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天堂的66封情书(精装)

来自天堂的66封情书(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r. Larry Crabb
图书标签:
  • 爱情
  • 情书
  • 心灵鸡汤
  • 情感
  • 人生
  • 成长
  • 治愈
  • 文学
  • 精装
  • 礼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帝用66封书信,告诉我们一个前所未有的故事、
  一个充满爱的故事、
  一个超越时空的故事,
  而我们,都是故事的主角。

本书特色

  ★美国权威圣经学者,分享自己的生命经历,以及透过圣经对生命的省思。打破以神学角度研读经文,篇篇精彩、发人深省,将圣经与我们的生命连结。

  ★重点摘录圣经66卷书为简明扼要的短文,并非圣经的全面分析书。以第一人称书写,好似上帝亲自对我们说话。

  ★作者毫不保留地提出自己的各种挣扎、疑惑,也许也是许多人想问上帝的问题。帮助我们将上帝信息,应用在生活中。

  ★可以在个人灵修或小组讨论时使用本书,一定能对上帝的故事有所了解与感动。

  你每年都立定目标要一年内读完圣经,但是往往旧约还未读完就举手投降?你是否觉得上帝写下66卷咬文嚼字、厚如砖块的书,阅读起来并不容易?每个古老的故事间似乎毫无关联,如同六十六片拼图,无法拼凑成一幅图画窥看全貌。哈该和腓利门有什么关系?上帝为什么要写创世记呢?罗马书的内容冗长无趣,到底要表达什么呢?我们心中带着许多的问号,无法完全了解整本圣经。

  或是你以为基督教只是可以让人心灵得慰借的宗教,能够满足内在最深层的渴望?你不禁问:「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身处于人生的混乱中,我希望我的孩子、朋友、上帝如何看待我?对我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我的人生现在要怎么过?我内心是否还有足够的热情,让我能为理想坚持下去?有了天堂的盼望,对我的态度和选择有什么影响?」不确定感和挣扎时常搅扰我们,因为我们从未真正理解上帝的话语。

  我们问:「上帝在我生命中扮演什么角色?」
  真正问题应该是:「我的短暂人生,要在上帝爱的故事中,扮演什么角色?」──莱特博士Christopher J. H. Wright
  
  圣经每一部书的存在都有其必要性,当我们对这六十六部书的内容了解越多,体会越深,就能更清楚说书人的心意,也更能活出自己的故事;如果我们清楚故事情节,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赖瑞克莱布博士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帮助你看见六十六片拼图拼出来的美丽图画,让我们都能更清楚地看见每一片拼图的独特颜色和结构。当你将所有故事串联起来,会明白你所听到的,是一则最美的爱情故事;你会惊讶地发现,不管你是否对人生感到怀疑、失望或觉得生活多么不幸,你都会拿起圣经回到上帝的面前,重新找到盼望。

  这本书,用最精炼的文字、最精简的内容,将六十六片拼图拼凑完成,把每一封情书摘要成六十六段扼要的短文,让每位读者感受到上帝所述说的爱情故事,充满何等令人赞叹的惊奇。这是前所未有的一个故事,一个充满爱的故事,而我们都活在这个故事里面。

作者简介

赖瑞.克莱布博士(Dr. Larry Crabb)

  赖瑞.克莱布博士(Dr. Larry Crabb )是美国的着名心理学家、专题讲员、圣经教师、作家,以及「新路事工」(NewWay Ministries)的创办及负责人。

  他举办为期一週的「属灵引导学校」(School of Spiritual Direction)和「生命的窄路」(Life on the Narrow Road)周末特会。

  此外,也在科罗拉多基督大学担任短期访问学者、美国基督徒辅导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hristian Counselors)的属灵导师。

  他出版过许多畅销着作,《里外更新》(Inside Out)、《里外更新寻主面》(Finding God)、《成为真正属灵的教会》(Becoming a True Spiritual Community)、《向天父祈祷》(The PAPA Prayer)、《编织灵魂的话语》(Soul Talk),以及《真正的教会》(Real Church)。

