畫也非常真實,像是那位曾經迷失的青年,或是那位在婚姻中掙扎的姊妹,他們的經歷讓我知道,原來牧養不是要扮演一個無所不知的「屬靈巨人」,而是要成為一個有同理心、有智慧、並且願意學習的同行者。讀完這本書,我對「牧養」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再把它看成是一項沉重的責任,而是上帝賜予我的一份寶貴恩典,讓我能與祂一同參與在祂兒女的生命成長中。

评分

**(一)** 天啊!最近读完《牧养是场冒险:灵性关顾12讲》,只能說,這書根本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在教會裡已經服事一段時間了,雖然有熱情,但總覺得有點力不從心,常常在弟兄姊妹遇到人生低谷,或者面對信仰上的掙扎時,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一步步走進靈性關顧的奇妙旅程。我特別喜歡它將牧養比喻成一場冒險,因為真的就是這樣!有時候你以為一切都很平順,下一秒就可能面臨意想不到的挑戰。書中提到的「聆聽的藝術」,讓我反思自己過去是如何急於給出建議,而不是真正去傾聽對方的聲音,去感受他們的憂傷、喜樂和困惑。還有「與痛苦同行」,這部份真的打動我了,我們總是希望幫助別人走出痛苦,但有時候,陪伴在痛苦中,讓對方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力量。我開始練習在關顧時,不再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而是放在「陪伴與支持」。書裡的小故事和實際案例,讓我很有畫面感,感覺就像親身經歷一樣,也讓我學到很多具體的方法,比如如何識別對方的屬靈狀態,如何引導他們禱告,甚至如何在屬靈爭戰中為他們守望。總之,這本書不僅提供了知識,更點燃了我對牧養的熱情和信心,讓我明白,這趟冒險雖然充滿挑戰,但也充滿了上帝的恩典和帶領。

评分

**(四)** 這《牧养是场冒险:灵性关顾12讲》真的有夠「燒腦」的,不是說它難懂,而是它會不斷地在你腦海裡激盪出各種想法,然後推動你去反思。我一直以為牧養就是解決問題,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時候,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機會,一個讓生命成長的機會。作者在書中分享了他許多親身的經歷,有些很艱難,有些很溫馨,但都真實得讓人動容。他沒有誇大自己的能力,而是謙卑地分享他的掙扎和學習。像是他提到在面對一位長期憂鬱的弟兄時,他如何學習放下自己的焦慮,單純地陪伴,這讓我學到,有時候,最好的關懷就是「在場」。書中關於「個人屬靈成長」的論點,也非常有啟發性。他強調,牧養者本身必須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這樣才能真正地引導他人走在屬靈的道路上。這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屬靈生活,是不是真的有持續進步?是不是有為自己的屬靈生命負責?這本書讓我看到,牧養的過程,其實也是牧養者自身靈命被塑造和更新的過程。這是一場雙贏的冒險,與神一同,與人一同。

评分

**(五)** 這次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驚喜連連」!《牧养是场冒险:灵性关顾12讲》這本書,從封面設計到內文的編排,都散發出一種溫暖而有力量的氣息。作者用「冒險」來形容牧養,真是太貼切了!我過去參與過一些關顧工作,總覺得像是在小心翼翼地走鋼索,害怕跌落。但讀了這本書,我才明白,原來冒險不是意味著危險,而是意味著興奮、探索和成長。書中的「關係的建立」這一塊,我學到很多。我發現自己過去太注重「提供答案」,卻忽略了建立一個信任和開放的關係,讓對方願意敞開心扉。作者鼓勵我們,要成為一個「接納者」,即使對方有犯錯,也要先以愛和理解去回應,然後再引導他們走向真理。這需要極大的成熟度和屬靈的愛。還有「如何處理衝突」的部分,更是讓我茅塞頓開。我過去總是很害怕衝突,但作者告訴我,適當的衝突,反而是關係成長的催化劑,只要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去面對。這本書,就像一位充滿智慧的導師,引導我在牧養的道路上,不僅看見挑戰,更能看見上帝所預備的豐富恩典和成長機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