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基督教新约导论

21世纪基督教新约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A. deSilva
图书标签:
  • 新约
  • 基督教
  • 导论
  • 圣经
  • 神学
  • 宗教
  • 21世纪
  • 学术
  • 研究
  • 文本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丰沛的背景知识、多元的释经方法、深刻的牧养关怀,
汇聚而成整全式新约导读!
本书荣获2005 ECPA 参考书、工具书与註释书类
(Reference Works & Commentaries) 决选

  21世纪最具整合性的福音派新约导论,带领读者深度完整地理解新约文本,适切回应新约信息!

  「新约圣经写成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正确解读新约圣经?」「新约圣经又如何塑造今日的教会?」针对环绕着新约文本的种种关键问题,当代杰出新约学者德席尔瓦在这本崭新的新约导论中,透过新约文本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以及深入讨论新约各卷书的写作方式及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最全面和清晰的答覆。

  作者在本书中先奠定新约背景为基础,帮助现代读者正确解释经文。不论是罗马帝国的制度与哲学的氛围,如荣誉与耻辱、施恩主-受恩人(patron-client)的来往,到第一世纪犹太教的陈述,论及其各种界线记号、不同的表达方法、洁净与不洁净的律法等等,在在为读者勾勒出清楚的图像。作者也没有忽略传统上会讨论的重要议题,诸如Q典的形成,以及其他新约历史与鑑别学的议题,都能在本书中获得解答。

  不仅如此,本书更论及范围广泛的新约诠释策略,探究今日解读新约时的主要释经方法;透过实际的演练,帮助学习者掌握这二十七种鑑别学方法的贡献与限制,成为足堪胜任的解经者。

  在整本导论中,作者清楚阐明了新约各文本的背景、生成过程和信息,以及各文本处理的牧养挑战,分析圣经作者如何把神在基督里的启示,应用在初代教会所面对的挑战上,借此也发掘新约文本对今日教会事奉塑造上的启发。当我们随者作者一起浸润在新约的世界里时,我们将更为丰富地听见新约信息的适切性,而且更清楚地把握到,新约可以如何塑造今日基督徒的视野。

本书特色

  ◎结合当代新约研究,提供多元释经方法
  将当代最新研究趋势融会贯通,标定新约研读的重要主题,同时提供多达27种释经策略,并且搭配经卷特色实际演练。

  ◎重现初代教会情境,深入连结书卷文本
  生动剖析初代教会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面向,细腻描绘新旧约间的意象关联,并且广泛涉及圣经之外的各样文本。

  ◎开启圣经研读视野,培育会众心脑并用
  开拓新的阅读策略,帮助读者产生兼具创意与深度的释经成果,成为兼具感性与理性的整全基督徒。

  ◎回应教会牧养挑战,塑造门徒事奉智慧
  重视不同书卷的牧养关怀与门徒训练要旨,将初代教会和今日教会有效连结,塑造出敏锐回应教会需要的门徒,提供事奉与转化生命的能力。

作者简介

德席尔瓦(David A. deSilva)

  艾默理大学(Emory University)宗教/新约博士,目前为美国俄亥俄州阿士兰神学院(Ashland Theological Seminary)新约与希腊文杰出教席教授。他不仅是位严谨的学术人,也是联合卫理公会的按立长老,为成人写主日学、培灵教材,同时还牧养青少年、负责多年的圣乐事工,是位站在第一线的牧者。

  他的圣经研究范畴有:新约启示录,希伯来书,加拉太书;旧约次经;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修辞鑑别学以及社会—科学鑑别学。德席尔瓦着有学术书籍超过二十本,一般基督徒阅读书籍十数本,而发表的期刊论文更有上百篇。其着作经常为学术界引用。

  对研经的方法及诠释的基础,德席尔瓦有精辟的见解,《21世纪基督教新约导论》是其得意之作,这本书代表他的圣经诠释概念:注重经文原始处境意义,引申出现代灵命塑造的连结,也因此获得入选2005 ECPA 参考书、工具书与註释书类的殊荣。课堂上的德席尔瓦教授,喜欢挑战神学生们,不但要学习研经诠释,更要塑造自己活在经文的当中。