书名:星尘彼岸的低语 作者: 艾米莉亚·凡尔纳 出版社: 晨曦之光文化 装帧: 布面精装,烫金工艺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星尘彼岸的低语》并非一本关于浪漫或明确情感的集合,它是一部深邃的、探索人类存在本质与宇宙宏大背景下个体心绪流转的哲学散文诗集。本书的核心,在于描摹那些无法被直接言说、只能在心灵深处感受到的微妙振动,如同遥远星系间传递的微弱信号,既孤独又充满未知的希望。 全书分为“时间的涟漪”、“存在的裂隙”、“寂静的交响”与“重塑的黎明”四个篇章,每一篇都以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引导读者深入自我意识的幽暗角落,去审视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至关重要的瞬间。 第一篇:时间的涟漪 本篇聚焦于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在个体生命中的具象化体验。作者没有采用线性的叙事手法,而是通过一系列高度凝练的片段,捕捉了“过去”的幽灵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现在”。例如,其中一篇名为《沙漏的逆流》,描述了一种奇特的记忆感知,并非对往事的简单回忆,而是对那些未曾发生的、本该发生的“另一种可能”的无声叹息。 艾米莉亚·凡尔纳探讨了“等待”的艺术。在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中,“等待”常被视为浪费,但在这部作品中,等待被提升到了一种近乎宗教仪式的地位——它是心灵进行自我校准的必要停顿。作者细腻地描摹了在漫长等待中,色彩、气味和光线如何被赋予了新的、几乎是异教的意义。时间不再是量度生命流逝的尺子,而成为了构成生命体验本身的肌理。 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是“未被触碰的雪花”。它们象征着那些在未曾降临的时刻中消逝的美好,以及我们对“完美瞬间”的永恒追逐。这种追逐,本身就是一种对当下状态的疏离,是生命张力的主要来源。 第二篇:存在的裂隙 “存在的裂隙”是全书最具挑战性也最富思辨性的部分。它直面人类面对虚无时的恐惧与诱惑。作者没有提供任何宗教性的慰藉或哲学上的最终答案,而是选择在裂隙的边缘徘徊,邀请读者一同凝视深渊。 其中一篇对“失语的时刻”进行了深入剖析。作者认为,当语言的工具箱不足以承载内心的重量时,真正的“自我”才得以展现。这些失语的时刻,是思想与表达之间永恒的张力场。它不是因为词汇贫乏,而是因为感受过于丰富,以至于任何试图捕捉它的努力都会导致其碎裂。 此篇也大量使用了“镜像”的比喻,但这里的镜像并非用于自恋或自我确认,而是用来揭示自我的多重性与不稳定性。我们所见的“我”,只是无数个可能性的投射,而每一个投射都带着自身的阴影和缺陷。读者会被引导去思考:如果一个人的所有“确定性”都被剥离,剩下的又是什么?是空无,还是更纯粹的本质?凡尔纳的笔触冷峻而精准,拒绝了廉价的乐观主义。 第三篇:寂静的交响 “寂静的交响”是关于感官体验的重新编码。它探讨了在极端的寂静中,听觉、触觉乃至嗅觉如何被放大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音乐。这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音乐,而是一种基于频率和振动的精神共鸣。 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非人类的对话”。这包括风穿过高海拔岩石的声音、极地冰层开裂的低吼、以及深海生物发出的、人类耳朵无法捕捉的次声波。凡尔纳试图构建一种世界观,在这个世界观中,人类的语言只是庞大宇宙信息流中的一个微小噪音,而真正的智慧和信息,存在于万物自身的振动频率中。 “灰烬的温度”是本篇的亮点之一,它以极度具象的描写,探讨了“消亡”的余温。死亡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向环境释放热量和信息的过程。这是一种对生命循环的冷酷浪漫化描述,强调了“逝去”也具有其自身的美学价值。 第四篇:重塑的黎明 与前三篇的内省和探究不同,收官之章尝试在理解了时间的流逝、存在的裂隙和寂静的深层信息后,探讨一种缓慢而艰难的“重塑”。但这并非指宏大的社会变革,而是个体在接受了自身的局限和世界的荒谬后,如何重建内在的秩序。 “未完成的地图”象征着对未来的规划。作者认为,最真实的未来地图永远是空白的,需要我们用当下的每一个微小行动去填充,即使这些行动最终会被时间磨损。这种填充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是为了享受绘制过程本身。 本篇的基调是清醒的克制。它没有提供一个“幸福的结局”,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以继续下去的理由”。这个理由植根于对美的持续感知能力——即使美是短暂的、破碎的,也值得我们倾尽全力去目睹。最后的几页,作者用一系列短句勾勒出黎明前天空的色变,从最深的靛蓝过渡到近乎透明的灰白,象征着从极度黑暗中走出的微弱却坚韧的希望,一种不需要语言、不需要论证的生命意志。 整体风格与装帧特色: 《星尘彼岸的低语》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充满了哲学的密度和诗歌的韵律感。作者善于运用多重比喻和精确的感官细节,营造出一种疏离而又亲密的阅读体验。全书的布面精装设计,采用低饱和度的深蓝色调,辅以烫金的星轨和几何图案,旨在呈现一种沉静、经典且略带神秘的古典美学,与书中探索的深邃主题相得益彰。本书适合对存在主义、现象学以及非叙事性文学有浓厚兴趣的深度阅读者。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词语在心湖中激起的涟漪。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在神的故事中找到你的定位

