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化、現代化、全球化的衝擊下,
華人如何奮鬥掙紮,在公私領域裏安身立命?
從思想史的角度切入,
就傢族倫理、宗教信仰、美學思想、政治理念、文化衝擊、自我認同等麵嚮,
析論梁啓超、李叔同、林語堂、徐復觀等民國知識分子,
深入呈現20世紀的華人精神世界。
在舊社會、舊道德傾頹之際,現代華人不僅要創建公私領域內的製度性架構,更要摸索相應的信仰與價值觀。《安身立命》探討梁啓超、李叔同、林語堂等人,如何分彆在儒傢、佛教、道傢、基督教的引領下做生命的實踐;也以徐復觀在颱灣的經驗為例,說明兩岸文化如何激盪交融,和以儒傢民主及儒傢美學建立「華人現代性」的可能性。最後,作者李淑珍思考人格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肯定儒傢不論在公領域或私領域,依然是華人安身立命的重要精神資源。全書理性與感性兼具,值得細細品味。
作者簡介
李淑珍
1961年生於颱南,高雄女中、颱大曆史係、師大曆史研究所畢業,美國布朗大學曆史學博士。求學時曾經曆文學、經學、史學等階段的思想轉摺,三者共同形塑日後的學術關懷︰文學直視人生真實,經學安定人心憂疑,史學則體現生命的渺小與莊嚴。目前任教於颱北市立大學,以史學從事生命教育。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中國思想史、當代儒學,並持續觀察颱灣文化與政治。
序
江序
誌謝
第一章 導論
一、「曆史三峽」中的「大我」與「小我」
二、儒傢與現代公私領域的重建
三、人生史學
第二章 私領域中的梁啓超──兩性關係與傢族倫理的轉型
一、前言:梁啓超的「公德」與「私德」
二、維新人物的傢族倫理
三、「男女有彆」格局下的兩性觀
四、「戀愛神聖」?
五、「大大小小的孩子們」
六、結論:私領域與公領域的關連性
第三章 從李叔同到釋弘一──意義危機時代的信仰曆程
一、前言:三個課題
二、李叔同/弘一的生命階段與生命基調
三、儒學階段:從名士到嚴師
四、齣傢契機:「無常感」與「罪業感」
五、齣世間法:律、淨、華嚴
六、世間修行:自利利他,律己律人
七、病、老、死
八、結論:「美」與「無常」的超越
第四章 論林語堂的改宗經驗──東西信仰的個人抉擇
一、前言:林語堂的「一團矛盾」
二、東風與西風
三、從清教徒到異教徒
四、二十世紀道傢
五、迴歸精神原鄉
六、結論: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第五章 徐復觀在颱灣──兩岸文化的激盪與交融
一、前言:大陸/颱灣,1949
二、三個方嚮的反省
三、颱灣的中華文化傳統
四、近代西方文化的光與影
五、結論:外省知識份子在颱灣思想史上的意義
第六章 《民主評論》的民主想像――儒傢/民主的多重詮釋
一、前言:流亡者的「建國方略」
二、徐復觀與《民主評論》
三、中國傳統與民主政治:徐復觀與錢穆的思想歧異
四、學術與政治之間:徐復觀與唐君毅的君子之爭
五、結論:廿一世紀初的省思
第七章 徐復觀論現代藝術──藝術、政治與人性
一、前言:現代藝術與現代文明──颱灣版
二、「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 五○、六○年代的颱灣文藝青年
三、劉國鬆的崛起
四、美善閤一:「人性主義者」徐復觀的美學思想
五、「毀滅的象徵」──徐復觀眼中的現代藝術
六、現代藝術的文化意涵與政治意涵
七、結論:「現代畫論戰」的文化背景與思想理路
第八章 全球化的我在哪裏?──儒傢人格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
一、前言:全球化時代的失根感
二、中華文化:從「人格主義」到「個人主義」
三、西方文化 :現代性下的個人主義認同危機
四、儒傢人格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資源及限製
五、結論:安身立命之道的追尋
第九章 結論
一、百年世變下華人精神價值的追尋
二、現代華人公私領域的變遷
三、安身立命:永恆的問題,暫時的答案
引用書目
中文論著
英文論著
索引
序
「安身立命」是每一個人都要麵對的問題,但是每一個文化、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國傢、每一個個人,處理安身立命的方式都不一樣。
筆者的研究領域是政治思想,對於「安身立命」的問題比較習慣從哲學傢的角度去思考,像是「人類的共同性與差異性」、「理性與信仰的影響」、「意識形態的作用」、「政治製度所能提供的協助」等等。淑珍的研究領域是曆史學,比較習慣從「常與變」、「傳統與現代」、「具體的時代脈絡」、「個人的生命故事」等去思考同樣的問題。我們兩人的對話,經常彰顯齣兩大學門在這個關鍵問題上論述風格的差異,但也經常證明瞭兩種知識傳統所不可或缺的互補性。
淑珍具有一顆縴細、好奇、敏感的心靈,從大學時代以來,就不斷思索她自己的生命意義,以及周遭親友、古今人物的生命史究竟透露瞭什麼樣的時代訊息。嶽父的早逝,促使她以中國古代的喪葬禮俗作為碩士論文的主題。徐復觀先生的精彩論著,則吸引她一頭栽進中國現代思想史包羅萬象的世界。毓老獨傢的四書講解、颱大三研社的思想刺激、布朗大學的自由學風、以及眾多師友的啓發與論辯,則形塑瞭她的價值信念與知識根基。我是一個陪伴她成長的人,也是一個在她的嗬護與支持下,得以確認自己安身立命之道的人。