  在教学之余,德席尔瓦也热心教会服事,希望实践圣经「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教导。他在阿士兰基督徒联合卫理公会被按立长老,担任圣乐部总监。他自己是管风琴弹奏者,常任教会主日崇拜管风琴司琴,同时也建立教会各级诗班。他将巴哈、韩德尔的管风琴曲重新谱曲,应用在教会的主日崇拜,在教会帮助信徒于崇拜中建造灵命。

  近年来,德席尔瓦教授在北美圣经学术圈内颇负盛名。他在「圣经文学协会」(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年度会议发表论文,总是引人瞩目,特别是很多新约经文的修辞分析。他的研究不仅触及新约圣经的重要议题,诸如初世纪的社会学研究,也兼顾了经外文类,诸如他最近发表的有关次经的文章与作品。他在加拉太书、雅各书、犹大书、希伯来书、启示录上面的研究,尤其引人瞩目。已出版的学术着作有十余本,除本书外,中译本尚有《次经导论:信息、语境和意义》(北京:商务,2010);其余着作有4 Maccabees: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Brill, 2006)、Perseverance in Gratitude: A Socio-Rhetor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Eerdmans, 2000)等。

探寻古代智慧的殿堂:一部关于早期哲学流派的深度研究 书名: 《古希腊思想的脉络:从赫拉克利特到新柏拉图主义的思辨之旅》 作者: [此处可填入虚构的学者姓名,例如:亚历山大·维特根斯坦] 出版社: 启明文库 ISBN: 978-1-234567-89-0 --- 内容简介 《古希腊思想的脉络:从赫拉克利特到新柏拉图主义的思辨之旅》并非一部通史式的梳理,而是一次深入细致的“思想考古”实践。本书聚焦于古希腊哲学自前苏格拉底时期发轫,历经古典盛期、希腊化时代,直至晚期新柏拉图主义兴盛这一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它旨在揭示这些古老思潮如何回应人类永恒的追问——关于实在的本质、知识的可能性、伦理的基石以及宇宙的秩序——并探讨它们之间如何相互继承、批判与融合,最终塑造了西方思想的底层结构。 本书结构严谨,分为六个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对一个关键的历史阶段或核心思想学派进行了深刻剖析。 第一部分:万物的本源与早期宇宙论的辩证(约公元前六至五世纪) 本部分始于米利都学派对“始基”(Archē)的探索,细致考察了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者以及阿那克西美尼的气。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那些更具思辨性的转向:赫拉克利特的“变动不居”与逻各斯(Logos)的辩证张力,巴门尼德对“存在”的坚定论断,以及芝诺的悖论如何挑战了感官经验的可靠性。 重点章节将详细分析恩培多克勒的四根元素说与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之间的分野。原子论者如何以纯粹的物理实在来解释世界的生成与消亡,以及这种机械论世界观对后世哲学的影响,将得到充分的讨论。作者并非简单罗列观点,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学派对“变化”与“永恒”的理解,勾勒出早期希腊人试图构建一个可理解的宇宙图景的艰辛历程。 第二部分:古典时期的哲学转向:苏格拉底的伦理革命(约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 本章的核心在于苏格拉底的“思想转向”。本书强调,苏格拉底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提出的“认识你自己”,更在于他将哲学的关注点从对自然的研究转移到了对人类灵魂(Psychē)的考察。我们将深入探讨“助产术”(Maieutics)的方法论意义,即通过不断提问来揭示无知,并确立知识与美德的同一性。 此外,智者学派(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与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之间的冲突,被视为古代思想史上关于知识相对主义与客观真理之间早期对峙的缩影。 第三部分:柏拉图主义的形上学与知识论体系的构建 柏拉图的思想是理解西方哲学的基石。本书用大量篇幅解析了其核心的“相论”(Theory of Forms)。我们不满足于将理念世界简单地视为一个超验的领域,而是深入探讨了“洞穴寓言”作为一种认识论教育过程的隐喻,以及“未分之美”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模仿”(Mimesis)与“参与”(Methexis)关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构建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并探讨了柏拉图后期著作中对自身理论的修正,例如在《巴门尼德篇》中对“相”的自我批判,揭示了其思想体系的动态性与复杂性。 第四部分: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与逻辑学的开创 亚里士多德被视为对柏拉图形而上学的回归与超越。本书将重点阐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Substance Theory),区分了潜能(Dynamis)与现实(Energeia),以及“四因说”如何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解释框架来理解世界万物的变化与目的性。 在知识论上,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基础——通过感官经验积累知识——与柏拉图的先验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本书还将详述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领域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尤其是“三段论”的结构,探讨了这些工具如何为后世的科学推理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方法论基础。 第五部分: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应对破碎的城邦世界 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后,传统的城邦(Polis)概念崩溃,哲学转向了个人如何在动荡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幸福。本部分集中探讨了三大主要学派: 1. 斯多葛主义: 强调理性、德性以及顺应自然的法则。我们将研究其“世界理性”(Logos)观与宿命论,以及如何通过“不动心”(Apatheia)来实现心灵的自由。 2. 伊壁鸠鲁主义: 探讨其原子论的回归,以及以追求“无痛苦的宁静”(Ataraxia)为终极目标的伦理学,解析他们对神祇和死亡的看法。 3. 怀疑主义(Pyrrhonism): 深入剖析皮浪主义者如何通过悬置判断(Epochē)来消除烦恼,追求“心境的平静”(Ataraxia),以及这对知识确定性的根本性挑战。 本书将这些学派视为对城邦伦理真空期的不同“心理处方”。 第六部分:新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的最后综合与精神的回归 本书的收官部分聚焦于普罗提诺及其创立的新柏拉图主义。这一思潮被视为古典哲学的终结,它成功地将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与亚里士多德的部分体系,以及东方神秘主义的元素熔铸一炉。 我们将详细解析“三位一体”的结构——“太一”(The One)、“努斯”(Nous,心智)与“灵魂”(Psyche)——以及这些层次如何通过“流溢”(Emanation)的方式,从绝对的、不可言喻的“太一”中生成了整个实在界。普罗提诺对“回归”(Epistrophē)的强调,即个体灵魂通过冥想与狂喜(Ecstasis)重新与“太一”结合的路径,为后世的宗教哲学和神秘主义提供了深刻的蓝本。 本书特色与学术价值 《古希腊思想的脉络》的撰写风格力求严谨而富有洞察力,避免使用当代术语对古希腊概念进行粗暴套用。作者通过对关键希腊词汇(如 Physis, Nomos, Daimon, Telos)的精确释义,确保读者能把握原初语境下的思想张力。 本书不仅是哲学史的学习材料,更是一部关于“智慧如何组织人类经验”的深刻反思。它旨在引导读者理解,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家们如何试图以纯粹理性去捕捉永恒的真理,他们的成功与局限,至今仍在我们思考的深处回响。对于古典学研究者、历史学家以及任何对人类理性起源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张详尽、富有启发性的地图,引领他们穿越思想的迷宫,直抵西方文明思想的源头活水。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新约乃是教牧回应

