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秩序下的国家权力:公法学术论文集

框架秩序下的国家权力:公法学术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公法
  • 宪法
  • 行政法
  • 国家权力
  • 框架秩序
  • 法理学
  • 政治学
  • 法学
  • 论文集
  • 中国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这本学术论文集收录了作者自2009年以来撰写的11篇论文。作者从Hans Kelsen的框架观点所建构的方法论基础出发,针对行政法、宪法与欧洲法等领域中的权力分立课题,进行制度层面的分析与检讨。在尝试指出若干主流见解盲点的同时,本书也希望协助建立一套更有利于自由与民主之实现的法秩序。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框架秩序下的国家权力:公法学术论文集》之外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现代国家构建与法治的演进:比较法视阈下的制度创新研究》 作者: 李明哲 著 出版社: 法律与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国家在构建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以及法治原则如何在不同历史与文化背景下得以确立和演进。全书聚焦于比较法学的方法论,通过对多个关键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制度创新如何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并为理解当代全球治理的复杂性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核心议题与结构 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构建起对现代国家建构过程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国家建构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溯源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国家形成的经典理论,从霍布斯到韦伯的权力理论,强调了现代国家合法性建构的核心要素。作者批判性地考察了“主权”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嬗变,指出主权不再是绝对排他的权力中心,而是在全球化和跨国治理框架下不断被重新协商的议题。 重点关注了欧洲早期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对比了英美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在权力制约上的不同路径。通过对早期宪政实践的考察,本书揭示了法律如何被用作构建统一市场、规范阶级关系以及确立国家垄断性暴力工具的根本性手段。特别地,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权力如何通过社会立法和福利国家转型,从纯粹的“治安国家”向“干预国家”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第二部分:法治原则的制度化实践与挑战 本部分着重于法治原则在不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具体落地情况。法治不仅仅是一种法律技术,更是一种政治文化和制度实践。作者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转型经济体的私有化进程中的法律保障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司法独立性上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研究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面对社会经济不平等时的张力。本书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法治,必须超越形式上的法律文本,深入探讨社会结构、资源分配以及政治精英对司法过程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部分对行政权力的膨胀趋势进行了深入剖析,讨论了如何通过有效的司法审查机制,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第三部分:比较法视野下的制度创新与移植 全球化背景下,制度的跨国传播和“移植”成为一个重要现象。本部分将重点放在了对制度创新的分析上。作者考察了不同国家如何借鉴或拒绝外来的法律模式,并根据自身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造。 例如,对环境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显示,不同法律传统对“预防原则”和“污染者付费原则”的理解和适用存在显著差异。在公司治理方面,本书对比了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与莱茵模式的优劣,探讨了在资本全球流动加速的今天,各国如何通过法律工具来平衡股东利益与社会责任。制度创新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其与既有社会规范和政治文化兼容的程度,而非技术上的完美性。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治理:数字时代与国家权力的重塑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当代最紧迫的治理议题:数字技术对国家权力的渗透与重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监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意义上的个人权利保障构成了新的挑战。 作者探讨了数字主权的概念,以及各国在数据流动、隐私保护和算法治理方面的法律博弈。在国际层面,跨境数据流动的管辖权冲突日益尖锐。本书主张,未来的法治必须建立在“技术中立”的原则基础之上,通过建立跨学科的监管框架,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公共利益,而非沦为无约束的权力扩张工具。同时,也讨论了全球数字鸿沟背景下,如何通过法律机制促进技术包容性发展。 本书特点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和严谨的比较方法。它避免了对单一法域的孤立分析,而是将法律制度置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对于法学研究者、政治学者、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现代国家命运和法治前景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分析工具和理论资源。它不仅描述了“是什么”,更致力于探究“为什么”和“如何才能更好”。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舒芃


  1975年生于台北市

  现职:
  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学历: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法学士、法学硕士

