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重山

七重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homas Merton
图书标签:
  • 奇幻
  • 武侠
  • 仙侠
  • 东方幻想
  • 冒险
  • 成长
  • 玄幻
  • 架空历史
  • 修仙
  • 剑与魔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这个纷乱、茫然的时代,献给所有渴求生命意义的人。

  《七重山》这部撼动无数人心的巨作,自一九四八年出版以来即风行全球,超过半个世纪声势依然不坠,《纽约时报》将之誉为二十世纪的《忏悔录》,极具影响力的《National Review》杂志也将其选为「世纪百大好书」之一,可谓当代最具影响力与重要性的灵性经典,感动、改变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部卓越而动人的自传,是宗教界传奇人物多玛斯.牟敦对过去的自我所做的最真挚、最深切的反省与告白。「七重山」一名出自但丁的名作《神曲》,暗喻基督宗教的七种罪,以此描述牟敦在经历了感情、智识与灵性上的历练、痛苦、挣扎和折磨后,终于从荒唐无知走向真理与永恆的生命历程。

  牟敦六岁丧母,之后亲人相继离世,从此开始了他颠沛漂泊的一生。叛逆的青春期让他对生命充满了质疑,他的大学生涯放荡不羁,但是喧闹过后,只留下无尽的空虚,他发现在自己的俗世生命里,没有任何事物能抚慰内心不断扩大的焦虑与不安。在焦灼、贫乏与孤独中,他殷殷寻求灵性的救赎与归属,对内在平安的深切渴望,终于逐渐引领他踏上追寻天路的旅程。在尝遍世间的忧乐后,他以清澈的心智摆脱了俗世的羁绊,成为全然奉献的隐修士。

  在本书中,牟敦将自己的生命历程、隐私、内在思想与感受,赤裸裸地呈现给世人。他以自身的经历镜映我们每个人心中神性与人性的对立与挣扎,牵动着每个人心中深藏的灵性渴望,引领我们找寻生命的真正意义与归属。

本书特色

  ★誉为二十世纪《忏悔录》,获选「世纪百大好书」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灵性经典,十年来书迷苦寻的最新校订版
  ★风行全球半世纪,感动、改变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者简介

多玛斯.牟敦 Thomas Merton

  当代灵修大师,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宗教思想家,同时也是天主教熙笃会的隐修士、文学家、民权运动者。一九一五年出生于法国,后移居美国,曾就读英国剑桥大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九四一年他放弃在大学教书的工作,遁隐至隐修院中,成为教友口中的路易神父。

  虽过着隐修的生活,却不影响他继续致力于世界和平、各种族间的公义与宗教的交谈,为了改造世界而努力。他学识渊博,对东方思想与各大宗教皆广有涉猎,他和亚洲多位世界级的灵修大师都常有交流互动,包括越南的一行禅师、日本的铃木大拙等人,亦曾远赴印度的达兰莎拉,三度与达赖喇嘛会谈。

  一九六八年,他前往泰国曼谷参加由他发起的基督宗教与佛教的灵修对谈会议时,寝室内的电风扇漏电,他遭到电击,戏剧性地身亡。

  牟敦着作等身,毕生作品超过七十本,在他去世后,从他各种遗稿、讲稿、日记与信件中整理出来的出版品亦相当可观。他的作品对当代宗教、思想、灵修均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七重山》是他最着名的作品,其他中译本还有《在生命寂静的山巅》(商周)、《隐修士牟敦悟禅》(启示)等等。

译者简介

方光珞

  方光珞为台大外文系毕业、加拿大温莎大学硕士、渥太华大学博士,曾任教台大外文系,目前在哈佛大学从事人事管理工作,并于天津南开大学讲授莎士比亚。

郑至丽

  郑至丽为美国康乃尔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夏威夷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资格检定合格,目前从事同步口译工作与写作。她的英诗创作屡获国外奖项,译有《危险的年纪》、《对抗女人的战争》、《布巴奇计谋》等书。

