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回顾台湾东南亚研究、勾勒从单一学科到跨领域的知识图象、掌握在地知识和跨域研究的辩证,和探索多样的研究路向为重点。这本书不但是作者群对于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培育的一种回馈,更是对台湾东南亚研究这个新领域发出的一个号召。」萧新煌(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
 
    「本书针对台湾东南亚研究发展的学术脉络、研究视野、方法论及田野技艺等面向提供深刻的评述及反思,分享彼此探索前沿议题的心得与收获,而本书就是这群学界新生代初步成果的展现。」-王振寰(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讲座教授兼中国大陆研究中心主任)
 
    「本书由国内新生代东南亚研究者共同规划与撰写,跳脱传统以「东南亚各国政府与政治」为主体之格局,着眼「东南亚研究在台湾」发展理路的梳理,并兼重东南亚研究的学术「跨域」探索以及东南亚「田野」研究的技艺,最后汇聚在整合全球化与在地化的知识建构,具有综理性与创新性,值得肯定与赞扬。」-陈佩修(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台湾东南亚学会理事长)
 主编简介
 
 陈琮渊
 
    淡江大学历史系、东南亚所毕业,政治大学(发展研究)博士。
    研究兴趣为族裔经济及企业、婆罗洲华人社会。
 
 杨 昊
 
    国立中正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为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助研究员,兼任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华民国委员会执行秘书。
 
    研究兴趣为国际关系理论、东南亚边境政治、环境政治与灾难管理、权力分析与外交政策等。
 
 作者简介
 
 邱炫元
 
    现为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研究兴趣为印尼华人宗教与印尼海外侨居社群。
 
 施奕任
 
    政治大学历史系、中正大学政治学硕士、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环境政治学。
 
 孙采薇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博士,现职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暨亚太研究英语博士学位学程助理教授。
    研究兴趣为比较政治与方法论、族群政治与冲突研究、东南亚政治发展、新─马─印(尼)政治经济与社群文化研究等。
 
 张书铭
 
    淡江大学历史学系、东南亚研究所硕士班毕业,现为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研究兴趣为移民/移工研究和越南研究。
 
 梁志辉
 
    马来西亚国民大学(UKM)马来世界与文明研究所博士,现任职于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
 
    研究兴趣为台湾社会与文化、东南亚区域研究、马来世界传统惯习、少数族群、历史人类学等。
 
 陈丁辉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硕士、澳洲Murdoch University历史学博士,目前在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担任研究部主任。
 
    研究兴趣包括:海外华人史、东南亚社会、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博物馆与历史再现等。
 
 陈尚懋
 
    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国际与两岸事务组副教授,目前为台湾东南亚学会秘书长与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理事。
 
    个人研究系以东南亚研究领域的泰国政治经济为核心主题。
 
 游雅雯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现任美国匹兹堡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匹兹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兴趣包括东南亚政治与文化、伊斯兰政治、比较殖民主义,以及族群政治等。
 
 黄宗鼎
 
    国立政治大学国家发展所硕士、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所博士,现于暨大教授东南亚史。
 
    研究兴趣为越南史、东南亚史,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黄书纬
 
    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现为中山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约聘助理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家理论、空间理论、都市社会学、政治社会学、都市政治生态学。
 
 潘婉明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候选人。
    研究兴趣包括马共历史、华人新村、左翼文艺与性别关系等。
 
 谢尚伯
 
    澳洲国立大学政治暨社会转变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研究兴趣包括公民社会、社会课责、民主化、官僚改革等。
 
 颜永铭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学士、硕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政治学博士,目前为中国医药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研究兴趣为国际人权、开发中世界政治发展、区域性人权体系比较研究等。
 
 苏义渊
 
    美国美利坚大学华盛顿法学院法学博士(S. J. D.),现任国立中兴大学法律系专任助理教授。
    研究兴趣为国际环境法、气候变迁法律与政策、生物多样性法、碳交易市场与规范、环境治理与灾难管理等。
 第一部分 总论
  第1章 东南亚研究在台湾:汇流、继受与创新 杨昊、陈琮渊/着
 
 第二部分 东南亚论述的跨域探索
  第2章 东南亚研究的三种亚洲视点:在地论、跨国论与亚洲作为方法 邱炫元/着
  第3章 东南亚区域研究的技艺:方法解放论的省思 杨昊/着
  第4章 东南亚史学札记:史观、史家与史法 黄宗鼎/着
  第5章 我的泰国研究对政治学的贡献何在?兼论台湾与世界的泰国研究 陈尚懋/着
  第6章 越南自古即属中国?谈研究者与常民知识的断裂 张书铭/着
  第7章 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多元面貌 游雅雯/着
 
