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约瑟传:犹太裔主教与中文圣经

施约瑟传:犹太裔主教与中文圣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rene Eber
图书标签:
  • 施约瑟
  • 传记
  • 犹太教
  • 基督教
  • 圣经
  • 翻译
  • 中国教会
  • 历史
  • 文化
  • 传教士
  • 宗教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记述施约瑟主教(1831-1906)之生平,以及他的旧约圣经中文译本的研究,取材大都来自基督教传教记录和书信档案。

  施约瑟主教为将希伯来文旧约圣经直接翻译为官话中文圣经的翻译者,也是中国第一所大学--圣约翰大学(St. John’s College)--的创办人。本书就是一本有关中文圣经和其翻译者的书,这本书介绍施约瑟如何完成他个人的跨文化旅程,并且谈到希伯来文旧约如何跨越文化而译为中文。

  故事自施约瑟在东欧犹太裔社区的童年写起,包括他改信基督教的经过、旅居德国、移民美国、赴上海和北京的传教工作、翻译委员会的事工,以及他在圣公会上海主教任内的作为,和圣约翰大学的创立。最后几章则分析争议性的圣经「译名问题」,以及施约瑟在翻译希伯来文时所使用的技巧。书内也讨论施氏的旧约圣经译本在中国人之间被接受的情况,和对后来的圣经译本的影响。

  作者指出,施约瑟翻译的旧约圣经,除了是第一本北方官话的翻译本之外,另有两个独特的地方。施氏自幼受圣经希伯来文及其文法的启蒙,他以无与伦比的圣经知识将经文及其意义作了极为适切的翻译。他自幼所受的训练包括了犹太经师注解和圣经释义资料的研究,这些训练在他所使用的翻译技巧及他所附的注解上反映了出来。由于这个缘故,施氏的翻译可说是唯一将犹太传统经文及犹太圣经释义合在一起的中文翻译本。这个译本后来成为1919年出版的修订「和合本圣经」的基础,是二十世纪中国境内与境外华人基督徒使用最广的圣经。

作者简介

伊爱莲(Irene Eber)

  是1966年美国克雷蒙特研究所(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东亚研究所博士。目前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伊爱莲博士着作等身,其中有关中国知识史、中国文学翻译方面的着作尤其着名。

