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对立,遇见喜乐的内在世界

放下对立,遇见喜乐的内在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ichard Rohr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长
  • 内在探索
  • 情绪疗愈
  • 积极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放下执念
  • 喜乐
  • 和解
  • 心灵成长
  • 幸福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个人都该抵达的内在世界!
改变「看」的方式,生命将在当下转化。

  我们早年从社会、文化中学到的,都是「非此即彼」、「非赢即输」的二元化思考方式。这种二元对立的心智本身并没有不好,它赋予我们理智和安全,帮助我们追求现实的地位与成就。然而,在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或抉择,例如死亡、爱、苦难和信仰时,二元化思考就明显地不足了。它会侷限我们,让生命一直原地踏步,各种焦虑、恐惧、压力也就随之而来。

  其实,有另一种心智可以带我们走向更深、更远的境界,就是「默观」的心智,以非二元化的眼光看待所有的人事物。

  在本书中,罗尔神父透过一连串的省思、故事、谚语、宗教经典与圣经,以及最后的实际修鍊,来呈现生命更深一层的探索。非二元的心智不是「二选一」的片面思考,也不是只看到自己想看的部分,而是囊括一切,关注当下的临在,看见真实的自己与事物的真实面貌,完整地体验生命,包括好的、坏的、甚至是丑陋的。

  唯有换上非二元的心智,才能真正带来心灵的转化与生命的改变。但是,要突破自我的防卫、放下惯用的对立性思考,并不容易。能带来这种意识转化的重要契机,就是大爱与大苦难。人生的种种苦难与困境能让我们放弃掌控、向完整的生命开放;爱则让我们愿意不顾一切追求与神合一的经验,带来全新的意识。它们将开启生命的奥秘之门,我们以恐惧为基础的生命,将转化为以爱为基础的生命。

  透过本书,你将学到:

  ◆为什么你的「自我」会抗拒改变和成长。
  ◆书中的「近似法则」和「吸引力法则」有何不同。
  ◆西方第一位非二元的灵性导师耶稣,能教导你什么。
  ◆如何在维持理智思考的同时,唤醒、强化你的灵性意识。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份转化生命的礼物,神早已赐给了我们,只等着我们去渴望、唤醒它而已!透过本书,罗尔神父将帮助我们跨越二元心智所带来的焦虑与恐惧,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活出平安与自由,与内在世界的喜乐相遇。

本书特色

  ◆虽是神父所写,但涵盖了众家思想智慧,任何宗教、甚至没有信仰的人,都可以从中获益。

  ◆内容字字珠玑,值得一再深思、反覆咀嚼。本书可以独自研读,更适合用于读书会的讨论。

作者简介

理查.罗尔 Richard Rohr

  美国的方济会神父,同时也是倍受尊崇的演说家和百万销售量的作家。一九四三年出生于堪萨斯州,一九七○年晋铎。他于一九八七年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布奎基市创立了「行动与默观中心」(Center for Action and Contemplation),目前担任该中心的主任。

  他至今已出版了二十多本着作,包括极受好评的《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Falling Upward)与《默观,看见生命的实相》(Everything Belongs)。他是国际知名的演说家,曾造访欧洲、亚洲、澳洲和南非,讲授主题包括基督宗教灵修学、男性灵修学、政治与灵修、自然与地球保护、方济神学、跨宗教对话、非二元化思考以及九型人格。他常受邀参加广播节目,如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欧普拉节目」(Oprah and Friends)、「奥兹医师秀」(The Dr. Oz Show)以及「这是我相信的」(This I believe)等等。

  他运用多种不同的平台来沟通以福音改变生命的世界观,以许多影音教学和文章着称,尤其是他在《客旅人生》(Sojourners)、《修复世界》(Tikkun)等杂志中的文章更为人称道。他也常为着名新闻网站「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撰文。

  相关着作
  《默观,看见生命的实相》

译者简介

王淑玫

  东海大学外文系毕,美国史丹佛大学新闻硕士。曾任编辑、记者等工作,现为专职译者。译作甚丰,译有《踏上人生的第二旅程》、《默观,看见生命的实相》、《星期一的心灵伙伴》、《说谎的母亲》、《逃出1840》、《冰箱门上的故事》、《教养出成功的孩子》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书写本书的原因

第一部
第一章 礼物早已赠予
第二章 不可言喻的伟大
第三章 观看日落的三种方式
第四章 我们应该更明澈才是
第五章 僧侣的教导
第六章 提问的美好:展开追寻之旅
第七章 但是我们得下判断,不是吗?
第八章 是的,但是……
第九章 需要的只有一件

