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吻穷人:若瑟神父与第四世界运动

亲吻穷人:若瑟神父与第四世界运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seph Wresinski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天主教
  • 贫困
  • 社会运动
  • 若瑟神父
  • 第四世界
  • 法国
  • 社会正义
  • 边缘群体
  • 人道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世人知道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也许世界上就不会有赤贫存在。」——一位法国父亲

  「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人心。让人恐惧的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朋友。」——君群,曾是台北街友


  在世界各国,不论是富裕的欧美、战乱的中东或贫困国家,都存在着许多无法安身立命的贫穷家庭。他们失去尊严、遭受歧视,被认为是懒惰或命运使然,才会「变成穷人」。

  1956年,当西欧沉浸在高度经济发展的欢乐中,出身贫苦的法国神父若瑟‧赫忍斯基却和许多被漠视、被误解的赤贫家庭,在国庆日这天创立了「第四世界运动」,揭露赤贫的存在。这运动扩展到世界各地,现在已成为在联合国拥有重要影响力的第一级谘商地位非政府组织。

  第四世界运动的创举之一,在于打破传统的救济,和赤贫家庭走向平等的伙伴关系。这个运动是以穷人为导师,肯定穷人拥有对抗贫困的丰富经验,并和他们一起重新建构知识、发展行动,让每个人的基本人权都获得尊重。

  《亲吻穷人:若瑟神父与第四世界运动》是若瑟神父接受法国知名记者阿努以的访谈录。若瑟神父详述了他和这个运动在四大洲的赤贫现场,从穷人身上学到的一切;他并告诉世人,以最贫穷的同胞为优先意味着:当穷人得到和你我一样的平等尊严与人权时,我们就学到了爱的真义。

各方推荐

  丁松筠∣光启文教视听节目服务社副社长
  王幼玲∣总统府人权谘询委员
  王增勇∣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副教授
  李家同∣国立清华大学资讯工程学系讲座教授
  孙大川∣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山海文化杂志社总编辑
  陈来红∣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顾问
  郭吉仁∣律师、台湾贫困者扶助协会秘书长
  杨  索∣作家
  黎建球∣大考中心主任、辅仁大学前校长
  刘宏信∣天主教善牧基金会执行长
  钟  乔∣差事剧团负责人
  顾瑜君∣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教授
 