我們都是對方最好的傾聽者與評論者。無論是在書桌前、廚房裏、飯桌上、或是在工作中、散步時、入睡前,總能將思想與實踐、傢務與研究冶為一爐。這其中當然免不瞭有激辯的時刻,甚至有賭氣的場景,但是琴瑟終究可以和諧,就像哲學與曆史終究不可或缺一般。我們的兒女從小見證父母的生活方式,已經習慣柏拉圖與徐復觀共同齣現在餐桌上,也知道爸爸所熟悉的政府實際運作等一下會成為媽媽論文裏的某個註腳,或是媽媽所樂於講述的某位曆史名人軼事可能會變成爸爸明天決策的參考。
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們所體現的安身立命之道,其實也是一、二百年來華人知識分子生命史的最近實例之一。如同淑珍在本書中所述,中國從帝製轉型為民主、從傳統轉型為現代,並不是短短幾年或幾十年就順利完成。華人知識分子在「西化」及「現代化」的過程中,除瞭殫精竭慮擘畫政治社會的未來藍圖,也必須摸索自我心靈安頓之道。「公領域」的劇烈變遷固然驚心動魄,傢庭價值、宗教信仰、藝術品味等私領域所遭受的衝擊一樣不遑多讓。
以梁啓超為例,我們一般知悉他勇於「以今日之我挑戰昨日之我」,曆經保皇、維新與復古之多變,但淑珍點齣他在私領域中對兩性與親子關係的態度,更可看齣一代宗師真實的人性。弘一法師(李叔同)從名士、留學生到高僧的生命曆程,見證瞭儒傢及佛傢價值體係在時代變遷中的調適與調和。林語堂詼諧幽默的盛名背後,有著二度改宗的懷疑、疏離、鄉愁與堅持。而徐復觀努力結閤儒傢與民主、融通中西文化的壯舉,同樣有著貼近亙古人性、力抗現代主義逆流的宏願在其中。透過這些知識分子在公、私領域的呼籲與實踐,我們乃得以窺知近代中國的巨大變遷,對億萬生民有何具體的意義。
有人認為,在現代化的巨變之後,傳統儒傢思想不再具有指導公領域事務的作用,最多隻能提供個人私領域安心立命的參考。然而,無論是淑珍的探討或筆者的研究,都顯示這種看法可能有所偏差。無可諱言,儒傢所追求的聖君賢相,或是以禮治國,顯然無法與現代憲政民主製度相容;但是儒傢對於仁義、德性、天理的追求,以及強調政府必須以民為念、領導人必須清廉自持的重要性,依然具有跨越時代限製的意義。如果沒有這種政治思想傳統的薰陶,而純然要靠法治秩序或程序正義去維係一個國傢的運作,恐怕也是緣木求魚。當然,「外王」之道要如何取捨,纔能與民主法治相得益彰,並不是一個容易迴答的問題。但是,在現代化的流變之中,傳統思想文化所能提供者,應該不純然隻是每個人退迴到私領域之後的生活律則而已。
與梁啓超、林語堂、徐復觀等人一樣,我們都是現代化變遷過程中的一部份,隻不過時序較晚、衝擊稍緩罷瞭。在憲政民主已然確立的颱灣,我們不必再為革命與否煩惱,但是儒傢思想與自由主義的磨閤摶揉,仍然未有定論。即使在私領域之中,平等的夫妻關係、開明的親子互動、多元的宗教信仰,也依然夾雜著傳統社會各種隱微的矜持、威嚴、排斥或偏見。也許終究有一天,諸般衝突與兩難皆能有所安頓;但更有可能的是,每個時代都會齣現新的衝突與兩難,而讓知識分子麵臨前所未見的挑戰。無論是哪一種情形,細究前人的安身立命之道,都會有助於今人對己身處境的思考。
是為序。
文/江宜樺
這是一本讓我感到“治愈”的書。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疲憊和迷失,不知道自己是為瞭什麼而奔波。而《安身立命》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緩緩地流淌進我的心田,讓我重新找迴瞭一絲平靜和力量。它所描繪的現代華人生活,充滿瞭挑戰和不確定性,但也充滿瞭韌性和希望。作者沒有迴避生活中的艱難,但也沒有沉溺於悲觀。他更關注的是,人們如何在睏境中尋找齣路,如何在變遷中堅守自我。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安身”的那些描寫,它不僅僅指物質上的安定,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和安全感。而“立命”,則是一種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和對未來方嚮的把握。這兩者結閤起來,構成瞭華人社會一種獨特的存在方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即使身處復雜的環境,我們依然有能力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書,而是一本告訴你如何更好地“活”的書。
评分《安身立命:現代華人公私領域的探索與重建》這本書,讓我對“理解”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群體,需要深入到他們的生活肌理之中,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體會他們的掙紮與堅持。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泛泛而談,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人物故事,展現瞭現代華人在公共與私人領域之間所經曆的種種睏境與融閤。我看到瞭他們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搖擺,在個人利益與集體責任之間權衡,在情感錶達與社會規範之間尋求平衡。這些描繪,是如此的生動和真實,讓我不禁感嘆,原來我們的生活,是如此的豐富和復雜。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預設任何價值判斷,而是以一種近乎客觀的視角,去呈現華人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它鼓勵讀者自己去觀察,去思考,去形成自己的理解。這種開放性的敘述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有力量,因為它相信讀者的智慧,也尊重讀者的感受。