2.早期基督教背景:重要的里程碑

3.早期教会的文化和社会世界:洁净、荣誉、恩主制度及亲属关系

4.四卷福音书与一位耶稣:四福音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5.马可福音:跟从十字架之道

6.马太福音:听从弥赛亚的话

7.路加福音:顺从父神的心

8.使徒行传:跟从圣灵的带领

9.约翰福音:跟从上头来的那一位

10.约翰书信:「合一与爱之契合」的惨痛决裂

11.保罗书信研究导言

12.加拉太书:顺着圣灵而行

13.帖撒罗尼迦书信:活在那「日子」的光中

14.哥林多书信:在主里重视自己和别人

15.罗马书:犹太人与外邦人的神

16.腓立比书:逆境中合一

17.腓利门书:这位奴仆是我们的弟兄 

附记:託名经书与新约正典 

18.歌罗西书和以弗所书:活出基督的胜利 

19.提摩太书信和提多书:神可靠的管家

20.希伯来书:信靠及感谢神的生活

21.雅各书:促进信心与行为的一致

22.彼得前书:等待产业的寄居者伦理

23.犹大书和彼得后书:门徒偏离正道的危机

24.启示录:活在神得胜的光中

图书序言

导读

《21世纪基督教新约导论》特色介绍∕郭秀娟(校园书房出版社资深编辑)

  德席尔瓦的《21世纪基督教新约导论》出版于2004年,是一本真正的21世纪作品,集近代新约研究之大成。本书最大的特色,诚如此书的副标题揭示的:contexts, methods, and ministry formation,就是背景、方法论、事奉塑造三方面。

