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不是为制造骚动或满足世人的好奇而写的,
而是一本心灵感化的书,
好让读者知道有一个净化之地的事实,
并提醒我们要为亡者祈祷。
大部分的人对死后的世界是一无所知的。但是,有少数的人天赋异禀,能够和死亡的灵魂沟通(即炼灵),世人经由他们得以听闻关于死亡、永生、死后世界的秘密。玛利亚.辛马(Maria Simma)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天主赋予她与炼灵沟通的能力。天主让炼灵探访她,她因此成为尘世与死亡世界之间沟通的桥樑。她甘愿为炼灵们祈祷、受肉身之苦,解救了许多来找她求助的炼灵,让他们从炼狱的煎熬中脱身。
这本书即是玛利亚.辛马与炼灵接触的经验。在一九三八至一九七六年间,艾冯士.马特神父(Alfons Matt)是玛利亚.辛马的个人告解神父以及灵修辅导,马特神父深信辛马所言的真实性,并不断对费尔德喀希(Feldkirch)的布鲁诺.卫希纳主教(Bruno Wechne)以及克劳士.孔恩(Klaus Kung)博士随时报告有关玛利亚.辛马应用这项神恩异秉的情形。书中描述到的一些事,对活着的人而言,是提升心灵的探讨;对亡者而言,则是一大安慰,因为他们可以很快获得救赎,不必再受苦。这些事要传达给我们的讯息是:我们应该多为炼灵祈祷和牺牲奉献,而不要太过于眷恋世间的一切。 本书末并有大量的附录,整理出教会内有关炼狱的论述与诸圣相通功的代祷恩赐。
对于处于数位与太空时代的现代人而言,辛马与炼灵的接触经验和她的体会,以及书中描述的炼狱,可能显得太落伍,却让我们得以一窥死后世界,这讯息何其宝贵!而且更能证实:神的确存在,而且死后真的有另一个世界。
对世人而言,本书亦有警惕的效果,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永恆的生命,和相关行为的后果。读过这本书之后,对炼狱的恐惧将会一笔勾消,并且可以明白了解到:人生在世如何掌握自己的生命,如何帮助亡者,并且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喜乐。
作者简介
玛利亚.辛马(Maria Simma)
于一九一五年二月五日生于奥地利大瓦舍谷的桑达镇,二○○四年三月十六日殁于布雷根茨林山的北草安老院。家中有八个孩子,她排行第二。因着她的书、录音带和演讲,在欧洲颇负盛名。
玛利亚.辛马生性虔诚并带有一种神秘的特质,从小就以祈祷和利用悔改赎罪的方式帮助炼灵。从一九四○年开始,有一些炼灵来求她帮他们代祷。一九五三年的诸圣节,她开始以承受肉身之苦赎罪的方式来帮助炼灵。玛利亚.辛马因立志苦修而三度进入修院,最后在灵修辅导的悉心领带下获得圣召,进入「炼灵使徒会」。
译者简介
郑玉英
台大外文系毕,德国迈因兹大学笔译硕士,现任兼职译者和长荣大学翻译系兼任讲师。
专文推荐
灵魂不朽──天主教信仰的一项重要真理
《不死的灵魂》要再版了!出版社邀我推介,固辞无效只好勉为其难,抱着先读此书为快的心情,也期待始料未及的收获,我很相信「开卷有益」。
本书初版已有李哲修神父的推荐文章。李文根据天主教信仰简述天主教「生死观」里,天主在人死后、「公审判」之前,信友亡灵生前的善恶有赏有罚:大善得救,天国永福;重恶报应,地狱永苦;不重不大者应经过炼净之苦,始得苦尽甘来。因此天主教针对亡灵有个炼狱之说。
现在我要简单谈谈天主教的人性观。
天主教是个「天启宗教」:由于「天主是爱」,祂自愿由于爱把自己的本性、祂跟万物跟人的种种关系,透过先知启示给祂特选的以色列民族,经由选民启示给整个人类。新约时代则派祂的儿子,取人性成为人,建立教会完成全部启示。
由于爱,祂创造了宇宙万物,由于特别的爱,祂创造了人。由于特别特别的大爱,祂宽恕人类的罪—派祂的圣子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牺牲性命救赎了人类。祂创造、祂眷顾、祂宽恕、祂拯救、祂重整革新一切,祂展现出祂的本质—祂是爱的本身。
天主的「最爱」、天主最大的喜悦与荣耀:是人!
