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社会学派与后实证主义学派的相关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社会学派与后实证主义学派的相关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关系
  • 理论
  • 社会学派
  • 后实证主义
  • 建构主义
  • 批判理论
  • 国际政治
  • 社会科学
  • 学术著作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际关系理论》一书主要是以探究国际关系之社会学派与后实证主义学派之相关理论所撰写的,因而除了〈第一章  导  论〉与〈第九章  结  论〉之外,本书分成「上篇  社会学派的相关理论」与「下篇  后实证主义学派的相关理论」等两篇,共计七章,来探究国际关系领域之更为精深的理论。

  在本书「上篇  社会学派的相关理论」中,主要有〈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第三章  英国学派〉与〈第四章  社会建构主义〉等三章;至于「下篇  后实证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则有〈第五章  批判理论〉、〈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第七章  女性主义〉与〈第八章  后殖民主义〉等四章。然在社会学派的三大理论与后实证主义的四大理论之中,则又包含诸多极为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和论述,如帝国主义论、文化霸权论、反文化霸权论、依赖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知识与权力关系论、认同论与文化论等,更有不同于现实主义学派的安全论,以及有别于自由主义学派的正义论、平等论、规范与制度论。

  本书对社会学派与后实证主义学派的相关理论之发展与内涵之论述,不仅深入与具有极佳的系统性,并且利用浅而易懂的词汇、文句与图示,将被学界视为是最艰涩,甚至是「玄而又玄」的国际关系理论,描写成浅显而易懂的理论。如此深入浅出之论与运用绘图来表达复杂国际关系理论之撰写方式,亦是国内外学术专着所少有的,故而此书非常适合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想进一步了解更为艰深的国际关系理论之用。
《地缘政治风云变幻:大国博弈与全球秩序重塑》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轨迹,聚焦于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全球治理体系的转型以及新兴地缘政治热点地区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它不仅仅是对既有国际关系理论的梳理,更是对当前世界图景进行细致入微的扫描与前瞻性研究。 第一部分:权力转移与范式转换 本部分首先着眼于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在21世纪初所遭遇的结构性压力。我们考察了美国单极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以及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形成。重点分析了以“修昔底德陷阱”为代表的权力转移理论在当前中美关系中的投射与适用性。书中详细梳理了历史上的帝国兴衰案例,对比了不同时代权力更迭的内在驱动力与外部表现形式,力求为理解当前的大国关系提供历史纵深感。 随后,本书转向对新兴大国——特别是金砖国家集团内部关键成员——的战略意图与能力建构进行评估。我们运用现实主义的工具,分析了这些国家在维护地区稳定、争取国际话语权方面所采取的防御性与扩张性战略选择。这种分析并非停留在表面的军事部署,而是深入到其国内政治经济结构对外交政策制定的制约与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全球治理的碎片化与重构 全球化进程在带来空前互联性的同时,也暴露了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脆弱性。本章集中探讨了国际制度有效性的衰减问题。我们考察了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关键国际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跨国金融风险以及公共卫生危机时的困境。 书中引入了“治理赤字”的概念,讨论了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回归与全球性问题的相互张力。我们批判性地分析了“单边主义”思潮的兴起对多边主义的冲击,并探讨了新兴的非国家行为体(如大型跨国科技公司、全球性非政府组织)在填补国家间治理真空中的作用与局限。关于数字主权和信息空间治理的章节,特别关注了技术进步对国家控制力与信息流动自由之间的微妙平衡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第三部分:地缘政治热点与区域冲突动力学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入对当前世界主要不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我们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冲突案例进行深度剖析: 1. 印太战略的博弈:我们不仅仅关注军事联盟的动态(如AUKUS、Quad),更侧重于供应链安全、关键矿产资源控制以及海洋法在这一战略热点区域的实际运作效果。书中对南海和台湾海峡的复杂性进行了多角度的梳理,强调了风险管控而非单纯的对抗。 2. 欧亚大陆的能源与安全走廊:重点分析了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在欧亚大陆桥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我们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其他区域经济整合计划(如欧盟的“全球门户”)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模式,以及能源管道铺设背后的政治安全考量。 3. 中东地区的权力真空与代理人战争:本书对海湾国家间关系的和解趋势进行了观察,并分析了伊朗核问题在国际斡旋中的演变。我们试图穿透意识形态的迷雾,理解经济安全和内部稳定对这些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核心驱动力。 第四部分:未来趋势与理论反思 最后一部分致力于描绘未来十年国际关系可能出现的图景。我们探讨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趋势,包括生物安全威胁、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韧性问题。 本书拒绝提供简单的预测,而是提供一套分析框架,用以检验不同情景的发生概率。在理论层面,本章强调了历史经验的价值,反对过度依赖静态的、脱离现实环境的抽象模型。我们认为,理解未来的关键在于对“不确定性”本身进行系统性的管理,并将决策的“试错成本”纳入战略规划的核心考量。 总而言之,《地缘政治风云变幻:大国博弈与全球秩序重塑》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及关注国际事务的读者提供一个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现实脉搏的分析平台,帮助读者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辨析主要矛盾、把握历史脉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宗达