真正的基督信仰是让「可能」成为「真实」侯士庭(James Houston)

  这本书是这样开始的。二○○六年的早春,一天凌晨两点钟,我还没睡。其实我很早就寝,只是睡不着,直到凌晨一点半,我放弃挣扎,失眠实在让人讨厌。我起床后,随手拿了圣经,其实也不是真的想读圣经,在昏暗中我跌跌撞撞走下楼,走向壁炉前我最喜欢的那张椅子。我把壁炉点燃后坐下,一方面气自己想睡却睡不着;一方面又感到安慰,因为我不费吹灰之力生起壁炉的火,屋内顿时暖和起来,我心想虽然睡不着,至少还有暖炉温暖我的脚。

  换个角度想后,我的心情稍微好些,于是决定找个好姿势,舒服地坐在椅子上。我把脚跨在壁炉边,柔和的落地灯光从左上方照下来,我想如果此时有人送来一杯热拿铁就更完美了!

  我记得自己大概花半小时对上帝嘀咕抱怨,全屋子也只有祂还醒着听我说话。我不相信祂真可以感受我糟糕无比的心情,如果睡不着也是出于祂的旨意,我不明白祂为何不让我好好睡一觉?

  心里嘟哝半天,最后也厌烦自己的抱怨,脑中出现了一段经句,是何西阿书第五章 15 节后面那段:「他们在急难的时候,必切切寻求我。」

  我觉得睡不着好像是上帝早就安排好的,祂要向我说话吗?我把刚刚放在壁炉旁的圣经拿起来,翻到那处经节,注视那段短短的经句,至少有一分钟之久。我心里想,好吧!我同意经句的第一部分,失眠的确让我感到悲惨,也算是一种急难状况,但接下去的部分呢?要如何切切寻求上帝?顿时间我的心打开了,我明白自己一直以来都认为上帝在做寻找的工作,我是迷途的羊,夜晚孤零零地咩咩叫着,这不就是一个暗示?「祂岂不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马太福音十八:12)

  我感到自己顺服的背后是赌气和任性,同时间我冰冷的心却好像被火熔化,原来祂早就来寻找我了,祂走了很远的路来找我。祂道成肉身从天上来到人间,就是一段大旅程,祂降到世间寻找我,我感觉祂现在甚至就在我身旁,靠近我好让我听见祂说话。我若急难时寻求祂,并不代表一定要看见祂有什么作为,祂为我做的已经够多了。这段经节的意思除了要积极倾听祂,还有就是等候,不是等祂做什么,而是让我能够听得更明白,听祂向我说故事。

  当我这样想时,我的态度也因此改变。我重新思考,也许我的责任就是单单地相信,相信祂此刻正在说话;也许我的工作就是倾听;也许是要看见,我真的很想在异象中看见耶稣,如果耶稣正忙着寻找其他迷途的羊,派下天使让我看看也可以。

  是的!我要预备自己来听见祂的声音。若亚伯拉罕能听见神说话,我当然也可以!向我显现吧!对我说话吧!上帝啊!我全心全意摆上,我要寻求你!快呀!我现在正处于急难,我现在正切切寻求你!让我看见你,让我听见你!

  我的哀诉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属灵要求,我惊觉到自己在向上帝抱怨。我赶紧换个角度想,其实上帝不已经将祂自己透过祂圣子向我显现了吗?祂以一整本圣经向我介绍圣子;祂此时不也正透过圣经向我说话吗?世界各地许多基督徒都确信圣经是上帝的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给人类的启示。

  我已经知道,也经历过这种重生经验,我和妻子在我们十岁的时候就相遇了。我们十二岁时第一次「约会」,不知道为什么,那时我们就觉得彼此很相配,是可以一起走一辈子的朋友。直到二十一岁结为夫妻以前,我们写了不下数百封的情书给对方,至今我仍保有这些信件,四十多年后它们被保存在几十个箱子里。

  那时她住在与我距离数小时车程的小镇,我们负担不起过多的电话费,所以写信成为我们最喜欢的沟通方式。在电子邮件还未发明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步调比较缓慢。我仍记得自己等候信件时的渴望,常常急切地跑到信箱前,看邮差是否送来了情书,希望看见贴着颠倒邮票的信封(把邮票颠倒贴是我们那时候的暗号,表示「我爱你」)。

