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州柏克莱原子实验室,到青藏边陲的四川乐山,
从福尔摩莎的台南橄榄山,到台湾大甲、北港……无数村镇,
魏德凯迎向学生,拥抱乡村,一生心之所系,就是定意完成主的大使命。
他敬虔谦卑的生命风范,舍己无私、忠心至死的精神,
虽然行完九十年在世之旅,仍然向我们这一世代说话!
Go Therefore Into All the World
魏德凯牧师 (Richard A. Webster, 1910-2010) 出生于经济大萧条时的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化学硕士,二战期间曾参与曼哈顿计划提炼浓缩铀的过程。一九四七年蒙召来华宣教,先至四川乐山,一九五三年来台湾,数十年在福尔摩莎的事奉,对台湾「学生工作、营地事工、乡村工作」都留下十分深远的影响。
魏牧师温煦谦逊,思考细腻,行事有眼光、有策略,是【校园福音团契】早期的良师益友。他看重祷告,习惯闭眼踱步默祷,脸上经常洋溢与主交谈而极喜乐的面容。魏牧师多年事奉中,生命曾经历许多艰难熬鍊,深爱的妻子荣美师母来台宣教时,罹癌五年离世,病中反而促成台南橄榄山营地的兴起,进而引致台湾南部学生工作的兴旺。
魏牧师在上帝奇妙带领下,与福乐师母结缡,夫妻二人同心事奉。遇见许多学生来自乡下,这些学生或许有幸认识主,然而在乡下的家人却从未有机会听闻福音,为了「贫苦和不幸的台湾乡村」,他不断寻求神的心意,七○年代逐渐从学生工作延申至乡村事工,深入投身在台湾最基层的社会,他更为看重敬拜祷告与属灵争战,定志攻破坚固的营垒。一九八三年成立【乡村福音佈道团】,确立要在没有教会的乡村开拓并建立教会的异象。退休返美后仍在华人教会当中服事,直至离世安息。魏牧师始终心系主的大使命,一生未曾稍离,他在世的属灵风范和行谊,让人永远怀念。
作者简介
蓝慈理
屏东县人,1984 年台大外文系毕业,1988年取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英语教学硕士,曾担任嘉义协同中学英文教师十余年,后在丈夫全力支持下辞去教职,成为全职妈妈,配搭教会及校园学生事工,暇余兼做翻译。译作主要包括:《重绘信仰》(校园),《做你孩子成长的鹰架》(爱家),《成功的领导》(校园),《认识人》(橄榄)等书。与夫育有二子,现居嘉义。
推荐序一 永远的怀念:我的属灵导师魏牧师/饶孝楫
推荐序二 典型在夙昔/陈文逸
推荐序三 忆魏德凯牧师/吴碧霜
第一部1920-1951 柏克莱到四川
1 乡下孩子
2 柏克莱
3 所以你们要去
4 初履中国
5 从安庆到乐山
6 风声鹤唳
7 告别中国
第二部1952-1963 台南橄榄山
8 扬帆待发
9 台南.福尔摩莎
10 水深之处
11 魏家爸爸
12 放长你的绳子
13 橄榄山
14 折翼
第三部1964-1992 拥抱台湾乡村
15 福乐
16 同心同行
17 大甲马鸣埔
18 贫苦而不幸的台湾乡村
19 宣教心/乡土情
20 覆煦人生
21 敬拜与争战
第四部1993-2010 归乡
22 不是退休
23 拖车里的见证
24 老兵不死
25 夕照安娜柯蒂斯
导读
温柔的战士-永远怀念我的属灵导师魏德凯牧师∕饶孝楫(校园福音团契执委会主席)
听到魏德凯牧师被主接去的消息,我们夫妇正在瑞士苏黎世华人教会的复活节营会服事,心里又怀念又难过。魏牧师是我当年在成大团契时的辅导。
1959年我进成大读书,魏牧师是内地会在成大教英文的宣教士,我受教于他,奠定了我一生服事主最重要的基础,那时台南橄榄山营地初建第二年,一切都是草创时的简陋,而橄榄山的建立,也是因为魏荣美师母得了癌症,以致为医疗的奉献如雪片飞来,癌症中心也决定免费为她治疗,她问主说我不需要这么多钱,到底主有何心意,魏牧师深感需要建立一个那时全台湾也没有的基督教营地,因此这笔钱就成了购地建屋的第一笔基金,他们的爱主爱学生的无私之心,当时最打动我的心。
之后,我何其有幸,蒙魏牧师邀我和另外一位弟兄住在橄榄山,可以协助照管营地事务,四年多的营地生活,经历了许多宝贵的功课,其中最宝贵的是与我的属灵导师——魏牧师常生活在一起,从他的身上,我看见了爱心、敬畏、谦卑、刻苦、朴实的风范,因为橄榄山第一栋小屋——厨房,就是魏牧师和一位泥水工带着一批学生自已动手建立起来的。橄榄山不断扩建,从只能容四、五十人聚会的场地扩建到可供二百多人使用的营地,许多工作都是魏牧师带着我们亲自动手,可以省下不少工程费,主要水管的埋设都是魏牧师自己买材料、自己挖地安装。连除草机都是用旧马达自已克难拼装的,我们就用这台老爷除草机,清除全营上千坪的杂草,我离开橄榄山时「它」尚未荣退呢,橄榄山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使我从魏牧师身上学到刻苦的精神,影响了我一生的事奉。
每次魏牧师上橄榄山来先是读经祷告,他习惯闭眼踱步而默祷,脸上挂着与主交谈而极喜乐的面容,在旁欣赏就是一幅美景,辛勤工作之后,每以两片面包和一个蕃茄作午餐,餐后以圣经为枕,躺在乒乓桌上休息,生活极为简朴,我从未见过他发脾气,他以最温柔的态度来表达他的意见,连最坚决反对时,他只是口气轻声细语的说「不行,不行」,但脸上仍然挂着甜美令人佩服的笑容。
魏牧师创立的「学友团契」为台南校园团契奠下了非常稳固又有深度的基础,他最注重查经与祷告,当年台南还没有校园团契时,他从1958年就创办了橄榄山假期圣经学校,造就不知多少青年学子作主的门徒,我们那一代都是受圣经学校研经的洗礼,打下了一生热爱圣经的根基,1957年台北校园团契成立,1962年在艾得理牧师的鼓励下,全台湾南北所有学生工作的团体合一成立了「校园福音团契」。魏牧师欢喜快乐的拆下「学友团契」的牌子,换上了「校园福音团契」牌子,他说中国人自己来负责学生工作,是他一生最大心愿,他无私大度的风范真使我由心底敬佩不已。我可以说若没有魏牧师就没有今日的台南学生工作。
校园团契选在第十二届青宣的前夕出版魏牧师的传记,一方面是为早期台湾学生福音运动的历史作证,同时也是为让这一代愿意献身事主的青年,看到一位早年西方宣教士献身事奉的楷模:书中处处可见魏牧师敬虔谦卑生命的风范,并他事奉舍己无私忠心至死的精神。我相信他虽然死了,主仍要借着他的传记向这一代的青年说话!