  现职:晶典文化总编辑

  学历:台湾大学政治学博士、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肄业、中山大学政治学硕士、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政治与政府研究所硕士肄业、省立台东师专七七级普通科毕业

  经历: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兼任讲师、马偕护专兼任讲师、屏东县与台北县国小教师

  着作
  一、独立着作:《中共军事演习之研究(1990-96)》、《解放军演习报告书》(1997)、《战区飞弹防御与台海安全》(2000)、《蜕变中的军事强权-中共军事革新之动力》(2001)、《赤龙之爪-中共军事革新之陆海空三军暨二砲部队》(2002)、《中共军事革新之信息战与太空战》(2002)、《赤龙争霸-中共跨世纪的战略与武力建构》(2002)、《中共与美国飞弹攻防之军备建构》(2003)、《强权较劲-中共与美国飞弹攻防之外交战略》(2003)、《防卫霸权的武力》(2004)、《以劣胜优-中共信息战之不对称战》(2005)、《全民皆兵-中共信息战之人民战争》(2005)、《先发制人-中共信息战之制敌机先》(2005)、《震慑屈敌-中共信息战之威慑战》(2005)、《国防黑洞-剖析台湾军备战略研究与特别军购之深层问题》(2006)、《国际关系理论概论-国际关系之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相关理论》(2011)、《美国飞弹防御对太空军备管制的挑战(1996-2008)-现实主义理论观点的分析》(2012)、《国际关系理论-社会学派与后实证主义学派的相关理论》(2013)、《强权政治-论美国飞弹防御对太空军备管制的挑战(1996-2012)》(2013)、《中共海军现代化》(2013)、《龙腾四海-中共航空母舰发展之评析》(2013)、《霸权之盾-美国飞弹防御发展之评析》(2014)

  二、合着:朱浤源主编,《撰写博硕士论文实战手册》(1999)、朱浤源主编,《小学生作研究》(2001)、张亚中主编,方天赐、林宗达副主编,《国际关系与现势》(2004)、赵建民主编,林宗达、林丽香副主编,《大陆研究与两岸关系》(2005/2007/2010)、明居正主编,林宗达、林丽香副主编,《国际关系综论》(2010)、王业立主编,林宗达、林丽香副主编,《政治学》(2010)、刘兆隆主编,林丽香副主编,《中华民国宪法综论》(2011)。

  三、期刊论文:已在《问题与研究》、《东亚季刊》、《中国事务季刊》、《中华战略学刊》、《中共研究》、《共党问题研究》、《展望与探索》与《空军学术双月刊》等期刊和学术研讨会中,发表超过六十篇期刊论文。