  瑞秋想说的话都在信里面,当我读信的同时,彷彿也听见她在对我说话。如果是这样,那么圣经里写的,就是上帝的话;如果我可以像读瑞秋的情书那样读上帝的情书,就能听见上帝要对我说的话了。

  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现在是凌晨两点四十分,与其闭着眼

  睛坐在椅子上,期待以属灵的眼睛看见上帝(天知道我是否有属灵眼睛),倒不如利用这宁静的片刻,安静我的心,好好听我灵里面的上帝,想对我说什么。我决定从圣经开始,不是只要上帝给我一节经文,我想要祂对我说故事。

  我开始想一些问题:上帝,你为何写创世记?你要我在利未记听见什么信息?你能够告诉我为什么要读俄巴底亚书吗?我想我知道罗马书的内容要表达什么,你透过犹大书和启示录,又想告诉我什么呢?既然我提到启示录,你介意我问一个问题吗?你为何不让圣经最后结尾处,简明易懂呢?释经学者称这部书为天启文学,但对我而言,这样的内容只是使人更加困惑。上帝啊!你为何要写启示录呢?

  还有,你为何要写六十六卷书呢?我不得不说,最后一个问题让我想要赞美上帝的热切的心,踌躇了一下,我在想:或许上帝真的会回答我这些问题;也许祂会和我好好聊聊,我会更清楚知道祂写故事的目的。

  其实我还小的时候,就非常着迷圣经故事,我想着迷的原因大概是因为父亲读故事的声音和表情吧!即便电视上有好看的节目,父亲仍会花一整晚的时间读完利未记。我反倒好奇,利未记到底写了什么吸引人的故事?

  后来青少年的我,每年都会去参加几场圣经研讨会。十六岁那年,我听见一名很棒的讲员,他的名字是圣路易斯你强生(S. Lewis Johnson),他连续五个晚上只谈撒迦利亚书,我还记得他当时讲到第三章的一些重点,现在想来都还会起鸡皮疙瘩。

  强生教授走上讲台,放好圣经和他的讲稿后,抬起头来看着大家,他说:「请打开圣经,翻到撒迦利亚书。」我脑中不知怎地出现一个画面,好像是一列火车要驶离月台,我听见强生教授高喊:

  「请上车!这班列车将带领你翻山越岭,到你未曾见过的地方。你预备好了吗?」那五个睌上,我都端正地坐在最前排的座位上,引颈期盼这趟旅程。

  圣经吸引我,却也令我困惑,我没办法将六十六片拼图拼凑起来,我看不出这幅图画是什么?圣经中六十六本书要说的故事是什么?它们似乎很难串联出一个主轴。

  在我读心理研究所的期间,我学到所谓「无意义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如 bas、alk 等,人们不容易记住这些字,但有意义的字词比较容易被记住,尤其当这些字放在句子之中,就更容易记住了。你可以试试记住以下几个单字—「猫」、「一只」、「看见」、「我」;如果你以句子的型态来记,就更容易记住了—「我看见一只猫」。

  我想尝试以类似的方法记住圣经。我希望上帝能给我一个句子诠释创世记,两句或三句也行,好让我在读的时候,更清楚知道祂想说的是什么;不只创世记,最好圣经中的每一部书,都有两句或三句话,能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让我知道该如何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我想要将上帝在圣经里说的话,摘要成简短的句子,看这几句话,就能明白故事的内容;只要扼要叙述,我就能知道六十六段故事的情节大意。

  现在快要凌晨三点钟,我已快要失去兴致,火车就要离站,我已上车。眼前似乎看见我的父亲坐在家中壁炉前的椅子上,正在读圣经的利未记,而演员史考顿2 的节目即将开始。我对他说:「爸,史考顿节目要开始了。」

  「赖瑞,我今晚不看他的节目了,我正在做别的事。」然后父亲继续埋头读圣经,那时我才明白,他每天反覆咀嚼圣经,即使在他自己大喜之日的前一天也是如此,天天满怀热情地一头栽在圣经里。

  註2: 瑞德你史考顿(Red Skelton,1913-1997),美国喜剧演员,1937 年至 1971 年间活跃于美国电视及广播各大节目上,非常受欢迎。好莱坞星光大道(Hollywood Walk of Fame)镶有一颗他的星形奖章,为世人所纪念。

  他告诉我:「圣经是一个爱的故事,起头以离婚开始,自创世记第三章直到启示录的末了,都在讲一个遭背叛的情人,恳求我们重回祂的怀抱,好叫我们可以永远享受天家美好的爱。」父亲最喜欢,也最常引用的圣经经节是约翰福音六章 68 节,耶稣那时说了一段话,许多门徒听见后都离开祂,不再与祂同行。那些门徒离开的原因,不外乎是想要过一个较为容易的生活,耶稣就问彼得:「你也要离去吗?」彼得的回答就是我父亲最喜欢的那处经节:「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

