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解释与判例评注》是一套专注于解释和应用税法的丛书,由武汉大学税法研究中心熊伟教授主编,两岸三地作者共同参与撰稿,每年出版一至两卷,向海内外发行。
该书一方面潜心收集典型案例,除撰写评论文章外,同时蒐集律师意见、裁判文书等,以应学界进一步研究之需。另一方面,针对财税机关发佈的规范性档,从法律解释的角度进行评说,既肯定其进步与合理之处,也指出其缺陷及不足的地方,以期推动税法的完善。
本书适合税法研究人员、税务官员、税务律师、註册税务师、註册会计师、企业财税主管等阅读,适合各类图书馆、研究机构、仲介机构以及企业收藏。
作者简介
熊伟
男,湖南岳阳人,1971年2月出生,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税法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11月至2005年2月,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访学。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2012年当选湖北省「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
代表性的学术着作:《财政法基本问题》、《美国联邦税收程式》、《税法基础理论》(合着)、《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律调整》(主编)等,在《中国法学》、《法学评论》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专案、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专案、司法部部级专案等多项科研课题,并曾参与《税收征收管理法》、《预算法》、《个人所得税法》等多项财税法律的立法谘询工作。
担任的社会兼职有: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武汉分所律师。
卷首语∕熊 伟
壹、专家笔谈
——纳税评估在税收征管法中该如何定位?
一、中国大陆地区纳税评定制度的法律构建∕施正文∕ 2
二、纳税评估的现状与未来∕袁森庚∕ 8
三、是否高估了纳税评估的法律效力?∕熊 伟∕ 13
贰、香港所得税制沿革与实践
——成功背后的隐忧∕许 炎∕ 17
参、虚假纳税申报构成偷税的要件分析
——兼评厦门市志逸四海进出口有限公司诉厦门市思明区国家税务局案∕朱炎生∕ 35
附件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肆、一份税务稽查法律意见书的解读
——兼论上海市「营改增」试点与纳税人权利保护∕王桦宇∕ 61
伍、税收协定中「受益所有人」概念的历史沿革及最新进展
——兼评国税函【2009】601号文∕邱冬梅∕ 79
陆、从赠与视角看构建部颁税法规则审议机制
——以财税【2001】28号、财税【2011】82号等为例∕滕祥志∕103
柒、从一起走私普通物品案看行邮物品进口税制度之完善∕徐珊珊∕127
捌、个人物品进口税的立法检讨
——以《43号公告》与《54号公告》为对象∕王凤丽∕137
玖、零售业通道费的税法处理
——以国税发【2004】136号为分析基点∕周晓光∕161
拾、孙岳崧案折射的寿险给付金之涉税处理与评判∕赵钰昆∕173
拾壹、从共享税合作看税务征管机构之重组∕傅纳红∕189
拾贰、企业重整、和解与破产清算的税收规划∕刘福元∕201
拾参、国爱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偷税案辩护词∕夏建三∕213
拾肆、印度沃达丰境外间接转让股权案判决书∕王宗涛等译∕229
《税法解释与判例评註》稿约
卷首语
《税法解释与判例评注》步入第三个春秋。在第一卷和第二卷中,法院判决和财税规范性文件成为作者评述的重点,律师的代理词、辩护词作为附录,更为读者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原始素材。第三卷承继前两卷独有的定位和清爽的风格,同时,为让读者真切体验税法之实务运作,本卷独立引入税法律师辩护词和税务法官判决,不再做任何「指引性评论」,给读者留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解释与评注」空间。
本卷共收录三篇关于纳税评估的笔谈、11篇理实一体化的税法论文、两份印度沃达丰境外间接转让股权案判决书(主判决书和附议判决书,简称印度Vodafone判决)和一份律师的辩护词。其中,既有针对国内、国际财税规范性文件的深度评判和比较研讨,也有针对法院判决发出的不同声音,有助于读者形成独立的判断,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对实务运作也有很好的借鑑。
值得一提的是,滕祥志教授引入部颁税法规则审议机制检讨现行赠与税制,邱冬梅教授在域外司法实践中寻求税收协定中「受益所有人」概念的历史背景及其演进路径,反思国税函(2009)601号文,朱炎生教授深度解剖志逸四海公司诉思明区国税局案,着力分析纳税人虚假的纳税申报构成偷税的要件,为读者提供深度评论文章。他们所关注的视角、触及的领域、说理的方式均静候您的关注,期待深度的共鸣。
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助理教授许炎赐稿,就香港所得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全方面研讨,也为本卷增色不少。内地所得税法可否称得上成功的税法?背后是否亦存在许炎教授所言的「成功背后的隐忧」?这些问题值得关切。与此同时,许炎教授的论文为中国区际(两岸三地)所得税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全新的视野。
本卷的另一特色在于独立引入印度Vodafone判决。本案所涉问题非常重大,尤其是关系到外国直接投资和境外间接转让股权。该判决的全文引入,可为读者深度了解境外间接转让股权涉税处理、国际税务争端处理、国际反避税规则以及印度司法体制和法官的「判决说理」等诸多问题提供宽广视野,进而洞察国际税法之「庐山面目」。
税法关乎税收学、政治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税法理论研究需要在不同的关联学科之间寻求法律的思维,实务研究同样需要跳出已有的「政策依赖型」模式,谋求税法独有的价值判断。《税法解释与判例评注》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连接理论与实务的桥樑」的使命,虽不能说「难于上青天」,确实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承蒙业内同行关爱,本书的作者群和读者群不断扩大,在理论和实务界树立了较好的口碑。这种欣喜鼓励着我们继续前进,不断创新组稿和出版思路,为读者提供更高品质的作品,为作者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