审订者简介

吴伯仁

  台湾嘉义人,耶稣会士,一九六三年生。台湾大学数学硕士、美国麻州威斯顿耶稣会神学院神学硕士。现任教于辅仁圣博敏神学院,亦是台北依纳爵灵修中心主任。教授信理和灵修学程,同时带领避静与灵修辅导工作。代表着作《拉内神学的灵修观》,合译《闹市中的黑暗》,亦是《祈祷入门》、《灵修辅导实务》的校订者,其他文章散见《神学论集》等。

瀚海孤星:风暴之地的秘史 (一部关于失落文明、异域探险与人性抉择的宏大史诗) 背景设定: 故事发生在“阿斯加德大陆”的西南边缘,一个被世人遗忘的地区——“寂静海湾”。这里终年被浓密的、带着微弱电荷的灰色雾气笼罩,传说雾气之后,便是连接着“无尽虚空”的裂隙。大陆的主流文明——由光之教团统治的“赛拉菲姆帝国”——早已将此地视为蛮荒与禁忌之地,仅有少数冒险家、被放逐者以及对古老知识充满渴求的学者才会冒险进入。 主要情节梗概: 第一部:雾锁迷踪 故事的主角,卡尔文·凡斯,一位年轻但声名狼藉的地图绘制师兼博物学家,为了追寻一张残缺不全的古地图——据称指向“失落的亚特兰蒂斯之城——伊尔萨尔”的线索,孤身进入了寂静海湾。卡尔文的动机复杂:他不仅渴望学术上的突破,更希望通过找到伊尔萨尔的宝藏,洗清家族蒙受的污名。 进入海湾后,卡尔文很快遭遇了当地的“雾民”——一群适应了低光照和高湿度环境的土著部落。他们皮肤苍白,视力极弱,却对周围环境有着超乎寻常的感知力。起初,雾民对卡尔文充满敌意,但卡尔文意外救下了一位年轻的雾民女祭司,莉亚。莉亚拥有罕见的“聆听风暴”的能力,能够预知雾气的变化和危险的来临。 在莉亚的帮助下,卡尔文得以深入雾气深处,发现了多处古代遗迹的残骸。这些遗迹的建筑风格与赛拉菲姆帝国的截然不同,它们使用的是一种坚硬、泛着幽蓝色光芒的矿石,墙壁上刻满了卡尔文从未见过的象形文字,暗示着一个远超帝国历史的、掌握了操控自然能量的强大文明。 然而,卡尔文的探险很快引来了不速之客——“影猎团”。这是一群由帝国派遣或雇佣的亡命之徒,他们不关心知识,只对传说中伊尔萨尔储存的“永恒能量源”感兴趣,渴望以此技术颠覆赛拉菲姆帝国的统治。影猎团的首领“幽灵”马库斯,冷酷无情,擅长追踪和陷阱,他将卡尔文视为窃取宝藏的竞争对手。 第二部:能量的共鸣与古老的守护者 随着卡尔文和莉亚的深入,他们意识到,伊尔萨尔并非一个单纯的城市遗址,而是一个巨大的能量中转站,它被设计用来稳定阿斯加德大陆上失衡的“以太流”。最近几十年,由于赛拉菲姆帝国无节制的“光能开采”,导致以太流出现紊乱,寂静海湾的雾气和不稳定的天气正是这种紊乱的显现。 在探索一处地下神殿时,他们激活了一个古老的防御系统——“泰坦守卫”。这些半机械、半生物的巨型构装体,曾是伊尔萨尔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卡尔文必须利用他对古代机械的知识和莉亚对能量流的直觉,与这些守卫周旋,而不是试图用蛮力摧毁它们。 