  二○○六年早春的凌晨,我坐在火炉边,想起我父亲说过的一切,突然明白上帝利用圣经说一个故事,一个爱的故事,从创世记第一章开始,说了六十四集(出埃及记到犹大书),最后进入高潮结局第六十六集启示录。我向祂祷告:「上帝,是否可以请告诉我,在每一集故事里,你想让我听见什么信息?我想知道你的故事;我想要成为你故事里的角色;我想要感受到你故事里,能撼动人心的热情。」

  于是我想像每一集故事,就是上帝写给我的一封情书,我是祂多变无常的朋友、祂不忠贞的配偶、被祂宠坏的孩子,不管我如何,祂依然爱我,为我付上极大的代价,要将我带回到祂身边。祂正在告诉我一个故事,我如何破坏彼此的关系,而祂正努力修补我们的关系,也让我知道最终结局是什么。圣经的每字每句都是生命之道,难怪我父亲喜爱那句经节。

  我拿起笔和一叠纸,回顾过去四十多年自己读圣经、教授圣经、默想圣经的经验,我翻开创世记,问自己:我对这部书了解多少?我是否明白上帝写这部书的原因?祂在这第一封情书中,想要让我听见什么?祂的故事是如何开展的?我可以用几句话摘要祂在创世记中告诉我的信息吗?上帝啊!让我透过圣经,听见你想对我说的话。

  我将那些释经学者的解经法和注释暂时摆在一旁,那日凌晨我重新检视自己是谁?我只不过是一位基督徒、一名跟随耶稣的门徒、一个内心急切想要听见上帝说话的人、一个活在痛苦中(不祈求脱离痛苦,虽说能脱离痛苦也不错)只求盼望的人、期盼与上帝建立永恆亲密关系而拥有喜乐的人。

  为了使自己能更专注倾听,我甚至开始想像夙负盛名的英国作家鲁益师3 来到我家与我共进晚餐。由于我非常钦佩、景仰这位作家,刚开始有点胆怯,不知道该聊什么话题,晚餐后我们来到火炉前,我想像自己为他倒了一杯红酒,拿给他的同时问他:「鲁益师教授,您每一部着作背后的写作动机是什么?您期待您的读者能从您的着作中得到什么?比如《地狱来鸿》(The Screwtape Letters)、《梦幻巴士》(The Great Divorce)和《反璞归真》(Mere Christianity)这几本书,您希望身为读者的我,能从您的文字中得到什么吗?是否可以请您就每本书,简单扼要地以两三句话,回答我的问题呢?」然后我录下大师的回答,以便之后能够正确抄写下来,等待再次阅读这些着作前,拿出记录再复习一遍。

  这就如同我那天清晨对上帝的恳求,然而我不需要「想像」上帝与我同在,因为祂确实就在我身边,就在客厅里。祂希望我能称祂阿爸天父、情人、朋友,祂要透过六十六封情书对我说话。

  当时钟指到五点半时,我得到了祂的回答,我将祂的回答密密麻麻潦草地写满三张纸,我相信上帝要我先从旧约中听见祂的声音,旧约三十九部书是祂故事的第一部分;之后祂也要透过新约二十七部书继续说故事。

  註3: 鲁益师(C. S. Lewis,1898-1963),英国知名学者、作家及神学家,二十世纪最受基督徒知识分子喜爱的作家之一。

  我突然想到,如果我和他人分享上帝如何透过圣经六十六部书向世人传述信息,也许现今教会里的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虽然许多人都希望能更了解圣经,但大部分的基督徒对圣经并没有透彻地了解,而且并非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应该要熟读圣经。许多基督徒以为优美的诗歌、符合圣经原则的生活、有意义的宗教书籍、偶尔参加查经课程,就足以达到基督徒的标准。

  人们喜欢看见异象或听见预言,以为如此就是听到从上帝而来的声音,却不从圣经里追寻真理。当我们看见圣经里一段短短的经节,默想后受到感动,多半将功劳归给圣灵的动工,却对圣经整个故事背景了解甚少。我们想摸着上帝的心,却未花时间读上帝的话。当我未能与瑞秋见面时,我借着读她写的信,就知道她心里想什么,我们对上帝不也应该如此吗?