好的,这是根据您的要求,以“亲吻穷人:若瑟神父与第四世界运动”为书名,撰写的一份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亲吻穷人:若瑟神父与第四世界运动》—— 图书简介(不含原书内容) 一部关于失落的城市,被遗忘的梦想,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精神如何抵抗体制化遗忘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回忆录,也非一本聚焦于特定宗教人物的传记。相反,它是一次深入城市肌理、探寻现代文明阴影下的社会构造与精神遗存的编年史考察。我们试图在那些被高耸的摩天大楼、光鲜的购物中心以及高速运转的经济指标所遮蔽的角落,去重建一个正在消逝的世界——那个由边缘群体、非正规经济、以及一套独立于主流话语之外的道德体系所构筑的“第四世界”。 第一部分:都市的考古学——被移除的景观 本书伊始,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至末期,全球主要城市经历的急速“现代化”进程。这不是一个线性的进步故事,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空间重组。我们不再关注宏伟的建筑蓝图,而是深入研究那些在城市扩张的浪潮中被系统性“清除”的社区。 第一章:看不见的界限 我们审视城市规划文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拆迁、棚户区的改造、以及郊区化浪潮,如何无形中划定了社会阶层和种族隔离的物理边界?我们将追踪那些被政府和资本视为“城市疤痕”的区域——那些非官方的聚居地、临时的市场摊位、以及那些依赖回收和零工维生的生命网络。这些景观不仅是贫困的体现,更是城市运作的底层支撑系统,一个不愿被主流社会承认的“平行经济体”。 第二章:记忆的碎片与抵抗 在推土机启动之前,这些社区拥有着丰富而复杂的社会资本。本书将通过口述历史和档案资料的交叉比对,重构这些地方的声音。我们探索了在面对强制迁移时,居民如何运用传统习俗、邻里互助网络以及口头文学来维护身份认同。他们的抵抗并非总是激烈的抗议,更多体现为对生活方式、对特定空间情感联结的坚守。这是一种对“效率至上”哲学的无声诘问。 第二部分:精神的避难所——边缘知识与伦理重构 当物理空间被剥夺,精神和伦理的结构如何维系?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对“边缘知识”的挖掘——那些不被学术界或官方机构认可的智慧与生存法则。 第三章:非正式的法律与公平 在正式司法体系难以触及或意愿不足的领域,边缘群体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冲突解决机制和道德规范。我们考察了社区内的调解人、长者、以及非正规的互助组织如何维护一种“地方性正义”。这种正义可能与国家法律相悖,但却深刻地契合了社群内部的生存逻辑。书中剖析了“分享的伦理”、“必要的欺骗”以及“对权威的实用主义态度”如何构成一个自洽的生存哲学体系。 第四章:身体作为抗议场 饥饿、疾病、以及对公共卫生资源的匮乏,成为边缘群体日常体验的核心。本书拒绝将这些现象简单归咎于个人懒惰或资源不足,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性暴力框架下进行分析。身体在此成为最直接的抗议文本,记录着环境污染、职业风险以及医疗不平等的历史。我们关注那些在边缘地带发展出的非主流医疗实践和自救团体,它们代表着对“国家关怀”失效的一种补充性或替代性回应。 第三部分:语言的重塑——被命名的权力斗争 “穷人”、“流浪者”、“无家可归者”——这些标签如何被塑造,又如何被用来固化社会等级?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话语权力的运作。 第五章:标签的诞生与消解 我们追溯了“第四世界”这一概念(作为一种社会分类学的尝试)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意识形态下的演变轨迹。它最初可能是一个描述性的工具,但很快演变成了一种规范性的界限,用于将一部分人置于主流进步叙事的对立面。书中详细分析了媒体、社会工作机构和政治话语如何不断地再生产这些标签的负面意涵,从而合理化资源的分配不公。 第六章:回归主体性 最终,本书试图超越标签的束缚,关注这些群体如何为自己命名、如何重新书写自己的身份叙事。我们探讨了在贫困的体验中如何诞生出一种独特的、超越物质匮乏的“丰富性”——一种对时间、对人际连接、对瞬间美感的深刻感知力。这并非是对苦难的浪漫化,而是对人类适应力与精神韧性的严肃确认。 结论:未完成的城市宣言 《亲吻穷人:若瑟神父与第四世界运动》并非提供了一份清晰的解决方案。它旨在揭示那些被主流叙事清洗掉的复杂性,邀请读者直面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与秩序的名义下,所付出的精神代价。它是一份献给所有被历史遗忘者和被空间边缘化者的深度田野调查报告,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进步”的真正含义。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若瑟‧赫忍斯基神父(Joseph Wresinski, 1917~1987)


  出生于法国昂热﹙Angers﹚的贫困社区,29岁时被祝圣为神父。1956年,他创立了第四世界运动。他摧毁赤贫的坚定信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纷纷投身这个跨宗教、跨国界的运动。整整三十年,若瑟神父不停地以最贫穷的家庭为核心,将不同阶层、不同政治理念及宗教信仰的人结合起来,共同思考并实践「对抗赤贫」这个重要的课题。

访谈者简介

吉尔‧阿努以(Gilles Anouil)


  曾是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的教授,也曾担任过记者。在七○年代和若瑟神父相遇,当时,他任职《实相》(Réalités)与《论证》(Preuves)杂志。在他写过好几篇关于若瑟神父的报导之后,建议编辑一本採访录。之后,他加入欧盟的公务行列,成为当时欧盟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Jacques Delors)的代言人。接着又到亚洲任职,成为欧盟在日本、韩国等地的首席代表。

  目前,他是若瑟‧赫忍斯基神父之友协会(l'Association des Amis du père Joseph Wresinski)的主席。
 

图书目录

中文版推荐序一  
中文版推荐序二  
英文版推荐序   穷人就是「我们」/克里斯多福‧温许普
法文版序文   

前言     与若瑟神父相遇
若瑟神父的见证一    在可怕的暴力循环中长大的小男孩
若瑟神父的见证二    除一己之身,我们无他可奉献
第1章    教会是穷人的教会
第2章    赤贫者的生命是恩宠的泉源
第3章    化身在一群子民中间
第4章    第四世界,上天的子民
第5章    他们来自何方?
第6章    下层无产阶级的劳工:工人世界的苦痛面貌
第7章    这个时代的坎坷路
第8章    第一批盟友:让自己受牵连的勇气
第9章    「划向深处去,撒你们的网捕鱼吧!」
第10章    赤贫者优先
第11章    解放神学
第12章    献身的生活

