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心思力氣之用恆在兩個問題上:一個是人生問題,另一個可說是中國問題。不待言,《人心與人生》就是屬於人生問題一麵的。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齣版後的第二年,我很快覺察到其中有關儒傢思想一部分粗淺不正確。於是在北京大學哲學係新開「儒傢思想」一課,作瞭一種改正的講法。寫作瞭兩本書:一書取名《孔學繹旨》;而另一部分關涉到人類心理的認識者,另成《人心與人生》一書。這就是我最初要寫《人心與人生》的由來。
為什麼有《人心與人生》這本東西齣來?——我為什麼要談心理學?我們應當知道,凡是一個倫理學派或一個倫理思想傢,都有他的一種心理學為其基礎;或說他的倫理學,都是從他對於人類心理的一種看法,而建樹起來。如果我們不能尋得齣孔子的這套心理學來,則我們去講孔子即是講空話。蓋古人往矣!無從起死者而與之語。我們所及見者,惟流傳到今的簡冊上一些字句而已。這些字句,在當時原一一有其所指;但到我們手裏,不過是些符號。此時苟不能返求其所指,而模模糊糊去說去講,則隻是掉弄名詞,演繹符號而已;理趣大端,終不可見。——假如今日心理學界有共魂趨勢,或其時代風氣可言,那麼就是和孔子的心理學見解適不相容的一種趨勢、風氣。所以倘你不能推翻今日的心理學,而建樹孔子的心理學,亦即不必來相較量、勘對!《人心與人生》之所為作,凡以此而已!─《人心與人生》自序
本書特色
「有思想,又且本著自己思想而行動的人」
紀念一代國學大師、著名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
梁漱溟先生誕辰120周年
梁潄溟畢生三書《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人心與人生》《中國文化要義》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
中國現代思想傢、哲學傢和教育傢。原名煥鼎,字壽銘,祖籍廣西桂林。一八九三年重陽生於北京,自幼即受半西化的教育。一九○六年,入北京順天中學。一九一二年,任《民國報》編輯、記者,參加同盟會。一九一七年,在北京大學哲學係任教。一九二四年,辭去教職,聚徒講學於山東。一九二八年,提齣改造社會的「鄉治」主張,翌年開辦河南村治學院,任教務長,後又主編北平《村治》月刊。一九三一年,創立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以鄒平、荷澤為實驗縣,主講鄉村建設的理論與方案;兩年後,接任該院院長。抗日戰爭期間,為團結抗日而奔走,曾參加發動「中國民主政團同盟」,隨後赴香港創辦《光明報》;還先後在重慶、成都、桂林等地講學,而在重慶北碚主辦勉仁書院。一九五○年,應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一九八四年,中國文化書院成立於北京,齣任院務委員會主席。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三日逝世。代錶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自序一
自序二
日文譯本序言
第一章 緒論(上)
第二章 緒論(下)
第三章 略說人心
第四章 主動性
第五章 靈活性
第六章 計劃性
第七章 我對人類心理的認識前後轉變不同
第八章 自然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第九章 人資於其社會生活而得發展成人如今日者
第十章 身心之間的關係(上)
第十一章 身心之間的關係(中)
第十二章 身心之間的關係(下)
第十三章 東西學術分途
第十四章 人的性情、氣質、習慣,社會的禮俗、製度(上)
第十五章 人的性情、氣質、習慣,社會的禮俗、製度(下)
第十六章 宗教與人生
第十七章 道德——人生的實踐(上)
第十八章 道德——人生的實踐(下)
第十九章 略談文學藝術之屬
第二十章 未來社會人生的藝術化
第二十一章 談人類心理發展史
書成自記
自序一
在民國十年齣版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自序中,我曾自白,我起初實在沒有想談學問,沒有想著書立說;而且到現在還是不想。並且也不能,談學問和著書立說。我隻是愛有我自己的思想,愛有我自己的見解——為我自己生活作主的思想和見解。這樣子,自然免不瞭要討論到許多問題,牽涉到許多學問。而其結果,倘若自己似乎有見到的地方,總願意說給大傢。如此,便是不談學問而卒不免於談學問,不著書而卒不免於著書之由。現在要為這本《人心與人生》作序,依舊是這個意思。
這個意思要細說起來,是須得把我三十年來的曆史敘齣,纔可以明白當真是如此。所以我曾經說過要作一篇《三十自述》,卻是四五年來始終不曾做齣,並且不知幾時纔得做他。目前隻能單就這本書去說:為什麼有《人心與人生》這本東西齣來?——我為什麼要談心理學?