  异象、预言、具深远影响力的经文,以及个人的内心感动都很重要,然而若没有更多了解圣经的意义和应许,这些与上帝的沟通方式有可能成为个人的想像。如果手中只有几片拼图,你要如何说服他人相信你看见一整幅图像?如果只有几句经文,无法真正看到这六十六本书架构出来的故事;参加几场圣经讲座、受到牧师的激励和启发,就自认为了解上帝透过圣经要让我们知道的信息,并不是非常恰当。

  我在写这本书时受益不少,希望也能帮助你看见六十六片拼图所拼出来的图像,让我们都能更清楚看见每一片拼图的独特颜色和结构,借此更认真地查经。

  希望你能听见神,当然我自己也有同样的期待,希望能听见上帝在祂写下的六十六封情书里,想要向我们说的话,当你将所有故事串联起来,会明白你听到的,是最美的爱情故事,你会惊讶地发现,不管你是否对人生感到怀疑、失望,或觉得生活多么不幸,都可以拿起圣经回到上帝面前,重新找到盼望,就像使徒彼得、我的父亲,还有我,你也会同样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这是我们想得到的人生,无论在任何景况,我们都可以从圣经中撷取智慧,过每一天的生活。

  我想你大概对这本书有粗浅的认识了,容我再说几句话,好让你能进入本书的主体内容。

  首先,这本书的每一章都很短,我特别如此设计。这本书并不是圣经的全面分析书,在第一封情书里,我简单写出上帝在创世记想要让我们听见的话,我以第一人称写法,好像上帝亲自向我们说话,也许的确如此,而我是否正确听见上帝的声音,你可以自行判断。

  其次,我加上一些问句,我想也可能是一些人想问的问题。我对上帝说:「你是否能给我简单的大纲?你想要在每一章让我听见什么?」

  最后,在每一章里面我会写下自己亲身的体悟,我在听见上帝声音后有什么想法和感动;或许你有不同的感觉,也可以记下自己的看法。

  在后记中,我将六十六片拼图拼凑完成,把每一封情书摘要成六十六段总结,并串联成一个故事,希望你能看见上帝透过这六十六片拼图,呈现出的美丽图画,我期待你能感受到上帝所述说的爱的故事里,充满何等令人赞叹的惊奇。这是前所未有的一个故事,一个充满爱的故事,而我们都活在这个故事里面。

  最后我想分享一件事,虽然我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曾谘商数以千计的人,面对过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我对于在哲学和文学领域中的人性问题也多有探讨。我喜欢哲学与文学,尤其喜爱哲学家巴斯噶4 和文学家杜斯妥也夫斯基5 的论调与作品;我对鲁益师也情有独钟,花许多时间研读他的作品;而圣十字若望6 的神祕主义和伟大神学家约翰欧文7 的着作信息,对我亦深具影响。

  我的结论是:诚实面对自己,看清楚世上的生活;听见上帝透过圣经的六十六封情书,想要对你说的话,带来的好处将胜过世上的所有一切。

  我盼望这本书能帮助你,如同帮助我一样,让我们都能看见上帝如何在人性的丑恶上,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美好,听见祂向我们道出独一无二的爱的故事。

  上帝借着圣经向我们说话,我们因此得到改变、拥有盼望,圣经对我们影响深远。真正的基督信仰是让「可能」成为「真实」。当圣经的斧头破碎我们内心冰冷的海域,上帝的爱就会如暖流般充满我们的心,我们便能回复到祂起初造我们的样式。我们能够借着圣灵过一个新生活,看重爱神与爱人的价值超越属世的一切,并能以新眼光重新调整我们生活的优先顺序。

  圣经告诉我们故事的起始,你能听见上帝说话、认识祂的本质、知道祂所有的计画,你真真实实活在祂的故事里面。

  现在你知道这本书写成的原因了,在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想让你知道这本书能够如何向你说话。听见上帝在每封书信里想要传达的信息,将能改变你对生活的看法,甚至改变你生活的方式,这的确发生在我身上,我希望也一样发生在你身上。

图书试读

创世记

我有一个计画,我想邀请你参加我的宴会

「上帝,在祢的第一封情书创世记中,想要和我说什么呢?」
「我想说的,你要听好,那就是你闯了一个祸,但没关系,我有帮你解决的计画。

在创世记中,我要述说一个人们如何堕落,而我如何成就的故事。我要你知道,虽然你在我创造的美好世界中,制造了一场大混乱,叫一切不再像起初应有的样子,但我有计画,你的失败无法破坏一切。你的灵魂会被重新建造,这是我给你的承诺,我会让你在我的第一封情书中,看见我将如何实现我的诺言。」