《施约瑟传:犹太裔主教与中文圣经》图书简介 作者:[此处应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此处应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此处应填写出版日期] 导言:历史的褶皱与信仰的熔炉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传记,而是一部深入探索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中国近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以及基督教汉传历史进程中一个关键人物——施约瑟(Joseph Schereschewsky,1819–1883)——生平及其不朽贡献的学术专著。施约瑟,这位拥有犹太血统的德国裔圣公会主教,其人生轨迹巧妙地嵌入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巨大风暴之中。他不仅是那段动荡岁月里一位坚韧的传教士、学者和教育家,更是现代中文圣经翻译史上一个绕不开的里程碑的缔造者。 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人物志叙事,着重剖析施约瑟的身份复杂性——其犹太背景如何影响其世界观与宣教策略,其与中国知识分子和地方社会的互动方式,以及他为实现中文圣经的“本土化”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试图还原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形象,并将其置于晚清社会变迁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 第一部分:熔铸的背景——身份、抉择与远东的召唤 本书开篇追溯了施约瑟的早年生涯及其独特的家庭背景。他出生于一个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德语家庭,虽然其家族具有犹太渊源,但这在当时的欧洲社会中,既是文化滋养的源泉,也是潜在的身份张力所在。青年时期的施约瑟接受了严谨的学术训练,对语言学和古代文化抱有浓厚兴趣。 犹太血脉的隐秘影响: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施约瑟的犹太背景如何无意中影响了他对《旧约》的理解和对中文翻译的追求。这种背景使得他对文本的字面精确性有着近乎执着的探求,同时也可能使其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时,采取了一种既尊重又寻求超越的审视态度。 从欧洲到福州: 1840年代末,施约瑟响应圣公会的差派,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本书详细描绘了他初抵中国时所面对的文化隔阂、语言障碍以及清政府对西方传教活动的复杂态度。他最初在福州等地开始了他的宣教生涯,这段经历奠定了他对中国南方方言和文化习俗的初步认识。 第二部分:语言的炼狱——圣经翻译的学术生涯 施约瑟生命中最为辉煌的成就,在于他对中文圣经翻译的巨大贡献。他参与了多个版本的圣经修订工作,但其个人影响力最大的成果是上海(江浙沪)方言版《新旧约全书》的完成。这一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我们将以极大的篇幅,展现翻译工作背后的学术艰辛与战略抉择。 语言学的挑战与突破: 施约瑟在翻译过程中,面对的不仅仅是词汇的对应,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与表达习惯的激烈碰撞。本书分析了他如何借鉴早期传教士如马礼逊、郭实猎等人的成果,同时又如何坚决地批判那些“过于文雅”或“过于生硬”的译法。他致力于追求一种既能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理解,又能精准传达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原意的“中庸之道”。 “直译”与“意译”的拉锯战: 施约瑟坚持的翻译理念,核心在于对原文的忠实。我们详细考证了他对某些关键神学术语,如“道”、“义”、“圣灵”等,所进行的反复推敲和定稿过程。通过对比不同手稿和已出版的版本,本书揭示了这些看似细微的词语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神学立场和文化敏感性。例如,他如何处理《旧约》中那些带有浓厚古代近东色彩的叙事和律法,使其在中国读者的语境中产生恰当的共鸣而非误解。 上海方言的定型: 本书特别关注施约瑟在上海地区的方言翻译工作。这种方言圣经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圣经文本的受众范围,使其能够触及更广大的非文言精英阶层。我们探讨了该方言译本在当时的社会反响,以及它对地方教会语言规范建立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主教的牧职与教育的遗产 施约瑟的使命并未止于书斋。1872年,他被按立为圣公会主教,并致力于建立和巩固教会的本土化结构。他不仅是一位翻译家,也是一位深具远见的教育家和管理者。 教育机构的建立: 本部分介绍了施约瑟在中国创办和领导的学校,特别是那些旨在培养本土神职人员和教牧人员的机构。他深知,要使基督教在中国扎根,必须培养出能用本土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思考和牧养的“中国牧者”。这种“赋权”的策略,在当时的传教界并不完全主流,却展现了施约瑟的远见。 文化适应与本土化实践: 施约瑟在处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上,展现出审慎的态度。他避免了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专注于核心信仰的传达。本书考察了他如何平衡对西方教义的坚持与对中国社会习俗的尊重,尤其是在礼拜仪式和教会管理方面的实践。 与地方士绅的交往: 传教活动在晚清时期始终面临着地方权力结构和士绅阶层的审视。本书通过史料分析,探讨了施约瑟如何与部分开明士绅建立联系,利用其学术声望在特定地区为教务争取空间。 结语:被时间淘洗的印记 施约瑟于1883年在中国逝世,但他留下的中文圣经译本,特别是其在语言精准性上的坚持,成为后世翻译工作的重要参照系。本书最后部分总结了施约瑟留给中国教会的持久遗产,探讨了其翻译理念在二十世纪初期数次重大中文圣经修订(如和合本的形成)中所起到的潜移默化作用。 《施约瑟传:犹太裔主教与中文圣经》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它结合了宗教史学、语言学和近代中国社会史的视角,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早期基督教汉传运动中,一位核心人物复杂而关键的形象重构。通过理解施约瑟的生平和工作,我们得以更深刻地洞察现代中国信仰史上的关键转折点,以及语言、身份与信仰之间如何交织、碰撞并最终融合的宏大叙事。 全书特色: 本书大量引用了施约瑟的私人信件、未刊发的翻译手稿以及同时代传教士的档案记录,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避免了将人物脸谱化的倾向,呈现出一位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点上,以文字为武器、以信仰为驱动力的伟大历史实践者形象。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为主而活,全心事主
推荐序二 百忍不悔的译经事奉
序言 传扬中国化的基督教
说明 英文缩写字及书名翻译说明

导论 从犹太启蒙运动到中国传教事工
。背景
。犹太启蒙运动 Haskalah
。福音传播与中国传教事工
。不平等条约及传教工作
   
第一章 早年-从立陶宛到美国 (1831–1859年)
。从立陶宛到志多米
。志多米经师学校
。从布列斯劳到美国
。移民美国的自由向往及初期生活
。美国经验:就读神学院

第二章 上海(1859–1862年)
。上海宣教会:背景
。施约瑟在上海(1859–1862年)
。扬子江之旅
。在上海的最后日子

第三章 北京(1862–1874年)
。定居
。佈道与改信基督 
。开封之旅
。结婚
。北京翻译委员会

第四章 事业有成(1878–1906年)
。圣约翰学院
。凌乱的传教生活
。生病及寻求治疗
。圣经的修订与翻译
。重返中国及在东京的余年

第五章 中文旧约圣经与注释
。翻译技巧
。God的译名
。「灵魂」的翻译问题
。Ruah译作「风」和「灵魂」
。土地、人民、国家
。旧约圣经不同译本的比较
。注释体例

第六章 译名问题
。译名问题与耶稣会士
。基督教传教士间的争论(1847–1855年):「天」,「上帝」,还是「神」?
。北京翻译委员会与「天主」
。一些后来的见解