在此过程中,卡尔文与莉亚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互不信任,发展成了深刻的依赖和理解。莉亚教会卡尔文如何“感受”脚下的土地和空气,而卡尔文则向她展示了外界世界的广阔和复杂。他们共同破解了一系列关于“能量平衡”的壁画,揭示了伊尔萨尔文明毁灭的真相——他们并非被外敌攻陷,而是因为过度干预自然法则,引发了一场自我毁灭式的能量反噬。 影猎团紧追不舍,马库斯利用先进的帝国科技,成功定位了神殿的入口。一场围绕着神殿核心区域的追逐与冲突爆发了。 第三部:抉择与风暴之眼 卡尔文最终抵达了传说中的核心区域——一个巨大的、悬浮在半空中的晶体结构,即“永恒能量源”。然而,它并非是卡尔文想象中的黄金或宝石,而是一个不断进行着复杂运算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能量核心。 此时,马库斯出现,他并不满足于夺取技术,他计划利用核心的巨大能量,强行“重塑”阿斯加德大陆的生态,将光之教团的统治连根拔起,建立一个由他掌控的新秩序。 卡尔文和莉亚面临抉择:是夺取核心的力量来对抗帝国,还是遵循伊尔萨尔文明的遗训,维护以太流的平衡? 在最终的对决中,卡尔文没有选择战斗,而是利用自己的绘图技艺,结合莉亚的引导,向核心输入了“稳定模式”的指令。这不是摧毁,而是修复。核心发出了巨大的共鸣,与四周的雾气和大地产生了连接。 马库斯的技术设备在能量的冲击下崩溃,他本人则被卷入了一次失控的能量爆发中,下落不明。 尾声:新生的雾霭 能量核心被重置后,寂静海湾的灰色雾气开始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和的、带着生命气息的薄雾。这表明以太流正缓慢地恢复正常。 卡尔文拒绝了莉亚希望他留在雾民部落的邀请。他知道,尽管他找到了伊尔萨尔的真相,但他不能成为新的守护者。他带走了伊尔萨尔文明关于“平衡”的知识记录,以及他自己绘制的,关于这个被遗忘角落的详尽地图。 他回到了赛拉菲姆帝国的边缘地带,以一个全新的身份——一个挑战官方历史记录的异见学者——开始活动。他深知,自己掌握的知识足以撼动帝国自诩为“唯一真理”的统治基础。他不再追求财富或名誉,他的目标是让世人正视自然法则的力量,以及那些被主流历史抹去的文明光辉。寂静海湾的秘密,连同他与雾民的友谊,成为了他心中永恒的印记。他知道,风暴并未完全平息,但至少,他为未来播下了一颗理解的种子。 主题探讨: 本书深入探讨了技术崇拜与自然敬畏之间的冲突、失落文明的遗产、以及个体在面对宏大历史洪流时所做的道德抉择。它赞美了知识的价值,同时也警示了对未知力量的盲目追求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探险的终点,往往不是宝藏,而是自我认知的重塑。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部
1 囚犯的基地
2美术馆的圣母
3 地狱劫
4 市场里的孩子