第二部
第十章  那么,耶稣怎么说?
第十一章 转化:从改变观看者开始
第十二章 改变你的心意
第十三章 令人难以置信的好事:从对立思考到祈祷
第十四章 失落的传统
第十五章 信仰在于如何信,而非信什么
第十六章 开启大门:大爱与大苦难

第三部
第十七章 「非二元思考」不是……
第十八章 警觉的凝视:「清醒」是什么意思?
第十九章 灵性之爱的意义
第二十章 如何赞颂弔诡:罪人、奥秘者和天文物理学家
第二十一章 每个领导人都该知道的事
第二十二章 近似法则:终究都在此

附录 修鍊赤裸的当下
结语 喜乐的心智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找回出生证,唤醒生命权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道德经》三九章

  本书是理查.罗尔的另一灵修着作。在他前一本书《默观,看见生命的实相》的导读中,笔者说:「理查.罗尔就美国当今社会状况、民风,对信仰基督宗教的读者,说出……」本书则是理查.罗尔对我们每一个人、普遍群众说话,因为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可读性相当高的灵修作品。书中既没有抽象的概念,也没有艰涩的学理,只有生活中切身的体验和领悟。全书一百八十一页(此指英文版)几乎每一页都有值得读者圈点画线的文句。

  如果有一天有个人对你说,「你长得像神(佛)。」我猜想你的第一个反应会大笑,然后回答说:「乱讲话!」、「胡说八道!」、「开什么玩笑!」就这么快速地把自己否定掉,且是彻底连根拔除的否定。理查.罗尔的《放下对立,遇见喜乐的内在世界》就是针对这严重的自我否定,试图扭转干坤,找回出生证,唤醒生命权。

  基督宗教的〈创世纪〉告诉我们,神按照自己的形像、模样造了人,这则创世神话寓意着人真切的本质--你、我的原本真实面貌。用现代的语言可以说,人是神百分之百地在每个人身上复制了自己。这才是我们真实的出生证,基本的生命权。

  人类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却失落了伊甸园,神人合一,万物合一的幸福。这个人类的根本失落乃是出自「自我意识」的萌芽,有了「自我意识」不可避免的就有你、我、他∕它的区别与分裂。为了说明这一点,罗尔神父说:「我称默观为生命树。」(见本书第十四章)并将伊甸园中央的两棵树「生命树和知善恶树」(创世纪2:9)作了独到的诠释。他说:「知善恶树代表的是『不是这,就是那』的二元对立、分离,而这是严禁食用的。」〈创世纪〉二章十六节继续说:「乐园中各树上的果子,你都可以吃,只有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以吃,因为那一天你吃了,你必定要死。」「必定要死」意味着人类的意识从此脱离了神-人合一,万物合一的「一」,而认知模式便出了轨,总是处在你、我、他∕它的区别,分裂与随时自卫备战的张力和痛苦中。

  伊甸园中的神-人合一,万有同出一元乃是生命的实相。依据道家「一」是万数之始,万有之极,道之宗,我们可以说「一」就是道,就生命,就是神。然而我们的认知模式出了轨,导致我们眼睛弱视无明,焦点模煳!使人远离此生命实相。透过本书,罗尔神父带着读者探查真我的奥秘和出了轨的认知,进而引导我们重新擦拭那模煳了的视力,开启灵性的第三眼。

  理查.罗尔秉持他一贯的作风,赤诚地向他心爱的教会和神的子民提出关系生、死的切身课题,即那失落了的珍贵传统,那圣神(圣灵)满溢,活力充沛的基督信仰。他努力地要在神的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找回那失落的传统,即默观与慈爱的传统。更珍贵的是,他创造新的、现代人可以懂的语言来传述那历史悠远的珍藏。例如,他称默观为「彻底了悟」。称祈祷为「共鸣、共振」,灵修则是一项「对准频道,接收恆久常在的讯息」。「你只要对准了,就接收得到,与你值得不值得,属于那个团体根本毫无关系,而只是内在的共振和互通的能力。」

  作者在本书中强调「看」的重要性。「看」的能力、「看」的品质,决定人的心性境界。保禄(保罗)说:「神为爱祂的人所准备的,是眼所未见,耳所未听,人心所未想到的。」(格林多∕哥林多前书2:9)意思是「神视」、「神听」、「神悟」乃是来自于心神专「一」的觉知洞见,即默观的恩典。

  理查.罗尔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容易消化吸收的灵修佳餚,读者只要躬临其中,逍遥地享用,让书中经验的智慧滋养我们的心灵,开发信仰的视力,提昇生活的品质。

李纯娟
(本文作者为圣功修女会修女、灵修辅导)