第七章 总结:其人及其文
。印象
。施约瑟的为人
。旧约圣经中文译本
。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样,永远无人纪念 (〈传道书〉2:1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犹太裔主教与中文圣经”,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像是一道充满解谜意味的题目,让我对《施约瑟传》这本书的期待值瞬间拉满。在我固有的认知里,犹太教和基督教是两个独立且有着复杂历史渊源的宗教,而“主教”这一身份,更是直接指向了基督教的体系。所以,一个犹太裔人士,如何能够成为一名主教?这其中必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转化过程,或者说,是一种超越传统边界的信仰融合。更何况,他的名字与“中文圣经”挂钩,这让我联想到那些为跨文化传播呕心沥血的先驱者。我猜想,施约瑟主教在其中可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或许是主导了圣经的翻译,又或许是致力于将圣经的理念以更贴近中国文化的语言和方式传播出去。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他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例如他对中国哲学、文学或风俗习惯的理解,以及这些理解如何影响了他的传教工作?我非常希望从中能够了解到,他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以其独特的身份和使命,为中文圣经的诞生和传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评分

这部《施约瑟传:犹太裔主教与中文圣经》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施约瑟,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犹太裔主教”这个身份的并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我的既定认知里,主教往往与基督教的传统背景紧密相连,而犹太教的历史和文化又是如此独特且独立。究竟是什么样的生命轨迹,让一个犹太裔人士走向了主教的道路?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竟然与“中文圣经”紧密相关。这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是翻译的功劳?还是传播的艰辛?是文化碰撞的火花?还是信仰力量的体现?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问号,迫切想知道这个人物的生平经历,他如何跨越了文化的藩篱,如何将一部原本属于西方世界的经典,以一种新的面貌呈现在东方文化的语境中。这部书的标题本身,就像一部浓缩的史诗,预示着一段跨越宗教、文化、地域的传奇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寻施约瑟主教那不平凡的人生,以及他为中文圣经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可能是一段关于理解、沟通与融合的深刻见证。

评分

《施约瑟传:犹太裔主教与中文圣经》,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施约瑟,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个不平凡的形象,而“犹太裔主教”的设定,更像是给这个形象添上了神秘的面纱。在我的理解中,犹太教与基督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宗教体系,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另一个则以普世传播为己任。那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一个犹太裔人士走上了基督教主教的道路?这其中一定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故事和信仰探索。而“中文圣经”这个关键词,则将故事的地域和文化背景明确下来,引向了中国。我迫切想知道,施约瑟主教是如何将他的使命与这片土地、这个文化联系起来的?他对中文圣经的贡献,是否仅仅在于翻译的文字,还是更在于对中国文化语境的深度理解和融合,让圣经能够以一种更易于被中国人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播?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像一部浓缩的预告片,勾勒出一个跨越宗教、文化、地域的宏大叙事,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不平凡人生。

评分

拿到《施约瑟传:犹太裔主教与中文圣经》这本书,我最先联想到的是那段台湾近代史中,不同宗教信仰如何落地生根、相互激荡的过往。施约瑟的“犹太裔”身份,在华人社会的历史叙事中,本身就带着一种罕见的稀缺性。而他最终成为一位“主教”,并且“与中文圣经”有着如此紧密的关联,这其中的张力简直太迷人了。我很好奇,他在台湾的传教经历是怎样的?他如何在那个时代,一个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中,融入本地社群,并获得认可?犹太教的背景是否为他理解和诠释基督教义带来了独特的视角?他对中文圣经的贡献,是仅仅在翻译上,还是更在于对中国文化语境的深度理解,从而让圣经的内容能够被更广泛的华人所接受和喜爱?或许,书中还会提及他与其他宗教领袖、学者甚至是普通民众的互动,这些交往细节往往最能展现一个人的个性和影响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描绘出一个立体、丰满的施约瑟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个在文化交融和信仰传播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先行者。这本书的书名,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段被历史洪流所裹挟,却又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独特篇章。

评分

《施约瑟传:犹太裔主教与中文圣经》这个书名,直接点燃了我对历史人物传记的兴趣,尤其是这种跨越文化和宗教身份的组合。我一直对那些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桥梁的人物充满敬意,而施约瑟主教的经历,无疑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犹太裔的背景,成为基督教的主教,并专注于“中文圣经”的传播,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深刻的意义。我很好奇,他是否经历过身份认同的挣扎?他是如何学习和掌握中文的?在翻译圣经的过程中,他是否面临过语言和文化上的巨大挑战?这本书是否会详细描绘他在台湾或中国大陆的传教岁月,以及他如何与当地社会建立联系,赢得信任?我特别想知道,他的犹太背景,是否为他理解圣经的原意,或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提供了某种独特的优势。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引子,让我对施约瑟主教的生平充满了好奇,期待能从中读到一个关于信仰、坚持、文化融合以及历史贡献的精彩故事,揭示他在中文圣经传播史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