「上帝,祢可以再说清楚一点吗?祢要如何在创世记中显明祢的计画?」
「我不希望你害怕失败,否则你会一心只想要成功;我也不希望你担忧生活会遇到挫折,这都是必然的。如果你害怕问题或心里感到空虚,就会只想寻求安慰和满足,这样一来,恐怕制造的混乱更复杂。

你是否曾问过我,为何创造一切?为什么我有圣灵、圣子?
为什么我造了天上的星宿?为什么要在地球上创造一个乐园?三位一体的我们,希望预备一个盛会,并邀请人来跳舞,如同我们从起初就很享受的聚会,但当时并没有『其他人』可以邀请。

于是我们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决定创造人类,像你一样的人类,能够像我们一样彼此相爱,并喜悦我们所造的一切美丽,所以我们创造了亚当和夏娃,我们非常满意这个杰作。我们期待的盛会,至此都按照计画进行。

但是后来计画出现了变化,我们当然早就预料到。亚当和夏娃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们认为不依靠我们而走自己的路会更快乐,其实换作是你,大概也会那么做;他们决定要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宴会,我们不在邀请名单中。可是他们没想到那样做很不明智,就如同想在一间没有空气的房间里唿吸,或是无法发声却硬要唱歌,这是无法办到的。没有我们,就不会有盛会;离开我们,就只有孤单。

亚当和夏娃做了那样的决定,就像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会做的决定。你怕受伤,所以自我保护;和我讨价还价,希望能得到自以为的快乐。亚当和夏娃的决定,破坏了伊甸园;如同你的决定破坏了你的生活一样。亚当和夏娃感到不安,他们开始争吵,他们的儿子该隐也因妒忌杀了兄弟亚伯;如同魔鬼撒但就是因为妒忌,从天上坠落到地狱的。

数个世代之后,事情越来越糟糕,当初创造的世界全变了样,看到这一切,我感到痛苦难过,所以我兴起一场洪水淹没了一切,只有挪亚和他的家人倖存。我不愿原本的计画落得暴力收场,那只会使事情更糟糕,人们彼此利用、只图享乐、不再爱人,和地狱没什么两样。我的计画是创造一座天堂乐园,我让挪亚一家可以从中倖免,希望人类不要再越陷越深。

我还不想放弃我的大计画,我知道有一天当我从天上观看他们,我会深感欣慰喜悦,我可以再一次说:『这是好的!真是美好!』

可惜挪亚后来酒醉,他的子孙也惹上麻烦。挪亚的子孙是一群很有能力的人,他们发展文明、艺术、工业、农业,却开始变得骄傲;如同亚当和夏娃当初吃禁果后的反应,他们只想追求满足私慾的生活,不把我放在他们生活的中心。他们要建造一座塔,目的是要联合所有人,却没有想到要与我联结;他们想要彼此为友,却没有先想到要与我为友。殊不知这是行不通的,于是我破坏了他们的计画,使他们说不同的语言,我的干扰,让他们无法达成目的。

再一次,事情一团混乱。每个人都只想成功,过得舒适满足就好,没有人在意我设计的真正美好生活,应该是什么样貌,然而我仍有一个计画,我选择亚伯拉罕,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还曾因说谎使我蒙羞,但我从他身上,开启一个新世代、新国度,使他成为能建立新社群的人,这群人是愿意倾听我的人,他们愿意认识我、愿意爱人、愿意接受与付出。

不过亚伯拉罕也失败了,就像其他人、像你一样。我不是告诉过你不要害怕失败吗?如果你害怕失败,一心只想要成功,永远也达成不了。我给亚伯拉罕信心,这种信心,是你们想要,也需要的,所以我要告诉你,我朋友亚伯拉罕的故事。

以撒是亚伯拉罕的儿子,我要让以撒的诞生,在世人眼里看为不可能,因为亚伯拉罕和撒拉生他时,已经非常老迈,根本不可能受孕,但我让这件事成为可能,我只想要证明:要加入我的故事,不能倚靠人的力量。我希望你明白。

雅各是下一个主角,他很自我中心、喜欢操控人,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他从一出场就是如此。然而他很会利用资源,聪明又有野心,在世人眼中,他是那种会有一番成就的人,但是在我的故事里,那些却不是成为大角色需要的条件。所以我花了一些功夫在他身上,我向雅各显明七次,让他知道如果想要成为有为的人,我可以成为他的帮助。他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他身上你可以看见我如何改变人,我会慢慢地透过人生命中遇到的问题和失败,展现我无限的耐心与恩典。

