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化、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下,
华人如何奋斗挣扎,在公私领域里安身立命?
从思想史的角度切入,
就家族伦理、宗教信仰、美学思想、政治理念、文化冲击、自我认同等面向,
析论梁启超、李叔同、林语堂、徐复观等民国知识分子,
深入呈现20世纪的华人精神世界。
在旧社会、旧道德倾颓之际,现代华人不仅要创建公私领域内的制度性架构,更要摸索相应的信仰与价值观。《安身立命》探讨梁启超、李叔同、林语堂等人,如何分别在儒家、佛教、道家、基督教的引领下做生命的实践;也以徐复观在台湾的经验为例,说明两岸文化如何激盪交融,和以儒家民主及儒家美学建立「华人现代性」的可能性。最后,作者李淑珍思考人格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肯定儒家不论在公领域或私领域,依然是华人安身立命的重要精神资源。全书理性与感性兼具,值得细细品味。
作者简介
李淑珍
1961年生于台南,高雄女中、台大历史系、师大历史研究所毕业,美国布朗大学历史学博士。求学时曾经历文学、经学、史学等阶段的思想转折,三者共同形塑日后的学术关怀︰文学直视人生真实,经学安定人心忧疑,史学则体现生命的渺小与庄严。目前任教于台北市立大学,以史学从事生命教育。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中国思想史、当代儒学,并持续观察台湾文化与政治。
序
江序
志谢
第一章 导论
一、「历史三崃」中的「大我」与「小我」
二、儒家与现代公私领域的重建
三、人生史学
第二章 私领域中的梁启超──两性关系与家族伦理的转型
一、前言:梁启超的「公德」与「私德」
二、维新人物的家族伦理
三、「男女有别」格局下的两性观
四、「恋爱神圣」?
五、「大大小小的孩子们」
六、结论:私领域与公领域的关连性
第三章 从李叔同到释弘一──意义危机时代的信仰历程
一、前言:三个课题
二、李叔同/弘一的生命阶段与生命基调
三、儒学阶段:从名士到严师
四、出家契机:「无常感」与「罪业感」
五、出世间法:律、净、华严
六、世间修行:自利利他,律己律人
七、病、老、死
八、结论:「美」与「无常」的超越
第四章 论林语堂的改宗经验──东西信仰的个人抉择
一、前言:林语堂的「一团矛盾」
二、东风与西风
三、从清教徒到异教徒
四、二十世纪道家
五、回归精神原乡
六、结论: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
第五章 徐复观在台湾──两岸文化的激盪与交融
一、前言:大陆/台湾,1949
二、三个方向的反省
三、台湾的中华文化传统
四、近代西方文化的光与影
五、结论:外省知识份子在台湾思想史上的意义
第六章 《民主评论》的民主想像――儒家/民主的多重诠释
一、前言:流亡者的「建国方略」
二、徐复观与《民主评论》
三、中国传统与民主政治:徐复观与钱穆的思想歧异
四、学术与政治之间:徐复观与唐君毅的君子之争
五、结论:廿一世纪初的省思
第七章 徐复观论现代艺术──艺术、政治与人性
一、前言:现代艺术与现代文明──台湾版
二、「从异乡人到失落的一代」: 五○、六○年代的台湾文艺青年
三、刘国松的崛起
四、美善合一:「人性主义者」徐复观的美学思想
五、「毁灭的象征」──徐复观眼中的现代艺术
六、现代艺术的文化意涵与政治意涵
七、结论:「现代画论战」的文化背景与思想理路
第八章 全球化的我在哪里?──儒家人格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
一、前言:全球化时代的失根感
二、中华文化:从「人格主义」到「个人主义」
三、西方文化 :现代性下的个人主义认同危机
四、儒家人格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资源及限制
五、结论:安身立命之道的追寻
第九章 结论
一、百年世变下华人精神价值的追寻
二、现代华人公私领域的变迁
三、安身立命:永恆的问题,暂时的答案
引用书目
中文论着
英文论着
索引
序
「安身立命」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但是每一个文化、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个人,处理安身立命的方式都不一样。
笔者的研究领域是政治思想,对于「安身立命」的问题比较习惯从哲学家的角度去思考,像是「人类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理性与信仰的影响」、「意识形态的作用」、「政治制度所能提供的协助」等等。淑珍的研究领域是历史学,比较习惯从「常与变」、「传统与现代」、「具体的时代脉络」、「个人的生命故事」等去思考同样的问题。我们两人的对话,经常彰显出两大学门在这个关键问题上论述风格的差异,但也经常证明了两种知识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互补性。
淑珍具有一颗纤细、好奇、敏感的心灵,从大学时代以来,就不断思索她自己的生命意义,以及周遭亲友、古今人物的生命史究竟透露了什么样的时代讯息。岳父的早逝,促使她以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俗作为硕士论文的主题。徐复观先生的精彩论着,则吸引她一头栽进中国现代思想史包罗万象的世界。毓老独家的四书讲解、台大三研社的思想刺激、布朗大学的自由学风、以及众多师友的启发与论辩,则形塑了她的价值信念与知识根基。我是一个陪伴她成长的人,也是一个在她的呵护与支持下,得以确认自己安身立命之道的人。
我们都是对方最好的倾听者与评论者。无论是在书桌前、厨房里、饭桌上、或是在工作中、散步时、入睡前,总能将思想与实践、家务与研究冶为一炉。这其中当然免不了有激辩的时刻,甚至有赌气的场景,但是琴瑟终究可以和谐,就像哲学与历史终究不可或缺一般。我们的儿女从小见证父母的生活方式,已经习惯柏拉图与徐复观共同出现在餐桌上,也知道爸爸所熟悉的政府实际运作等一下会成为妈妈论文里的某个註脚,或是妈妈所乐于讲述的某位历史名人轶事可能会变成爸爸明天决策的参考。
