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法导论(3版)

国际公法导论(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法
  • 公法
  • 导论
  • 法律
  • 国际关系
  • 法学
  • 教科书
  • 第三版
  • 学术
  • 外文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国际法是国家间相互活动之行为规范,冷战结束后,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本书是作者在大学讲授国际法课程所用资料,提供当代国际法详细资讯,是学习国际法理论与实务的简易入门书籍。本书并提供进一步详细研究参考文献,对于有志于国际法学或涉外相关科系学生,亦深具研读及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姜皇池

  台湾人

  学历:英国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国际法博士

  现职:台湾大学法律学系专任教授;中央警察大学水上警察学系兼任教授

  研究领域:国际公法、国际海洋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组织法

好的,这是一份为另一本假设的图书撰写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国际公法导论(第3版)》无关,并尽可能写得自然流畅。 --- 图书名称: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与国际治理:理论演变与实践挑战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二十一世纪日益紧密联系的全球化进程中,传统国际法基石——国家主权——所面临的复杂转型与严峻挑战,并分析了国际治理体系为应对跨国性问题而产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困境。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以及国际机构之间不断演变的权力动态和法律关系。 第一部分:主权概念的现代重塑 本书的第一部分重点剖析了“国家主权”这一核心概念在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地位变化。传统的维也纳体系下,绝对主权被视为国家行为的最高准则,强调国家对内政外交的排他性控制权。然而,随着全球性危机的频发,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金融不稳定以及大规模人权侵犯,这一绝对论受到了根本性的动摇。 我们首先回顾了西伐利亚体系奠定主权基础的历史脉络,并着重分析了后冷战时期,特别是“干预主义”思潮兴起后,主权概念如何逐渐被“有条件的责任”所取代。核心议题集中在“保护的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原则的兴起、适用及其引发的巨大争议。书中详细对比了主权让渡(Sovereignty Pooling)与主权保留(Sovereignty Reservation)两种理论立场在国际贸易、安全合作和环境治理中的体现。我们深入剖析了欧洲联盟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如何为国家主权让渡提供了一个现实且复杂的范例,分析了成员国在放弃部分立法权和司法权后,如何通过“共同治理”来维护其核心利益。 此外,本书对“国家地位”的界定也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除了传统的领土、人口和有效政府等要素外,我们探讨了在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影响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一个实体是否需要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才能被视为“主权国家”。书中特别关注了“失败国家”(Failed States)的现象,探讨了在主权缺位或崩溃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干预的法律基础和道德困境。 第二部分:国际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张力 全球化极大地增强了国际问题的跨国属性,要求建立比传统双边外交更有效的多边治理机制。本部分聚焦于国际制度和规范在应对这些新挑战时所暴露出的结构性张力。 我们首先对联合国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了批判性评估。冷战后,安理会机制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被寄予厚望,但随后爆发的地区冲突和人道主义灾难表明,大国间的地缘政治竞争依然是制约其行动的首要因素。本书详细分析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否决权制度的运作逻辑及其对国际法公正实施的阻碍。 在经济治理领域,本书审视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困境,特别是当前部分成员国对上诉机构的抵制如何削弱了全球贸易规则的约束力。同时,我们探讨了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如巴塞尔协议)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改革方向,以及这些改革如何在维护金融稳定与不损害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之间寻求平衡。 一个重要的章节致力于环境治理。气候变化、海洋资源保护等议题超越了任何单一国家的管辖范围,要求建立具有强制性的全球性合作框架。书中对比了《巴黎协定》中“自下而上”的承诺机制与早期国际环境公约中“自上而下”的指令模式的优劣,并探讨了国际环境法如何逐步渗透和影响国家国内的能源政策与产业结构。 第三部分:非国家行为体与法律规范的演进 在全球治理的舞台上,非国家行为体的角色正在迅速上升。本书用了相当篇幅来分析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恐怖组织以及新兴的技术巨头对现有国际法律秩序的影响。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挑战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CSR)和国际人权法责任的落实上。传统的观点认为,国际法主要规范国家行为,企业只需遵守东道国的法律。然而,鉴于许多跨国公司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当地政府,本书深入研究了“商业与人权”领域中,要求企业对其全球供应链中的劳工和环境问题承担直接责任的法律努力,例如联合国《工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的制定及其在各国实践中的采纳情况。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对“网络空间主权”的讨论。国家在网络安全、数据主权和数字治理方面的冲突日益尖锐。本书考察了国际法在网络攻击、虚假信息传播等新兴领域中的适用边界,并分析了各国在制定网络空间国际规范方面所采取的截然不同的立场,这构成了对传统领土主权概念的无形延伸与挑战。 结论:走向多层次治理的未来 本书总结认为,全球化时代正在推动国际法从一个纯粹的“国家间关系法”转变为一个更加复杂、多层次的“全球治理法”。国家主权并未消亡,但其内涵已从绝对排他性权力转变为一种需要与其他国际责任和全球规范进行协商与平衡的相对义务。未来的国际法体系将更加依赖于灵活的、多方参与的治理框架,尽管这种转型过程充满了摩擦、冲突以及对既有法律秩序的冲击与重建。本书对这些复杂的互动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法律学者和关注全球事务的读者提供深刻的洞察。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本书使用英文略语表
国际法基本拉丁法律辞汇
凡例
表索引
国际公法导读:资料篇

