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之路

中国民主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民主
  • 政治
  • 历史
  • 政治思想
  • 中国政治
  • 社会
  • 改革
  • 20世纪中国
  • 现代中国
  • 政治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本书论述中国自清末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由专制政体向民主宪政转变的艰难曲折历程、惨痛教训和启示。指出民主宪政是世界各国政治体制演变的大潮流,是当代中国大陆政改的必然趋势和方向。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二次社会大转变,即由专制集权向民主社会的转变。最终实现这一转变已经为时不远。论述民主宪政体制下的各种基本制度和特点。预测在大陆实现转变可能採取的途径和形式。书中还分析了近代以来世界政治哲学理论和思潮演变脉络,马克思暴力革命理论失误的哲学根源,以及这些理论和思潮对中国革命和今天改革的影响。论及中国台海两岸统一及港澳同大陆的“一国两制”问题,指出必须以改革促统一,特别是大陆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更是直接关系到今后两岸四地关系的关键因素。

作者简介

漆多俊

  男,1938年出生,湖南祁阳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经济法学会副会长。为首批中国当代法学名家,国务院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法学、宪政理论、政治学、哲学等。以专着《经济法基础理论》为代表创立“国家调节说”(“三三理论”)经济法学科理论体系。

  代表性着作,除《经济法基础理论》外,还有《转变中的法律》、《国民经济的法律调整》、《中国公司法》、《国有企业股份公司改组法律问题》、《宏观调控法律研究》等专着。

  主编《经济法学》等国家级教材,主编法学集刊《经济法论丛》等。

  主要论文有《市场、调节机制与法律的同步演变》、《中国反垄断法研究》、《宏观调控立法特点及其新发展》、《国际调节与国际经济法理论的新视角》、《法学的困惑与创新》、《论权力》、《权力经济向法治经济的转变》、《控权:通向法治之路的关键》、《论服务型政府定位的转变》、《中国革命(国、共)两条路线的分合沉浮》、《台湾民主的启示》、《改革与统一之互动》、《辛亥百年中国之主义考辨》等。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本名为《科技前沿:解码未来世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科技前沿:解码未来世界》 作者: 李明哲 著 出版社: 寰宇科学文化出版社 页数: 580 页 定价: 128.00 元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宏伟画卷中,科技始终是推动历史巨轮滚滚向前的核心驱动力。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关口,一个由前沿科学与颠覆性技术共同构建的未来图景正在徐徐展开。《科技前沿:解码未来世界》并非一本关于既有事实的平铺直叙,而是一次深入技术浪潮的探索之旅,旨在为读者剖析当代最具潜力和争议性的科学突破,并审视它们对人类社会、经济结构乃至伦理道德的深远影响。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当前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能源革命以及太空探索等多个核心领域,力求以清晰、前瞻性的视角,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全书共分为四大篇章,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未来科技认知框架”。 第一篇:智能涌现——重塑思维与决策 本篇聚焦于人工智能(AI)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深度学习模型的飞跃和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理论构建。作者摒弃了对AI的浪漫化或妖魔化描述,转而深入探讨了自监督学习、因果推理模型的最新突破,以及如何在大规模语言模型(LLM)的基础上实现更可靠、更具解释性的决策系统。 重点章节包括: “黑箱”的裂隙:可解释性AI(XAI)的最新进展——探讨了如何穿透复杂神经网络的迷雾,理解机器决策的逻辑,这对于金融风控、医疗诊断等关键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 具身智能与世界模型——分析了机器人技术如何从简单的指令执行转向建立对物理世界的深刻理解,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和环境交互。 AI伦理与监管的困境——讨论了在算力呈指数级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制定前瞻性的法律框架来应对数据偏见、算法歧视和潜在的自主武器扩散问题。 第二篇:生命重构——生物技术的世纪革命 生命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篇将目光投向了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以及神经科学的交叉点,揭示了人类改造自身和自然界能力的巨大飞跃。 