  这本新约导论的基本写作策略,与一般的导论相似,举凡导论会探讨的问题,如:作者、成书日期、读者、大纲、信息与主题、文学特色、书卷的贡献等等,都有所涵盖,帮助我们在读经的时候,不会落入见树不见林的光景。但除此之外,作者在各章节中,以特殊独立的单元框架,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每一卷书的背景、方法论、事奉塑造。

  1.背景(CONTEXTS)

  作者讨论的背景,不只专注经文的上下语境,同时也注重经文和其他文本的互涉(旧约和当时代的拉比文献等,德席尔瓦本人是研究次经的专家),以及初代教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让我们举一节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文为例。马太福音十八章18~19节:

  「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我又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

  我们常常在祷告会,或私下为别人的难处代祷时,运用这节经文来祷告,以支取神的应许。但是,我们是否知道,耶稣是在怎样的语境下,赐给我们这样大的权柄?德席尔瓦提醒我们,如果把马太福音第十八章,从头到尾读一遍,就会发现这章圣经乃是在处理一个问题:教会纪律的问题。

  马太福音第十八章整章经文处理的,都是信主之人的问题,从第6节「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到第10节~14节失羊的比喻,都很清楚谈的是「信我的小子」。这和路加的失羊比喻不同,路加福音中的失羊比喻,上下文很清楚的指出,迷羊是圈外的税吏与罪人,但是在马太福音第十八章中,指的却是犯罪走迷的信徒。

  因此,马太福音第十八章中,耶稣这段应许和权柄,是针对教会要处理信徒犯罪的纪律问题,然后,主应许会赐给教会极大的权柄。德席尔瓦更进一步从犹太拉比着作中,常出现「捆绑」和「释放」两个词,帮助我们了解前者指禁止的事,后者指允许的事。教会是拥有真理的地方,有权柄指明什么事是可容许的,什么是不能容许的,我们若照主的话去执行,上帝应许祂会赐给教会权柄,可以将人逐出教会,或接纳进教会。

  今天的教会,大都不太敢处理信徒的罪,这样,怎能使罪的重担脱落呢?也难怪我们不能享有神同在的极大应许。不过,德席尔瓦也提醒我们,从失羊的比喻,看到主以极大的爱与耐心,挽回失迷的信徒,要放下九十九只没有走迷的羊,去找回那一只迷失的羊。上帝的生意头脑,真的和我们很不一样!作者在此提醒我们:群体的纪律(discipline),以及群体的「门徒造就」(discipling),二者都不可偏废。

  德席尔瓦又提醒我们,留意「捆绑」和「释放」这两个词也出现在马太福音第十六章,但那里是把天国的钥匙赐给彼得一个人,为什么?马太福音是唯一提到「教会」一词的福音书,德席尔瓦猜测,会不会在教会诞生的初期,神赐给彼得极大的权柄,以维持过渡时期的教会,等到新约书卷和教会一一建立,彼得的权柄就转到教会手中了。

  从一本探讨新约导论的书,能读到这么细微的洞见,真是令人意外地惊喜。

  2.方法论(METHODS)

  大部分的讲台信息或是圣经研究的书籍,往往只传递「what」的资讯,却没有带出「how」和「why」的思考探究,帮助读者反思。这样,信息的力道便钝化许多。如果,我们知道圣经书卷的作者,是採用什么写作技巧,来表达他的主题和信息,信息的力道就会迸发出来,锐不可挡。因此德席尔瓦在每一卷书,都会用许多的篇幅来探讨方法论,也就是「释经技巧」。

  在「释经技巧」这部分,德席尔瓦将近代的各种新约鑑别学研究,适当地应用在各卷书,不只提出研究理论,更以实际的经文为例,亲自示范某一领域的研究理论,怎样贡献于特定的经文或书卷。这二十七篇释经技巧集合起来,就成了一本非常实用的释经学手册。

  3.事奉塑造(MINISTRY FORMATION)