为谋求《税法解释与判例评注》的可持续、开放性发展,我们有意谋求与税务局、法院、律师事务所、税务师(会计师)事务所、律师协会、税务师协会、会计师协会等税法实务部门和专业人士深度合作,也将尝试专题化的组稿模式,希冀生产更多高品质的「理实一体化」的知识产品,呈现税法「百家争鸣」之格局,繁荣税法研究和实务。
本书得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的资助,也是武汉大学「70后财税法学术团队计画」的成果之一。感谢全体作者的创作和赐稿,感谢元照出版公司的大力支持。武汉大学法学博士研究生叶金育担任本卷执行编辑,承担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在此一併致谢!
武汉大学税法研究中心
熊 伟
2012年7月20日
拿到《税法解释与判例评註第三卷》这本书,光是厚度就让人有点敬畏,但翻开第一页,立刻就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论述所吸引。这本书的内容,说是厚重,不如说是扎实,它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税法条文的肌理之中,将晦涩的法条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析每一条税法时,都引述了大量的判例,这些判例并非随意选取,而是经过层层筛选,代表了司法实践中对于税法条文的最新、最权威的解读。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税务律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度交流。作者不仅指出了税法条文可能存在的模糊之处,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对这些争议性判例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法律精神和司法实践导向的绝佳视角。每一次阅读,都能在脑海中勾勒出法律条文与现实案例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对于税法不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税法解释与判例评註第三卷》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啃”完之后,由衷地产生了敬意。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叹。不仅仅是关于传统税法的解析,书中还触及了许多关于税收征管、税务行政救济等实操性很强的内容。对于我在处理一些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战经验。 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税法中存在的争议点,反而积极地将这些争议点呈现在读者面前,并通过对不同学说和判例的梳理,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开放性的讨论风格,让我觉得在阅读的同时,也在参与一场关于税法进步的思考。这本书,绝对是每个税务专业人士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评分这套《税法解释与判例评註》系列,我一直有在关注,第三卷的出版更是让我翘首以盼。这次拿到书,立刻就找了几个自己工作上经常遇到的税法问题来对照,发现书中的解答非常到位。尤其是一些关于移转定价和租税规避的章节,论述得特别详尽,并且结合了许多近期发生的典型案例,让我看到了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让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评註判例时,并没有简单地复述判决结果,而是深入剖析了法官的论证思路,以及不同观点的辩证过程。这对于我们理解税法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规避风险,非常有启发性。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相对比较学术化,但又不失严谨,阅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收获绝对是巨大的。
评分《税法解释与判例评註第三卷》这本书,我只能说,简直是税务实务工作者和法律研究者的“宝藏”。我在阅读过程中,经常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举例来说,对于某些新兴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税务挑战,书中不仅提前预判了可能出现的法律争议,还结合了国际上的相关经验和国内的立法趋势,给出了非常有前瞻性的分析。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现有税法条文的解读,更在于它引导我们思考税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作者对于判例的评註,常常能触及到法律背后的公平正义原则,以及如何平衡国家税收利益与纳税人合法权益。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税法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被理解、被解释、甚至被修正的活的体系。
评分这次收到《税法解释与判例评註第三卷》,我最先翻阅的是关于遗产税和赠与税的部分。一直以来,这部分的规定都比较复杂,而且涉及很多个人财产规划的问题。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非常实用。作者不仅解释了相关税法条文的细微之处,还列举了许多现实中可能遇到的家庭财产传承的案例,并对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了税负效益的分析。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于信托、保险、不动产等财产规划工具在遗产赠与税法下的适用性,也有深入的探讨。这些内容对于有高净值资产的家庭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读完这些章节,我对于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财产传承,以及如何避免不必要的税务风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