重点章节包括: CRISPR技术的新迭代与CRISPR Prime的潜力——详细介绍了第二代和第三代基因编辑工具的精准度和安全性提升,以及其在消除遗传性疾病,乃至“增强”人类性状方面的伦理辩论。 合成生物学:从设计细胞到创造新物质——探讨了工程师们如何像编程软件一样设计微生物,用于生产生物燃料、新型药物分子,甚至实现碳捕获与固化。 脑机接口(BCI)的临床突破与认知扩展——分析了非侵入式和侵入式BCI技术在恢复运动功能、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进展,并展望了人脑信息处理能力的潜在提升空间。 第三篇:物质与能源——可持续性的基石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取决于对物质和能源的根本性变革。本篇深入探讨了支撑下一代工业和生活模式的关键材料科学与清洁能源技术。 重点章节包括: 量子计算的实用化之路——解释了量子比特(Qubit)的相干性维持难题,并评估了在材料模拟、药物研发和复杂优化问题上,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的临界点何时到来。 可控核聚变:从托卡马克到惯性约束——详细对比了当前全球主要聚变反应堆项目(如ITER、NIF)的技术路径,分析实现“能量净增益”后,如何过渡到商业化电网接入的可行性。 下一代电池与固态电解质的革命——剖析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瓶颈,并重点介绍了硅负极、全固态电池等技术如何彻底改变电动交通和储能系统的格局。 第四篇:连接与边界——数字孪生与星际拓展 科技不仅改变了我们内部的能力,也在重塑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互动方式。本篇关注虚拟世界的深度融合以及人类探索边界的宏伟计划。 重点章节包括: 元宇宙的底层架构与经济模型——区别于炒作,本书聚焦于实现持久、互操作性强的“空间互联网”所需的关键技术,如边缘计算、空间定位与数字孪生体(Digital Twins)的构建标准。 从低轨卫星到深空探索——评估了商业航天对传统航天模式的颠覆性影响,重点分析了月球基地建设、火星移民计划背后的生命维持系统工程与推进技术挑战。 网络安全的新维度:后量子密码学——随着量子计算威胁的临近,本篇介绍了如何构建能够抵御未来攻击的加密基础设施,确保数据主权的延续。 作者简介 李明哲,知名技术战略分析师,深耕科技哲学与产业趋势研究二十余年。曾任职于多家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战略规划部门,对前沿科技的产业化路径具有深刻洞察力。他擅长以跨学科的视角,将深奥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对未来社会影响的清晰预判。他的著作以严谨的逻辑和敏锐的洞察力著称,深受科技界和政策制定者的推崇。 本书特色 1. 前瞻性与深度并重: 不仅描述了“是什么”,更着重分析了“为什么重要”以及“如何实现”。 2. 跨学科整合叙事: 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和经济学原理融会贯通,展现未来科技的系统性。 3. 面向未来的批判性思维: 引导读者在惊叹于技术进步的同时,深入思考其带来的社会责任与潜在风险。 《科技前沿:解码未来世界》 是献给所有对未来充满好奇、渴望理解下一次技术浪潮如何塑造我们生活的思考者、管理者和创新者的必备读物。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通往下一代文明的路线图。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中国革命(国、共)两条路线的分合沉浮─辛亥革命百年感悟录 001
导言 003
一、关于主义与目标:国共两党当初为何选取了不同的主义和目标?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革命和建国理论的伟大创新;中共选择的是何种马列主义?“登峰造极”的毛思想;中国大陆的后毛诸主义 006
二、关于两党权位之争:被革命主义与目标遮掩的真实动机;主义目标的相对性;两次合作中的勾心斗角 018
三、关于路线:两党选择为何显着不同? 029
四、关于土地革命与对农民态度:中共的悖论与台湾的经验 033
五、关于民主与专制:历史的庄严承诺为何落空?反专制为何更专制?中国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中国大陆的造神运动和“史无前例”的文革;黄炎培的“窑洞週期律”竟无人能破吗? 043
六、中国大陆的民主宪政之路:当前中国大陆的政改之争;民主宪政的目标和核心问题;推进改革的阻力和有利条件;实现民主宪政的途径和形式 066
七、关于经济与社会改革:谁在关注民生;什么是“短缺经济学”?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与隐忧;生态环境问题;大陆人的信仰与道德危机 081
八、关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首先是救国主义;民族主义内容的更新;国内族群问题 093
九、关于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及中华一统问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国家统一的原则与进程─从两岸对峙的巨幅标语谈起;统一与改革的关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倡议 103
结束语 115