  经历:
  中原大学财经法律学系助理教授
  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助研究员
  东吴大学法律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法律授权与法律拘束:Hans Kelsen 的规范理论对德国行政法上「不确定法律概念」拘束功能的启示 3
「行政正确」取代「行政合法」?—初探德国行政法革新路线的方法论难题 49
「不确定法律概念」是一种「法律」概念吗?—从德国行政法的新近发展反思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制度功能 115
法律明确性原则的制度功能:评司法院释字第702 号解释对法律明确性原则之认定 145
行政专业的规范制衡:从中科三期环评案反省环境影响评估法的规范拘束功能 159
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与国家监督:从大学自治的意义与界限检讨博硕士学位论文抄袭争议之规范及监督机制 199
再论「二分」与「三分」之争:从宪法观点检讨职权命令的存废问题 237
抗拒直接民主的公民投票法?—从宪法及法学方法论观点检视公民投票审议委员会对台联ECFA 公投提案之认定 281
立法者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形成自由及其界限—以释字第649 号解释为例 329
违宪审查中之立法形成空间 389
人权保障与价值共识之间的冲突:从欧洲人权法院之血亲相姦案判决谈起 413
作者研究成果与学术荣誉 443
 

图书序言

序言

  这本学术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虽然各有不同的处理议题,牵涉不同的子领域,但至少可以回溯到一个共同的理论源头,就是Hans Kelsen的框架(Rahmen)观点带来的启发。我对框架理论的兴趣,起始于2007年研究Karl Larenz新黑格尔主义方法论时的初步领会。经由思考Kelsen与Larenz的比对,我开始萌生对Kelsen的框架秩序观点进一步研究的向往,尤其对框架理论能否及如何有效运用在当代法律疑难杂症充满好奇。因此,从2009年开始,我尝试从「法作为授权框架」、而非主流见解所持「法作为被预设之实体决定」的观察角度出发,重新思考行政法上「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制度意义,连带对宪法基本权利的拘束功能、法律明确性原则、立法形成空间及判断余地的司法审查等问题,展开系统性的反省。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证明了框架理论对行政法及宪法相关问题的解析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我想把框架理论「非内容导向」的思考模式,更进一步运用在国际法规范的解释,以及釐清国际法、欧盟法与国内法彼此之间的关系上。以上简短说明适足以显示:作为应用框架理论的初步成果,本书并不意味着我的「框架旅程」已告一段落,反而是顺理成章构成了我进行下一阶段相关研究的论述基础。

  对我而言,框架理论之所以能有如此历久弥新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乍听之下多么新颖而不为人所熟知的语词,更不是因为Kelsen的名号够响亮,而是因为它背后始终存在一种以自由为本的信念。正因如此,框架秩序导向的思考,不仅在德国公法学界长久以来习惯诉诸实质化(Materialisierung)的发展环境下,有助于指出许多问题的盲点;对于「自由」的意义在许多领域层面都越来越容易遭受漠视、误解甚至扭曲的台湾现状来说,更应该多少具有提醒与启发的作用。知名舞蹈家许芳宜在她的自传「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样」中曾说:「有了规矩和形式,才有自由。」框架理论的实践障碍并不在于它太过艰涩难懂,而在于它所预设的自由、多元和法治,许多人虽不至于明言反对,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因为与自身利益相冲突而不愿意接受。

  本书能顺利出版,要感谢新学林出版社林静妙小姐,以及助理李孟哲先生与张之萍小姐,协助繁琐的排版、校对工作。此外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亲。他们的爱与关怀给了我最大的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进而有幸深刻体会知识的乐趣。

黄舒芃
2013年8月1日谨志于台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作者們在探討「國家權力」這個宏大主題時,竟然能夠如此細膩地切入,而且使用的視角也相當多元。例如,在探討國家如何透過各種行政手段來管理社會時,我看到了一些關於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甚至是公共衛生政策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並非只是單純的條文解釋,而是結合了實際的社會現象和潛在的權力運作邏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其中一篇關於「國家強制介入」的論述,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定性為壓迫,而是從「必要性」和「比例原則」等角度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試圖釐清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國家權力的介入是合法且正當的。這讓我對國家權力的看法,不再是單一的「是」或「否」,而是有了更多的彈性和層次。我一直覺得,我們的社會經常在討論國家和人民之間的界線,但很少有機會從學術的角度,去深入探究這條界線是如何被劃定、又是如何被國家權力所形塑的。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讓我能夠用一種更為理性和批判的思維,去審視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制度。