第二部
1 极高的代价
2 矛盾的浪涛

第三部
1 磁北
2 正北
3 睡火山
4 自由的滋味

跋 不幸者在孤独中的默想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我的他与祂

  读过多玛斯.牟敦的《七重山》,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回首自己在灵性成长上的足迹。2012年我虽然出版了一本以心灵成长为主,个人故事为辅的自传《回家》,但书中提到的宗教追寻也只是冰山一角。本书作者描写的灵性渴望我懂,我真的懂,我深切理解那种渴望被救赎的焦虑与急迫。我们多么希望能拨云见日,活出生命的尊贵与价值。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份渴望,只是当一切顺利轻松之余,人们不会刻意扭转,想从痛苦中寻求解脱与开悟。

  开悟,不是幸福的人追求的层次,开悟是知悉痛苦的人寻求解脱的出口。

  美的是,感知痛苦,并不表示你要长期沈溺于痛苦,而是体验痛苦的存在,了解人性的共业,从中寻求解脱。解脱之后,将自身的经验,传承给那些还耽溺在痛苦中,同时渴望解脱的人。这样的分享,是人与人之间最美、最有价值的交会,不只被点醒的人遇见神,分享的人也体验到生命最伟大的奉献与滋润。

  对我来说,神、存在、大能、天主、佛、阿拉,都指向人性至高、至善、至美的部份。每个人透过自己的文化与机缘认识自己存有的善与美,在这样的基础下,任何宗教里人性的较量,都不是我能认同的。在我寻求真理的道路上,我非常庆幸有多年心理学的训练背景,因此,只要在任何宗教体系里的权力竞争与情绪勒索,我几乎能很快的从人性中找到原委。那些都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追寻,我们内心真正渴望被点燃的是祥和、仁慈、和善与感动的连结。对于一个渴望追求灵性洁净的人来说,偏离一点都不行,除非到达,追寻将永无止境。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念的是天主教的外侨学校,当时小小身影跪地祈祷的画面如今仍历历在目。多少暗夜我独自一人留守家里,唯一能做的就是怀着莫大的恐惧向天祈祷,小小心灵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强化信心,相信自己是安全、备受圣灵呵护的,是那一声声与天主的对话,帮助我渡过那些充满焦虑、害怕的片刻。你说,当时能给我救赎的还有谁?从此,与老天爷的对话便成了我的慰借。孤寂的暗夜对一个稚子来说,除了祂,还有谁能帮得上忙?

  牟敦六岁丧母,从此开始了他颠沛的一生。父亲是一位画家,浪漫的情怀不免继续追求爱情与事业。九岁时父亲病危,他再次经历可能失去至亲的强大恐惧,虽然父亲从病中痊愈,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小小年纪便承受如此巨大的创伤,情何以堪。从此,他开始离家住校,常年往返于学校与亲友家中寄宿。自从母亲过世之后,父亲几乎都不在他的身边。好不容易与外祖父母培养的亲情,也因长年寄宿学校而少了往来,在他二十二岁时,两老相继离世。他的大学生涯荒诞不羁,叛逆的青春期让他对什么都存疑。这般灰暗的童年,让他对生命充满了质疑,牟敦,什么都不信。

  死亡,充斥在他生命中的不同阶段。这样的生命经历,让他如何开心得起来?内心除了神性的召唤,黑暗的生命历练教人如何解脱?自在,想必对他来说像是海市蜃楼。正当他投身教会,全心追求灵性、迎向内心神性的招唤时,他唯一小他两岁的的亲弟弟也在牟敦二十八岁时意外身亡。他的一生,除了寻求痛苦的解脱,你想,还有其他的出路吗?

  除了亲情的割舍,他在感情上也充满矛盾与挣扎。大学时期,他的同学曾经描述他在校时的茫然与颓废,追逐女性、抽烟、喝酒,就像一般时下迷失的一代,他知道那样的生活无法带给他平静,于是,他在在问自己,希望找到神性的依归。虽然他当时并不被教会所吸引,但是内心追求恬静的渴望从未止息。

  据说,他有一些迷样的野史在坊间流传着,譬如,他在大学期间可能生有一子;在担任神职时曾与一女过从甚密;他意外身亡的故事留给世人多方揣测。这些未被证实的谜,让牟敦的故事更引人入胜。

  多玛斯.牟敦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真实能镜映我们每个人心中神性与人性的对立与挣扎。我们是否能从这些坦诚的故事里找到两者的平衡,神性与人性是可以和谐并存,但前提是,我们要先认识祂与他。当他出现时,让祂引领;让祂透过他而展现;这一切无关宗教,关乎人性里的祂。

  这是一本好看的书,而且是起点,终点是你自己的故事,你神性与人性的整合。祝福你,愿你也能为自己独特、璀璨的生命,写下一篇篇动人的成长乐章,平安。

赖佩霞(本文作者为魅丽杂志发行人、作家、身心灵成长导师)

推荐序2

恩宠的生命之旅

  第四、五世纪的教父级人物奥古斯丁,从他的心灵自传《忏悔录》出版以来,一千六百年间《忏悔录》一直让阅读的人心灵受到激励,并从中获益良多。廿世纪美国的灵修作家牟敦(Thomas Merton),他的心灵式自传《七重山》付梓之后,风行全球,有多种不同文字译本发行;中文全译本在台湾第二次出版,相信将再一次让另一批读者享受心灵之宴。