第壹章 绪论 1
壹、国际法是法律吗? 1
一、引言 1
二、国家是否遵守法律:实证上检视 2
三、国际争端之发生与国际法之违反 2
四、国际法存在之证据与国家确信国际法存在 4
五、有关国际法作为法律规范之重要性与影响 4
贰、制裁的问题 6
一、自助手段 6
二、国际组织进行制裁 8
三、法律权利与特权之丧失 9
四、司法执行 10
参、国家为何遵守国际法 12
一、欠缺立法机制 13
二、国际法大部分立基于习惯 14
三、国家数目有限且由领土所组成 15
肆、国际政治之影响 16
伍、国际法称谓之由来 18
一、英文international law之由来 18
二、汉语「国际法」名词由来 19
陆、国际法与中国 20
一、早期发展 20
二、有清一代之变局 22
柒、国际法与台湾 29
一、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 29
二、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年 35
三、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七一年 39
四、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九一年 45
五、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九年 50
六、二○○○年后政党更迭与台湾国际法地位演变 51
七、小结 52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53
书籍 53
论文 55

第贰章 国际法之历史与发展 57
壹、历史与政治因素 57
一、引言 57
二、历史分期与其争议 58
贰、古代与中世纪 59
一、古代 59
二、希腊 59
三、罗马 60
四、中古时期 61
参、一六四八年~一八一五年:近代国际法之建立 63
一、三十年战争与西伐利亚会议 63
二、西伐利亚会议后国际法学之发展 64
三、主权理论之建立 68
四、小结 69
肆、一八一五年至一九一八年间国际法发展 70
一、引言 70
二、此段时期重要国际法发展 70
伍、一次大战后之发展 76
一、引言 76
二、国际联盟之成立与影响 77
三、对武力使用限制之努力 79
陆、二次世界大战后之发展与冷战时代 80
一、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法发展之关联 80
二、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与禁止武力使用之开展 81
三、非殖民化运动对国际法发展之影响 83
四、个人与其他各类实体国际地位之提昇 85
五、国际组织之急速发展与高度分工 86
六、其他重要发展 87
柒、后冷战时代 87
一、引言与背景 87
二、后冷战时代国际法特征 88
捌、结论与展望 89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91
书籍 91
论文 92

第参章 国际法法源 95
壹、引论 95
贰、《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八条规范下之传统法源 96
一、条约 97
二、习惯国际法 101
三、为文明国家所普遍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 117
四、司法判决 (judicial decisions) 119
五、各国权威「公法学者着作」(teachings of publicists) 123
六、「绝对法」(jus cogen)之问题 127
七、衡平法 129
参、传统法源之位阶理论与其争议 131
一、有关国际法法源位阶之理论 131
二、小结 133
肆、其他可能法源之探讨:国际组织决议效力 134
一、引言 134
二、联合国大会 135
伍、国际法有关「软法」(soft law) 概念与法源 136
一、引言 136
二、软法文件之特征 137
三、软法之类型 138
四、小结 139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141
书籍 141
论文 142