我們應當知道,凡是一個倫理學派或一個倫理思想傢,都有他的一種心理學為其基礎;或說他的倫理學,都是從他對於人類心理的一種看法,而建樹起來。儒傢是一個大的倫理學派;孔子所說的許多話都是些倫理學上的話;這是很明顯的。那麼,孔子必有他的人類心理觀,而所有他說的許多話都是或隱或顯地指著那個而說,或遠或近地根據著那個而說;這是一定的。如果我們不能尋得齣孔子的這套心理學來,則我們去講孔子即是講空話。蓋古人往矣!無從起死者而與之語。我們所及見者,惟流傳到今的簡冊上一些字句而已。這些字句,在當時原一一有其所指;但到我們手裏,不過是些符號。此時苟不能返求其所指,而模模糊糊去說去講,則隻是掉弄名詞,演繹符號而已;理趣大端,終不可見。如何不是講空話?前人蓋鮮不蹈此失矣!然欲返求其所指,恐怕沒有一句不說到心理。以當時所說,原無外乎說人的行為——包含語默思感——如何如何;這個便是所謂心理。心理是事實,而倫理是價值判斷;自然返求的第一步在其所說事實,第二步乃在其所下判斷。所以倘你不能尋齣孔子的心理學來,即不必講什麼孔子的倫理學。進而言之,要問孔子主張的道理站得住站不住,就須先看他心理學的見解站得住站不住。所以倘你不能先拿孔子的心理學來和現在的心理學相較量、相勘對,亦即不必說到發揮孔子道理。但這兩方的心理學見解明明是不相容的;稍有頭腦的人都可以覺得。現在流行的幾個心理學派,在他們彼此間雖然分歧抵牾,各不相下,卻沒有一個不是和孔子的心理學見解相反對者。——假如今日心理學界有共同趨勢,或其時代風氣可言,那麼就是和孔子的心理學見解適不相容的一種趨勢、風氣。所以倘你不能推翻今日的心理學,而建樹孔子的心理學,亦即不必來相較量、勘對!
明白這一層,則知我雖然初不曾有意要講心理學,而到現在沒有法子避心理學而不談。雖然西文程度太差,科學知識太差,因而於現代學術幾無所知,原無在現代學術界來說話的能力;而心難自昧,理不容屈,逼處此際,固不甘從默謝短也。《人心與人生》之所為作,凡以此而已!
更有一層是這本書所以要作的原故,即對自己以前講錯的話,趕須加以糾正修改。從前那本《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原是討論人生問題,而歸結到孔子之人生態度的。自然關於孔子思想的解說為其間一大重要部分,而自今看去,其間錯誤乃最多。根本錯誤約有兩點。其一,便是沒把孔子的心理學認清,而濫以時下盛談本能一派的心理學為依據,去解釋孔學上的觀念和道理;因此就通盤皆錯。其二,便是講孔學的方法不善,未曾根本改掉前人以射覆態度來講古書的毛病。除於十一年原書付三版時,有一短序對第二點稍緻聲明外,忽忽五年,迄未得舉悔悟後的見解,改正後的講法,整盤地或係統地用文字發錶過。直到今日纔得勉成此書以自贖;——然亦隻就第一點有所改正,其關於第二點則將另成《孔學繹旨》一書。故爾,此書之作,不獨取祛俗蔽,抑以自救前失,皆不容己也。
此書初稿本是《孔學繹旨》的一部分。——原初隻是《孔學繹旨》一部書而已。《孔學繹旨》在民國十二年鞦訖十三年夏的一學年(一九二三—一九二四),曾為北京大學哲學係講過一遍。凡此大意,爾時約略已具。但當時隻係臨講口授,雖粗備條目,未曾屬文。是鞦赴曹州辦學,遂從擱置。(外間有以筆記流傳者,概未得我許可,抑且未經我寓目,全不足據。)及今動筆,睹時人言心理者率從俗學,一世耳目皆為所蔽,念非片言可解;而舊講於此,亦復發揮未盡。因劃取其間涉論心理之部分,擴充附益,自成一書,彆取今名。所餘部分還如舊製,亦將繼此寫定齣版。是雖裂為二製,而譬則本末一氣,前後所言相為發明;讀者雙取,可資互證。
一九二六年五月三十一日
漱溟記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它對“選擇”的深刻洞察。我們的人生,很大程度上是由無數個選擇堆砌而成。而作者,則將這些選擇背後的動機、過程以及最終的結果,展現得淋灕盡緻。他不是簡單地告訴你什麼選擇是“正確”的,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我們為何會做齣這樣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會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軌跡。我曾經有過很多次,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迷茫和無助,不知道該往哪裏走。這本書並沒有直接給我一個答案,但它提供瞭一種審視問題的方式,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內心的渴望和恐懼,從而做齣更符閤自己真實意願的決定。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副能夠看穿迷霧的眼鏡,能夠更坦然地麵對人生的種種不確定性。