  将自己的生命历程、隐私、内在思想与感受,赤裸裸呈现给世人,这样的人在感情和理智上有其特殊独到之处;《七重山》吸引我们的地方,在于我们接触到一个充满追求艺术、美德、脱俗的家庭,牟敦的父母、外祖父母、亲人,他们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以及后来求学、求道过程中所逢遇的各路人士,汇集形成牟敦精彩的生命剧本。年少时,牟敦曾与父亲在法国南部旅游、居住,探访过新教的喀尔文学院,却未就读,在Penne的Cazals村附近,常有机会到访一些山城、妙景中失修的圣堂、隐修院,隐修院及圣堂的气息和氛围深深印入牟敦的心坎内。僧院、城堡,中世纪的情境一一进入他的生命里,后来他的父亲买下整座已成废墟的圣堂,用圣堂的拱门、窗户、石头来建造自己的房子。法国境内修道院的一草一木和宁静的气氛,是年少的牟敦渴望能吸入的。

  牟敦和他的父亲均喜好诗人W. Blake的诗文,他认为这是上主圣宠在他生命中的施展,唤醒他灵魂中的信德与爱德,在Blake诗词的迂回引导下,牟敦来到上主面前。在英国读书对哲学的兴趣,让他不断深入思考生命的基本课题,又因病入院疗养,读到G. M. Hopkins的诗集,诗人是耶稣会的神父。入剑桥大学读书前,他前往义大利,途中渐渐接触到与基督相关的人与事物。一天夜晚在房间内,死去的父亲似乎突然鲜明地临在,他被强光穿透而看清了自己的生命状况,生平第一次真正的祈祷,向所不认识的上主祈祷,泪流满面。父亲、祂、上主之间交谈着,这是一个极大恩宠的临在,让牟敦走进教堂祈祷。

  要如何改变自己的生命?

  当牟敦回顾自己的生命时,他深深体悟到那是一条满是恩宠的道路,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期间,他遇到两位好老师范多伦(M. Van Doren)与渥尔许(D. Walsh),他们不只是经师,更是人师。透过这两位老师,牟敦接触到现代士林哲学的思想家,同时对中世纪的思想有所认识,圣多玛斯与圣文德一些思想和话语进入他的内心,他受到了光照;牟敦读Gilson的文字后,他感受到「天主在我心中真正被辨明了」,渐渐地他进入生命深沉之处,他祈祷并体验苦修的操练,一步步地,最后他接受洗礼,信仰的真理碰触到他的心灵,基督在他的内心诞生了,基督从祂的深渊唿唤牟敦。

  《七重山》第二部之2<矛盾的浪涛>所涉及的乃基督徒灵修的境界,「体验到真正神秘的生命」,他开始懂得原来生命只是为上主而活,天主才是生命的中心。渥尔许向牟敦介绍革责马尼圣母修院,劝他到此避静体会隐修生活。一次住院中在病床上他领了圣体,他明白圣宠临到他身上,找到了灵性生命的自由;哈瓦纳的圣堂领圣体时,成圣体经文的声音使他了悟,上主是真正属于他的,内心觉醒了,「天堂就在我眼前」。

  因丧失被征召入伍的资格无法参战,他的内心对熙笃会隐修生活愈加渴慕,一想到隐修院的一切,内心就受到莫大震撼,对孤独的渴望使他安排到隐修院避静。隐修院的弥撒、气氛、隐修士的献身生命都将牟敦带到基督面前。隐修院的生活,在避静中他体会到,在上主面前、在真理的氛围中,一个人是否值得钦佩,取决于此人在世人中消失得有多彻底,他生命的完美度取决于是否完全不察觉自己的存在。隐修士从世俗中隐退,不是削减自己,却是在孤寂隐退中变成更真实的自己。这时候,他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做个隐修士……」

  到底应如何?牟敦突获一个灵感,翻开书本随手一指,出现几个字「Ecce eris tacens」(「看啊!你必成为哑巴。」路加福音一:20)。牟敦告诉我们,修道院是一所向天主学习喜乐之道的学校,我们的本性需受治疗,我们需要学习爱的真谛,要获得自由就要能无私地爱,而爱是从真理-破除谎言开始,首先憎恶自我,祂便以祂的爱来重建我们的生命。

  阅读这本重重的大书之前,建议读者可以先读《遇见牟敦-卢云眼中的默观者》,或光启文化出版社的《七重山》节译本;当然一口气将全译本读完是最令人满足的方式。

刘锦昌(本文作者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圣经学院院长)