  四、军事杂志:在《全球防卫杂志》、《尖端科技》与《军事连线》等着名军事杂志,发表超过四十篇以上之军事战略与军备等议题之专文。

图书目录

自序    1

第一章  导  论    5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内涵与其研究方法之演进    5
壹、国际关系与国际关系学    5
贰、国际关系学之研究方法的演进    9
第二节  国际关系的分析层次与其探究重点    17
壹、人的分析层次    18
贰、民族国家/国家的分析层次    19
参、国际体系的分析层次    21
肆、全球体系的分析层次    22
第三节  国际关系理论    23
壹、假设、定律、理论与典范    23
贰、国际关系理论与其在研究国际关系中的角色与功用    28
参、创建科学理论的问题与省思    30
第四节  本书的论述架构    33

上篇  社会学派的相关理论    3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    37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马克思主义    38
壹、政治哲学更胜于国际关系理论    38
贰、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关系    45
第二节  帝国主义理论    52
壹、理论基础—马克思与卢森堡的资本主义扩张论    53
贰、理论的开创—霍布森的帝国主义论    55
参、古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帝国主义理论    58
第三节  文化霸权论    63
第四节  依赖理论    72
壹、理论缘起与主要内涵    73
贰、古典依赖理论    75
参、结构主义的依赖理论    77
肆、依赖的发展理论    81
第五节  世界体系理论    83
壹、世界经济体系结构论—核心、半边陲与边陲的三元结构    84
贰、动态性的世界经济体系论    86
参、边陲与半边陲国家转换地位的机遇与策略论    88
第六节  评  论    92
壹、贡献与影响    92
贰、问题与批评    97
第七节  结  语    101

第三章  英国学派    103
第一节  理论的缘起、发展与主要特质    103
壹、缘起与发展    104
贰、英国学派的重要特质    109
第二节  主要论点    116
壹、理论化的三大支柱    118
贰、三大传统论    135
参、规范与制度论    143
肆、道德与正义论    150
伍、多元主义与团结主义论    155
第三节  评论与分析    159
壹、英国学派与现实主义及自由主义的关系和比较    159
贰、贡献与影响    166
参、问题与批评    171
第四节  结  语    176

第四章  社会建构主义    179
第一节  理论的缘起、渊源、假定与特质    180
壹、理论的缘起    181
贰、理论的渊源    184
参、主要假定    190
肆、特质    191
第二节  主要论点    202
壹、国际社会结构论    202
贰、规范与制度论    207
参、认同论    213
肆、文化论    219
第三节  评  论    226
壹、贡献与影响    227
贰、问题与批评    234
第四节  结  语    238

下篇  后实证主义的相关理论    241

第五章  批判理论    243

第一节  理论的渊源、假定与特质    244
壹、渊源    244
贰、假定    246
参、特质    247
第二节  主要论点    257
壹、反霸权宰制论    258
贰、和平与安全论    263
参、平等之正义论    274
第三节  评  论    278
壹、贡献与影响    279
贰、问题与批评    282
第四节  结  语    285

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    287
第一节  理论的意涵与研究基础    288
壹、后现代主义之意涵及其与后结构主义之关系    288
贰、研究基础    293
第二节  主要论点    296
壹、权力与知识关系论—权力造就知识与知识为权力服务    297
贰、认同与安全论    316
第三节  评  论    321
壹、贡献与影响    321
贰、问题与批评    324
第四节  结  语    326

第七章  女性主义    329
第一节  理论的缘起、意涵与派别    330
壹、女性主义的国际关系之缘起    330
贰、女性主义的意涵与派别    333
第二节  主要论点    336
壹、强调国际关系之女性议题与性别研究的重要性之论    336
贰、批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之国家中心论与权力论    341
参、不平等之战争论    345
肆、伦理与正义论    347
伍、女性对民主与和平的贡献论    350
陆、安全论    354
第三节  评  论    358
壹、贡献与影响    358
贰、问题与批评    361
第四节  结  语    365

第八章  后殖民主义    367
第一节  相关概念与理论渊源    368
壹、相关概念    369
贰、理论渊源    372
第二节  主要论点    376
壹、反文化霸权论    376
贰、不平等的南北关系论    380
参、认同论    387
肆、种族与性别论    394
伍、安全论    399
第三节  评  论    403
壹、贡献与影响    403
贰、问题与批评    406
第四节  结  语    408