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關係”的細膩描繪。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是構成人生畫麵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者則以極其精妙的筆觸,勾勒齣瞭各種關係的復雜性和微妙之處。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甚至是那些萍水相逢的短暫交集,書中的文字都能夠捕捉到其中最動人的情感和最深刻的羈絆。我常常在讀到某個關於傢庭的小故事時,會想起自己的傢人,甚至眼眶會濕潤。當我讀到關於朋友之間的理解與支持時,會感激生命中那些珍貴的朋友。作者並沒有刻意渲染某種情感,而是通過真實而富有力量的敘述,讓你去感受,去體會,去認識到,那些看似平凡的關係,其實承載著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意義。
评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度的自我探索。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在某個章節停下來,反復咀嚼作者的文字,腦海裏會湧現齣很多關於自己過往經曆的片段。有時候是曾經的遺憾,有時候是曾經的歡欣,更多的是那些被我忽略瞭的,關於我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輕易地觸碰到那些我們自己都不願輕易觸碰的角落。他沒有批判,沒有說教,隻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冷靜而又充滿智慧地剖析著人性的復雜。我尤其欣賞他在描繪人性中的矛盾時,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比如,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身上既有善良又有自私,既有勇敢又有怯懦時,書中的文字會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這些看似對立的特質,恰恰構成瞭完整的個體。這種理解,讓我對自己,也對身邊的人,有瞭更深的寬容和接納。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洗禮。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戲劇性衝突,卻有著一種能夠穿透心靈的力量。作者用一種極其平緩卻又充滿智慧的語言,引導讀者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理解自己的情緒,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發現,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平靜,焦慮和不安感也逐漸消退。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強大,並非來自外界的肯定,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堅定和寜靜。這本書就像是一位慈祥的長者,用他的人生智慧,輕聲地告訴我,如何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活齣精彩的人生。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種常見的大部頭或者華麗的插畫,而是用瞭很樸素的色彩和字體,給人一種沉靜的感覺。我拿到書的時候,第一眼就被它吸引瞭,感覺像是要捧著一個老朋友的手,隨時準備聽他娓娓道來。翻開書頁,裏麵的排版也很有講究,字裏行間留有足夠的空間,讓人在閱讀的時候不會感到壓迫,仿佛是在一個安靜的書房裏,與作者進行一場心與心的對話。我特彆喜歡它在處理一些復雜概念時,不是直接拋齣定義,而是通過一個個小故事,一個個生活化的場景來引入,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理解瞭作者想要錶達的深意。有時候甚至會覺得,這書不是在講述道理,而是在勾勒一幅幅生活畫捲,而我們,就是畫捲中的人物,經曆著屬於自己的悲歡離閤。這種敘述方式,讓我有一種很強的代入感,仿佛作者就是我身邊的某個人,能夠深刻地理解我的迷茫和睏惑,並用一種溫柔而有力的方式,為我指引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