图书试读

冬季那学期,我们开始读《神曲》的〈地狱篇〉,进度很慢,一天读不到一篇;不过,现在但丁和味吉尔已经经历了冰冷的地狱中心之旅,他们在那里曾见到三个头的魔鬼,口中咀嚼着几个至恶的叛徒。如今他们已爬出地狱,眼前是平静的海水,这里是炼狱山的山脚,山路环山七匝。现在是基督徒的封斋期,我之所以守斋,却只因参加了划船队(因为表现太差,已经倒尽胃口),理由既不正当,当然也无功可居,就像在一圈圈的炼狱里兜圈子。

我读剑桥的最大收获便是接触到但丁,他的作品平易近人却才气逼人,堪称最伟大的天主教诗人—这倒不是说他已臻于全德与至圣的境界。读了他才思横溢的作品后,我至少暂时接受了他对炼狱和地狱的说法,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他的思想恰巧触发了我的美感反应,但是不能奢求我将他的思想应用到我的道德境界上。不,我当时宛如披着七层刀枪不入的盔甲,被自己的缺陷和盲目禁锢,这七罪宗唯有用炼狱的火或上天的爱(两者几乎相同)才能烧尽。但是那时我竟能不受火焰的攻击,因为我动用了意志力逃避它们,那时我的意志已惯于被扭转,变得彻底冥顽不灵。我竭尽所能使我的心不被爱德感动,并用我顽固的自私心设下谁也攻不破的心防──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然而,我还是能惬意而专注地倾听但丁的声音,他缓慢庄重地演绎神话与象征,诗意地融合了士林哲学和神学,自成体系。可惜他的种种思想皆未曾在我心中扎根,因为我的心粗糙懒散,不能吸收这么纯净的东西;不过,我心中终究还保持着某种武装中立的态度,愿意含煳笼统地容忍诸般教义,以便了解但丁的诗。

现在看来,那也是天赐的恩典之一,是我从剑桥得到、具正面效果的最大圣宠。

其他的就都是负面的了。仁慈的天主容许我尽可能远走高飞,远离祂的爱,但是祂成竹在胸,待我最终沉沦到深渊底部、自以为天高皇帝远时,将与我对质。这固然也是一种恩典。「我若上升于高天,你已在那里,我若下降于阴府,你也在那里。」

因为当我最悲惨时,祂会充分光照我的灵魂,让我看出我有多么悲惨,让我承认那是我自己的错造成的,是我自食其果。我永远要因犯罪而受罚,必须了解到(至少也要朦胧地意识到)是在自己的地狱火焰中受煎熬、受惩罚,在我自己的腐败意志造成的地狱中溃烂,直到受不了极端的悲惨,终于放弃自作主张的意志。

我曾有过类似的体验,但是在剑桥这一年,我即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苦楚;相较之下,以往种种不值一提。

仅仅了解自己不快乐并不代表获得拯救,那也许是获救的开始,也有可能打开了陷入更深层地狱的门,我不知道自己沉到谷底的路途还长着呢;然而,现在我至少已清楚自己身在何处,开始设法脱身。

也许有人会认为天主的安排真是既滑稽又残酷,祂竟然容许我自行选择用什么方式拯救自己的灵魂。但是天主的安排就是天主的爱,祂明智地不去理会自我意志强烈的人,只要他们坚持以一己之力掌控自我,天主便任凭他们自由行动,好让他们看出自己的无助会将他们带入何等徒劳与悲哀的境地。

这种情况的讽刺和残酷并非来自天主上智的安排,而是来自魔鬼,他自以为正在从天主手中骗取我这个愚蠢无趣的小灵魂。

于是,我开始在由学生活动中心改装而成的大图书馆里将佛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AlfredAdler)的书全都借了。我在宿醉之余强打起精神,耐心勤奋地研读神秘的性压抑、各种情结、内向性、外向性等等。最糟的是由于我完全不节制欲望,以致激情失控,发为澎湃的乱流,使我的灵魂及其所有机能都快报废了;在这种状况下,我得出一个结论:我不快乐的原因就是性压抑!更荒唐的是,我又推论出世上最严重的罪恶便是内向。我努力要做个外向的人,于是不断地自我检讨,研究我的各种反应,分析我的所有感情,结果反而朝着我希望竭力避免的方向一头栽了进去,变成一个内向的人。

