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官僚之间的紧张关系是民主治理必须持续面对的两难困境,在实务运作上,如侯鸟般的政务官与常任文官之间价值的差异,及伙伴关系建立的不易,正凸显民主治理所必须面对的这个关键挑战。为了打开政务官事务官互动的黑盒子,本书以2000年至2010年期间,曾任行政院部会的政务官与事务官为主要研究对象,透过访谈及次级资料分析,从组织层次、团队层次及个人层次,解析这个政治行政介面的核心要素,并呈现政务官事务官的互动历程。在学术上,希冀透过本书的探索,抛砖引玉,让有志者更了解这个崭新的现象及原因,进而关注并投入研究。在实务上,得以累积民主治理的智慧资产,作为政务官及事务官互动管理实务的参考。
作者简介
黄东益
学历: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政府学系博士
现职: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教授
着作: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Democracy, Issues and Studies,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台湾民主季刊》、《公共行政学报》、《东吴政治学报》、《行政暨政策学报》、《调查研究》等学术性期刊,以及《研考双月刊》、《人事月刊》、《文官制度季刊》和《T&D飞讯》等实务性刊物。
研究领域:民主行政、审议民主、电子治理、民意调查、菁英研究
服务:现任政大选举研究中心谘询委员、台北大学民意与选举研究中心谘询委员、《台湾民主季刊》执行编辑、台北市政府研考会民意调查小组委员、台北市政府交通局顾问、台北市政府廉政肃贪中心外聘委员、台湾透明组织常务理事。曾任行政院研考会委员、世新大学公共管理顾问中心主任、《文官制度季刊》副主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缘起
第二节 我国研究现况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贡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治行政分立或互补?
第二节 官僚控制或中立能力?
第三节 政治行政互动的理论化
第四节 组织行为理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架构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架构
第二节 深度访谈
第三节 次级资料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组织层次:政务事务体制
第一节 总统制下的政务事务体制
第二节 内阁制下的政务事务体制
第三节 我国政务事务互动体制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团队层次一:府院领导与部会主要职位任命
第一节 总统及院长个人领导
第二节 任命首长权力的行使与考量因素
第三节 对于其他职位任命权的行使与考量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团队层次二:执政团队之特质
第一节 政务事务人员的基本特质
第二节 政务官及事务官工作流动
第三节 高阶文官对于政务事务互动态度
第七章 个人层次:部会领导与角色认知
第一节 部会首长领导与分工
第二节 政务官角色认知
第三节 事务官角色认知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互动与冲突
第一节 接任与准备
第二节 测试与磨合
第三节 冲突之发生与解决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体制改革与互动实务议题
第一节 宪政体制
第二节 政务官体制
第三节 政务事务互动实务
第四节 小结
第十章 从价值分立到治理伙伴
第一节 打开黑盒子
第二节 与理论对话
第三节 实务建议
第四节 接续的研究
我一直对“政务官”这个角色在台湾的政治生态中扮演的角色感到非常好奇,他们通常是政治人物出身,带着党派的色彩和政治的使命进入政府体系。然而,他们的工作高度依赖于“事务官”的专业知识和执行能力。这本书《从价值差异到伙伴关系:政务官事务官的互动管理》似乎直接切入了这个核心议题。我很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描绘政务官和事务官之间原本可能存在的“价值差异”。是来自于政治光谱的不同?还是工作目标、短期与长期考量的差异?或者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理解和诠释?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潜在的冲突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将这些差异转化为“伙伴关系”,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特别关注的是“互动管理”这个部分,它不仅仅是沟通,更是一种策略、一种艺术。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在分歧中寻求共识?如何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合作模式?在台湾当前的政治环境下,理解并学习如何管理好这种关键的官僚互动,对于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或者至少能提供一些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看似平淡的政府运作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而重要的权力与合作 dynamics。