第肆章 条约 145
壹、引论 145
一、条约之性质与功能 145
二、条约法与其编纂 146
贰、条约之形式、名称与分类 150
一、引言 150
二、条约之「形式」 151
三、条约的名称 154
四、条约的结构和文字 165
参、条约之缔结 168
一、缔约能力与缔约谈判 168
二、条约约文之议定与认证 177
三、表示同意承受条约拘束之方式 180
四、所有国家条款与维也纳模式 207
五、表达拘束同意文书所应载内容 208
肆、条约之保留 209
一、条约保留之意义 209
二、「声明」(declarations) 219
伍、条约之保存 224
一、双边条约之保存 224
二、多边条约之保存 224
三、联合国秘书处在多边条约保存所扮演角色与职务 226
陆、条约之登记与公布 227
一、引言 227
二、登记程序 228
三、登记之效力 232
四、登记条约或国际协定之公布 233
五、条约之存档与记录 235
柒、条约之效力 236
一、概说 236
二、条约对特定国家生效之时间 237
三、条约与第三国之关系 237
四、条约生效前之权利与义务 241
捌、条约之生效与适用 244
一、条约的适用 244
二、条约遵守之监督机制 255
玖、条约之解释 256
一、引言 256
二、条约解释机关 257
三、条约解释规则 259
拾、条约之更改(修订、修正与修改) 276
一、条约的修订 276
二、条约内容变更的类别与程序 277
三、修正后条约与补充条约 280
四、对业已生效条约之修正 281
五、对尚未生效条约之修改 283
六、修正案之生效日期 284
拾壹、条约之停止(中止)与终止 285
一、引言 285
二、单方解约或退出条约 286
三、其他停止条约之法定事由 289
拾贰、无效条约 297
一、引言 297
二、相对无效之原因 298
三、绝对无效之原因 303
四、条约无效之后果 306
五、程序要求 306
拾参、爆发战争与条约 307
拾肆、条约与国家继承 308
拾伍、条约争端之解决 309
一、引言 309
二、《条约法公约》有关争端解决之规定 310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312
书籍 312
论文 315

第伍章 国际法与内国法之关系 319
壹、概说 319
贰、学说争议 319
一、引论 319
二、「二元论」(dualism) 320
三、「一元论」(monism) 322
四、折衷说 325
五、小结 327
参、国际法如何处理内国法 328
一、内国法在国际间法院之地位与位阶 328
二、内国法在国际间法院之价值 331
三、国际间法院判决于内国法院之效力 332
肆、内国法如何处理国际法 333
一、引言 333
二、国际法如何取得内国法效力 333
伍、各国立法例比较 335
一、联合王国之学说理论 335
二、联合王国具体实践上之演变与差异 336
三、美国 344
四、德国 355
五、法国 359
六、日本 360
七、荷兰 360
八、义大利 362
九、小结 362
陆、结论 362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364
书籍 364
论文 365

第陆章 国际法之主体 367
壹、引论 367
一、引言 367
二、国际法人格 368
贰、国家 369
一、有关国家属性之构成要件 369
二、取得事实上国家属性与国际法合法性关连 387
三、联合国会员资格与国家属性关连 389
四、事实上国家属性之灭失 390
五、小结 394
参、国家之分类 395
一、「身合国」(States in personal union) 395
二、「政合国」(States in real union) 395
三、「邦联国家」与「联邦国家」 396
四、「保护国」(Protectorates) 与
「被保护国」(Protected States) 398
五、独立国与非独立国 (independent and dependant States) 399
六、「国家结合体」(Association of States) 400
七、「永久中立国」(Permanent Neutral States) 403
肆、非国家政治实体 408
一、委任统治地 408
二、「託管领土」 409
三、「非自治领土」(non-self-governing territories) 413
四、争取独立之民族 417
五、「共管地」(condominium) 421
六、事实上领土当局 (de facto territorial regime) 422
七、「国际领土」(international territories)  423
八、联系国 423
九、小结 424
伍、「特殊个案」(sui generis) 425
一、梵谛冈城国 425
二、「马尔他骑士团」 427
三、台湾 428
四、「赛普勒斯土耳其邦联国」(The Turkish Federated State of Cyprus) 430
陆、国际组织 431
一、引言 431
二、国际组织人格之确认与内容 432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433
柒、个人 434
捌、其他可能国际法主体 436
一、「国际红十字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Red Cross) 436
二、叛乱团体 437
三、跨国公司 437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438
书籍 438
论文 440

