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2012年元月所举办之「21世纪环境法之新挑战──环境法与防灾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经修正后集结成书,共收录该次研讨会所发表之作品11篇,均为国内公法与环境法的青年才俊的研究成果。所涉及的议题横跨气候变迁与灾害防救、新兴科技应用以及大规模开发行为与土地利用,以及环境行政组之转变等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
主编:台湾环境法学会
近年来气候异常的现象,不仅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大挑战,就原因上而言,自然科学上对于气候变迁的因素虽然未能全然釐清。但这五十年来气候的气温的上升,却为过去千年所未见。近几年来国内关于环境之社会争议颇多,除了每每造成社会与论的讨论外,更成为了法律攻防的焦点所在。
在台湾,有一群法律人发现环境法制的重要性。2011年春天,国立台北大学法律学系陈慈阳教授整合多位环境法领域,近年分别从德国、美国、日本求学完成返国的年经学者,于2012年1月成立「台湾环境法学会」。期望借由本学会的平台,发展国内环境法学术,并且促成国内学界更多人关注我国环境法学的发展。
作者:王珍玲
【现职】
逢甲大学管理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
德国福来堡大学公法研究所法学博士
作者:萧再安
【现职】
海洋大学河海工程学系副教授
【学历】
台湾大学造船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工学博士
作者:萧松山
【现职】
海洋大学河海工程学系教授
【学历】
台湾大学造船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工学博士
作者:刘如慧
【现职】
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
德国马堡菲利普大学法学博士
作者:胡博砚
【现职】
东吴大学法律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学历】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学博士
作者:杨健宁
【现职】
中原大学通识中心助理教授
【学历】
台湾大学三研所博士
作者:傅玲静
【现职】
中原大学财经法律学系副教授
【学历】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律博士
作者:王毓正
【现职】
成功大学法律学系专任副教授
【学历】
德国符兹堡大学法学博士
作者:高铭志
【现职】
国立清华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
【经历】
台湾综合研究院研一所高级助理研究员国科会驻欧盟暨比利时代表处科技组专题特派员比利时国立根特大学公法国际法部海洋研究中心Frank Maes教授助理、实习研究助理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法学组学士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法学硕士比利时天主教荷语鲁汶大学能源环境法进阶硕士比利时天主教荷语鲁汶大学能源环境法学博士
【讲授科目】
国际再生能源法、能源环境法、能源事业自由化、政策环境影响评估、欧盟能源科技政策
作者:吴行浩
【现职】
高雄大学财经法律系专任副教授
【学历】
印第安那大学──布鲁明顿校区法学博士(S.J.D.)
作者:吴明孝
【现职】
义守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专任助理教授
【学历】
印第安那大学──布鲁明顿校区法学博士(S.J.D.)
作者:赖宇松
【现职】
东华大学财经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学历】
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法学研究科法学博士
作者:廖钦福
【现职】
高雄第一科技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兼环境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
【学历】
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法学博士
序 言/陈慈阳
二十一世纪环境国家之新挑战/陈慈阳
•论海域区开发应有之使用管制/王珍玲、萧再安、萧松山/1
•论产业园区设置过程各阶段之行政处分/刘如慧/29
•从权责分明的立场初探环境资源部的组织结构/胡博砚/65
•由绿色经济的观点探讨环境资源部的定位与功能/杨健宁/81
•毒性化学物质管理法修正方向之检视── 以环境资讯与风险预防之观点为中心/傅玲静/119
•资讯性措施与科技风险预防── 兼论我国基因改造植物种植生产管理立法方向/王毓正/157
•福岛核灾后我国再生能源最大化政策之实现── 再生能源发展条例之修正刍议/高铭志/189
•由东日本大震灾之启示论台湾灾害防救相关立法之检讨与展望── 以台、日、美灾害防救相关法规范之比较为探讨中心/吴行浩/257
•灾害防救与地方自治── 兼评灾害防救法之修正方向/吴明孝/285
•气候变迁调适政策及法制之初探/赖宇松/325
•全球暖化、气候变迁下环境公课概念、体系之解构与重建── 以高雄市开征「气候变迁调适费」为例/廖钦福/361
序 言
