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适时而生,它揭示了关于中国及中国基督宗教未来的前景,以及欧洲人过去一些盲目乐观的幻想,不过却安慰了那些热爱中国的基督信友。
本书作者诞生于一传统的中国儒学家庭,在法国读书期间皈依天主教,之后入奥斯定咏礼会成为神父。他熟识自身受到培育的传统中国宗教精神,如果说他已在福音中找到了给予神秘期待的答案,那就是他一下子领悟了福音真正的大公性。
这本书可以说是带有先知性的,它不是感叹儒学在中国的精神生活中已不再佔主导地位,而是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蕴含其他的价值,适宜为上主预备道路;对当前的危机,不是要排斥某些价值,相反地,是要彰显出它们的持久活力与合乎时宜。
目前教会在东亚有如在西方,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这本《中国人的心灵与基督宗教》,正是一个无比的信仰和希望的见证。
序(韩神父)005
前言(古伟瀛)010
绪论(AllouneDiop)015
译者的话(赵燕清)018
作者介绍020
导言023
第一章中国宗教的精神029
远古的宗教030
古代中国的三大宗教主流033
儒教,国教041
佛教的传入045
新儒家学说概论049
延伸阅读在中国的伊斯兰教065
第二章在教会和欧洲面前的中国天主教徒071
第三章中国天主教会与中国文化087
第四章道教的谦让与基督宗教的谦卑103
第五章墨子的兼爱与基督宗教的博爱135
结论162
延伸阅读171
文天祥《正气歌》原文及译文172
**评价二**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中国人的心灵与基督宗教》这本书,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一个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一个是源自西方的宗教信仰,两者看似有着巨大的鸿沟。然而,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和包容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视野。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探讨,这在中国文化,乃至台湾社会,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议题。我们习惯了顾全大局,习惯了为家族、为社群牺牲小我,这种集体意识的强大塑造力,常常让我们在面对个人选择时感到纠结。而基督宗教,特别是其强调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对个人救赎的关注,似乎与这种集体导向产生了有趣的对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张力背后所蕴含的心理动因和文化逻辑。我读到一些关于“面子”和“罪感”的对比时,更是拍案叫绝!这简直就是对我们生活经验的精准写照。中国人,或者说台湾人,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种“面子文化”有时会让我们为了维护形象而压抑真实的情感,而基督宗教中的“罪”的概念,虽然在字面上有所不同,但那种对内心不洁、对罪恶的警醒,某种程度上也在促使人进行自我反省。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文化和信仰的碰撞,并非只有冲突,更有可能激发出新的理解和深度。
评分**评价三** 《中国人的心灵与基督宗教》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是一种关于“我”与“他者”对话的深刻体验。作为生长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从小就浸淫在儒释道以及民间信仰的氛围中。书中对于“天命”、“因果”、“慈悲”等概念的解读,几乎就是我日常生活中所接触、所理解的价值观的延伸。然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将目光投向了基督宗教,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沟通的桥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爱”的讨论。中国文化中的“爱”,往往是层层递进的,有亲情之爱、友情之爱、家国之爱,但对于“无条件的爱”,尤其是对陌生人、对仇敌的爱,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全新的框架去理解。而基督宗教的“爱”,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功利、甚至超越理性认知的爱。同时,书中对“理性”与“信仰”的辩证思考,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中国人,受传统哲学影响,偏重于经验的总结和理性的分析,对于抽象的、超越性的信仰,可能需要更具说服力的解释。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理解,以及对西方哲学中“逻各斯”的阐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基督宗教的独特视角。读这本书,就像是给自己的思维进行了一次“深度按摩”,让我更加立体地看待自己的文化,也更加开放地接纳外来的思想。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中国人的心灵与基督宗教》就像是一面精心打磨的镜子,映照出中国人心灵深处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特质,又将基督宗教的普世价值,以一种极为契合我们文化语境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权威”与“顺从”议题时的角度。在中国传统社会,“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等观念深入人心,家庭、社会都强调等级秩序和对权威的尊重。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有时会让我们在面对个人自主选择时感到束缚。而基督宗教中,对上帝的绝对顺服,以及教会内部的教导,看似与中国的“服从”文化有相似之处,但其背后所蕴含的“自由意志”、“恩典”以及最终的“平等”理念,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作者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捕捉,让我惊叹不已。我常常思考,在台湾,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这种“既传统又现代”的特质,在这本书的论述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他并没有居高临下地评判,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试图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习以为常的观念,也让我对“人”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评价五** 《中国人的心灵与基督宗教》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跨越文化的精神旅行,而作者就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中国人心灵世界的曲折与丰富,并以此为基点,审视基督宗教的独特魅力。我尤其被书中对“仪式感”的解读所吸引。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祭祖、拜神,还是节日的庆祝,都充满了各种仪式。这些仪式不仅仅是形式,更是承载着情感、记忆、社群认同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作者将这种对仪式的重视,与基督宗教的圣餐、洗礼等仪式进行对比,让我看到了两者在满足人类精神需求方面的共通之处。我们台湾人,虽然社会节奏快,但对于一些传统的祭祀活动,依然会郑重其事,这其中蕴含的,是对祖先的缅怀,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社群的维系。而基督宗教的仪式,则是在一种更宏大的叙事框架下,强化信徒与上帝的连接,以及信徒之间的团契。这本书让我明白,无论文化背景如何,人类内心深处都渴望一种秩序感、一种归属感,而仪式,恰恰是实现这种渴望的重要途径。作者用极其生动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展现了两种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交织与碰撞,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也体悟到了信仰的力量。
评分**评价一** 这本《中国人的心灵与基督宗教》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这个在地道台湾土生土长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频频点头,又时常陷入沉思。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孝”、“礼”等核心价值的剖析,我深有体会,像是读到了自己的心声。特别是书中对于“关系”在中国人性格形成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的论述,简直太到位了!我们台湾人,尤其重视人情世故,很多时候沟通交流,不在于言语本身,而在于那个“看脸色”的艺术,在于那个“心照不宣”的默契。作者巧妙地将这种文化基因与基督宗教中的“爱”、“罪”、“救赎”等概念进行对比和解读,让我看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连接。比如,基督宗教强调的“普爱”,似乎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某种回响,尽管形式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而“罪”的概念,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中,虽然没有直接对等的词汇,但“愧疚”、“羞耻”、“损德”等观念,却能与之呼应,触及到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审视。这本书并没有强求融合,而是呈现了一种观察和理解,让我在阅读中,既能看到文化的张力,又能发现人性的共通。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人”这个身份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同时也对基督宗教有了更具象的感触,不再是遥远而抽象的教义,而是有了可以触碰的、与我们自身文化脉络相连的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