附录一  若瑟‧赫忍斯基小传
附录二  国际第四世界运动简介
附录三  家,是我的成就,是我觉得最重要的
 

图书序言

英文版推荐序

穷人就是「我们」


  美国人习惯用两种看似南辕北辙的方式来思考贫穷。

  第一种思考方式,广泛流传,就是把贫穷看成个人或家庭的匮乏与不足,收入或财富短缺,能力或教育、资源不足。在这股思潮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右派人士,他们经常强调,穷人之所以穷,是由于他们道德上的缺失。这些预设分别导致了不同的政策,都试图改善穷人的处境:一方面给与补助、施以教育和职业训练,另一方面,抑制、惩罚不合规范的行为。即使预设林林总总,但是共通之处就是: 都把贫穷问题视为个人与家庭问题。换句话说,他们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有着独特的个性与特征,以至于无法在经济与社会方面出人头地。

  另一种激进的思考方式出自左派,他们认为贫穷是结构性的问题,个人之所以会贫穷,是因为他们被掌权者所压迫。在古典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里,穷人替资本家提供了过剩的必要劳动力。由于种族主义与歧视作用,美国黑人与其他少数民族沦落贫穷的比率比较高。第一种思考角度,强调个人的缺失与不足,第二种角度则坚持贫穷是经济与社会不平等的结果,而非个人因素。

  即使这两种解释贫穷的方式看似迥异,一个强调个人的不足,一个强调社会结构,但是,两者共通之处就是把贫穷与穷人当成「事不关己」(out there)的他者。若瑟神父的追问,特别是他在《亲吻穷人》(The Poor are the Church)这本书里的追问,就在于,这两种理解贫穷的方式,不管是各自孤立或结合起来,能否真的让我们理解贫穷。如果我们阅读第四世界运动创立人若瑟‧赫忍斯基神父和记者吉尔‧阿努以的这本对话录,我们就会发现答案是否定的。

  高姿态的怜悯分化世界

  《亲吻穷人》是一本基督宗教味道十分浓厚的书,甚至可以说是独门的天主教风味。它告诉我们,除非我们默思耶稣的抉择:像穷人般生活在穷人当中,否则我们无法了解基督。若瑟神父断言:「穷人就是教会」,他告诉我们的也是,如果教会离开穷人,她就不再是真正的教会。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远离天主,是因为我们无能与穷人来往,无能分担他们的苦痛、无法理解他们的伤痕也是我们的,或者更彻底地说,因为我们没能理解到:穷人就是「我们」(The poor are “us”)。天主一直与穷人同在,如果我们无法和穷人合而为一,我们跟天主的关系就失败了。

  可是,这一切,对一个像我这样的犹太人,甚或对一个不信神的人,有意义吗?这本书只是写给天主教徒看的吗?在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二○○一年四月十日的专栏,曾是天主教的神父的知名作家卡路(James Carroll),谈到今天在美国风行的一种价值,叫做恻隐之心(compassion);某种程度来说,很接近若瑟的思想。卡洛想传达给归属于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恻隐之心的意思是「苦人所苦」(suffer with),跟可怜他人(pity)不一样。可怜是一种刻意保持距离的高姿态表达;可怜穷人意味着,他们值得同情,而且他们有失尊严。可怜之情把世界区分成救援者与可怜人,这样一来,我们就维持了两者的不平等。那些施舍同情的人常常比那些接受同情的人得到更多好处。

  卡洛的论点是,恻隐之心意味着以平等之心,和穷人一起理解痛苦。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自己和穷人的伙伴关系;也因此,决定改变是否发生的关键,不再是我们到底能够做甚么,或是我们愿意给甚么,而是穷人要甚么。如果我们真有恻隐之心,我们会一视同仁,将自己与穷人同等。这样一来,以政治哲学的语言来说,我们会理解到,他们跟我们,都在同样的道德层次里面。我个人认为,这是《亲吻穷人》的核心思想。如果我们以为自己和穷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以为我们的道德层次不一样,那是我们自己的道德视野受到了遮蔽。

  自以为义,会有什么危险?

