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施正锋教授的回顾,全书包含学术论文、专论和短论共三大部分,共56篇文章,探讨范围包含人物回忆、台独认同、族群文化、政治观察,以及文学评论。
作者是出生台中雾峰的福佬人,幼年在苗栗三义客家村学会客语,而其母系有客家和平埔渊源,他在花莲与原住民友好,特殊的生命历程,使得这位政治学博士不断思索:「我到底是谁?」
整本书主轴,呈现出这位台独主张的学者,透过集体认同的探索,以及运动的参与及实践,去追寻自我认同的理解。
第一部分:学术论文
1.自我认同与民族认同的追寻
2.由社会运动到台独运动-台湾独立建国联盟迁台二十年回顾
3.台湾独立建国的擘划者-许世楷
4.多元文化主义与原住民族教育-东华大学三年的观察
5.平埔族原住民族身分被剥夺的探讨
6.加拿大Metis原住民的认同与身份
7.欧洲联盟整合后的欧洲认同
第二部分:专论
1.民主化与国家认同
2.国家认同、国家定位、国家安全
3.台湾的国际地位、台湾人的国家认同、以及台湾的政治前途
4.台湾人的民族∕国家认同
5.正名运动与民族认同的建构
6.从「乡土文学」谈起
第三部分:短论
1.台湾民族主义的意义
2.被击败民族的自我追寻
3.中华民国式的台独是不可接受的
4.二二八巨灵与民族国家的建构
5.由离散文学看林双不的《回家的路》
6.当前台湾认同政治的论述
7.「两国论」与台湾民族主义
8.谢谢你,王明哲
9.我对史明的认识
10.海洋立国宣言-青山绿水好台湾
11.给恋恋岛屿的查某官、少年兄
12.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纠结
13.同中存异、异中求同
14.MyTCYears
15.连战的认同观
16.发挥台中一中的台湾精神
17.台湾主体意识的发展
18.白话字与台湾民族运动
19.多元文化主义之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20.国家认同与宪政改革
21.台中一中校友会
22.由历史记忆到民族认同
23.台湾人的认同─本质主义、还是建构主义?
24.运动与民族主义
25.国家定位、国家认同、政党认同、以及族群认同
26.我们是甚么人
27.一八九五的集体记忆
28.台籍老兵的苦恋
29.被言论自由击溃的台湾想像共同体
30.国家定位与台湾认同
31.六成五自认为台湾人的意义
32.令人爱恨交织的中华民国
33.中华民国的独立
34.台湾人对中华民国的恩怨情仇
35.认同的形塑
36.马英九的国家认同
37.叛国者侈谈光宗耀祖
38.一中校友对于吴敦义副总统之期许
39.读不完的海角七号、唱不完的莎韵之钟
40.对于《网际时代的台湾民族运动2.0》的思考
41.台湾人建国的困难点
42.当民意调查沦为政治统战的工具
43.「大陆配偶」来台取得身份的国家安全问题
这本书的书名《自我认同与民族认同的追寻》,光听名字就让我感到一股浓浓的、熟悉的乡愁与思考扑面而来。作为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份子,我们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人生命故事,更交织着复杂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书中提及的“追寻”二字,深深触动了我,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更是许多台湾人每日都在经历的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这里的历史痕迹,从原住民的古老传说,到荷兰、西班牙、日本的殖民记忆,再到国民政府迁台后的中华文化烙印,以及如今与国际社会的紧密联系,都如同层层叠叠的年轮,刻画着我们独特的身份。 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剖析这种“追寻”的过程的。是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寻找线索,还是从个体的微观经历中提炼共鸣?我猜想,书中或许会借由某个故事,某个场景,某个历史事件,来展现这种身份的摇摆与构建。例如,我们或许会读到,在某个时刻,我们可能会因为某段历史教科书的描述而感到困惑,又在某个节庆活动中,因为一句熟悉的歌谣而油然而生一股归属感。这种在不同文化符号、历史记忆之间游移,不断问“我是谁”、“我们是谁”的过程,实在是太真实了,也太令人动容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身份认同的讨论,这些讨论在台湾已经持续了数十年,并且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根”的渴望,以及对于“归属”的挣扎。我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去梳理和呈现这种复杂的情感。它不是简单的二选一,不是非黑即白的标签,而是一种流动、一种演变,甚至是一种妥协与融合。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触及到这种身份认同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比如,当我们在看电影时,会不自觉地被哪种文化背景的故事所吸引?当我们谈论美食时,会优先想起哪些家乡的味道?当我们听到某些政治口号时,内心会激起怎样的涟漪?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恰恰是构筑我们自我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基石。我相信,这本书会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我们看到这些个体经验背后的宏大命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
评分《自我认同与民族认同的追寻》这个书名,直击我内心最柔软也最深刻的部分。作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们对于“身份”这个议题,从来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说,这是我们生命中一个持续存在的课题。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位同行的者,一位能够理解并引导我们深入探索的向导。 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构建这本书的叙事框架。会是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我们身处这片土地的复杂渊源?还是从文化学的角度,解析我们所吸收和融合的多元文化元素?亦或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描绘不同世代在身份认同上的变迁与碰撞?我期望,书中能够展现出台湾身份认同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对“台湾人”这个身份有更清晰、更坚定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像是一张地图,指引着我们去探索内心深处那片关于“我是谁”的未知领域。在台湾,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植物,根系深深扎入历史的土壤,枝叶则向着四面八方伸展,汲取着来自不同文化养分。这种“追寻”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惊喜。 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自我认同”与“民族认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它们是相互独立,还是彼此影响?是并行不悖,还是相互拉扯?我猜想,书中可能会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来展现这种微妙的互动。例如,一个人可能在发展个人事业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奉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认同。这种在个人追求与集体归属之间的平衡,正是许多台湾人正在努力实践的。
评分《自我认同与民族认同的追寻》,光是这几个字,就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回响。在台湾这块土地上,身份的追寻从来都不是一条坦途,而是充满了曲折与探索。我们常常会听到长辈们讲述他们年轻时经历的时代变迁,那些故事里,有对故土的眷恋,也有对新生活的适应,更有对未来的期盼。这些代代相传的记忆,无形中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模样。 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解读这种“追寻”?是侧重于历史事件的梳理,还是深入剖析个体心理的起伏?是采用宏观的社会学视角,还是聚焦于文学艺术的表达?我设想,书中或许会穿插一些真实的访谈,或者引用一些珍贵的文献,来展现不同群体在身份认同上的多元面向。毕竟,台湾的身份认同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个独特的个体经验所组成的马赛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触及到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发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