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纷乱、茫然的时代,献给所有渴求生命意义的人。
《七重山》这部撼动无数人心的巨作,自一九四八年出版以来即风行全球,超过半个世纪声势依然不坠,《纽约时报》将之誉为二十世纪的《忏悔录》,极具影响力的《National Review》杂志也将其选为「世纪百大好书」之一,可谓当代最具影响力与重要性的灵性经典,感动、改变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部卓越而动人的自传,是宗教界传奇人物多玛斯.牟敦对过去的自我所做的最真挚、最深切的反省与告白。「七重山」一名出自但丁的名作《神曲》,暗喻基督宗教的七种罪,以此描述牟敦在经历了感情、智识与灵性上的历练、痛苦、挣扎和折磨后,终于从荒唐无知走向真理与永恆的生命历程。
牟敦六岁丧母,之后亲人相继离世,从此开始了他颠沛漂泊的一生。叛逆的青春期让他对生命充满了质疑,他的大学生涯放荡不羁,但是喧闹过后,只留下无尽的空虚,他发现在自己的俗世生命里,没有任何事物能抚慰内心不断扩大的焦虑与不安。在焦灼、贫乏与孤独中,他殷殷寻求灵性的救赎与归属,对内在平安的深切渴望,终于逐渐引领他踏上追寻天路的旅程。在尝遍世间的忧乐后,他以清澈的心智摆脱了俗世的羁绊,成为全然奉献的隐修士。
在本书中,牟敦将自己的生命历程、隐私、内在思想与感受,赤裸裸地呈现给世人。他以自身的经历镜映我们每个人心中神性与人性的对立与挣扎,牵动着每个人心中深藏的灵性渴望,引领我们找寻生命的真正意义与归属。
本书特色
★誉为二十世纪《忏悔录》,获选「世纪百大好书」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灵性经典,十年来书迷苦寻的最新校订版
★风行全球半世纪,感动、改变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者简介
多玛斯.牟敦 Thomas Merton
当代灵修大师,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宗教思想家,同时也是天主教熙笃会的隐修士、文学家、民权运动者。一九一五年出生于法国,后移居美国,曾就读英国剑桥大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九四一年他放弃在大学教书的工作,遁隐至隐修院中,成为教友口中的路易神父。
虽过着隐修的生活,却不影响他继续致力于世界和平、各种族间的公义与宗教的交谈,为了改造世界而努力。他学识渊博,对东方思想与各大宗教皆广有涉猎,他和亚洲多位世界级的灵修大师都常有交流互动,包括越南的一行禅师、日本的铃木大拙等人,亦曾远赴印度的达兰莎拉,三度与达赖喇嘛会谈。
一九六八年,他前往泰国曼谷参加由他发起的基督宗教与佛教的灵修对谈会议时,寝室内的电风扇漏电,他遭到电击,戏剧性地身亡。
牟敦着作等身,毕生作品超过七十本,在他去世后,从他各种遗稿、讲稿、日记与信件中整理出来的出版品亦相当可观。他的作品对当代宗教、思想、灵修均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七重山》是他最着名的作品,其他中译本还有《在生命寂静的山巅》(商周)、《隐修士牟敦悟禅》(启示)等等。
译者简介
方光珞
方光珞为台大外文系毕业、加拿大温莎大学硕士、渥太华大学博士,曾任教台大外文系,目前在哈佛大学从事人事管理工作,并于天津南开大学讲授莎士比亚。
郑至丽
郑至丽为美国康乃尔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夏威夷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资格检定合格,目前从事同步口译工作与写作。她的英诗创作屡获国外奖项,译有《危险的年纪》、《对抗女人的战争》、《布巴奇计谋》等书。
审订者简介
吴伯仁
台湾嘉义人,耶稣会士,一九六三年生。台湾大学数学硕士、美国麻州威斯顿耶稣会神学院神学硕士。现任教于辅仁圣博敏神学院,亦是台北依纳爵灵修中心主任。教授信理和灵修学程,同时带领避静与灵修辅导工作。代表着作《拉内神学的灵修观》,合译《闹市中的黑暗》,亦是《祈祷入门》、《灵修辅导实务》的校订者,其他文章散见《神学论集》等。
第一部
1 囚犯的基地
2美术馆的圣母
3 地狱劫
4 市场里的孩子
第二部
1 极高的代价
2 矛盾的浪涛
第三部
1 磁北
2 正北
3 睡火山
4 自由的滋味
跋 不幸者在孤独中的默想
推荐序1