 第三部分 再现图象:研究视域与田野经验的反思
  第8章 台湾的东南亚华人研究:发展脉络与创新路径的再思考 陈琮渊/着
  第9章 流动的「在地」与「跨域」:马来亚共产党史的再思考 潘婉明/着
  第10章 马来(西)亚华人新村研究:本土知识的生产与田野反思 陈丁辉/着
  第11章 马来半岛柔河地区原始马来人的生活认同 梁志辉/着
 
 第四部分 展望路向:全球化时代的在地知识建构
  第12章 政策社群的东南亚研究:以水资源安全为例 杨昊、苏义渊/着
  第13章 民主与人权在东南亚:实证角度的分析 颜永铭/着
  第14章 非政府组织参与课责机构改革:印尼最高法院的个案研究 谢尚伯/着
  第15章 新加坡集选区制对民主发展与族群政治的影响 施奕任、孙采薇/着
  第16章 新加坡全球城市策略:提一个门户城市的理解方式 黄书纬/着
   
 序
 
    本书是一群东南亚青年研究者近年来工作成果的展现。多数作者在博硕士论文撰写的过程曾获得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的奖助,甚至在学成后回到亚太中心任职或从事博士后研究,而我们之中也有不少是在政治大学任职、完成各阶段学业,或为此间名师学棣的。由此观之,「亚太之友」及「政大学友」的共同身分,当是凝聚此一学群的基础平台及主要养分。本书的集结,同时见证了中研院及政大两个隔山相望的台湾区域研究传统重镇,对于东南亚研究的关注及挹注持续至今,已产生良性互动及相濡加乘的效果。至于以专书写作形式来推动台湾东南亚研究工作的进行,可说是亚太中心优良学术传统的延伸,也是我们这群学界后进摸索中的学习履历。
 
    约莫在五年前(2008)起,本书作者中的书铭、雅雯、琮渊、炫元曾发起「东南亚读书会」,并邀请何景荣、杨宗澧等有志从事东南亚研究的年轻学人共同研读东南亚经典着作、在中研院及政大两地定期讨论,惟此读书会运作不久后即因成员学业繁忙而不了了之;隔年杨昊结束亚太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到政大国关中心任职,旋与琮渊、书铭、林靖谚等博士生组织「政大东南亚研究群」(Chengchi South East Asia Research, CSEAR),透过聚会讨论及网志平台分享彼此的读书及研究心得,然而缺乏核心主题及学术产出,总使这类读书会、讨论群不易长期维续。
 
    本书的真正成形始于2010年初的彼此串连,当时我们两人谈起应该把同样出身于亚太及政大的年轻朋友们组织起来,以更聚焦的方式,一起为台湾的东南亚研究做点什么。我们认为合组「圆桌论坛」既可让大家把初步的、进行中的成果抛出来集思广益,也有助于深化彼此交流及后续的出版,不失为可长可久之计。此想法马上获得尚懋响应,谈话结束后我们即草拟了「研究东南亚:探索地方知识的多重途径」说帖,在2010年台湾的东南亚区域研究年度研讨会组织「青年学者论坛」,邀请炫元、雅雯、尚懋、蔡晏霖等发表个人对于东南亚地方知识的反思,并由亚太中心的张雯勤、太田淳等师长进行对话。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正式场合的发声,虽不成熟却也汇集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及批评,于是我们又接连在隔年的东南亚年会及第三届发展研究年会中筹备了第二、三轮圆桌论坛,分别以「跨境与归返:东南亚研究的新议题与再想像」(龚宜君教授主持与谈)、「东南亚发展:新生代视野」(顾长永教授主持与谈)为研讨主轴,邀集了婉明、志辉、采薇、书纬等更多来自不同国家及领域的东南亚知识工作者参与讨论。同一年中,我们又参与了亚太中心与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合办的「东南亚区域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探讨如何增进台日东南亚区域研究的合作,联手开展新的议题及领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杨昊负责此会台方的议程筹组事宜,采薇、尚伯、义渊也因获邀发表而加入专书写作团队,使我们信心大增。
 
    历经几轮的写作及发表,我们得到不少回应及鼓励;当然,来自师长先进的质疑及挑战,也刺激我们重新审视立论的盲点及自身的不足,一则在行文论述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举其大者如「台湾的」东南亚研究应包含哪些人、题目及领域,社会科学及区域研究如何整合,以及不同「世代」如何共同参与的问题。更重要的,本书的整体架构也在此一过程中逐渐浮现、确立:也就是去思索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回应东南亚在地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方法及实作问题。我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一方面拼凑继受自不同智识源流的台湾东南亚研究图象,同时也对新兴的议题及未来可行路向进行探索。
 