第九章  结  论    411
第一节  国际关系研究之国家地位的弱化    411
壹、社会学派的相关理论弱化国家地位的实情    412
贰、后实证主义派的相关理论弱化国家地位的实情    413
第二节  着重文化的理论    415
壹、社会学派着重文化内涵的论述    416
贰、后实证主义学派着重文化内涵的论述    417
第三节  关注认同的论述    419
第四节  总结—物质力或非物质力决定论之国际关系研究途径    423

参考书目    429
壹、中文参考书目    429
贰、英文参考书目    431
参、网路资讯 48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国际关系理论:社会学派与后实证主义学派的相关理论》时,我第一眼就被它沉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简洁的线条,营造出一种探索未知、挖掘深层逻辑的学术氛围,非常符合我对一本高质量理论书籍的期待。 书的纸张触感非常细腻,阅读起来有一种温润的舒适感,油墨的印刷质量也极佳,文字清晰,排版疏朗有致,丝毫不会有压迫感。我非常看重书籍的阅读体验,这本从细节上就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和用心,让我在翻阅时就心生好感,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书中世界。 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理论有长期关注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提供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视角的研究抱有浓厚兴趣。尤其近年来,“社会学派”和“后实证主义”的兴起,似乎正在挑战着既有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复杂的全球政治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本书名的出现,正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了解的核心议题,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理论视野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相当抢眼,采用了一种比较抽象的几何图形组合,色彩搭配上大胆而又和谐,给人一种深邃、引人思考的感觉。书名《国际关系理论:社会学派与后实证主义学派的相关理论》本身就充满了学究气,但这个封面却试图打破这种刻板印象,用一种更具现代感和艺术性的方式来呈现学术内容。 拿到手后,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很不错,摸起来有种丝滑的触感,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用心制作的书籍。排版方面也十分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压迫感,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容易疲劳。整体而言,在实体书的装帧和排版上,这本书就已经赢得了我相当高的分数,光是这外观和触感,就足以吸引我开始探索其中的内容了。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国际关系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跳脱出传统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框架的理论视角。近年来,“社会学派”和“后实证主义”的论述在学术界的声音越来越大,它们试图从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角度来审视全球政治的运行逻辑,这让我感到非常着迷。 这本书的书名直击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了解的两个重要理论取向,特别是“社会学派”如何将社会结构、文化规范、身份认同等非国家中心因素纳入国际关系分析,以及“后实证主义”如何挑战传统的实证科学方法,强调话语、权力、建构性等议题,这正是我渴望理解和掌握的。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梳理这两个学派的核心概念、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它们在解释具体国际现象时的应用,例如,它们如何看待全球化、地缘政治冲突、国际合作以及跨国性议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论框架,帮助我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来解读错综复杂的国际现实。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书名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学术专著。对于我这种喜欢钻研理论细节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我的菜。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国际关系,就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事件描述,而是要深入到构建这些事件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派”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一些从社会结构、文化变迁、集体行为等方面来解释国际政治的理论。我一直对这些非国家中心的视角很感兴趣,比如,社会运动、公众舆论、跨国社会网络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这些都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社会学派的几个重要分支,以及它们各自的理论贡献。例如,建构主义、批判理论等,是如何将社会因素与国际政治联系起来的。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这些理论是如何被应用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国际现象的,这样会更具说服力。

评分

老实说,我在阅读前对“后实证主义”这个概念其实有些模糊的认识,总觉得它带有一些哲学的晦涩感。但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它与国际关系理论的联系,让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去理解那些更深层次的、关于知识如何被建构、权力如何运作的理论。 我希望书中能用比较清晰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后实证主义的核心观点,比如它如何质疑客观性的存在,以及它如何关注话语、身份和权力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它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方法论,是如何与传统的实证研究有所区别的,这点我非常好奇。 如果这本书能够展示后实证主义视角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一些棘手的国际问题,比如一些地区冲突的深层根源,或者某些国际制度的权力动态,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新的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看到那些在传统理论中被忽视的方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