大规模之环境问题于上个世纪70年代受到工业国家的普遍重视,而环境法制与环境法学亦在此背景下逐渐开展,并于今日成为各国公共政策与法学领域极为重要的共同议题。环境问题在21世纪初之今日则是呈现出新旧议题并存的特征,举凡气候变迁、新兴科技应用以及大规模开发行为与土地利用等。此些新旧并存之议题,除须仰赖吾人对于既有法制之检讨以外,亦须透过规范上之典范转型及创新思维等取向以寻求解决之道,此亦可谓21世纪环境法学所面临之挑战。另一方面,近年来气候异常的现象,不仅对于台湾、亚洲,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大挑战,就原因上来说,自然科学上对于气候变迁的因素虽然未能全然的釐清,但这五十年来气候的气温上升,却为过去千年所未见。近年来台湾的自然灾害,亦为过去百年所罕见。而国内关于灾害防救制度的法律论文却屈指可数,此等工作均为吾辈法律人所应努力之方向。在此之下,国内法律学者虽然于多个场合中分别讨论,但缺乏一个整合性的平台。建构对于相关的议题讨论平台与空间,为台湾环境法学会成立的出发点。
本会成立之初,即与台湾法学会召集国内环境法青年才俊,于2012年年初举办「21世纪环境法之新挑战—环境法与防灾法国际学术研讨会」,除积极回应本世纪环境法学之新兴议题,并邀请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教授Michael Kloepfer以及日本一桥大学法学院山田洋教授,来台发表专题演讲,到场参与之相关专家学者甚多,反响甚佳。于该次研讨会后,本会即研议蒐集各篇发表作品集结成书,但由于各发表人事务繁忙,以至于一年之后始得予以出版。在此对于各发表人之辛劳,本人深表谢意,而元照出版公司能不计成本的支持此一想法,促使本书得以出版,在此本人也借此表达由衷的感谢。
台湾环境法学会理事长
陈慈阳
序
二十一世纪环境国家之新挑战
欧美各国于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由于注重经济及高科技发展,造成环境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污染威胁。基于人类生存权之保障(DasRecht auf Existenz)与社会国理念(Das Ideal des Sozialstaates)之兴起与发展,在确保人民基本生存条件的满足后,更进一步地,要求人民基本生存不受侵害,此时最重要的生存基础就是环境生态。因此从一九七○年代开始化学物质污染所产生经由管制方式来排除具体有污染之虞后,逐步顾及到人类生活暨生存环境品质的保障,也就是由消极的污染排除进入到积极防止污染产生,并对人类所生存的生态环境之保护有了更前瞻性作法,此如从德国法发展出环境国原则或从国际社会发展出永续性原则。此时已非二十世纪如此消极地污染防治观念,而是更宏观地对人类生存的地球从「当下」(Ggenwart)到「未来世代」(zukunftige Generation)的思考,从人类所创造的国家秩序(Staatsordnung)到环境生态与人类共存的「环境秩序」(Umweltordnung)的维护,从单纯污染管控及生态维护到全球环境及资源永续利用的观点出发,期能从多元地来维护人类赖为生存的环境生态。如此地「永续环境的追求」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各国政府无不努力地朝向「绿色国家」前进。因此环境国家(Umweltstaat)成为最先进国家的代名词,基于此,如何成为绿色国家或环境国家,成为各国主要追求目标,环境立法已不在是量的比较,而是如何更精致地在质上的追求。此时环境永续经营已成为各国首要之国家与社会任务。就我国而言,随着如此时代潮流发展,也从二十世纪污染管制到今日所谓环境国家的追求。
基于个人主义及自由主义所形成现代基本权发展从消极自由权发展到积极社会权,也从强调个人自由的保障发展到二十世纪末的集体权或甚至世代权的概念。此集体权或世代权最为明显且受世界瞩目的就是在环境保护。此时权利的意涵已非传统所谓防卫国家不法侵害之个人防卫权,而是消极防卫权之另一积极面向──所谓国家保护义务(Staatsschutzpflicht)的主张。如此国家对此世代权的保护义务之实证化首先可以德国基本法第20a条规定为例,「国家基于对未来世代的责任,在宪法秩序下,经由立法及基于法与法律,经由行政及司法权,来保障自然生存基础及动物。」
从上述环境生态保护的发展及基本权从个人化到集体权的扩张下,在我国宪法秩序不应仅是量上对环境生态的保护,亦应由质上对此环境国家有别于过去人民为法秩序中心的阐述,此时,国家对环境生态有保护义务所展开的宪法环境国原则建构的正当性及内容,还有国家有义务制定相关法律制度,特别是预防性机制来防止或排除侵害的产生,来填补传统法秩序不足之处,更是当务之急。准此,如何从环境国原则正当性立论及因其内容上国家保护义务实践时,强化现行人民救济制度不足之处,且需有更宏观,并有别于传统上以人为中心之法秩序概念强化环境救济及人民参与之制度出发,实为二十一世纪我国在环境法之发展应有的新思维与新挑战 !
陈慈阳
这本书的论证方式非常扎实,让我感受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每当提出一个观点,作者都会引用大量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以及权威数据作为支撑,这使得书中的论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例如,在探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时,作者不仅列举了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直接后果,还深入分析了城市规划、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生活习惯等间接因素。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并且理解这些挑战是如何相互交织、层层加码的。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一些新兴环境挑战的探讨,比如数字鸿沟对环境信息传播的影响,以及社交媒体在环境运动中的双重作用。这些是我平时可能不太会深入思考的方面,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当今的环境认知和行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启发更多读者,从更广泛的视角去理解和应对环境挑战。