第柒章 承认 443
壹、引言 443
贰、有关国家承认之理论 444
一、引言 444
二、国际法有关国家承认之理论 445
三、承认与建立外交关系之关联和差异 455
四、承认与国家属性之关系 455
五、联合国(国际组织)参与和国家承认 457
六、承认新国家之起始点 458
七、「崩溃国家」问题 459
参、政府承认问题 460
一、引言 460
二、有关政府承认之理论 461
三、流亡政府 465
四、交战与叛乱团体相关承认 467
肆、承认的种类与形式 470
一、「明示承认」与「默示承认」 470
二、「法律承认」与「事实承认」 471
三、过早承认 473
四、附条件承认 475
五、小结 475
伍、承认之撤销 476
一、引言 476
二、政府承认之撤销 476
三、国家承认之撤销 477
四、撤销政府承认与外交关系 478
陆、承认之法律效力 479
一、引言 479
二、承认在国际法上效力 480
三、联合王国内国法上的承认 480
四、美国内国法的承认效力 489
柒、新兴有关承认之要件 490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492
书籍 492
论文 494

第捌章 国家之领域与领土之取得与丧失 497
壹、引言 497
一、基本理念 497
二、部分概念之釐清 497
三、领土主权 500
贰、传统国际法领土取得模式 501
一、引言 501
二、领土取得之可能模式 502
三、新国家与领土主权 516
四、领土之丧失 518
五、租赁与国际地役 520
六、疆界条约与疆界裁判 522
七、「占有保持原则」(the doctrine of uti possidetis) 525
参、领土取得之相关考量因素 532
一、「默认」(acquiescence)、「承认」(recognition)、「禁止反言」(estoppels) 532
二、时际法 535
三、「关键期日」(critical date or dates) 537
四、其他国际社会成员之态度 539
五、法律与政治主张之交错 540
肆、两极地区 541
一、「北极」 541
二、「南极」 543
伍、结论 549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551
书籍 551
论文 552

第玖章 国家继承:领土主权变更之法律后果 555
壹、引论 555
贰、可能发生继承之情形 557
一、海外属地或殖民之独立 557
二、「分离」(Secession) 557
三、「解体」(Dissolution) 557
四、「合併」(Merger) 558
五、「吸收」(Absorption) 与「消灭」(Extinction) 558
六、「主权之回复」(Recovery of Sovereignty) 558
七、部分领土之移转 559
参、条约之继承 559
一、条约法 559
二、习惯国际法 560
三、前殖民地与属地之条约继承 563
肆、国家财产、档案与债务之继承 567
一、财产 568
二、档案 569
三、债务 570
伍、国际组织会员之继承 571
陆、国籍 573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575
书籍 575
论文 575

第拾章 国家管辖权 577
壹、引言 577
贰、国际法下管辖权之类别 578
一、管辖权之意义 578
二、国际法与内国管辖权之关连 579
三、管辖权之分类与异同 580
四、国内管辖原则 586
五、民事管辖权 589
参、刑事管辖权之基础 589
一、「领土管辖原则」(the territorial principle) 590
二、「国籍管辖原则」 595
三、「保护管辖原则」(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ve jurisdiction) 598
四、「普遍管辖原则」(the principle of universal jurisdiction) 599
五、因特定条约赋予管辖权 608
肆、管辖权冲突之处理 610
伍、引渡 612
一、引言 612
二、引渡制度之沿革与演变 613
三、有关引渡之基本原则 615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639
书籍 639
论文 640