评分

作為一個普通讀者,在翻閱這本書之前,我對「公法」的印象,僅止於新聞報導中的一些法律訴訟,或是政治人物在演講中引用的法條。總覺得離我的生活很遙遠,跟我的日常瑣事沒有太大的關聯。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心裡其實有點打退堂鼓。我不太確定自己是否能理解書中那些專業的學術術語,更不用說去消化那些嚴謹的法學論證了。然而,在深入閱讀後,我意外地發現,書中的許多論點,其實都與我們身處的社會現象息息相關。例如,關於「國家合法性」的討論,讓我想到了最近社會上的一些爭議事件,以及民眾對於政府公信力的質疑。又例如,關於「公共利益」的界定,也讓我反思,在許多看似無關緊要的政策制定背後,國家權力是如何被運用來追求所謂的「最大利益」。這本書並沒有直接告訴我「該怎麼做」,而是提供了一個更為深入的視角,讓我能夠從根本上去理解,國家權力是如何運作,以及它對我們的生活可能造成的影響。

评分

我一直覺得,關於「國家」的討論,很多時候都流於籠統的政治口號,或是過於簡化的二元對立。要嘛就是歌頌國家如何偉大,要嘛就是批評國家如何壓迫。這種非黑即白的態度,往往讓我們無法真正理解國家權力的複雜性。這本書卻提供了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讓我能夠從一個更為學術、更為細緻的角度,去檢視國家權力在「框架秩序」之下的運作。我注意到,書中很多篇論文,都聚焦於探討國家權力在具體社會場域中的實踐,例如,在勞工權益、環境保護、甚至媒體監管等領域,國家權力是如何被界定、被行使,以及這些行使是否符合預設的「框架」。這讓我意識到,「框架秩序」並非只是存在於法條中的抽象概念,而是真正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制度和政策之中。它讓我開始思考,當國家權力看似失控時,究竟是「框架」本身出現了問題,還是「框架」的執行出了偏差。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引導我們超越表面的現象,去深入探究問題的本質。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於「框架秩序」這個概念感到有些抽象,總覺得它像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理論架構,離我們實際的生活經驗有點遠。我習慣了從具體的事件、個案來理解問題,對於這種高度理論化的討論,常常會感到力不從心。然而,在閱讀了書中的幾篇文章後,我逐漸發現,「框架秩序」並非只是學術術語的堆砌,而是試圖為理解國家權力的運作提供一個結構性的視角。作者們藉由分析不同的法律原則、制度設計,甚至是歷史演變,來闡釋國家權力是如何被「框架」在一定的規則和限制之內。其中,關於「權力分立」和「法治國家」的討論,尤其讓我產生了深刻的共鳴。我開始意識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權利和自由,其實都仰賴於這些「框架」的保護。當我看到國家權力在某些情況下顯得失控,或者民眾的權益受到侵犯時,這本書所提供的理論框架,反而能幫助我更清晰地辨識出問題的根源,以及可能存在的解決途徑。它讓我知道,國家權力並非全然不受約束,而是必須在一個預設的「秩序」中運作。

评分

老實說,當初拿到這本書的名字《框架秩序下的國家權力:公法學術論文集》時,腦袋裡第一個浮現的畫面就是厚重、嚴謹,可能還有點枯燥的學術專著。畢竟「框架秩序」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很有理論的距離感,而「公法學術論文集」更是直接點明了其學術性質。我本身對公法領域並非本科專業,平常閱讀習慣偏向大眾化的歷史、小說或是時事評論,對於這種結構化、論述清晰的學術論文,老實說,我一直有點卻步。總覺得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理解其中的脈絡和論證,而且論文集的形式,往往意味著內容的跳躍性,需要讀者自行去串連起一個完整的圖像。我最擔心的是,即使我花時間去讀,是否真的能從中獲得啟發,還是只會被密密麻麻的法條和學術術語淹沒,最終只能囫圇吞棗,不得其解。畢竟,現代社會生活步調這麼快,我更傾向於閱讀那些能快速引起共鳴、或是能提供實用知識的內容。所以,雖然書名聽起來很有份量,但坦白說,我對自己能否順利讀完並消化,並沒有太大的把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