评分读到《从价值差异到伙伴关系:政务官事务官的互动管理》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台湾近年来政治新闻中,许多关于官员之间合作不顺、政策执行受阻的片段。政务官和事务官,这两个在政府体系中看似紧密相连,实则可能存在巨大认知和操作落差的群体,他们的互动方式,直接影响着政策的成败。书名中的“价值差异”,这四个字触动了我,因为我一直觉得,在台湾的政治环境中,政务官的政治理念、短期目标,和事务官的专业判断、长期稳定之间,常常存在着一种张力。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把这种潜在的“差异”摊开来,让我们看得更清楚。更吸引我的是“伙伴关系”这个目标,它暗示了一种积极的、双赢的合作模式,而非简单的服从或命令。我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详细阐述,如何通过有效的“互动管理”,跨越那些可能存在的“价值差异”,最终促成一种良性的“伙伴关系”。例如,是否会提供一些管理工具、沟通技巧,或是组织文化的建设方法?我非常期待能从书中学习到,在台湾这样一个复杂的政治生态中,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政务官与事务官之间的有效协同,让政府的运作更加顺畅高效。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从价值差异到伙伴关系:政务官事务官的互动管理》听起来就充满了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尤其“价值差异”这个词,在台湾这个政治光谱相对鲜明的社会,非常能够引起共鸣。政务官往往代表着一个政治团队的理念和政策方向,他们可能拥有更强的政治敏感度和执行力,但有时也可能缺乏对具体政策细节的深入了解,或者他们的任期相对较短。而事务官则是政府体系的基石,他们拥有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和制度记忆,但有时也可能被认为行动缓慢、过于保守,甚至与政治主流脱节。这本书如何去解析这两种不同角色之间可能存在的“价值差异”,并且更进一步,是如何将这种可能导致冲突的差异,转化为一种“伙伴关系”?这个转化过程才是关键。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探讨一些重要的管理原则,例如如何建立开放的沟通管道,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益协调,如何培养双方的互信与理解。特别是在台湾的政情下,理解这种深层的官僚互动模式,对于我们这些关注公共政策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看到,在实际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务官与事务官是如何克服障碍,共同合作,达成目标的。
评分《从价值差异到伙伴关系:政务官事务官的互动管理》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台湾政治官僚体系运作的好奇心。政务官,我们一般理解他们是政治任命,可能任期不长,更注重政治目标和声望;而事务官,则是职业官僚,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更注重政策的稳定性和执行力。这两者之间,必然会存在“价值差异”,这是一种天然的张力。我一直很好奇,在台湾的实际运作中,这种差异是如何体现的?例如,是关于政策的短期效益与长期影响的权衡?还是对同一项政策的不同理解和优先级排序?这本书的书名又明确地提出了“伙伴关系”这个积极的目标,并且强调了“互动管理”,这让我非常期待。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来化解政务官与事务官之间潜在的冲突,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合作基础?我希望书中能有深入的案例分析,不论是成功的典范,还是值得警惕的失败经验,都能让我们这些关心台湾公共治理的读者,对这个至关重要但又常常被忽略的领域,有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台湾当前政治环境下,如何促进不同背景和立场官员的有效协作,实现政策的顺利推行,这本书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副标题《政务官事务官的互动管理》立刻吸引了我,毕竟在台湾的政治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之间的角色分工、权力互动和沟通效率,是影响政策推行和政府效能的关键。每次看到新闻报导中,不同层级官员之间在政策上的拉锯,或是沟通不良导致的误解,都让人感到有些无奈。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机制和技巧,才能让一个相对稳定的、经验丰富的事务官体系,与一个可能任期较短、更具政治色彩的政务官体系,能够有效地合作,甚至发展出“伙伴关系”。书名中的“价值差异”这个词,也很精准地触及了这个核心问题。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利益考量、不同的目标导向,这本身就是一种“差异”,而如何跨越这些差异,建立起互信和共同目标,让事务官的专业知识能够被政务官充分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让政务官的政治意志能够有效地被传达和执行,这其中的门道绝对值得深入探讨。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实际案例,不论是成功的范例,还是引人深思的教训,都能让我们这些关心公共事务的读者,更了解这个在幕后默默运作的重要环节,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启发,看看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是否有值得台湾借鉴的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