天主依照自己的肖像(本质、本体、本性)创造了人! 人在受造界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不仅是天主的肖像,全部天主所造的精神界与物质界都在人的本性上合而为一;他参与天主的一切所有,他享用一切,掌管一切;他也享有天主的一切所能:天主要人发展宇宙万物的无限潜能,继承天主的一切!
人是灵魂和身体的合成体。圣经中「灵魂」一词是指人的「生命」,也指人完整的「位格」。也指人心内最隐密的、最内在的、最珍贵的、最有价值的使他成为天主肖像的一切:「灵魂」是指人「精神的本原」。
最宝贵的是:天主在创造人时由于祂无限的对人的爱,把人无条件地提昇到与天主相契无间的共融境界。人的「灵魂」是与生俱来就「属神的」:具有理智和意志,这是天主肖像的杰出「标志」,在人受孕的那一刻,就已导向天主,并被预订承受永远的真福。人是在寻求和爱好真理及美善中,追求完美。
天主赐人「灵魂」是要人作宇宙的「主人」,要如此便必先自律自重,自身作自己的主人。天主所做的一切都美好,但是没有人能倖免痛苦灾害,尤其不能倖免于伦理的「罪恶」问题。
罪恶存在于人类历史中,罪恶一直是人生命的重担。「炼狱」是为伦理道德有瑕疵,既不必下地狱也不可以立刻进天国的人设置的。在炼狱中的亡灵,不能自救,必须后死的亲友相助。炼灵事件因此在教会内遂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天主也充满仁慈,容许炼灵向外求救。本书作者经由她的神师(信仰生活辅导者)的见证,辛马姊妹非常值得我们信任。我们感谢天主赐给我们辛马姊妹,她无私无我充满爱心,为炼灵祈祷牺牲以减轻炼灵痛苦,并激励我们见贤思齐;尤其透过她,我们对死后的世界有所与闻,能坚强我们的信德,炽热我们通功爱心。
愿天主继续利用辛马姊妹推广、提供在炼狱中净化的兄姊们的帮助,愿天主降福本书的所有读者满获神益!
愿与大家共勉,努力跟圣母一起拯救炼灵!
狄刚神父
(本文作者为天主教台北总教区前总主教)
专文推荐
死亡的神蹟
生、老、病、死虽是人生必经之路。生代表未来与希望,死则是我们往往避之唯恐不及的。人之所以怕死有两种原因:人都有追求不死的渴求,而死亡却让这希望成为泡影;其次是来自对死亡的无知,因为无知而产生恐惧与排斥。
美国有位死亡学专家罗丝,她曾经访问过许多位医学上已被宣布死亡、但经过一段时间又突然活过来的患者,每位都是个别访问且都现场录音为证。她只问一个问题:「当您被宣布死亡到复活的这段时间里,您到底看到什么?听到些什么?」说来令人感到相当不可思议。大家都异口同声说:「当我被宣告死亡后,我的灵魂离开我的肉体,然后飘过一条漫长黑暗的隧道,隧道尽头有一个巨大光体,里面有个声音问:『对于你的一生,你感到满意吗?』就在那一剎那,一生几十年的岁月竟然栩栩如生、历历如绘地掠过脑海。然后那个声音又说:你离死亡还早,必须再活一段时间之后再来。也就在这同时,我又活过来了!」说来奇妙!他们并非接受集体访问,但结论却相同。他们说:「从此以后我得好好活下去!」
根据天主教的信仰,有所谓「万民四末」:死亡、审判、天堂、地狱。天堂是指一个人死亡之前,他一生的罪与罚都做完了,因此他的死亡也是升天的时候,在那里不再有泪和死亡,也不再有痛苦。人将与天主同在,也跟所有已在天堂的灵魂永远赞美光荣天主。一些人生前犯了重罪,临终之前一点忏悔之意都没有,因而该下地狱。凡下地狱的灵魂会受两种苦:觉苦与失苦。所谓觉苦,是指受到火的煎熬。失苦是一种失落感,当灵魂下了地狱之后才恍然大悟:人生的终点是回归天父。
在教会内曾流传过一句话:「凡下地狱的人,主把希望搁在地狱门外。」在天主教的信仰中,罪分重罪及轻罪,后者个人忏悔完改,即可获得赦免。大罪及重罪则需向代表天主和教会的神父告明。
除了天堂与地狱之外,还有一个境界称为「炼狱」:一个灵魂死亡时,他的灵魂并没有重罪,或者有,已在告罪仪式中获得天主赦免,但是受罚仍没有做完。他既不必下地狱,也不能立刻进入天堂,必须先经过炼狱。炼狱一词就像我们一般所说的有期徒刑,期满即可进入天堂享受永生永乐。
炼狱的根据是在《圣经.玛加伯书下》第十二章第三十八节至四十五节,主要的思想是:已在天堂或仍在世上的教徒,都可以为亡者祈求天主降福,让他们早日脱离炼狱之苦,进入天堂。这在天主教称为「诸圣相通功」。每年的十一月,即为天主教的「炼灵月」。
本人有幸应邀为本书校对,获益良多,也衷心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益处!