第拾壹章 管辖权豁免 643
壹、引论 643
贰、国家或主权豁免 644
一、「主权(国家)豁免」(Sovereign (State) Immunity) 644
二、有关主权(国家)豁免之理论 646
三、主权豁免与国家承认 661
四、主权豁免与人权违反 662
五、「国家行为主义」(Act of State Doctrine) 664
六、国家行为主义与主权豁免之异同 665
参、外交与领事代表之豁免 666
一、外交豁免 666
二、领事豁免 691
三、特种使节 694
肆、国际组织与其职员 697
一、引言 697
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代表 699
三、执行联合国专案但非联合国建制内人员 700
伍、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之豁免 701
一、国家元首 701
二、政府首脑 (Heads of Governments) 707
三、外交部长 709
四、事实上的国家领导人 710
陆、豁免权之舍弃 (waiver of immunity) 711
一、引言 711
二、豁免明示放弃与豁免默示放弃 712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714
书籍 714
论文 716

第拾贰章 武力使用与国际人道法 719
壹、引论 719
贰、一九四五年前的武力使用法律 720
一、传统正义战争概念 720
二、对「战争」之限制与废止 721
参、《宪章》对武力使用相关规定及实践 725
一、引言 726
二、「武力使用」之歧异:支援另一国境内叛军? 727
三、威胁使用武力 730
肆、合法之武力使用 730
一、引言 730
二、第五十一条的自卫权 731
三、集体自卫权 739
四、拯救国民 742
五、合法政府之邀请 744
六、人道干预 747
七、使用武力支持民主政权 751
伍、联合国与集体安全制度 752
一、安理会授权的武力使用:以两次伊拉克战争为例 753
二、维和行动 754
三、区域性组织与武力使用 756
陆、国际人道法(武装冲突法) 757
一、历史发展 758
二、海牙法体系与日内瓦法体系 759
三、国际人道法的适用范围 761
四、国际人道法实体规定简述 762
五、军备限制与核武 764
进一步研究参考资料 767
书籍 767
论文 769

图书序言

三版序

  着手撰写国际法通论教科书,初衷在因应教学需要,于即因此,纵使在尚未全部完成前,本书初版即行付梓,自此而后,个人即期待能够完成部分尚未处理之章节,并于教学过程中,秉持「边教、边学、边增修」信念,持续将新增资料加入,盼对国际法通论做一完整陈述。然不论如何修改,总觉得仍可更好,以致迟迟无法完成工作。部分章节虽拟定初稿,仍无法收笔,盖每见一篇新论文或新版国际法书籍,即奢望能将之纳入,除期避免挂一漏万外,亦有略尽广博之私心,然眼高手低,不知何日始可竟其工。

  本书三版除将新近出版重要图书与论文纳入修订内容外,针对条约法、国际法与国内法两章进行较大篇幅增补;另外新增国家继承与武装冲突法两章,当然有关争端和平解决、国际环境法、国家责任与国际人权几个核心章节,仍须等待第四版再行加入。