你读雅各的故事就会受到鼓舞,记住:我能改变任何人,使人更像我的儿子,虽然改变的过程并非容易,并非短时间就能完成,我花了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使充满家庭问题的雅各变为以色列,他学会在生命遇到难题与挣扎时信靠我,他知道我会帮助他,我总是会伸出援手。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來自天堂的66封情書(精裝)》的時候,我真的被它的外表驚艷到了!精緻的書盒和硬殼封面,光是擺在那裡就覺得賞心悅目,充滿質感。更別說翻開書頁後,裡面文字的魅力了。它不像一般的愛情小說,有著複雜的劇情和人物關係,而是更聚焦於情感本身,用一種非常純粹、直接的方式來傳遞愛意。我喜歡書中那種充滿想像力的比喻和意象,彷彿作者能讀懂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然後用文字把它描繪出來。有時候讀著讀著,會讓我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珍貴的愛情片段,那些美好、那些感動,都彷彿被重新點燃。這本書讓我感覺到,即使生活中有許多的挑戰和不如意,但愛情的力量始終是存在的,而且是如此的美好。它為我的心靈注入了一股溫柔的力量,讓我在面對現實時,多了幾分勇氣和希望。

评分

坦白說,在接觸《來自天堂的66封情書(精裝)》之前,我對這類型的書有些保留。總覺得「情書」這個主題,容易流於俗套,或過於矯情。然而,這本書徹底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所描繪的「愛」,不是單純的羅曼蒂克,而是包含著理解、包容、成長,甚至是彼此的磨合與扶持。書中的每一封信,都像是從生命歷練中淬煉出來的智慧結晶,既有溫柔的情意,也帶有深刻的洞察。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種對生命的熱愛與對關係的珍視。它讓我反思,什麼才是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情感,什麼才是讓愛情能夠長久保鮮的秘訣。精裝的設計,也讓這本書顯得更加珍貴,每一頁都彷彿承載著一份份真實的情感,值得我們用心去感受。這是一本能夠引導人思考,也能夠撫慰人心的好書。

评分

天啊,這本《來自天堂的66封情書(精裝)》真的是讓我又驚又喜!拿到手的時候,那精緻的硬殼封面就已經讓人愛不釋手,送禮自用兩相宜。打開書頁,紙質的觸感也相當舒服,讓人閱讀起來更加沉浸。我一直都很喜歡這種帶點詩意、帶點夢幻的風格,而這本書完全擊中我心!書中的每一封「情書」,都像是從遙遠的彼端傳來的低語,溫柔卻充滿力量。有時候讀著讀著,眼淚就忍不住掉下來,不是因為悲傷,而是那種被深刻理解、被深深愛著的感動。它讓我重新思考了愛情的各種樣貌,不只是轟轟烈烈的激情,更多的是細水長流的陪伴,是靈魂深處的契合。我特別喜歡其中幾段描寫,那種將日常的點滴昇華成無價珍寶的手法,真的太厲害了!讀完後,感覺心裡被療癒了一塊,也更懂得如何去愛與被愛。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並且會讓人反覆閱讀的好書,強烈推薦給所有渴望溫暖與浪漫的朋友們!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書名《來自天堂的66封情書(精裝)》,我有點猶豫,總覺得會不會太過夢幻、不太貼近現實。但實際翻閱後,我的看法完全改變了!書中的文字並非是那種遙不可及的童話,反而有種溫暖的、接地氣的親切感。它捕捉到了許多我們在感情中常常忽略的細節,那些藏在心底深處的、難以言說的感受,都被書中的文字一一勾勒出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情感描寫的細膩度,那種微妙的心動、偶爾的失落、堅定的守候,都描寫得絲絲入扣,讓人讀了感同身受。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內心深處對愛的渴望與期待。而且,它的精裝版本也做得相當用心,無論是排版、字體,還是插圖(如果有的話),都充滿了藝術感。它不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藝術品。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爾抽離出來,讓自己沉浸在這樣美好的文字裡,是極大的享受。

评分

這本《來自天堂的66封情書(精裝)》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份意外的驚喜禮物!我是一個對情感表達比較含蓄的人,有時候心裡有很多話,卻不知道該怎麼說出口。《來自天堂的66封情書》的出現,恰好填補了我這種空缺。書中的情書,有些像是耳語,有些像是告白,有些像是呢喃,每一種形式都那麼恰到好處,彷彿就是我一直想說,卻說不出口的心聲。它用非常詩意卻又易懂的方式,闡述了愛的多種面向。有時候讀到一句話,會讓我覺得「對!就是這樣!」,然後默默地點頭,在心裡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本書的精裝設計也大大加分,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質感非常好,送給重要的人,絕對會讓對方感受到滿滿的心意。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了的書,而是會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甚至影響你對待愛情、對待身邊人的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