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们所体现的安身立命之道,其实也是一、二百年来华人知识分子生命史的最近实例之一。如同淑珍在本书中所述,中国从帝制转型为民主、从传统转型为现代,并不是短短几年或几十年就顺利完成。华人知识分子在「西化」及「现代化」的过程中,除了殚精竭虑擘画政治社会的未来蓝图,也必须摸索自我心灵安顿之道。「公领域」的剧烈变迁固然惊心动魄,家庭价值、宗教信仰、艺术品味等私领域所遭受的冲击一样不遑多让。
以梁启超为例,我们一般知悉他勇于「以今日之我挑战昨日之我」,历经保皇、维新与复古之多变,但淑珍点出他在私领域中对两性与亲子关系的态度,更可看出一代宗师真实的人性。弘一法师(李叔同)从名士、留学生到高僧的生命历程,见证了儒家及佛家价值体系在时代变迁中的调适与调和。林语堂诙谐幽默的盛名背后,有着二度改宗的怀疑、疏离、乡愁与坚持。而徐复观努力结合儒家与民主、融通中西文化的壮举,同样有着贴近亘古人性、力抗现代主义逆流的宏愿在其中。透过这些知识分子在公、私领域的唿吁与实践,我们乃得以窥知近代中国的巨大变迁,对亿万生民有何具体的意义。
有人认为,在现代化的巨变之后,传统儒家思想不再具有指导公领域事务的作用,最多只能提供个人私领域安心立命的参考。然而,无论是淑珍的探讨或笔者的研究,都显示这种看法可能有所偏差。无可讳言,儒家所追求的圣君贤相,或是以礼治国,显然无法与现代宪政民主制度相容;但是儒家对于仁义、德性、天理的追求,以及强调政府必须以民为念、领导人必须清廉自持的重要性,依然具有跨越时代限制的意义。如果没有这种政治思想传统的薰陶,而纯然要靠法治秩序或程序正义去维系一个国家的运作,恐怕也是缘木求鱼。当然,「外王」之道要如何取舍,才能与民主法治相得益彰,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是,在现代化的流变之中,传统思想文化所能提供者,应该不纯然只是每个人退回到私领域之后的生活律则而已。
与梁启超、林语堂、徐复观等人一样,我们都是现代化变迁过程中的一部份,只不过时序较晚、冲击稍缓罢了。在宪政民主已然确立的台湾,我们不必再为革命与否烦恼,但是儒家思想与自由主义的磨合抟揉,仍然未有定论。即使在私领域之中,平等的夫妻关系、开明的亲子互动、多元的宗教信仰,也依然夹杂着传统社会各种隐微的矜持、威严、排斥或偏见。也许终究有一天,诸般冲突与两难皆能有所安顿;但更有可能的是,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新的冲突与两难,而让知识分子面临前所未见的挑战。无论是哪一种情形,细究前人的安身立命之道,都会有助于今人对己身处境的思考。
是为序。
文/江宜桦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老的阁楼里,偶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翻开它,里面记录的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家长里短,是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但依然散发着独特光芒的片段。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同情心的视角,描绘了现代华人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角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家庭关系的刻画,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牵绊,父母与子女之间难以言说的爱与隔阂,在作者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候,读到某个细节,我甚至会想起自己家里的某些情形,仿佛书中的人物就是我身边的某个人。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公共与私人的领域之间穿梭,努力寻找着平衡。这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的问题,引发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重新审视自己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以及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被挑战和重塑的价值观念。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温暖,仿佛作者理解我所有的困惑和不安,并在字里行间给予了我无声的支持。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治愈”的书。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疲惫和迷失,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奔波。而《安身立命》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缓缓地流淌进我的心田,让我重新找回了一丝平静和力量。它所描绘的现代华人生活,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但也充满了韧性和希望。作者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艰难,但也没有沉溺于悲观。他更关注的是,人们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如何在变迁中坚守自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安身”的那些描写,它不仅仅指物质上的安定,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而“立命”,则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和对未来方向的把握。这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华人社会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身处复杂的环境,我们依然有能力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书,而是一本告诉你如何更好地“活”的书。