●辛亥革命百年中国之“主义”考辨 119
导言 121
一、国际和时代背景:近现代国际政治思想理论潮流演变脉络之梳理 122
(一)“三种人”理论 122
(二)两条路线相向运行 123
(三)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特征 124
二、关于三民主义:中国特色民主社会主义 125
(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伟大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革命和建国理论 125
(二)三民主义是世界思想潮流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民主社会主义性质 127
(三)三民主义是完整的具有开放性和充满生机活力的理论体系 129
三、关于中共之主义:从马列主义到毛思想 130
(一)中共建党初期的选择及列宁主义同毛农民革命思想的博弈 130
(二)自圆其说的“新民主主义论”:毛思想的形成 131
(三)融空想、狂热与专制独裁于一炉的“顶峰”式马列主义 132
四、躁动于岔道口的后毛新诸论 134
(一)对于旧主义的两难处境 135
(二)背着包袱创新,自圆其说的困惑 136
(三)躁动于岔道口 137
五、中国向何处去 138
(一)中国主义之再选择 138
(二)甩包袱,搬石头,破茧而出 138
(三)人民,只有人民…… 139

●马克思暴力革命理论失误的哲学根源─介绍尘封25年我的一篇旧作(附原文及影印件)141
附录1:《论生产关系变革途径》原文 155
一、生产关系的定义与结构 155
二、生产关系变革途径 159
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165
四、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改革 172
附录2:《生产关系新论》(未定稿)目录 182
附录3:影印件 183

●台湾民主的启示 185
一、台湾民主政治的实现及意义 187
(一)台湾民主政治实现的历程 187
(二)台湾民主政治实现的意义 189
二、民主宪政是世界各国政治体制发展的历史潮流 191
三、民主宪政的基本特征和制度 195
四、民主宪政实现的途径和模式 200
五、民主的局限性与对策 202
六、改革与统一之互动 208

●改革与统一之互动─关于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及中国统一问题 211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 213
二、国家统一的原则与进程─从两岸对峙的巨幅标语谈起 216
三、统一与改革的关系 220
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倡议 223

●后记─中共十八大后的政局动向评析 229

图书序言

自序

  2010年春,我开始思索为纪念次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写点东西。我想要写的太多了,很久以来就有这种强烈愿望。不平则鸣。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有着太多常人常理不可思议的东西了。它们让我时而明白又时而煳涂,时而振奋又时而彷徨。是与非、黑与白颠倒,真与假、有与无难分,善与恶、友与仇混杂,喜与忧、爱与恨交织。这是一个怎样的世道?如何能从它千姿百态中发现真面目,从千变万化中探寻根源?后来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才逐渐有所悟彻,以致终于如大梦初觉,大致看清了这个魔幻般世界的轮廓。虽然并非“世人皆醉我独醒”,然而环顾左右,也确实还有众多浮生尚生活在冥冥混沌之中。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我唿唤、吶喊,提起笔来写点东西。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年代。大凡变革时期奇事、怪事总多,可谓“怪事寻常有,当今事更奇”而已。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如今正在发生第二次社会大转型:第一次大转型发生在东周至秦汉,经过几百、上千年漫长时间,实现了由民间自治为主,政府权力十分有限的大社会、小政府(此即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所推崇的“原初社会”),向政府权力扩张和中央集权的大政府、小社会的转变,相对自由民主的社会,向专制独裁政治体制转变。西元前221年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正式形成。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这种体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如果算上自东周开始的转变期,则更长达近三千年历史。

  自清末,特别是辛亥革命起,中国开始了社会制度第二次大转型。这一次大转型的基本特点和方向,是由政府权力无限制扩张膨胀和高度集权专制,向着政府权力受到约束,政府的部分职能回归社会和“社会公共职能化”(马克思语),社会自治程度提高,人民自由民主权利扩大,简言之,由集权、专制,向着分权、民主的转变。这一转型至今尚未最后完成。虽说港、澳地区有些例外,台湾也已于上世纪末叶基本实现了转型,但即就这些地区而言,也还存在着同中国大陆的统一和基本制度趋同问题,而大陆的转型则至今仍未见有根本起色。