    接下来几年,在政大国关中心顶尖大学计画与中研院亚太中心的持续支持下,本书同仁除了定期举行「青年东南亚研究工作坊」与「区域研究的田野工作坊」等学术讨论会开发新议题外;也着手建立「台湾东南亚研究资料库」,希望透过上述社群串连、分头并进的努力,能有助于学界进一步地审视台湾东南亚区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现况。
 
    2012年时,我们已连续三年在台湾东南亚年会举办圆桌论坛,随着奕任、宗鼎、丁辉、永铭陆续加入阵容,专书收稿工作已大致到位,因而「台湾东南亚研究的新路向:知识建构与方法实作」会议的召开,便是本书出版的成书讨论坛场,我们借此机会相互切磋,聆听萧新煌、林正义、顾长永、林长宽、龚宜君、李美贤、陈佩修、吴鲲鲁等师长们的谆谆建议,在会后进行较大幅度的修订及彼此整合。全书撰写工作到一段落后,我们将初稿送匿名外审,在此也要特别感谢审查人的专业意见,严格地检视每一个章节,使得本书避免了许多可能的错误。
 
    做为东南亚研究的学徒,我们一群人时常在别人的质疑,以及自我怀疑的隙缝中,在全球/在地等二元对立概念的拉扯下,在区域研究及社会科学的不同智识框架论辩中,跌跌撞撞、比肩而行。展望未来,我们深深以为东南亚区域研究在台湾仍是一门需要长期浇灌、多方经营的事业。这项事业的经营,除了研究者本身的天赋及努力,真诚合作以发挥团队能量,无疑是成功的关键。
 
    回首几年来的进展,感触之余也庆幸自己的幸运。若不是诸多前辈师友无私的指导及奉献,本书的出版几乎是无从想像的。我们首先要感谢萧新煌老师及王振寰老师长期以来对我们的爱护及支持,并在百忙之中拨冗赐序,使本书增色不少。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是近二十年来台湾培育东南亚研究新秀最重要的园地之一,在萧新煌老师、林正义老师领导下的这个学术大家庭学习成长,投入东南亚研究领域,真是何其幸运。既便是学术资源匮乏及组织发展顿挫,也不能磨灭我们在东南亚知识座标间穿梭追寻的热情,现下老成新秀看似飞扬星散,但走在这条「人弃我取」的东南亚研究之路其实并不孤单,亚太之友们「多点多中心」的努力,定能把这份光和热传递得更远更广。在此也要感谢张雯勤、太田淳、许文堂等亚太中心的师长对于我们的鼓励与照顾,亚太中心的行政团队一如往昔地协助我们举行了最重要的研讨会。最后,谨在此特别向志辉致意,谢谢他这几年来为本书与「青年东南亚研究工作坊」与「区域研究的田野工作坊」所投入的心力。
 
    这几年在政大,无论是国关中心、中国大陆研究中心、及迈向顶尖大学计画的学术行政支援;或是发展研究、东亚研究及中国研究对话启发,我们对王振寰老师所给予的支持及关怀同样铭记在心。特别是书纬、琮渊、书铭、奕任先后师从门下,走上东亚、东南亚区域研究领域尤其受到王老师的指点及鼓励。另外,我们也要特别感谢政大国关中心的师长,以及郑端耀老师与其所带领政大国关中心顶尖大学计画「新区域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团队对于本书以及东南亚研究的支持,特别是亦佳与雨庄在学术行政上的大力支援,也要感谢文岳、奕鸣、伟铨、晋竹、晧嵎对于这本书在格式、校订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本书的出版作业尤其感谢洪叶文化的无私支持,特别是洪有道先生对于本书与即将出版的「亚太与国际研究丛书」系列规划的肯定与鼓励,以及执行编辑刘家瑜与所有同仁不辞辛苦的提醒与协助,本书才能如期付梓。在成书过程中,亦感谢淡江大学历史系黄建淳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王宏仁教授与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的陈佩修教授等学界前辈的提醒与鼓励。本书的完成也要特别感谢匿名审查人在全书架构与安排方面的提醒,并且不厌其烦地逐章提供宝贵的修订建议。此外,更要感谢田野地报导人及相关机构、作者的家人们的支持。
 