我的他与祂
读过多玛斯.牟敦的《七重山》,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回首自己在灵性成长上的足迹。2012年我虽然出版了一本以心灵成长为主,个人故事为辅的自传《回家》,但书中提到的宗教追寻也只是冰山一角。本书作者描写的灵性渴望我懂,我真的懂,我深切理解那种渴望被救赎的焦虑与急迫。我们多么希望能拨云见日,活出生命的尊贵与价值。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份渴望,只是当一切顺利轻松之余,人们不会刻意扭转,想从痛苦中寻求解脱与开悟。
开悟,不是幸福的人追求的层次,开悟是知悉痛苦的人寻求解脱的出口。
美的是,感知痛苦,并不表示你要长期沈溺于痛苦,而是体验痛苦的存在,了解人性的共业,从中寻求解脱。解脱之后,将自身的经验,传承给那些还耽溺在痛苦中,同时渴望解脱的人。这样的分享,是人与人之间最美、最有价值的交会,不只被点醒的人遇见神,分享的人也体验到生命最伟大的奉献与滋润。
对我来说,神、存在、大能、天主、佛、阿拉,都指向人性至高、至善、至美的部份。每个人透过自己的文化与机缘认识自己存有的善与美,在这样的基础下,任何宗教里人性的较量,都不是我能认同的。在我寻求真理的道路上,我非常庆幸有多年心理学的训练背景,因此,只要在任何宗教体系里的权力竞争与情绪勒索,我几乎能很快的从人性中找到原委。那些都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追寻,我们内心真正渴望被点燃的是祥和、仁慈、和善与感动的连结。对于一个渴望追求灵性洁净的人来说,偏离一点都不行,除非到达,追寻将永无止境。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念的是天主教的外侨学校,当时小小身影跪地祈祷的画面如今仍历历在目。多少暗夜我独自一人留守家里,唯一能做的就是怀着莫大的恐惧向天祈祷,小小心灵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强化信心,相信自己是安全、备受圣灵呵护的,是那一声声与天主的对话,帮助我渡过那些充满焦虑、害怕的片刻。你说,当时能给我救赎的还有谁?从此,与老天爷的对话便成了我的慰借。孤寂的暗夜对一个稚子来说,除了祂,还有谁能帮得上忙?
牟敦六岁丧母,从此开始了他颠沛的一生。父亲是一位画家,浪漫的情怀不免继续追求爱情与事业。九岁时父亲病危,他再次经历可能失去至亲的强大恐惧,虽然父亲从病中痊愈,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小小年纪便承受如此巨大的创伤,情何以堪。从此,他开始离家住校,常年往返于学校与亲友家中寄宿。自从母亲过世之后,父亲几乎都不在他的身边。好不容易与外祖父母培养的亲情,也因长年寄宿学校而少了往来,在他二十二岁时,两老相继离世。他的大学生涯荒诞不羁,叛逆的青春期让他对什么都存疑。这般灰暗的童年,让他对生命充满了质疑,牟敦,什么都不信。
死亡,充斥在他生命中的不同阶段。这样的生命经历,让他如何开心得起来?内心除了神性的召唤,黑暗的生命历练教人如何解脱?自在,想必对他来说像是海市蜃楼。正当他投身教会,全心追求灵性、迎向内心神性的招唤时,他唯一小他两岁的的亲弟弟也在牟敦二十八岁时意外身亡。他的一生,除了寻求痛苦的解脱,你想,还有其他的出路吗?
除了亲情的割舍,他在感情上也充满矛盾与挣扎。大学时期,他的同学曾经描述他在校时的茫然与颓废,追逐女性、抽烟、喝酒,就像一般时下迷失的一代,他知道那样的生活无法带给他平静,于是,他在在问自己,希望找到神性的依归。虽然他当时并不被教会所吸引,但是内心追求恬静的渴望从未止息。
据说,他有一些迷样的野史在坊间流传着,譬如,他在大学期间可能生有一子;在担任神职时曾与一女过从甚密;他意外身亡的故事留给世人多方揣测。这些未被证实的谜,让牟敦的故事更引人入胜。
多玛斯.牟敦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真实能镜映我们每个人心中神性与人性的对立与挣扎。我们是否能从这些坦诚的故事里找到两者的平衡,神性与人性是可以和谐并存,但前提是,我们要先认识祂与他。当他出现时,让祂引领;让祂透过他而展现;这一切无关宗教,关乎人性里的祂。
这是一本好看的书,而且是起点,终点是你自己的故事,你神性与人性的整合。祝福你,愿你也能为自己独特、璀璨的生命,写下一篇篇动人的成长乐章,平安。
赖佩霞(本文作者为魅丽杂志发行人、作家、身心灵成长导师)
推荐序2
恩宠的生命之旅