评分我对于书中关于“未来”的展望尤其感兴趣。《21世纪环境国家之新挑战》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面向未来的意味,而我最期待的就是书中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趋势的预测和分析。例如,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它们在环境治理方面到底会带来哪些颠覆性的变化?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当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是会催生出新的、我们尚未预料到的环境风险?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创新的环境管理模式,或者是有可能在未来重塑我们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作为一个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生活的人,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既感到兴奋也感到些许担忧。我渴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指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未来可能面临的环境图景,并且思考我们应该为此做好哪些准备,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环境中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我印象深刻,很有时代感,搭配上《21世纪环境国家之新挑战》这个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身为一个生活在台湾的读者,我对于环境议题的关注度一直很高,毕竟我们这个小岛屿受到的环境压力和挑战确实不小。从 PM2.5 的困扰,到近期的极端天气事件,再到各种关于能源转型和永续发展的讨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品质和未来。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关于台湾在21世纪如何应对各种严峻环境问题的画面,例如海岸线的侵蚀、水资源的分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台湾在这些具体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我期望它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能触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切身感受到的环境议题,并且能引发更广泛的社会讨论,让我们思考如何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表达方式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虽然是探讨深奥的环境议题,但作者却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叙述,让即使是对环境科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案例故事,它们往往能够生动地展现出环境问题对真实生活的影响,以及个人和社区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这些故事让我感受到,环境问题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现实。它让我思考,在台湾,是否有类似的感人故事可以被挖掘和分享?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所激发的共鸣和行动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读物,让更多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愿意为之付出实际行动,共同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于国际环境议题的宏观视角相当独到。虽然书名是《21世纪环境国家之新挑战》,但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区域,而是将视角放眼全球。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挑战时,能够将地缘政治、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等多元因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图景。例如,在谈到气候变化时,不仅仅是从科学数据上进行阐述,还会深入分析不同国家在减排责任上的分歧,以及绿色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与合作。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反思,在台湾这样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社会,我们如何能够在这个全球化的挑战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发挥积极的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更多关于国际合作的案例,以及台湾在其中可以扮演的角色,从而让我们思考更深层次的应对策略,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全球的冲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