  至于修订工作,感谢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赖文玮、吕彦增与魏正杰等同学之协助,若无他们帮忙收集资料、草拟部分内容,本书章节之增修恐遥遥无期,至少需更多更多时间始能完成,当然无庸讳言,本书个人虽总负其责,其中意见,若有丝毫足採者,无疑是众人努力,至于任何舛误,皆为个人学植不足所致,尚期海内方家见谅与指教。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国际公法导论》(3版) 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我目前正在准备一些和国际组织相关的考试,而国际公法是绕不开的基础课程。我一直觉得,了解国际法的基本框架,对于理解国际组织的功能、国际条约的效力以及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模式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解释国际法的基本概念,例如什么是国际法主体,它们之间是如何产生权利和义务的,以及国际法是如何形成的,比如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创设新的国际法规范。我还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详细介绍一些重要的国际条约,以及这些条约是如何被解释和适用的。另外,对于国际争端解决机制,比如国际法院(ICJ)或者国际仲裁,它的作用和程序是怎样的,这本书会不会有所介绍。因为是第三版,我期待它能够涵盖一些最新的国际法发展,比如在人权保护、环境保护、以及反恐等领域,国际法的最新进展和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帮助我扎实地掌握国际公法的核心内容,为我接下来的学习和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能让我对国际法的实际运作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读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大学时期那些熬夜苦读的画面。作为一名在法律系摸爬滚打了几年的学生,我对《国际公法导论》(3版) 这样的字眼并不陌生。通常来说,导论类的书籍在体系性和框架构建上会做得比较好,能帮助初学者快速建立起对整个学科的认知。我比较在意的是,这本书在理论梳理上是否足够清晰,有没有把国际法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流派以及核心概念,比如国际法主体、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的效力范围等,进行详尽而又不失条理的讲解。毕竟,一个扎实的基础对于后续深入学习至关重要。另外,我很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比较经典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往往是理解抽象法条的最佳途径。比如,在涉及国家责任、条约解释、海洋法、航空法等关键领域,有没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规则是如何在实践中被运用和解读的。对于第三版,我希望它能对近年来国际法的一些重要发展,例如国际刑事司法、网络空间国际法、以及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下的国际法规制,有所涵盖和更新。我一直觉得,国际法就像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秩序的“规则说明书”,能够清楚地理解这份说明书,对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会非常有帮助。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在书店看到《国际公法导论》(3版) 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又一本基础教材”。我本身是对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比较感兴趣,虽然不是法律科班出身,但总觉得想更深入地了解国际事务,就绕不开国际公法这个领域。所以我当时就想,这本书会不会适合我这种“半路出家”的读者。我比较看重的是,这本书在介绍国际公法时,会不会过于学术化,充斥着大量的法条和理论术语,让我读起来望而却步。我希望它能够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一些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并且能够结合一些现实世界中的国际事件来举例说明。比如,在讲到国家管辖权的时候,会不会提到一些历史上的边界争端或者领土纠纷,让我们能更直观地理解国际法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还有,对于国际法中的一些“灰色地带”,比如国家承认、政府合法性等问题,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视角或者讨论。我特别好奇的是,它会不会探讨国际法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挑战和局限性,比如大国博弈对国际法规则的影响,或者国际法在国内法的适用问题等等。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国际公法的整体框架和一些核心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能激发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

当我翻开《国际公法导论》(3版) 的封面,一种熟悉又亲切的感觉涌上心头。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抱有浓厚兴趣的研究生,我深知国际公法在理解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中的核心地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尤其关注的是,它在内容上是否能够涵盖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重要渊源(如条约、习惯国际法、一般法律原则等)以及主要调整领域(如国家主权、国际责任、海洋法、外交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经济法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深入分析国际法的概念和理论,比如关于国家主权的核心辩论,以及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关系。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我非常看重其理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以及能否提供足够的学术支撑和参考文献,以便我能进一步追踪和研究。此外,对于第三版,我期望它能够体现国际法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研究动态,例如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国际法是如何进行调整和规制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视角和批判性思考,那将极大地有助于我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构建,帮助我更好地把握当前国际法学的最新脉搏,并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我前段时间在学校图书馆看到的,封面设计满稳重的,那种经典学术书的风格,让我觉得内容应该会比较扎实。虽然我是念文史的,对国际公法不是特别专精,但身边不少朋友在念法律或政治系,常听到他们讨论国际事务,觉得了解一点背景知识很有帮助。这本书的标题《国际公法导论》(3版) 让我觉得它应该是个不错的起点,导论性质的书籍通常会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个学科的基础概念和发展脉络,这对我这种想要入门的人来说非常关键。我特别关注的是它有没有解释清楚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比如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这些,还有那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像是联合国、WTO,它们在国际法体系里扮演什么角色,运作机制是怎么样的,这本书会不会有比较清晰的阐述。另外,我一直觉得国际法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如何在国家主权和全球秩序之间取得平衡,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些实际的案例,比如国际争端解决机制,或者在人权、环境保护等领域,国际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都是我比较好奇但又不太清楚的地方。这本书毕竟是第三版,理论上内容应该有所更新,如果能包含一些近期的国际法发展动态,那就更好了,比如一些新的国际条约或者一些影响深远的国际判例,能让我对这个领域有更与时俱进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