图书试读

三个人站在海边,看着同样的日落。

第一个人看到实际且无与伦比的美,并且享受了日落的过程。这是个知觉类型的人,就像这世上百分之八十的人一样,面对他可以看到、感觉到、触摸到、移动和改变的事物。对他而言,这些就够实际了,因为他对于更大的想法、直观,或是事物伟大的结构没什么兴趣。他用「第一眼」看,这很不错。

第二个人看到日落。他享受到第一个人所感受到的美。但是和所有喜爱逻辑思绪、科技与科学的人一样,他也享受到理解宇宙与解释他所发掘之事物的乐趣。他想到天体行星的週期运转。透过想像力、直觉和理性,他用「第二眼」看见了,比起来,这更好一些。

第三个人看到日落,明白也享受到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人所明白与享受的一切。但是,他从看见到解释、再到「品尝」的过程中,怀着敬畏之心来面对能让他与万物结合为一的潜藏奥秘、和谐与宽广。他用的是所有「看见」和认知中最顶尖的「第三眼」,这是最棒的慧眼。

第三眼所看见的,是奥秘者的所见。他们不排斥第一眼—感官对他们而言也很重要,但是他们明白不仅止于此。他们也不排斥第二眼,但是他们知道,不可将知识的深度或是单纯的正确资讯,和意识本身的转化混为一谈。1奥秘者的看见奠基于前两者之上,但是更深一层。

这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发生的:只要当我们的心灵空间、心智空间和身体因为某种绝妙的巧合,同时都处在完全松绑的状况时,这随时都可能发生。我喜欢将这种状态称为临在。那是在一个深刻的内在连结产生时才会有的体验,而且总是能将你推入极度的满足、赤裸而毫无防备的当下,同一时间,这也往往与深刻的喜悦和哀伤结合在一起。在那个时候,你不是想要写诗、祈祷,就是会进入绝对的沉默之中。

在中古世纪初期,巴黎的圣维多修道院(St. Victor)的两名基督徒哲学家,替这三种不同的「看见」命名,此举对西方学者以及寻道者有着深厚的影响。圣维多休(Hugh of St. Victor, 1078-1141)和圣维多李查(Richard of St. Victor, 1123-1173)提到,人类被赋予三双不同的眼睛,每一双都架构于前者之上。第一双眼是肉体的眼(思想或感官视觉),第二双眼则是理性的眼(默想或反省),而第三双眼,是真正通晓的眼(默观)。

我一再地强调,我们与这三双必备之眼的分离与失落,正是西方宗教的危机和短视的根源。缺乏这种智慧,不论是教会、政府或是领导人,都很难超越自我和掌控的慾望,以及矫揉造作的表面工夫。一切都被划分成对立的,例如「自由」或「保守」,各自有着互相拉扯的既得利益。在这个层次的对话,不可能拥有真理。就连神学都成了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是对神与奥秘的探寻。

我们不免要怀疑,一个缺乏某种程度奥秘洞见与行动的精神导师或政治领袖,到底能领导我们走到哪儿去?那些说着「我们或他们」的看见,以及那样的「看见」所导致的二元化想法,几乎就是世界上所有不满与暴力的根本,这么说一点都不夸张。这样的看见与想法,造成了宗教和政治的领导人远离他们的创始人、国家的理想以及更好的直觉。少了默观的看见,这种领导人终将只会停留在尸位素餐和技术人员的层次而已,因为没有任何宏观的愿景作为长期的领导。世界上和教会里充斥着这种人,他们往往以神的语言来掩饰自己的不明确与浅薄。

拥有第三眼的人,一直都是圣者、先知、诗人、形而上学者,或是能够看见宏观全景的真正奥秘者。然而,奥秘的「看见」绝不仅止于「狂喜的视野」而已。如果人们忽略了第一眼和第二眼,那他们的第三眼所看见的,往往是短暂而浅薄的,而且无法与其他人分享。我们需要的是能以这三双眼睛去看的真正奥秘者,而不是奇人、狂热份子或是叛逆者。真正的奥秘者谦卑而富有同情心,因为他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但是,可别让「奥秘者」这个字眼给吓到了。这只不过是指从单纯的信仰系统或归属系统进入到真正内在体验的人而已。所有灵性传统都相信,这样的改变是可能的、理想的,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事实上,耶稣似乎说:这就是重点!(你可以参考若望/约翰福音10:19-38)

有些人将这种改变称为悔改,有些称为开悟,有些说是转化,有些则说是神圣。那是保禄(保罗)所提到的「三层天」,他在那里听见了「不可言传的话,是人不能说出的」(格林多/哥林多后书12:2-4)。无论这是不是出于刻意,高度组织化的宗教总是有意地让你停留在第一或第二层天,因为这样可以让一切都透过适当的语言解释,且可以确认。这也会让你不断地回到教会中,让我们神职人员有事可做。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