  如果不能理解穷人就是「我们」,有甚么大碍?没有真正的恻隐之心又怎么样?其实,我们跟穷人的关系是否合于天理,关系重大。如果我们以为自己跟穷人有关连,只是因为我们想试着补正他们的匮乏(不管是在哪个层次),我们就有可能自视优越,以为自己高他们一等;我们是施舍者,而他们是受助者;我们以为自己之所以投入,是出自高贵的情操。以这种方式帮助穷人,我们声称自己道德高贵,但是,同时,我们贬抑那些我们想要扶助的同胞的道德尊严。

  如果我们把贫穷当成是一个结构性的不平等或是政策的不正义,我们落入的危险就是自以为:穷人之所以落入这般处境,是别人的责任,与我无关。我们这就落入一个严重的陷阱,就是把自己当成有审判权的人;在这一点上,若瑟神父看到左派的革命者领导的各种运动面对的其中一个问题。若瑟神父强调,天主临在于穷人之中,一如祂也临在于富人之中;不应该用丑化富人的方式来美化穷人的道德地位。若瑟神父也认为,各种革命很少真正对穷人有过甚么助益,获益的反而是革命分子本身。

  如果我们只是随意翻阅《亲吻穷人》这本书,很容易会以为若瑟神父所谈的穷人,那些处在极端贫穷中的人,那些被社会排斥的人,是如此悲惨与顺服。他们在悲惨中清贫生活着,我们应该同情他们,一如我们也会同情被抛弃的悽惨小动物。这就完全搞错若瑟神父的思想!他勇于见证说,那些他曾经一起比邻而居、一起共事的人们,生活在赤贫中的人,有好几次,他们动手打起架来。家庭暴力是活生生的,生活在各个层面都异常艰难,与他们分享生命同样是困难重重。

  或是,丑化穷人?

  如果我们把场景转换到美国社会,若瑟神父谈的穷人,至少在某些定义上,就是美国人所谓的「下层阶级」(Underclass)。一九六五年《莫尼汉报告》(Moynihan Report,暂译)担心非婚生的非裔美国儿童遽增,这份报告造成的论战之后,左派的学者光是谈穷人的行为就会被批评成政治不正确,更不用谈分析了,因为只要你一开口就会被摒弃,被当成你在「归咎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

  威廉•威尔逊(William Julius Wilson)在一九八七年出版《真正的弱势者》(The Truly Disadvantaged,暂译)一书之后,事况才有了改变。威尔逊力挺《莫尼汉报告》的研究角度,以及他对单亲家庭的关切。如果说莫尼汉因为非婚生的非裔美国儿童的比例遽增到近乎三○%而感到不安;二十年后,在威尔逊出版新书时,这个比例几乎已经攀升到七○%。 对威尔逊来说,贫穷不仅仅是由于经济的贫穷,它也跟非婚生子女的出生、长期失业、福利依赖、犯罪等因素有关。 简言之,越轨行为也是问题的一部分。「下层阶级」这个用词现在被批评得很厉害,它认为是一种贬抑、丑化穷人的语词 。可以参看迈克尔‧卡茨(Michael Katz)写的《真下层阶级的争议 》(The Under Class Controversy,暂译)。争议的焦点在于,下层阶级这个词语,隐含穷人在道德上有所缺失,也因此,缺乏完整的人性尊严。根据卡茨的用语,我们把穷人当成他者(the other)。

  否认的诱惑

  若瑟神父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他有办法肯认赤贫家庭,也就是他口中的第四世界,他们的生活真的是充满种种难题,但,他同时断言他们的尊严完整无缺。在某些地方,他甚至说穷人的尊严超越我们。

  我们怎么能够肯认第四世界,又不至于把他们当成与我无关的「他者」,甚至,视他们如自己!? 不要忘记,他们的生活充满难解的问题。对若瑟神父和许多第四世界的志愿者来说,这意味着和穷人比邻而居,成为他们的一份子。穷人就像你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一起过活不容易,他可能一直制造难题,一辈子一无所成。他就是家里的这个儿子或女儿,或这个姐妹,或这个老爸,是全家人一直想要否认、掩藏的一份子。但是,如果我们深刻的理解到,他终究是我们的家庭成员,我们就不得不依照他原本的面貌来接受他。若瑟神父的论点在于,(即使他并没有特别使用这个类比)其实,我们不肯承认穷人是我们的一份子。 为了导正我们自己的道德,我们应该再次肯认他们,好让他们也能肯认我们。