  社会转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反覆,使得有时比开始转型以前的社会还更坏,更加混乱,更加专制,更加残忍、血腥,人民更加无自由民主可言。发动和参与社会转型的各种政治势力鱼目混珠,其真实动机目的形形色色,难免许多邪恶势力乘机起事。即使其中能够真正推动和实际上推动着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革命者、革命政党),也难免夹杂各种私心,例如为他们个人和集团夺江山,争权位等等。他们在争取民众,扩充力量,宣扬自己主张和纲领时,总会在“无限正义”和“绝对真理”的旗帜下掩盖着某些自私和贪婪的阴影,在对人民庄严承诺慷慨陈词中包藏许多欺骗和谎言。

  以近代中国革命而论,无论是以孙中山、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人,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当初发动和领导革命运动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反专制,争取人民民主,建立宪政体制的共和国。他们要求人民为此而起来跟着他们闹革命,服从他们铁的革命纪律。亿万民众相信了他们,为着将来伟大美好的愿景而情愿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利益、自由乃至生命,将自己置身于“革命专制”之下。他们原以为这种“革命专制”只是暂时的,不料革命“成功”后,革命政党的领导阶层成了既得利益者,却并未兑现当年对人民的承诺,包括“还政于民”,取消专制,实行民主,给人民充分自由的承诺。这时民众才发觉自己依然和或更加严厉地处于“永久性”的专制之下!

  当人民终于发觉原先革命目标并未实现,推翻旧的专制,却换来新的更加严厉的专制,只是如今打的旗号变换而已的时候,不满和对抗情绪发生。当权者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和政治统治,对人民採取镇压与怀柔两种手段。镇压与怀柔都需要理由,而实际上真理早已不站在他们那边了,这时就只有编造各种谎言,并把谎言乔装打扮成真理,以继续愚弄人民。如果说革命年代革命党人对人民的说教中还有许多是真实的,只是其中掺杂着虚假成分的话,那么,上升为国家统治阶级以后,欺骗和谎言对他们来说就更为重要,须臾不可缺少,简直到了无欺骗和谎言,他们就不能维持统治局面的地步。

  加之他们一旦掌握全国政权,便可以动用全国各种资源和力量,软硬兼施,让民众不听也得听,不信也得信,“通不通,三分钟,不通也得通”。何况“三人言而成虎”,处于弱势地位的善良民众,怎能抵抗得住铺天盖地而来的强大宣传攻势和“洗脑”教育呢?于是一些人便听信谎言,并将谎言当做真理,不但自己“提高觉悟”,并还向周边人宣传,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统治者的应声虫、吹鼓手;另一些人则将信将疑,或内心虽不相信,但也不敢形于色或怒于言。于是大家都当了统治者的“顺民”。大凡骗子首次行骗得逞便会继续使用和翻新他的骗术。同样,统治者也会继续使用和不断翻新其骗术,由于司空见惯而练出“厚、黑”本领,每次说谎都能冠冕堂皇,俨然正人君子一般,面不改色心不跳,就像高僧立于神圣讲堂向信徒们宣讲庄严的教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谎言本生于民间社会,可称之为民间谎言。自从人类社会异化出国家权力部门之后,统治者从民间社会携走了谎言基因而加以“发扬光大”,用以对付人民,便形成官方谎言。官方谎言又可称之为权力谎言或政治谎言。人们常说权力同任何事物结合都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同样,权力被注入谎言基因也便立即神奇起来,而大异于民间谎言:民间谎言其内容一般仅涉及民间日常生活小事,官方谎言则涉及国家和社会中具有政治性的大事;前者影响和危害是局部性的,后者则是大范围和全域性的;前者表现形式多为单个主体(人或单位)的语言或广告之类;后者则被庄严地标志于旗帜上,郑重地载明于党和国家的纲领、章程、法律、政策当中,理直气壮地宣扬于各种官方媒体。此外,民间谎言虽然难以完全杜绝,但可以抑制。除了依靠民间社会自身道德、舆论力量之外,政府导向和法律机制本来也可以对其发挥制约作用。但如果政府自身的官方谎言盛行,则不但不能抑制民间谎言,反而成为后者的“榜样”而大大助长其滋生氾滥。在这种情况下,官方谎言便统合民间谎言,共同败坏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使得社会诚信丧失,尔虞我诈,各种“假丑恶”淹没“真善美”,奇事、怪事、丑事乃至各种人间罪恶勾当便层出不穷,氾滥成灾。