我日以继夜研读佛洛伊德,自以为得到科学的启迪,其实哪有什么科学可言?还不是像老太太私下熟读秘术读物,好为自己算命、看掌纹预测未来罢了。我不知道当时是否濒临进入四壁装有软垫小室的地步,但是假使我真的发疯了,精神分析必是罪魁祸首。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七重山》这个书名,第一眼吸引我的,是那种带着些许东方韵味和神秘感。我猜想,这可能是一本不太会是单纯的言情或者推理小说,而是会融合一些更深层的哲学或者人文思考。在台湾,我们其实不乏对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有着深刻探索的作品,我希望《七重山》也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我不喜欢那种情节跳跃、逻辑混乱的书,虽然有时我会因为猎奇而尝试,但最终还是会回归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产生共鸣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里的“山”,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可能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成长的印记。不知道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七重山”,是会有七个独立的故事串联,还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宏大叙事?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那样更容易让我感受到一种连续性和递进感。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让我暂时逃离日常喧嚣,进入一个全新世界的故事,而《七重山》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给人的感觉,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都市故事,也不是那种过于现实的社会题材,而是带有一种更飘渺、更具想象空间的东西。我猜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应该会是比较内敛而富有诗意的,不会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可能饱含深意。我喜欢那种能让我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形成画面的书,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无声的电影,但情感的传递却异常强烈。我希望《七重山》能带给我这样的感受,让我沉浸在作者构建的世界里,去体会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评分

每次看到那种名字里带有“山”的书,我都会忍不住联想到很多壮丽的景象,或者那种关于人生起伏的隐喻。这本书的名字《七重山》,听起来就有一种层层递进、不断攀登的感觉。我不期待它会是那种写得很直白的励志书,那样反而会显得空泛。我更希望它能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或者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来展现“攀登”的意义。也许是主角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时,不得不一次次地跨越内心的障碍,每一次的跨越都像是在攀登一座新的山峰,而这七座山,可能象征着人生中不同阶段的挑战,也可能代表着七种不同的心境。我一直觉得,最动人的故事,往往不是直接告诉你道理,而是通过角色的经历,让你自己去感悟,去思考。所以,我非常期待《七重山》能给我带来这样的阅读体验,让我跟着主角一起,体验那种艰辛,也体验那种最终的豁然开朗。

评分

啊,拿到《七重山》这本书,我真的有种莫名的期待!封面设计很有质感,那种淡淡的色彩晕染,加上几个若隐若现的古老符文,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随便的畅销书。我平时看书,最喜欢的就是那种能带我进入另一个世界的作品,不需要太宏大,但一定要有深度,能让我沉浸其中,慢慢体会。听说这本书的作者在文字功底上非常了得,这让我特别好奇,他会如何构建一个属于《七重山》的独特氛围?是那种压抑而又引人入胜的,还是充满奇幻色彩,让我暂时忘记现实烦恼的?我已经在脑海里勾勒出无数种可能,也许是某个被遗忘的角落,有着古老的传说;也许是主角内心深处的一场漫长跋涉,需要穿越重重障碍才能抵达真正的自我。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是那种快速翻阅就能了解的故事,它更像是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茶,或者是一场需要静心体会的旅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山”,又会引领我去往何方。

评分

对于《七重山》这个书名,我个人觉得它自带一种厚重感,仿佛承载着某种古老的智慧或者一段不平凡的旅程。在现今社会,大家的生活节奏都很快,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有深度的书,对我来说是一种奢侈。我希望《七重山》能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去探索一个充满未知和可能性的世界。我不太确定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光是这个名字,就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引发了很多联想。也许是关于人生的七个阶段,也许是关于七种不同的修行,又或者是关于七个隐藏在不同维度空间的故事?我只是希望,它不是一本看完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一本能够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甚至在日后回味起来,还能有所感悟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