  若瑟神父的论点打破老梗的陈腔滥调,对他来说,如果我们把穷人当成外人——不管他们的贫穷是源于那一种型式的匮乏,或是受到其他人结构性的压迫——我们都永远无法跟第四世界,也就是跟生活在极端贫穷中的人,建立起真正的关系。只有当我们理解到,第四世界的人,在道德上跟我们是同等的,而且把他们视为社会的完整成员,意思是,当成邻居与朋友;或许在那时候,我们才有办法开始面对极端贫穷的问题。这是一个基进的建言,那意味着,光是慈善救济、施粥送米、支付更多的税金、明智投票、政策倡导等等,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不肯根本改变我们跟穷人的关系,真正的改变是不会发生的。

  人是一连串的关系编织成的网络

  即便在哲学方面,若瑟神父的立场都是基进的,就是扬弃传统的启蒙/自由主义的概念,意即把自我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这样的哲学论点里,穷人就是一些失败的个人(或家庭),不管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缺失,还是其他个体不正义的行动造成的;不管是那一种情况,这种哲学论点认为,为了减少贫穷,是这些个体要做出改变。

  然而,在若瑟神父的分析里面,贫穷表达的却是整个社会的失败,穷人只是(而且是悲剧性地)承担了这个失败的后果。依我看来,在若瑟神父的分析中,有许多方面是建基于贫穷的社群主义理论(communitarian theory of poverty)。社群主义的哲学,与传统的自由主义哲学的反差在于,他并非把人定义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一个个体被嵌入一个承上启下的关系纽带里。由此可知,个人之所以贫穷,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个性特征造成的,而是导因于他们和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或是他们缺乏关系)。贫穷的人,被社会排除在外的人,之所以落入这般处境,是因为我们把他们当作「他者」(the other)。

  我想透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社群主义的立场。非裔美国新保守派经济学家卢里(Glenn Loury)常常谈到一个悲剧性的情况,就是有太多年轻黑人在美国因为轻微的毒品犯行被长期关押。卢里并不是说要让他们通通离开监狱,因为他们毕竟触了法,但是,让他愤愤不平的是,整个社会默许这种情况。他的论点是,如果这些年轻人出自中产阶级的白人家庭,这么长的刑期肯定不会被接受,我们这整个社会应该寻求其他的解决方式。正是因为我们把黑皮肤的年轻人当成「他者」,我们才会接受用关押的政策来处理他们在毒品方面的涉入。

  拒绝社会孤立

  若瑟神父根据一种深刻的天主教角度来理解穷人的处境,但是,他所传达的讯息却不只是为了天主教徒,而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他召唤我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理解贫穷,不光是把它当成一种穷途末路和社会压迫,同时也是理解它造成的社会孤立。而这样的社会孤立,是我们一起造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份;就是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和穷人远远分隔开来,到最后,我们甚至没有了悟到,他们的命运也是我们的。

  在犹太人的文化里面,生活在极端贫穷中的人和被社会孤立的百姓,被描述成「异乡人」(the stranger)。中世纪伟大的犹太智者摩西‧麦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 1135-1204)在他系统介绍犹太法典的《密西拿‧妥拉》(Mishnech Torah)中说:

  「珍爱那个投奔于上主羽翼下的异乡人,就实践了两条正向的戒律:首先,因为这样一来,他就被融入了我们的邻里(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去爱邻人);其次,因为他是异乡人,而《妥拉》说:「你也应该爱异乡人。」(〈申命记〉 10 :19)天主要我们充满对异乡人的爱,一如他要我们爱祂。经书说:「你当爱上主,我们的神。」(同上 6:5)祂是唯一且神圣的,祂爱异乡人,就如同经书记载的:「而且祂爱异乡人。」(同上10 :18)

  若瑟神父和麦蒙尼德,在我看来,有一个很深的共识,那就是,天主要求我们尊敬穷人。


克里斯多福‧温许普(Christopher Winship,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亲吻穷人:若瑟神父与第四世界运动》,在我看来,是充满哲学思辨和人文关怀的。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书,而是需要读者去细细品味,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亲吻穷人”这一表述,就足够引人深思。它打破了我们惯常对“给予”和“接受”的理解,将一种最纯粹、最直接的情感连接放在了核心位置。这不仅仅是对物质贫困的回应,更是对精神孤独和被遗忘的深刻关怀。而“若瑟神父”这个名字,则为这份关怀赋予了更为崇高的意义,他可能是那个身体力行,将这份“亲吻”变成实际行动的关键人物。我非常好奇,他的信仰是如何支撑他去实践这份看似“反常”的行为的?他所倡导的“第四世界运动”,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它是否是对现有社会结构的一种解构?是对人类生存模式的一种探索?我预感,这本书将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领域,去理解一种不同于主流价值观的生活方式,去感受一种超越物质、直抵人心的力量。

