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传福音的一个工具:介绍以不同的魔术表演效果,来传达基督耶稣的奇妙救恩。
作者简介
福音魔术师 李政隆
现任 新北市中和区秀山国小老师,曾于国内外的幼稚园、中小学、大专及机关团体、俱乐部、教会等地教授福音魔术、气球造型表演。
曾应邀参与国内多场小丑与气球、交响乐与魔术、戏剧与术的舞台表演。
曾接任国家戏剧院、国家音乐厅、台北社教馆、台北新舞台、高雄文化中心等场地之气球造型佈置与魔术舞台表演。
序
全世界教导魔术的书应该不下万本,但全球有关于福音的魔术书籍却是非常少,从事福音魔术事工已近二十年的我,其实很早就想写一本有关这类的书,只是苦于出版社可能担心消费的对象不如一般坊间的魔术书那样多。因而对这类书籍没有兴趣,所以迟迟未能如愿。2010 年到新加坡做福音魔术教学时,邀请我去的新加坡某出版社以他们多年的经验及出版书的独到想法,认为福音魔术的书还是大有可为,有意愿要出一本福音魔术的书,这激励了我多年的梦想及愿望;当思及台湾可能也会有出版社想出这种书,我就大胆探询之前我曾经教过福音魔术的中国主日学协会,没想到他们也有兴趣,早知道我应更早提出此计画!
在大家积极且很有信心的鼓励下,我终于完成了这本着作。虽然有些魔术本身只是一般的魔术,大家可能在某些书上看过而似曾相识,并不知这些魔术也可以用来传福音。但是经我加上创作的福音台词及运用,感谢主,很多魔术就成为所谓的「福音魔术」。
感谢您购买这本传福音的工具书,盼望它能成为您传福音的另外一个工具,也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有心人,作为用来抢救灵魂的另一种方法。诚如耶稣在约翰福音廿章21-23 节所说:「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这是耶稣复活后公开对门徒讲的话,也是要我们传福音的,所以这节经文的意思是,在我们传福音所到之处,因着人接受福音,他们罪就可以得赦免,耶稣这里故意用这样的话语表达,要强调的是,我们传不传福音,会决定另一个人能否得到赦免、能否得救,也关乎他今生的幸福和永恆生命。耶稣讲的好像是我们有赦罪的权柄,事实上,我们也真的掌握着生杀大权。所以传不传福音真的很重要。
操作这本福音魔术,最好从头到尾都不要想你是在变魔术,而是只想着你正在传福音;你不过是用一种有魔术效果的实物教材,来传讲一个奇妙的救恩,为的是将福音讲得清楚、说得明白。并且在讲完后,希望给刚才听你讲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大的盼望就是他能清楚悔改认罪归向主。
其实不用福音魔术,神亦能让人得救,只是魔术确实是传福音中较为有趣又容易亲近人的方法之一,如果你说不会传福音,不妨用这种方法试一试,只要你愿意,你会看见神的作为。愿你也能成为另一位快乐的福音魔术师。
福音魔术师
李政隆2013.02
当我看到《福音魔术:小把戏,大使命》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涌现出一种充满好奇和期待的感觉。在台湾,我们总是很喜欢那些能够带来新鲜感和惊喜的创作。《福音魔术》这个组合本身就非常抓人眼球,它打破了我对传统福音书籍的刻板印象。 我猜想,作者可能借用了魔术的“幻象”与“真实”之间的张力,来阐述福音的真理。魔术常常是通过巧妙的引导,让观众相信眼前看到的是不可能的,但实际上背后有着严谨的科学或技巧。这是否可以比喻,我们所处的“世界幻象”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刻、更真实的“福音现实”?作者会如何通过“小把戏”来揭示这个“现实”呢? “大使命”这三个字,更是为这本书定下了基调。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将那些看似简单的“小把戏”,转化为完成“大使命”的有力工具。是否书中的每一个“小把戏”,都对应着一个传播福音的策略或方法?比如,一个能让纸牌飞起来的魔术,是否象征着福音能带给人心灵的自由和升华? 我尤其喜欢“小把戏”这个词,它听起来非常亲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它暗示着,传递福音并不一定要是宏大的、令人望而却步的行动,而是可以从小处着手,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这本书,或许会教导我们如何用一种更灵活、更有创意的方式,将福音的爱与希望分享给身边的人。 作为一个台湾读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接地气的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践行“大使命”。如果作者能够巧妙地结合魔术的趣味性和福音的深度,那么这本书无疑将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激发行动的宝贵读物。
评分《福音魔术:小把戏,大使命》这个书名,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兴趣。在台湾,我们对创意和新意总是抱有很高的期待,而这个书名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它将“魔术”和“福音”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不禁想知道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 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运用“魔术”这种充满技巧和艺术性的表现形式,来传达“福音”这样一种神圣的信息。我猜测,作者可能利用魔术的“不可思议”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借此机会深入探讨福音的真谛。比如,一个简单的魔术变幻,是否可以象征着人生从迷失到被救赎的转变?或者,一个巧妙的道具运用,是否可以比喻福音在生命中的奇妙作用? “小把戏”这个词,让这本书显得更加亲切和易于接近。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给人一种“原来传递福音可以这么有趣、这么生活化”的感觉。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真正有趣、能够引起共鸣的“小把戏”,这些“小把戏”不一定是大场面的表演,而是可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读者的认知。 而“大使命”则明确了这本书的核心目标。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这些“小把戏”,为我们揭示如何有效地完成“大使命”。是关于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分享信仰,还是关于如何以基督徒的身份去影响世界?我猜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更在于它可能提供一套实际可行的、富有创意的方法论。 总的来说,这本书名《福音魔术:小把戏,大使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暗示着一场充满智慧、趣味和力量的探索之旅,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体验一场由“小把戏”到“大使命”的奇妙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福音魔术:小把戏,大使命》光是听起来就很有意思,感觉结合了两种看似不搭嘎的元素:一个是有趣、引人入胜的魔术,另一个是庄重、神圣的福音信息,再加上“大使命”,更是让人好奇作者到底想传达什么。