评分《安身立命:現代華人公私領域的探索與重建》這本書,讀完之後,我腦子裏湧現齣的第一個詞就是“觸動”。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快餐式讀物,而是能讓你在閤上書本後,依然在心中反復咀嚼,時不時會想起書中的某個場景、某個人物,或者某個觀點。作者筆下的華人社會,無論是傢庭內部的細微互動,還是個人在社會洪流中的掙紮與適應,都顯得那樣真實而鮮活。我常常在閱讀時,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著角色的喜怒哀樂,思考著他們麵臨的睏境與選擇。這種代入感,恰恰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它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用一種平和而深刻的敘述,引導讀者去反思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那些影響我們內心深處的種種力量。尤其是一些關於情感聯結、身份認同的探討,更是讓我對“安身立命”這個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關乎我們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維係那些珍貴的精神支柱。這本書的文字也極富感染力,不落俗套,卻又精準地捕捉到瞭人物內心的微妙之處,讀來既有文學的美感,又不失思想的深度。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古老的閣樓裏,偶然發現瞭一本泛黃的日記。翻開它,裏麵記錄的不是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傢長裏短,是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有些模糊但依然散發著獨特光芒的片段。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和富有同情心的視角,描繪瞭現代華人生活中那些被忽視的角落。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傢庭關係的刻畫,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牽絆,父母與子女之間難以言說的愛與隔閡,在作者筆下被展現得淋灕盡緻。有時候,讀到某個細節,我甚至會想起自己傢裏的某些情形,仿佛書中的人物就是我身邊的某個人。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公共與私人的領域之間穿梭,努力尋找著平衡。這本書並非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拋齣瞭更多的問題,引發我們去思考,去探索,去重新審視自己與傢庭、與社會的關係。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需求,以及那些在現實生活中不斷被挑戰和重塑的價值觀念。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種莫名的溫暖,仿佛作者理解我所有的睏惑和不安,並在字裏行間給予瞭我無聲的支持。
评分《安身立命》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場深刻的對話。作者以一種非常開放和包容的態度,邀請讀者一同走進現代華人的內心世界。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界限的模糊與交織的探討。在當今社會,這兩個領域早已不是涇渭分明的兩個世界,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書中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展現瞭這種復雜的關係是如何塑造我們的行為、我們的選擇,甚至是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它讓我開始反思,那些在公共場閤所錶現齣來的形象,是否真實地反映瞭內心的自己?那些在私人空間裏流露的情感,又如何在不經意間影響著我們在外麵的世界裏所做的一切?作者並沒有簡單地下結論,而是留下瞭大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填充,去感悟。這種互動性的閱讀體驗,是我非常看重的。它不是單嚮的信息輸齣,而是激發思考,鼓勵探索。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存在”這件事有瞭更細緻的觀察,對“關係”這件事有瞭更深切的體會,也對“自我”這件事有瞭更開闊的視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