评分《安身立命:现代华人公私领域的探索与重建》这本书,让我对“理解”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群体,需要深入到他们的生活肌理之中,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体会他们的挣扎与坚持。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展现了现代华人在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所经历的种种困境与融合。我看到了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在个人利益与集体责任之间权衡,在情感表达与社会规范之间寻求平衡。这些描绘,是如此的生动和真实,让我不禁感叹,原来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和复杂。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预设任何价值判断,而是以一种近乎客观的视角,去呈现华人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鼓励读者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形成自己的理解。这种开放性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力量,因为它相信读者的智慧,也尊重读者的感受。
评分《安身立命:现代华人公私领域的探索与重建》这本书,读完之后,我脑子里涌现出的第一个词就是“触动”。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能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在心中反复咀嚼,时不时会想起书中的某个场景、某个人物,或者某个观点。作者笔下的华人社会,无论是家庭内部的细微互动,还是个人在社会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都显得那样真实而鲜活。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角色的喜怒哀乐,思考着他们面临的困境与选择。这种代入感,恰恰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一种平和而深刻的叙述,引导读者去反思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那些影响我们内心深处的种种力量。尤其是一些关于情感联结、身份认同的探讨,更是让我对“安身立命”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关乎我们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维系那些珍贵的精神支柱。这本书的文字也极富感染力,不落俗套,却又精准地捕捉到了人物内心的微妙之处,读来既有文学的美感,又不失思想的深度。
评分《安身立命》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邀请读者一同走进现代华人的内心世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界限的模糊与交织的探讨。在当今社会,这两个领域早已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展现了这种复杂的关系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我们的选择,甚至是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它让我开始反思,那些在公共场合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内心的自己?那些在私人空间里流露的情感,又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在外面的世界里所做的一切?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留下了大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充,去感悟。这种互动性的阅读体验,是我非常看重的。它不是单向的信息输出,而是激发思考,鼓励探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存在”这件事有了更细致的观察,对“关系”这件事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也对“自我”这件事有了更开阔的视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