第四、五世纪的教父级人物奥古斯丁,从他的心灵自传《忏悔录》出版以来,一千六百年间《忏悔录》一直让阅读的人心灵受到激励,并从中获益良多。廿世纪美国的灵修作家牟敦(Thomas Merton),他的心灵式自传《七重山》付梓之后,风行全球,有多种不同文字译本发行;中文全译本在台湾第二次出版,相信将再一次让另一批读者享受心灵之宴。
将自己的生命历程、隐私、内在思想与感受,赤裸裸呈现给世人,这样的人在感情和理智上有其特殊独到之处;《七重山》吸引我们的地方,在于我们接触到一个充满追求艺术、美德、脱俗的家庭,牟敦的父母、外祖父母、亲人,他们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以及后来求学、求道过程中所逢遇的各路人士,汇集形成牟敦精彩的生命剧本。年少时,牟敦曾与父亲在法国南部旅游、居住,探访过新教的喀尔文学院,却未就读,在Penne的Cazals村附近,常有机会到访一些山城、妙景中失修的圣堂、隐修院,隐修院及圣堂的气息和氛围深深印入牟敦的心坎内。僧院、城堡,中世纪的情境一一进入他的生命里,后来他的父亲买下整座已成废墟的圣堂,用圣堂的拱门、窗户、石头来建造自己的房子。法国境内修道院的一草一木和宁静的气氛,是年少的牟敦渴望能吸入的。
牟敦和他的父亲均喜好诗人W. Blake的诗文,他认为这是上主圣宠在他生命中的施展,唤醒他灵魂中的信德与爱德,在Blake诗词的迂回引导下,牟敦来到上主面前。在英国读书对哲学的兴趣,让他不断深入思考生命的基本课题,又因病入院疗养,读到G. M. Hopkins的诗集,诗人是耶稣会的神父。入剑桥大学读书前,他前往义大利,途中渐渐接触到与基督相关的人与事物。一天夜晚在房间内,死去的父亲似乎突然鲜明地临在,他被强光穿透而看清了自己的生命状况,生平第一次真正的祈祷,向所不认识的上主祈祷,泪流满面。父亲、祂、上主之间交谈着,这是一个极大恩宠的临在,让牟敦走进教堂祈祷。
要如何改变自己的生命?
当牟敦回顾自己的生命时,他深深体悟到那是一条满是恩宠的道路,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期间,他遇到两位好老师范多伦(M. Van Doren)与渥尔许(D. Walsh),他们不只是经师,更是人师。透过这两位老师,牟敦接触到现代士林哲学的思想家,同时对中世纪的思想有所认识,圣多玛斯与圣文德一些思想和话语进入他的内心,他受到了光照;牟敦读Gilson的文字后,他感受到「天主在我心中真正被辨明了」,渐渐地他进入生命深沉之处,他祈祷并体验苦修的操练,一步步地,最后他接受洗礼,信仰的真理碰触到他的心灵,基督在他的内心诞生了,基督从祂的深渊唿唤牟敦。
《七重山》第二部之2<矛盾的浪涛>所涉及的乃基督徒灵修的境界,「体验到真正神秘的生命」,他开始懂得原来生命只是为上主而活,天主才是生命的中心。渥尔许向牟敦介绍革责马尼圣母修院,劝他到此避静体会隐修生活。一次住院中在病床上他领了圣体,他明白圣宠临到他身上,找到了灵性生命的自由;哈瓦纳的圣堂领圣体时,成圣体经文的声音使他了悟,上主是真正属于他的,内心觉醒了,「天堂就在我眼前」。
因丧失被征召入伍的资格无法参战,他的内心对熙笃会隐修生活愈加渴慕,一想到隐修院的一切,内心就受到莫大震撼,对孤独的渴望使他安排到隐修院避静。隐修院的弥撒、气氛、隐修士的献身生命都将牟敦带到基督面前。隐修院的生活,在避静中他体会到,在上主面前、在真理的氛围中,一个人是否值得钦佩,取决于此人在世人中消失得有多彻底,他生命的完美度取决于是否完全不察觉自己的存在。隐修士从世俗中隐退,不是削减自己,却是在孤寂隐退中变成更真实的自己。这时候,他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做个隐修士……」
到底应如何?牟敦突获一个灵感,翻开书本随手一指,出现几个字「Ecce eris tacens」(「看啊!你必成为哑巴。」路加福音一:20)。牟敦告诉我们,修道院是一所向天主学习喜乐之道的学校,我们的本性需受治疗,我们需要学习爱的真谛,要获得自由就要能无私地爱,而爱是从真理-破除谎言开始,首先憎恶自我,祂便以祂的爱来重建我们的生命。
阅读这本重重的大书之前,建议读者可以先读《遇见牟敦-卢云眼中的默观者》,或光启文化出版社的《七重山》节译本;当然一口气将全译本读完是最令人满足的方式。
刘锦昌(本文作者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圣经学院院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