  德席尔瓦是有牧养青少年经验的牧者,也在圣乐事工上参与事奉,因此,这本新约导论最强的特点,就是每一卷书结尾时,都附有一篇独立的事奉塑造,总结该新约书卷对牧者,或任何一类事奉者,在事奉上的挑战和教导,将古代的经文活生生地拉到今天的服事和灵命塑造的处境。以马可福音为例,我们都知道马可福音呈现耶稣作为仆人的榜样,德席尔瓦总结六点怎样成为效法耶稣的仆人领袖:

  a.不要追求权力和掌控。一个没有安全感的领袖,会想要牢笼、掌控会众。耶稣却鼓励我们放手。

  b.再思教会的洁净规范。马可笔下的耶稣极力挑战教会要追求圣洁,但不是透过与「被玷污者」划清界线,却要求我们跨越设定的界限,接触在我们处境中「被玷污」、「不洁净」或「不可触摸」的人,奉耶稣的名白白带给他们洁净和医治。耶稣是以被圣灵充满,与不洁的人士来往,不是用区隔之法。

  c.记得耶稣有权柄超越一切的不完美。彼此饶恕才能带来真正的医治。

  d.强调祷告的重要。如果连耶稣都要大清早到旷野灵修祷告,我们怎么能缺乏这得能力的操练呢?

  e.马可处理很多事奉上的张力。马可福音挑战我们,为了彼此需要把基督徒群体训练成这大家庭,叫耶稣的话语能够化身在现实生活中。早期教会就是这种大有能力、不断增长的实体,某程度上由于其中各人都竭力委身于对方。

  f.提醒我们用终末论的角度看待一切的事奉,但必须要平衡此世与来世。

  神的话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使沉睡的灵得到甦醒。恳求主赐给祂的儿女对祂话语更大的饥渴,天天被祂的话语充满,时时与真理的主、复活的主相遇,让那使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的圣灵大能,每时每刻运行在我们里面,使我们能够活出复活的生命,在事奉上彼此委身,彼此饶恕,拥抱所有的人,以基督受苦的爱去实践主所赐的大使命,使万国万民作主的门徒。

  深信这本《21世纪基督教新约导论》,对于踏上这样的旅程,能够发挥不小的帮助。

图书试读

为学术与灵修阅读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德席尔瓦(David A. deSilva)


这本新约导论致力于培育综合的圣经研究进路,既留心新约文本怎样继续说出从主而来的话,以造就门徒训练、群体生活和事奉,又关注新约学术和批判的方法和成果。

在现时环境中,我发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用来阅读和查考圣经。一种是以灵修的方式阅读,聆听神的声音是焦点。另一种是圣经的学术研究,主要根据历史背景来理解经文。

这两种进路及其成果,时常被摆在彼此对立的位置。有些鉴别学者贬低圣经的灵修阅读,轻看这种在灵修阅读中聆听永生神声音的探求。另一些人则不再考虑经文的学术研究,视作无关紧要,因他们「只需要」靠圣灵诠释圣经。前者把圣经的见证简化成基本、可行、理性的道德观,不会干涉现代的议程。后者放任可能带有特殊癖好又错误的阅读和应用,视其具有神圣的权威。读者很快便会察觉,我认为这两种立场及成果,都不太令人满意。

事实上两种探究可以在信仰群体中并用,也应该这样做。信仰群体可以运用圣经的学术研究,容许经文用自身的角度说出自身的话,但从事这种探究方法时,最好带着祈祷的心,与神保持联系,因为这位神仍然透过经文继续说话。有了这些属灵操练,就可以把学术研究的成果,带进信仰群体与神、与其他基督徒的对话,探讨神今天透过这些经文向祂的子民说些甚么。新约的批判研究,承认现代读者因自身的文化、政治、神学和经济处境,与新约文本的作者和原始读者存在不小的距离。以灵修的方式使用新约,则假定敬拜神的人可以直接领悟、直接应用神的话语。基督徒领袖若同时追求这两种探究的途径,不顾此失彼,使两者的成果活泼地互为影响,就可立于稳妥之地,同时享有两种途径的丰富,又较少受制于两者的侷限。