  一个国家社会诚信和伦理道德的丧失有着多种原因。国家权力部门对待谎言的态度,特别是其自身能否保持诚信不说谎,让权力始终在明亮的阳光下运行,减少暗箱操作,对人民说真话,实事求是,不搞“假大空”,这尤为关键。当前中国大陆,人们都在惊唿“中华民族的诚信和伦理道德的丧失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是人们明白造成今天这个局面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吗?应当从何着手才能有效治理呢?有些民间和官方人士唿喊什么“用重典”,加大法律惩罚力度;这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和要害。一则法不压众;二则法能治民间谎言,却显然治不了官方谎言─因为当谎言制造者的权威高于法律时,你说谁能治谁呢?现在人们都在叫喊“打假”;但只有“真”才能打假,本身假怎能打人家的假呢?最多只能打掉一些民间小假,却无法触动大假、更高位和更加权威的假的一根毫毛。法倒是可以治假的,但只有法的权威高于一切,高于政党和国家行政权力时,法才可以不仅治贱民,而且治高官,不仅治民间谎言,而且治官方谎言。而那就是真正“法治社会”了。真正法治,就是民主政治,就是宪政。国家权力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并始终处于人民监督之下。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再需要暗箱操作,不再需要对人民谎话连篇了。那时官方谎言也就失去存活的土壤。到那时,上行下效,民间谎言也会自然得到抑制,整个社会风气才会好转。这就是说,专制政治必然导致谎言和其他各种丑恶现象盛行,民主体制则有助于减少谎言为害和扭转社会各种不正之风。政治清明则社会清明,其理显然。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期在网路上发表的5篇论文,都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特别是政治体制由专制向民主转变相关。书中论述了这个转变过程的艰难曲折历程、惨痛教训和启示。指出民主宪政是世界各国政治体制演变的大潮流,也是当代中国大陆政改的必然趋势和方向。断定最终实现这一转变已经为时不远。论述民主宪政体制下的各种基本制度和特点。预测在大陆实现转变可能採取的途径和形式。书中还分析了近代以来世界政治哲学理论和思潮演变脉络,马克思暴力革命理论失误的哲学根源,以及这些理论和思潮对中国革命和今天改革的影响。论及中国台海两岸统一及港澳同大陆的“一国两制”问题,指出必须以改革促统一,特别是大陆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更是直接关系到今后两岸四地关系的关键因素。

  本书各篇的论述,贯穿着一条基本思路,就是如何从纷繁复杂、变幻无常的历史和现实现象中探寻内在本质性的东西,去伪存真,揭露各种谎言和假像,驱散笼罩着的层层迷雾,祛除闪烁耀眼的光环,还历史和现实本来面目。让人们明白,为什么在专制政治体制下统治者们的说教往往都是“假、大、空”,他们所“大树特树”的那些英雄和领袖们并非都是“高、大、全”,他们的政党也并非总是“伟、光、正”。人们一旦了解真相,就会对历史和现实作出恰当的评价,就会进而明白国家和社会今后发展的方向,并依此安排自己的生活。

  本作者青年时期所学专业是法学。19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恢复法制和法学教育后,主要从事法学(经济法学)教学和研究。后来为什么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时政予以强烈关心呢?原因有二:

  一是我在研究法学过程中,常常遇到法学本身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法律同政治本有难解之缘。在如我们中国这样尚非民主法治国家,政治权力高于一切,长期以来法律只被认为不过是统治阶级统治工具而已,法律时时处处受到政治权力制约。许多重要的法律问题如果不从政治层面思考,是得不到解决方案的。政治体制不改革,法治是根本建立不起来的。我研究经济法达30多年,人们说我创立了称之为“国家调节说”(又称“三三理论”)经济法学科理论体系,为现今中国大陆经济法学主导学说之一。但我后来发觉我国经济法存在两个明显的反差:我们的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异常发达,而经济法立法和实施却很不发达完善;我们的经济法理论研究尽管较为先进,但当政者们却知之甚少,用之更差。是什么原因造成?主因在于我们这里还并非法治国家,国家调节管理经济并非真正依靠法治。以反垄断为例,在法治的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法被视为“市场经济宪章”;然而在中国大陆,虽然垄断十分严重,限制竞争,资源和产品分配严重不公,是整个社会不公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当局始终不重视反垄断,后来勉强出台一部反垄断法,也未得到很好实施。这里显然主要不是法律层面的问题,症结乃在于政治制度:因为中国大陆的垄断为害主要是同国家权力相关的垄断,除了国家政策允许的垄断(此称为“国家垄断”,按现有法律算是合法垄断)外,还有大量国家投资控股的公司(它们分布在金融、电信、电力、石油、煤、气、水、铁路、航空等行业)的垄断。而所有这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又被权贵们把持着。你们要反他们的垄断吗?岂非太岁头上动土!这才是我国大陆反垄断法立法滞后和不能切实实施的根本原因所在。但这里也就表明了国家政权的性质─它维护和代表的是谁(哪些阶级或阶层、利益集团)的利益问题。可见反垄断法这个经济法问题直接牵扯到国家政治制度问题。此外,如经济法体系中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法律问题,也无不同国家政治体制密切相关。这就使得研究法学的学者不能不关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了。

  二是国家大事本应人人关心。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正处于十分关键时刻。毛的专制独裁结束,邓的改革开放进行一段时间后,出现经济体制改革停顿,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局面。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群体恶性事件频发。当局的强力“维稳”则不但未得“稳定”,反而更加激化矛盾,加深社会对立。中国大陆的现存政治和社会体制面临空前危机。面对此种局面,各种社会思潮滋生,而当局高层也缺乏集体共识。中国社会向何处去?这个一百多年前中国仁人志士所苦苦思索的问题,不料如今又提了出来,让人们揪心。不改革肯定不行;而改革又如何改:小改无济于事,因为如今已经积重难返,仅触及皮毛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的;大改,即从根本性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入手,又必然会遇到传统势力和已经长期积聚了强大势力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殊死抗争。近些年来,即使中共高层人士也在认真思考而不再回避“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了。国家前途处于十字路口,人民命运面临艰难抉择。作为中国公民,特别是知识份子、学者对此能不关心、焦虑吗?这也是本作者不但在以往几十年“钻进去”从事经济法研究过程中时常“跳出来”思考法律以外的问题,而且近些年来更多倾心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主要原因所在。

  然而也深知自己能量单薄,能发挥的作用微不足道。但责任感、使命感让我不能不想,不能不说,不得不写。我的意见不指望上闻于高层,甚至原也不图公布于大众,只求周边一些熟人们了解和引起思考。正如俄国诗人普希金所说:“我不想取悦于骄狂的世人,只想得到朋友的欣赏。”

  可是,如今在朋友们的建议和帮助下,近几年写下的几篇东西,要整理出来公开出版发行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心得能够扩大一点影响当然是好事。如果其中有许多不成熟和错误的意见,相信读者们能够独立思考,识别真伪,也恳请提出批评指教。书中有些话可能让当政者逆耳,也相信他们“额上能跑马,肚内可撑船”,会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所说,“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

  本书此次是由新学林出版公司在台湾地区以中文繁体版出版发行。非常感谢新学林出版公司给予的支持。我还要特别感谢台湾学界刘孔中教授及其他许多朋友多年来在学术研究和交流方面所给予的关心和无私帮助。感谢刘教授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

漆多俊
2012年11月20日于岳麓山居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中國民主之路》這本書的期待,在於它能否提供一種不同的觀察維度。作為一個來自台灣的讀者,我習慣於從自身的經驗去理解民主,而中國大陸的經驗,無論在歷史深度還是社會規模上,都顯得格外獨特。我好奇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否存在著與民主思想相契合的元素?或者,西方民主思想是如何在中國生根發芽,又遭遇了哪些本土化的挑戰?我期待作者能細膩地描繪出,不同歷史時期,知識分子、社會精英,甚至普通民眾,對於民主的理解與實踐,是怎樣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演變。這條「中國民主之路」是否曾出現過那些被忽略的、卻至關重要的微小力量?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政治制度的探討,更是一種關於社會演進、文化變革,以及人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宏大敘事。它能否為我打開一扇新的視窗,讓我對中國的未來,對民主的普世價值,有更深層次的體悟?