我一直以来对这类跨界结合的创作都很有兴趣,觉得有时候最意想不到的组合反而能激发出最深刻的思考。我猜想,作者可能运用了魔术表演中的一些技巧,比如近景魔术的近距离互动、舞台魔术的视觉冲击力,或者是心理暗示的手法,来更生动、更直接地触及人心,将福音的真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出来。 台湾的读者对这类题材其实一直都抱持着开放的态度,我们喜欢新鲜事物,也乐于接受不同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如果这本书能从一个比较轻松、有趣的角度切入,就不会让读者觉得沉闷,反而会引起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如果作者能够巧妙地将魔术的“变幻莫测”与福音的“永恒不变”进行对比,或者用魔术的“奇迹”来比喻福音带来的生命改变,那将会非常有冲击力。 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小把戏”和“大使命”之间的关系的。“小把戏”听起来似乎有些随性,甚至可能带点戏谑,但如果它最终是为了承载“大使命”这个沉甸甸的使命,那其中的智慧和匠心就显得尤为可贵。也许作者想表达的是,福音的力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透过我们生活中的点滴,甚至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把戏”,来展现其神圣与伟大。这让我联想到一些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用最简单的笔触或音符,却能触动最深邃的情感。 而且,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我可能会想象作者在书中使用一些经典的魔术道具,比如扑克牌、硬币、丝巾,然后将它们与圣经故事、属灵原则联系起来。又或者,作者会设计一些独特的、只属于这本书的“福音魔术”,来演示信仰的奥秘。这种具象化的表达方式,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总而言之,《福音魔术:小把戏,大使命》这个名字,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的浓厚兴趣,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喜。
评分从书名《福音魔术:小把戏,大使命》来看,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叙事角度。在台湾,我们很习惯多元的文化融合,也对创意性的表达方式情有独钟。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智游戏”,试图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来传递深刻的信息。我很好奇作者究竟会如何将“魔术”这种充满技巧和欺骗性的艺术,与“福音”这种代表着真理和救赎的宗教概念结合在一起。 我猜想,作者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魔术表演,而是会深入挖掘魔术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意义。比如,魔术师如何通过巧妙的引导和误导来控制观众的注意力,这是否可以类比我们在生活中被各种事物分散了对真正重要事情的关注?又或者,魔术的“瞬间消失”与“突然出现”,是否能用来比喻生命中的转变,特别是那种由信仰带来的、脱胎换骨的改变? “大使命”这个词,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目的。我期望作者能透过这些“小把戏”,来阐述如何将福音的种子撒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或许,书中的“小把戏”本身就是一种传福音的工具,一种能够打破隔阂、引发好奇、并最终开启对话的钥匙。想想看,如果有人能用一个令人惊叹的魔术来吸引人群,然后借此机会分享福音的喜悦,那该是多么富有感染力的一件事。 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具体的例子中展现这种结合。是分享一些真实的见证,还是设计一些虚构的故事?书中的“魔术”是已经存在的,还是作者自己原创的?这些问题都在我脑海中盘旋。台湾社会节奏快,信息爆炸,能够找到一本既能娱乐大众,又能引人深思的读物,实属难得。《福音魔术:小把戏,大使命》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来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福音魔术:小把戏,大使命》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种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表达方式。我一直觉得,宗教和信仰的传播,有时需要跳出传统的框架,用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去触及心灵。台湾的社会环境,尤其鼓励这种跨界合作和创意发展,所以这个书名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 “魔术”这个词,在我看来,代表着一种对现实的“颠覆”和“重塑”。它常常能制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而“福音”则代表着一种深刻的真理和希望。将这两者结合,我猜想作者可能试图通过“魔术”般的视觉或心理冲击,来揭示“福音”背后隐藏的、同样令人惊叹的奥秘。 “小把戏”这个词,听起来有些接地气,甚至带点俏皮。它可能暗示了书中内容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巧妙设计,或者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来体现福音的伟大。这让我联想到,很多时候,最深刻的道理,恰恰蕴含在最日常的细节之中。作者是否会利用这些“小把戏”,来引导读者思考一些更宏大的问题? “大使命”则是这本书的终极目标。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将这些“小把戏”与“大使命”紧密联系起来。是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展示如何利用魔术技巧来完成传福音的任务?还是通过一些隐喻,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递福音的“魔术师”?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提供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方法,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大使命”的意义和执行方式。 从台湾读者的角度出发,我们习惯于接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并且乐于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理解。如果这本书能够巧妙地运用魔术的技巧,来解析福音的普世价值,那么它很可能成为一本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激发更多人对信仰的兴趣,并鼓励他们积极地去践行“大使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