这本新约导论致力于培育这种综合的圣经研究进路,既留心新约文本怎样继续说出从主而来的话,以造就门徒训练、群体生活和事奉,又关注新约学术和批判的方法和成果。写作本书的目标,是要预备基督徒领袖(1)更全面地投入新约批判性和祈祷式的研究,并(2)更可靠地辨别圣灵提供的方向;圣灵要造就门徒并建立信仰群体,使他们能够反映主的心肠和性情,并透过经文向信徒提供方向。为了因应这样的目标,本导论特别考虑到几方面。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21世紀基督教新約導論》後,我翻了翻目錄,發現它涵蓋的範圍很廣,從福音書到使徒行傳,再到書信,甚至還包括了啟示錄。這讓我很驚喜,因為很多時候,一些導論可能會選擇性地介紹,但這本看起來是蠻全面的。更讓我感興趣的是,作者在介紹各卷書時,是否會點出它們的獨特性以及在整個新約中的地位。例如,約翰福音和符類福音在描寫耶穌的態度上就有很大的差異,不知道這本書會怎麼解釋這種差異,會不會認為這是一種互補,還是有更深層的歷史或神學原因。另外,我一直對保羅書信的解讀有些困惑,同一位使徒,寫給不同教會的信,有時候會給人很不一樣的感受,不知道這本書有沒有針對這些進行深入的探討。尤其是在理解保羅關於律法、恩典、以及基督徒在社會中的位置的論述時,總感覺需要更清晰的引導,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啟發。

评分

這本《21世紀基督教新約導論》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台灣的讀者來說,最大的價值或許在於,它能否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新約,並將其與我們自身的文化和生活經驗連結起來。很多時候,我們接觸到的聖經詮釋,可能更多地來自西方,帶著西方文化和歷史的烙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在介紹經文的同時,也思考一下,在我們這塊土地上,該如何去理解和實踐新約的精神。比如說,新約中關於愛鄰舍、關懷弱勢、以及建立社群的教導,在我們的社會環境下,會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又或者,新約對於權威、順服的態度,在我們當代社會價值觀的衝擊下,我們該如何去反思?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在地化的思考,或者至少引導我們進行這樣的思考,那將會非常有意義。

评分

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這本《21世紀基督教新約導論》在解讀新約時,會不會太過側重於某一種神學立場,還是會比較平衡地呈現不同的學術觀點。畢竟,聖經的解讀一直都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解釋,如果一本書只強調其中一種,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會造成誤解,甚至形成一種狹隘的視野。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夠對不同的學術爭議有所提及,並引導讀者思考,而不是直接給出一個「標準答案」。例如,關於耶穌的「末世論」觀點,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解讀,有的強調其預言性,有的則認為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提醒。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就這些關鍵議題,提供一個比較廣闊的視野,讓我們看到聖經研究的豐富性和複雜性。畢竟,認識到學術界的不同觀點,本身就是一種學習。

评分

我對這本《21世紀基督教新約導論》的另一個期待,是它在敘事方式上的吸引力。畢竟,新約本身充滿了豐富的故事,有耶穌的生平、門徒的傳承,還有早期教會的發展。一本好的導論,應該能夠讓這些故事更加生動、立體地呈現在讀者眼前,而不是枯燥的學術分析。我希望作者能夠運用一些生動的例子、歷史的考證,或者甚至是文學的手法,將那些古老的文字變得鮮活起來,讓我們能夠「看見」當時的人們,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信仰掙扎。這樣,我們在閱讀時,才能真正產生共鳴,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概念的層面。畢竟,信仰的傳承,很大程度上也是通過故事來完成的,如果這本書能夠在這方面有所突破,那絕對是值得推薦的。

评分

哇,這本《21世紀基督教新約導論》的封面設計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種傳統的聖經學術書的樸素風格,而是帶點現代感,色調柔和,有一種邀請人閱讀的親切感。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覺得這本書可能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論文,而是更貼近我們這些普通信徒,或者對聖經有點興趣但又覺得有點距離感的朋友們。畢竟「21世紀」這個標題就暗示了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試圖將古老的經文放在現代的脈絡下重新詮釋。我尤其好奇它會怎麼樣處理一些比較有爭議或者讓現代人感到困惑的段落,例如關於女性的角色、社會倫理等等。不知道作者有沒有試圖提供一些新的理解角度,讓我們能更寬容、更包容地看待這些經文,而不是一味地排斥或者生搬硬套。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方法,讓我們在閱讀新約時,不只是被動接受,而是能主動思考、提問,並在生活中找到連結。畢竟,聖經的意義不應該只存在於學術的殿堂,更應該活在我們的日常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