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乡村基督徒进入城市务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相伴现象之一。其中一些乡村基督徒进入城市后参加教会,形成以民工群体为主的小组、团契和教会,逐渐产生了一种位于城乡之间的信徒和教会形态。由于它处于都市或都市边缘,其信仰形态与乡村教会更为接近,作者称之为「都市里的乡村教会」。这种城乡新移民被称为「民工」,这种新型的教会也被称为「民工教会」。
当下中外学界对于城市化及民工群体的研究颇为丰富。不过,已有的研究比较集中在民工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对于他们的宗教或灵性,及其信仰与日常工作和生活之关联却少有涉及。本书的出版正是要补足此缺席的议题。
作者简介
黄剑波
中国中央民族大学哲学院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着有《文化人类学散论》、《乡村社区的信仰,政治与生活:吴庄基督的人类学研究》、《地方性、历史场景与信仰表达:宗教人类学研究论集》及多篇学术论文。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及现状
二、 研究缘起与过程
三、 理论议题与文本撰写
第二章 城市化进程与民工「问题」
一、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二、 城市化与社会变迁
三、 作为社会类别的民工及民工「问题」
四、 结语
第三章 中国基督教的形态与民工教会
一、 中国基督教的形态
二、 城市化对中国﹙乡村﹚教会的冲击
三、 民工基督徒的教会选择
四、 民工教会的建立及不同形态
五、 结语
第四章 归信的解释
一、 民工教会的一种类型:A教会的个案
二、 实用主义的信仰取向:一种解释的路径
三、 信仰对生活的解释
四、 结语
第五章 承认的「政治」
一、 承认的「政治」的表达与阐释
二、 信仰与自我价值
三、 社会网络与归信途径
四、 结语
第六章 作为信仰﹙及生活﹚共同体的民工教会
一、 城市生存与教会发展
二、 民工教会及信徒的城市生活处境
三、 生存策略与信仰﹙及生活﹚共同体
四、 结语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一、 都市里的乡村教会
二、 普世基督教的地方性表达
三、 文化断裂与延续
(四) 当我看到《都市里的乡村教会:中国城市化与民工基督教》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闪过许多画面,关于我的父母那一辈,他们如何从台湾的乡下,一步步在大都市落地生根。那种从陌生到熟悉,从疏离到融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坚韧。这本书似乎捕捉到了类似的脉络,只是这次的目光聚焦在中国大陆,那些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却常常被视为“外来者”的农民工。书名中的“乡村教会”,像是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心灵需求。它让我联想到,在繁华都市的背后,一定存在着一种特别的社群力量,一种将乡土情怀与新生活融合的力量。我很好奇,这些“教会”是如何在城市环境中运作的?它们是仅仅提供精神慰藉,还是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功能?“民工基督教”这个说法,更是引人深思,它让我思考,信仰如何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为个体提供锚点,帮助他们应对身份的漂移和文化的冲击。这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侧写,更是一幅关于人在陌生环境中,如何寻找归属、如何构建意义的生动图景,让我充满阅读的期待。
评分(一) 这本《都市里的乡村教会:中国城市化与民工基督教》的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台湾过去几十年发展历程的回忆。我记得小时候,乡下亲戚陆续搬到台北打拼,那种从淳朴乡土到钢筋水泥的巨大落差,以及他们在大城市里寻找归属感的种种努力。这本书似乎触及了同样的议题,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是中国大陆的农民工。想像一下,他们背井离乡,带着质朴的信仰,在陌生的都市丛林中,如何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社群的温暖。书名中的“乡村教会”几个字,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一种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信仰如何被重新诠释,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落地生根。这不仅仅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更是无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寻找精神家园的故事。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些“乡村教会”的样貌,它们是怎样的组织形式?聚集了怎样的人群?又如何回应城市生活的挑战?对于我这样在台湾经历过类似社会变迁,并且对信仰和社会议题都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视角,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一个同样熟悉又陌生的群体,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精神生活。
评分(五) 《都市里的乡村教会:中国城市化与民工基督教》这个书名,让我立即联想到台湾过去几十年来,城市发展和人口迁徙带来的社会变迁。我记得我小时候,身边就有很多来自南部乡镇的朋友,他们来到台北,开始全新的生活。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对于所有经历过城市化的人来说,都太有共鸣了。这本书的主题,聚焦在中国大陆,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乡村教会”来寻找精神寄托和社群支持。我对此非常好奇,因为“乡村教会”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与张力,它暗示着一种将传统元素带入现代化背景,并且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扎根的努力。我特别想知道,这些教会是如何形成和运作的?它们如何吸引和维系农民工群体?又如何帮助他们在陌生的城市环境中,建立新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民工基督教”这个概念,更是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议题:信仰在社会转型时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成为个体应对生活巨变的精神支撑。这本书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社会转型背后,人文关怀和社群力量的独特窗口,这对于我这样关心社会议题的台湾读者来说,极具阅读价值。
评分(二) 读到《都市里的乡村教会:中国城市化与民工基督教》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所认识的一些大陆朋友,他们曾经跟我聊起过在大陆大城市工作的经历。那种感觉,就像是被抛入了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机器里,一切都是新的,充满了机遇,但也充满了挑战和孤独。很多人离开家乡,来到城市,除了为了生计,内心深处一定也渴望着一份连接,一份归属感。而“乡村教会”这个概念,在书名里出现,真的非常特别。它让我想象,在那些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角落,是否存在着一些不起眼但充满活力的聚会点,由来自同一片土地、怀揣相似信仰的人们组成,在那里,他们可以暂时放下都市的疲惫,找回一丝家乡的味道,也找到彼此的支持。这本书所探讨的“民工基督教”,更是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信仰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经历了剧烈城市化冲击的群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如何帮助人们适应新环境,如何应对身份认同的困境,又是如何构建新的社群联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鲜活的个案,又是如何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的。
评分(三) 《都市里的乡村教会:中国城市化与民工基督教》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过去三十年间,台湾社会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生长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亲眼见证了许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乡村教会”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看到一群曾经生活在田野里的乡亲,如何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重新找到一个精神的栖息地。这本书聚焦于中国大陆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农民工群体,他们是这场巨变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和承受者。我很好奇,这些“乡村教会”是如何在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它们是源自传统的乡土文化,还是受到外来宗教的影响?又或者是一种全新的融合体?我尤其对“民工基督教”这个概念感兴趣,它暗示了一种信仰如何在跨越了地域和阶层的差异后,依然能够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并且成为支持个体克服困难、融入新生活的精神力量。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社会转型背后,个体层面的心灵世界和社群构建,这对于我这样关心社会变迁和群体认同的台湾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研究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