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为比较公民投票制度专书,特研究出全世界主要三种投票模式〈集权式、权力下放式、政党式〉及六大投票系统〈丹麦系统、法国系统、义大利系统、瑞士系统、混合系统、拉丁美洲系统〉等。
二、作者特以欧美国家投票的规范及实施经验、案例等详加探讨分析,内容至为丰富。
三、在现今实务方面,能对我政府及民间团体在推行公民创制、复决投票之参考。
四、在理论方面,本书属于法政学领域,当可提供读者在「政治学」、「公共政策」、「比较法学」等相关学科研读参考之用。
作者简介
李昌麟
现职:国立中兴大学法政学院国家政策与公共事务研究所教授。
最高学历:法国巴黎第十大学政治学博士。
学术专长:比较公民投票制度、直接民主、创制复决研究。
联络电子信箱:lichow168@gmail.com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主制度类型:代表民主与直接民主
第一节 直接民主
第二节 代表民主
第三节 半直接民主
第四节 半代表民主
第三章 直接民主传统型式
第一节 上古文明时期
第二节 中古文明时期
第四章 公民投票类型与规范
第一节 公民投票之性质
第二节 公民投票之类型
第三节 公民投票之标的
第四节 公民投票之种类
第五节 诉诸公民投票之对象
第六节 公民投票之时效性
第七节 公民投票结果之判定
第五章 全球公民投票
第一节 全国公民投票数量之扩增
第二节 各国分佈的情形
第三节 公民投票系统比较
第六章 半直接民主制与公民投票:瑞士创制、复决投票
第一节 半直接民主制
第二节 瑞士公民创制、复决制度
第三节 公民投票的政治影响
第七章 半总统制与半代表民主制:法国公民投票制度之弔诡
第一节 半代表民主制
第二节 第五共和之前的情形
第三节 第五共和之情形
第八章 义大利废止性公民投票
第一节 宪法公民投票
第二节 立法公民投票
第三节 1970年5月25日公民投票法
第四节 公民投票法之效益
第五节 废止性公民投票之实施
第六节 宪法法院功能
第七节 废止性公民投票之改革
第八节 弃权投票之增高
第九章 东欧国家公民投票
第一节 公民投票入宪:有限的规范
第二节 引进人民创制投票:市民参与
第三节 公民投票实施及影响
第四节 东欧国家公民投票之宪法规范
第五节 东欧国家实施公民投票之情况
第十章 美国各州立法公民投票
第一节 美国地方性公民投票型式及规范
第二节 公民投票联署与打选战情况
第三节 新发展之趋势
第四节 美国加州公民创制、复决权之规定
第十一章 欧洲地方性公民创制、复决投票之比较
第一节 德法地方性公民投票实施之经验
第二节 实施成效
第三节 地方投票主题之设定
第四节 德法市镇级投票
第五节 欧洲其他国家地方性公民投票之经验
第六节 欧洲五国投票类型
第十二章 法国欧洲宪法草案公民投票民调分析
第一节 法国全民参与公民投票之过程
第二节 投票结果分析
第三节 2005年5月29日公民投票举办后之调查
第四节 结语
第十三章 台湾公民投票
第一节 公民投票之规范
第二节 公民投票实施之经验
第十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这本《比较公民投票制度》绝对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公共政策和政治参与的台湾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度剖析不同国家公民投票实践的书籍,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它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极其细致地比较了世界各地公民投票制度的设计、运作以及它们在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实际效果。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直接民主”这一概念的辨析,指出公民投票并非万能药,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设计是否与国家的历史、社会结构和政治传统相契合。书中对一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比如瑞士的联邦制和公民投票的结合,以及意大利在修宪公投中的反复尝试,都让我对公民投票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探讨了公民投票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例如民粹主义的抬头、少数族裔权利的侵蚀,以及“沉默螺旋”效应等,这些都让我反思我们自己未来在推动或改革相关制度时需要审慎考虑的方面。这本书对于任何对民主理论、政治制度设计以及公民参与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读物,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让我们能够跳出台湾的语境,去审视和学习全球公民投票制度的得失。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公民投票制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作者将古希腊的城邦民主,与现代代议制民主以及公民投票制度巧妙地联系起来,探讨了“人民主权”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制度形式下的演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国家在公民投票中“少数群体权利”保护机制的详细考察,例如一些国家在公民投票中是否会设置对少数族裔的特别保护条款,或者是否有机制来防止多数人的暴政。这对于我们台湾来说,在不断深化民主实践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议题。此外,书中对公民投票在塑造国家认同、民族主义以及区域一体化等方面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一些国家的公投可能加剧了民族分裂,而另一些国家的公投则可能促进了区域合作。这些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让我认识到公民投票的影响力远不止于具体的政策制定,它甚至可以触及到一个国家的根基。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启发性,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会让人不断地思考。
评分**如果说前面提到的书带我进入了公民投票的理论殿堂,那这本书简直就是带我进入了一个实际操作的实验室!** 我本来以为公民投票只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选择,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其背后的学问之深。从投票的提案权如何产生,到投票的门槛设置,再到计票方式和后续的执行机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精巧的设计和潜在的博弈。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分析不同国家在这些具体问题上的不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迥异结果。比如,有的国家允许普通民众直接提案,有的则需要政治力量的推动;有的国家设定了极高的投票率门槛,有的则相对宽松。这些细节的差异,往往会极大地影响投票的最终效力,甚至可能导致整个进程的失败。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推行公民投票,绝不能仅仅看其“民主”的外衣,更要关注其“骨骼”——也就是制度的细节。对于我们台湾来说,在考虑是否引进新的公民投票形式,或者如何优化现有的制度时,这本书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他山之石”,让我们能够避免一些潜在的陷阱,设计出更适合我们自身情况的方案。
评分**我必须说,读完这本书,我对于“民主”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我们台湾,常常讨论公民投票是“直接民主”的体现,是民众直接参与政治决策的重要方式。但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严谨,揭示了公民投票在不同制度框架下的复杂面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公民投票一概而论,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不同类型的公民投票,例如创制性投票、废止性投票、同意性投票等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具体应用。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历史上成功的公民投票案例,如冰岛在金融危机后的修宪公投,以及一些失败的案例,比如苏格兰独立公投后的余波,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这些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更深入挖掘了导致不同结果的深层原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动员能力、信息传播方式等等。这本书让我明白,公民投票的“直接性”并不意味着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相反,它可能带来新的挑战和矛盾。对于我们身处民主转型中的许多亚洲国家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框架,让我们能够以更审慎、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去理解和应用公民投票。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关于“民主”的想象边界的拓宽。** 我一直认为公民投票就是民众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公民投票在不同治理模式下扮演的更为多元和复杂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民主”的工具,更可能成为“治理”的手段,甚至是一种“政治哲学”的实践。作者在书中不厌其烦地梳理了世界各地公民投票制度的演变历程,从早期的简单形式,到如今更加精细化、制度化的设计。他对于不同制度背后所承载的价值取向,例如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张力,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信息不对称”和“议题设置”在公民投票中的影响的讨论,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看似简单的公投,背后却隐藏着如此多的策略和博弈。这本书的叙述语言非常生动,作者善于用引人入胜的案例来阐述抽象的理论,让我这个非政治学专业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现代民主政治运作机制,并且对公民参与的未来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场不可错过的思想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