李哲修神父
(本文作者为天主教耶稣会神父)
专文推荐
现世往生连成一气的人生
这是一本颇富挑战性的书,因为书中叙述的许多灵异事件,读者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信与不信都能言之有理,各有所本,到底是信或是不信呢?这与读者本人的宗教信仰有关。笔者以天主教神父的身份,尝试把本书的内涵在整个天主教信理的脉络里,略加爬梳,也许能理出一点头绪来。
首先从「信」字说起。信字由「人」由「言」合成,表示有人说话,人能信或不信他所说的话,信或不信关键不仅在于那话的真假,也在于说话的是谁。父母师长的话容易取信于孩子,外人或陌生人就不一定。在宗教信仰上也如此。所说或所启示的事是真是假的问题外,还得看是谁说了或启示了那事。这在圣经里有一个很突出的例子,把「见证」的事实和重要性搬出来,作为信或不信,及获得永恆生命与否的最后标准。
「见证」既是说也是作,就像天主的创造、启示和救赎都是如此,既说又作,说和作从不分开,而常一同进行。在此,天主教的一个基本信理即刻出现,就是一个天主有三位:父、子和圣神。〈若望一书〉(约翰一书)把这三位一体天主的见证写出来:「耶稣基督到世上是借着洗礼的水和牺牲的血;不仅仅用水,而是用水和血。圣灵也亲自见证这是真实的,因为圣灵就是真理。圣灵、水和血三者都作证,而三者都一致。」〈若望一书〉五6-8这三节说出三一天主的见证。接着,9-10二节比较人的见证和天主的见证:「既然我们接受人的见证,上帝的见证当然更有效力,而这见证是上帝为祂儿子所作的。所以,谁信上帝的儿子,谁心里就有这见证;谁不信上帝,就是把上帝当作撒谎的,因为他不信上帝曾经为祂的儿子作见证。」
最后11-10二节说明,见证的目标是给人永恆的生命,而生命的源头就是天主为之作证的儿子(耶稣):「这见证就是:上帝赐给我们永恆的生命,而这生命的源头是他的儿子。谁有上帝的儿子,谁就有这生命;谁没有上帝的儿子,谁就没有这生命。」
以上〈若望一书〉五6-12的七节经句,引自圣经公会出版的现代中文译本修订版圣经,(1995年,香港圣经公会印发)。上帝即天主,圣灵即圣神。这一译文比思高圣经更清晰地表达出这七节经句的大综合:三一天主所作的见证,人的信或不信,由之而有永恆的生命或没有:6-8耶稣和圣神的见证;9-10人的见证和天主的见证,人信前者,更该信后者,因为后者,作证的是天主,受证的是天主的儿子,二者都最为可信;11-12人有儿子(耶稣)与否,决定生命的有无。
三一天主的信理,从基督宗教一开始,就用信经表达清楚了,二千多年来从未改变,直至世界末日也不会有任何更动。信经的12条信理,只有第一条用两句话讲天主父:「我信全能者,天主父造成天地」。第二到第七条都讲耶稣,每条也有二句话:
(2)我信其唯一圣子,耶稣基督我等主;
(3)我信其因圣神降孕,生于玛利亚之童身;
(4)我信其受难,于般雀比拉多居官时,被钉十字架死而安葬;
(5)我信其降地狱,第三日自死者中复活;
(6)我信其升天,坐于全能者天主父之右;
(7)我信其日后从彼而来,审判生死者。
第8条只有4个字:「我信圣神」。
最后4条是:
(9)我信圣而公教会,诸圣相通功;
(10)我信罪之赦;
(11)我信肉身之复活;
(12)我信长生。
第8条「我信圣神」后的四条信理讲教会和整个人类。