评分

翻開《中國民主之路》,我彷彿置身於一場關於「可能性」的辯論。在台灣,民主是我們生活中最尋常不過的一部分,但對於廣闊的中國大陸而言,這條路顯然更加崎嶇。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將如何描繪這條路上的「岔路口」?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個時刻,中國曾有機會走向不同的方向?而最終,又是哪些因素,將它導向了現今的軌跡?我期望書中能呈現出,不同觀點、不同主張,甚至不同背景的中國人,他們對「民主」的理解與期待,是如何在激烈的碰撞中,塑造這條道路的形態。這本書是否會觸及一些關於「公民社會」的建立,關於「權力制衡」的討論,以及關於「言論自由」的爭取?我想,理解這些,才能真正看清,這條「中國民主之路」的艱辛,以及它所蘊含的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份對於歷史的詰問,一份對未來的叩問,一份對無數個體生命軌跡的關注。

评分

拿到《中國民主之路》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一次尋找答案的旅程。作為在台灣成長的民主公民,我深知民主的來之不易,也見證了它在台灣社會的成長與深化。因此,當我看到「中國」這個詞彙與「民主之路」結合時,一種強烈的好奇心油然而生。我想了解,在中國大陸的歷史進程中,究竟有哪些時刻,曾有過通往民主的契機?這些契機是如何被錯失的?書中是否會觸及不同時期,例如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乃至更近代的社會變革,在民主議題上的不同表現?我想,作者必然會深入剖析影響中國政治體制的深層結構,包括其歷史傳承、文化基因,以及當代社會的現實挑戰。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跳脫單一的政治框架,從更廣泛的歷史和社會層面,去理解中國尋求民主的複雜性。這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思考,對不同可能性的一種探索。

评分

讀了《中國民主之路》後,我腦海裡浮現出的畫面,是無數個關於「選擇」的片段。從歷史長河中那些關乎國家走向的關鍵抉擇,到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微小掙扎,再到社會集體意識的萌芽與演變,每一個環節都像是鋪設這條「民主之路」的基石。作者是否深入探究了那些影響中國走向的關鍵人物的思維模式?他們是如何權衡利弊,又是如何看待當時的局勢?我想,更重要的是,書中是否能呈現出人民的聲音,那些被歷史記錄或被埋沒的個體故事,他們對於自由、平等、參與的訴求,是如何匯聚成一股推動時代前進的力量?對我來說,民主不僅僅是選票,更是權利的保障,是思想的自由,是社會各階層都能參與到公共事務中的機會。這本書,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將這些宏大的概念,透過具體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變得更加鮮活、有血有肉,讓我們能夠真正理解,這條「中國民主之路」為何如此艱難,又為何如此充滿意義。

评分

這本《中國民主之路》,光看書名就足以讓人心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作為一個生長在台灣,看著民主制度一步步紮根的年輕世代,我對「民主」這個詞彙有著深刻的體會,也帶著一份天然的關切。書名中「中國」二字,更是點出了這條路途的宏大與艱難,它不只是一條關於制度的探討,更像是一段歷史的軌跡,一段思潮的激盪。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描繪這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是從歷史的長河中梳理出關鍵的節點,還是聚焦於當代社會的觀察與分析?是否會探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中國人民,對於民主的渴望與實踐?台灣的民主經驗,在作者的視角下,又會扮演怎樣的角色?是啟發、借鏡,抑或是另一種不同的可能性?我想,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嘗試去觸碰一個極其敏感且重要的議題,並且將它置於「中國」這個廣闊的語境中,這本身就充滿了挑戰性,也孕育著無窮的想像空間。我期待它能帶我進入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看見這條路背後所承載的希望與困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