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深入浅出的笔触,结合政治学与法学研究方法,对于我国宪政体制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探讨。本书介绍了民主国家的宪政体制类型,对我国宪政体制的变迁过程与实际运作进行微观与巨观分析,并从全球视野与比较观点探讨宪政体制与选举制度的合宜制度配套。本书一方面兼顾了宪政体制的实证与法理分析,对于宪法学与政治学的科际整合做了重要的示范,另一方面也兼顾了微观与巨观分析、学术深度与通识理解、本土性与全球性分析,非常适合政治学与宪法学相关领域的教师与学生阅读,也适合对宪政体制与台湾民主政治发展有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苏子乔
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国立交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法律学系双学士(1997)
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2000)
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2007)
研究领域/
宪政体制、选举制度、比较政治、政治经济学
着作/
研究论文曾发表于《政治科学论丛》、《问题与研究》、《台湾民主季刊》、《东吴政治学报》、《政治学报》、《中华人文社会学报》、《宪政时代》等学术期刊,并有《政治学的关键概念
坦白说,我之前对宪法的认识,很多都停留在课本上的零碎知识,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直到我翻开《中华民国宪法:宪政体制的原理与实际》,我才真正体会到,宪法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实际》这部分的内容,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空谈理论,而是将宪法条文放在具体的政治事件、政策制定、甚至司法判决中进行审视。我看到了宪法如何在具体的情境下被解释、被适用,有时甚至是被挑战。这种“落地”的分析,让我对宪法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宪法所划定的界限。
评分作为一名对台湾政治发展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市民,我一直试图理解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特别是那些影响深远的政治变革。这本书,我必须说,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全新的维度。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将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修正,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都做了细致的梳理。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宪政体制的原理”这一部分的解读,它不仅解释了西方宪政思想如何被引入台湾,更重要的是,它分析了这些原理在与台湾本土社会、文化、政治土壤结合时所产生的独特演变。这让我意识到,理解宪法,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为何会走到今天,以及我们未来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中华民国宪法:宪政体制的原理与实际》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台湾,却对宪法条文的深层意涵感到好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盏及时雨。我一直觉得,宪法不仅仅是摆在法律条文上的文字,它更是我们社会运作的基石,是我们权利与义务的根本依据。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习惯于接受现状,而很少去深究这些“现状”是如何通过宪法被建构起来的,以及这些建构背后所蕴含的精妙原理。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认知空白。它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宪法条文与台湾的政治现实相结合,让我们看到,那些抽象的法条如何在现实政治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公民行为指南”。我一直相信,一个成熟的公民,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权利,更要明白这些权利是如何被宪法所保障,以及如何通过宪法来履行自己的义务。书中对“原理”的阐释,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而“实际”部分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当宪法条文遇上现实社会时,会发生怎样的碰撞与融合。这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社会议题,更审慎地参与公共事务,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作为一名中华民国公民,我们肩负的责任。
评分作为一名在学术界耕耘多年的学者,我对于研究中华民国宪法本身就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启发。书中对“宪政体制的原理”的阐述,并非简单的理论搬运,而是深刻地结合了台湾特殊的历史语境和政治实践,对一些关键的宪法原则进行了独到的解读。例如,它在分析政党政治、权力分立、人权保障等概念时,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现实的敏锐洞察。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原理的探讨,而是通过对“实际”运作的细致剖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理解宪法在台湾的复杂运作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分析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