可见,基督信仰的12条信理,8条讲天主,第1条两句话讲天主父,2到7六条讲天主子耶稣基督,也是每条两句,第8条讲圣神,只用一句话4个字「我信圣神」。余下的四条讲「圣而公的教会和教会成员(诸圣)的互通」,讲人的罪得赦免,讲肉身的复活,讲永恆的生命。虽然只有4条关于人的信理,却涵盖了所有与人有关和人所关心的问题。
当然,讲天主的信条共有三分之二,其中讲天主父和圣神的只各有1条,讲耶稣基督的却有6条信理,所以称这信仰为「基督信仰」是很恰当的。基督给我们启示了父,并带我们到父那里去,基督离开前,许下圣神来完成启示和领人回归父家,因此,基督信仰最后也是三位一体天主的信仰。
信经第三条说:「我信其因圣神降孕,生于玛利亚之童身」,信经在讲天主以外,在此加上了一个人,一个女性,因为是这女人孕育了天主子,不过她怀孕生子,不是因与男士同房,而是由于圣神。另一个人在信经里留名的,是般雀比拉多,以他当时任罗马帝国的叙利亚总督,确定了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历史时刻。这样,基督信仰的二大轴心奥蹟:圣言降生成人和基督被钉十字架,在信经里,透过历史人物,落实在具体的史实中,使我们有迹可寻,确知救主来到人间。这也显示,信经的12条信理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历史事实。第1条和第11、12条是超越历史的,但其他9条都发生在人类历史的时空里,四分之三的救恩史,使得四分之一的超历史信条(父造天地,肉身复活,天国永生)具可信性,不过还是需要信。
写到这里,可以回来略谈《不死的灵魂》这本书了。书中讲的那些「与炼灵接触的经验」可信或不可信呢?根据上文解释的信经来作答,应该是信或不信都可以,因为那些与炼灵接触的经验,都不直接涉及信经的12条信理。可是上文也说过,信或不信,不只是真假的问题,也跟说话的人有关。《不死的灵魂》中,说出与炼灵接触的主角,玛利亚.辛马,从她的俭朴生活、诚实性格、说话语气,甚至几张照片来看,直觉是个值得相信的村妇。何况她的神师神父一直为她作证,声明那些经验不单与教会信理毫无冲突,且能帮助人对今世后的往生生命有些初步的认知,把信经的第1、11、12三条信理,和其余9条讲耶稣和圣神的信理,连结成一篇完整的信经,道出父创造,子救赎,圣神圣化的天启大道理。
炼狱的存在及其意义不是教会的基本信理之一,但与整体基督信仰十分契合。信经第5条说耶稣死后复活前下降地狱,是指灵薄狱(limbo)及炼狱。以后在神学里逐步讲解其圣经的基础,而在教会传统中日渐重视为炼灵献祭代祷的善工,以表达诸圣通功,对炼灵痛苦的感同身受。耶稣的苦难虽已过去,但在十字架前默祷还是最感人的灵修功夫,同样,炼灵受苦虽不是永恆的,但他们目前所受的苦应该引发我们的同情,而以献祭、祈祷相助。「天堂一定非常美好,因为天主如此一丝不苟地净化我们的灵魂。」(Catarina di Siena 1347-1380)「若我们知道,这些可爱的炼灵对天主的心有多大的影响力,而且透过他们的祈祷可获得多大的恩赐的话,他们就不会那么容易被遗忘。我们应该多为他们祈祷,如此一来,他们也会常为我们祈祷。」(St. John Vianney 1786-1859)
房志荣神父
(本文作者为辅仁圣博敏神学院教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