评分

我曾读过不少关于社会边缘人群的故事,但《亲吻穷人:若瑟神父与第四世界运动》这个书名,以一种独特而引人注目的方式,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像一些标题那样直白,而是充满了象征意义。“亲吻穷人”,这四个字,在我看来,蕴含着一种极强的生命力,一种愿意跨越一切障碍,去拥抱、去理解、去给予的勇气。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抚慰,一种让被遗忘者重拾尊严的温柔。而“若瑟神父”的出现,则为这个故事增添了宗教的维度,他的存在,可能意味着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一种以信仰为驱动的行动。我好奇,这位神父是如何看待“穷人”的,他的“亲吻”又包含了怎样的深意?更让我着迷的是“第四世界运动”这个概念,它显得如此的超然,仿佛代表着一个与我们所熟知的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维度。这个“第四世界”究竟是什么?它是一个理想国,一个精神家园,还是一个在现实世界中悄然兴起的、颠覆性的社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这个神秘的“第四世界”,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去理解它存在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名本身就极具画面感和冲击力,让人立刻联想到某种精神的传承,或者是一种超越物质界限的爱与救赎。《亲吻穷人》这个词组,简练却饱含深意,似乎在呼唤着一种被忽视的、但又至关重要的情感连接。而“若瑟神父”这个名字,则自带一种虔诚、慈悲与奉献的光环,让人不由自主地将其与圣人形象联系起来,想知道他究竟如何实践这份“亲吻穷人”的理想。更不用说“第四世界运动”,这个概念显得既神秘又宏大,暗示着一个可能颠覆现有社会秩序、重塑人类价值体系的全新维度。它究竟是指一个具体的组织、一种哲学思想,还是一种精神上的觉醒?这些疑问在我脑海中盘旋,激发起我探索这背后故事的强烈欲望。我仿佛能看到,在那古老而神圣的圣职背后,隐藏着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存在,那里,物质的贫瘠被精神的丰盈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无条件的爱所消弭。这本书,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门,等待着我去推开,去感受,去理解。

评分

这本《亲吻穷人:若瑟神父与第四世界运动》在我的书单里,占据了一个特别的位置,因为它似乎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一方面,“亲吻穷人”这样的表达,让我立刻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张力——在功利至上、物质横行的当下,这种超越物质的关怀显得尤为珍贵,甚至有些叛逆。它不像传统的慈善,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联结,一种对个体尊严的肯定。另一方面,“若瑟神父”这个名字,为这种行为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感。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工作者,而是一个肩负着信仰和责任的灵魂。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神父,将最纯粹的爱,用一种最直接、最温暖的方式,传递给那些被世界遗忘的人们。而“第四世界运动”,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它不像是一个简单的社会运动,更像是一种对世界运行规则的重新定义,一种对人类存在的深刻反思。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这种反思是如何产生的,又将带领我们走向何方。它是否是一种对现有社会结构的挑战?是一种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呼唤?亦或是一种全新的生存模式的探索?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试图触及社会最底层、最被遗忘的角落的故事充满好奇。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内心世界,往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难以想象的。而《亲吻穷人:若瑟神父与第四世界运动》这个书名,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探索的焦点。它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施舍,也不是冷冰冰的社会调查,而是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充满温度的“亲吻”。这个“亲吻”,在我看来,象征着一种平等、尊重和深刻的理解,一种愿意放下身段,去感受他人苦痛,并与之同在的勇气。而“若瑟神父”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体,他的行动和思想,想必是推动这一切的关键。我很好奇,他是如何在一个充满物质欲望和等级观念的社会中,找到一条通往“第四世界”的道路?这个“第四世界”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它是否代表着一种精神的升华,一种对物质追求的超越,或者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模式?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够看到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个体,如何在现实的泥沼中,点燃希望的火种,并将其传递给那些最需要温暖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