这本书名《温柔的战士:魏德凯传》一出现,就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许多过往的画面。魏德凯这三个字,在台湾的历史脉络中,总是伴随着一些不太为人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决策与行动。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他那些不被大众所熟知的一面,比如,在某些关键时刻,他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情势下,做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决定?他的“温柔”体现在哪些地方?这是否与他作为“战士”的形象形成一种有趣的张力?我希望作者能透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既有坚定意志,又不失温和力量的领导者。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新的史料视角,或是采访到一些当事人,那将是更有价值的。我尤其关心他对于当时台湾社会转型期的观察与思考,以及他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非典型”的英雄叙事,总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引发我们对当下社会的反思。
评分《温柔的战士:魏德凯传》这个书名,瞬间就点燃了我阅读的欲望。台湾的历史上,有太多值得被深入挖掘的人物,而“魏德凯”这个名字,似乎代表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存在。我一直对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沉着应对,并且以一种不那么张扬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人特别感兴趣。“温柔的战士”这个称号,就非常有代表性。它暗示了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不畏艰难,却又充满智慧和同情心的行事风格。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发掘和呈现魏德凯先生的“温柔”的,是体现在他与人相处的点滴之中,还是在他处理重大事务时的策略考量?而他的“战士”特质,又将如何被解读?是面对挑战时的勇气,还是为了理想而坚持的毅力?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鲜活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一位在时代变迁中,既能保持温和,又能坚定前行的重要人物,并且从中学习到他的智慧和精神。
评分拿到《温柔的战士:魏德凯传》这书名,我脑海中闪过的是一些老一辈政治人物的形象。他们大多经历过风雨飘摇的年代,在时代的巨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魏德凯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可能不是那么耳熟能详,但“温柔的战士”这个组合,却充满了故事性。它暗示着一种不以强硬手段取胜,却能在不动声色中达成目标的力量。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探讨,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他是如何运用智慧和耐心,化解冲突,推动事务前进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这些“温柔”的证据,并且将它们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战士”形象?这是否意味着,他并非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更贴近人、更懂得人情世故的实践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动机,感受他的挣扎,看到他在现实的局限中,是如何寻找出路,并且坚持自己的理想的。
评分《温柔的战士:魏德凯传》,光是书名就很有画面感。我想象着,在那个可能充满挑战和压力的年代,有一位人物,他既不失战士的坚毅和决心,又拥有一种让人感到亲近和安心的“温柔”。这两种特质的结合,实在太吸引人了。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呈现这种“温柔”?是体现在他对下属的关怀?还是对民众的体谅?或者是在处理重大决策时的审慎与包容?而他的“战士”一面,又将如何展现?是否是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还是在理念上的不屈不挠?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他如何在逆境中坚持,如何在复杂局面中找到平衡,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尤其想知道,他对于“台湾”这片土地,有着怎样的情感和期许。这种个人传记,往往能折射出时代的缩影,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段历史,去理解那些曾经塑造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的人和事。
评分“温柔的战士”,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魏德凯传》这书名,让我想到我们台湾历史中,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却又扮演着关键角色的重要人物。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力量,不一定总是声嘶力竭的呐喊,更多时候,它藏在沉静的坚持和智慧的运用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们看到,魏德凯先生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他的“温柔”去化解矛盾,赢得支持,并且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他的“战士”精神,又体现在何处?是对国家的热爱?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如果这本书能让我们窥探到他内心的世界,理解他做出某些重要决定的背景和考量,那将是一次非常深刻的阅读体验。我期待作者能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让我们感受到他独特的个性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