    最后,最要感谢本书的各章作者。我们始终相信,有心就有力,路是人走出来的,未竟之业不是留白,而是创作的宽阔与动力。让我们一起向探索东南亚的路向进发,写下更丰富多彩的学术图象。
  杨  昊、陈琮渊
  2013年盛夏
  于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这次新出版的《台湾东南亚研究新论:图象与路向》光是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探索感扑面而来。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东南亚的了解,很多时候停留在一些刻板印象或者零散的资讯里,这本新书感觉就像是提供了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观察视角。特别是“图象与路向”这个副标题,让我联想到的是,不只是研究东南亚的“是什么”,更是要探讨“如何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年头,很多研究都喜欢玩概念,但这本书从书名来看,似乎更着重于一种具象的、可感的切入点,用“图象”这个词,就好像在说,我们要看到真实的东南亚,而不是纸上谈兵。而“路向”则暗示了它会触及到趋势、政策、以及区域合作等议题,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台湾在整个大区域的角色和定位。我特别期待它能带来一些打破固有思维的观点,比如说,我们过去常说的“新南向政策”,这本书会不会从更深层的文化、历史、社会结构去分析其可行性?又或者,它会如何呈现东南亚内部多元的“图象”,而不是一个同质化的概念?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只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可能是一本能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台湾与东南亚关系的读物。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台湾东南亚研究新论:图象与路向》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它的选题非常及时且具有前瞻性。这几年,大家对东南亚的关注度一直在升温,尤其是在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这本书的书名“图象与路向”给了我很大的想象空间,我觉得它很可能不仅仅是停留在宏观叙事,而是会深入到具体的案例和微观的研究层面,去描绘出东南亚真实而多元的“图象”。我很好奇,它会选择哪些东南亚国家作为重点进行“图象”的呈现?会不会涉及到我们台湾商界或者学界常谈论的越南、印尼、泰国,还是会更深入地挖掘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区域,比如缅甸、柬埔寨?另外,“路向”这个词,我觉得它暗示了这本书的重点可能在于分析东南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台湾在这个区域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是经济上的互补,还是文化上的交流?亦或是地缘政治上的协同?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扎实的研究基础,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东南亚,并为台湾的区域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避免一些流于表面的口号式论述。
评分读到《台湾东南亚研究新论:图象与路向》这本新书的书名,我的好奇心立刻被点燃了。我们都知道,东南亚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活力的区域,如何精准地捕捉其“图象”,并把握其变幻莫测的“路向”,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们面临的巨大挑战。这本书的副标题,特别是“图象”二字,让我觉得它可能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会运用大量的案例、数据,甚至是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来描绘出东南亚真实的样貌。我想象中,它可能会去剖析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文化风貌,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社会变迁的轨迹。而“路向”则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描绘,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可能会探讨东南亚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台湾如何在这个动态的区域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能够帮助我们跳出过往的视角,以一种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和解读我们近在咫尺的东南亚邻居,从而为台湾的区域政策和国际视野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评分当看到《台湾东南亚研究新论:图象与路向》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立刻被它所传达的学术深度和时代关怀所吸引。在当前台湾与东南亚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和前瞻性探讨这一议题的新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图象”二字,似乎在暗示这本书会以一种更贴近现实、更具象化的方式来呈现东南亚,它可能不会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具体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层面,去描绘出东南亚丰富多彩的“图象”。我很好奇,它会如何处理东南亚内部的高度多样性,以及如何展现这些“图象”背后的深层逻辑。而“路向”则直接指向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战略方向。这本书是否会分析东南亚各国在经济发展、政治转型、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不同“路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台湾如何与这些“路向”对接,如何在此区域扮演更具建设性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洞察力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超越以往对东南亚的片面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区域发展的脉搏,为台湾的未来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指引。
评分《台湾东南亚研究新论:图象与路向》这个书名,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丰富的画面。我觉得它很有可能是在尝试打破一些我们长期以来对东南亚的刻板印象,用更细致、更具象的“图象”来呈现这个区域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从一些我们不太常注意到的角度切入,比如说,通过对当地的艺术、文学、宗教,甚至是日常生活的观察,来展现东南亚独特的文化肌理。而“路向”这个词,则更让我感到它的现实意义。在这个全球格局不断变化的时代,东南亚的“路向”对于整个亚太地区,乃至世界都至关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分析这些“路向”背后的驱动力,探讨它们将如何影响区域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态势,以及台湾在其中可以扮演的角色。是否会有关于东南亚内部合作机制的探讨?是否会分析不同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选择与困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东南亚的现在和未来,也为我们思考台湾的区域战略提供新的思路,摆脱过往可能存在的视角局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